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心血虽干亦自啼
——纪念台湾现代作家赖和先生
武治纯
今年4月是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新春以来,台湾各界同胞已经举行了数次座谈会、演讲会等纪念活动,正在为赖和先生筹建纪念馆。在海峡两岸文化往来逐渐开展的今天,我们和台湾同胞共同纪念赖和先生,缅怀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生平。我们要肯定赖和先生的历史贡献,继承赖和先生的文学遗产,学习他关怀同胞的思想品德,发扬他爱国反帝的民族精神。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笔名有甫三、安都生、走街先等,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4月)出生于台湾彰化县,随即成为失去了祖国母亲的婴儿。但他在少年时期,从民间私塾“小逸堂”学习汉诗文,继承了祖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传统,为日后的中文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1914年毕业于台湾医学校。1917至1919年,内渡祖国大陆,在厦门市博爱医院服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洗礼。返台后开设彰化医院,并积极从事抗日爱国新文化运动。在他的医院里,大量购买图书,附设阅览室,向民众自由开放,传播新文化思想。1921年当选为台湾文化协会理事,1926年主持《台湾民报》文艺栏,1934年当选为台湾文艺联盟常务委员,曾两次被殖民当局逮捕入狱。赖和既是医生,又是作家。他每天要医治上百名患者,为贫民看病,不取钱财,不收礼物,每到年终,就把患者欠债的帐本烧掉。放下听诊器的夜晚,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长期忧劳成疾,患心脏病,在卧床临危时,他还猛捶床板大叫:“不看日本仔(帝国主义者)倒台,我死不瞑目!”不幸,他未及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1943年1月逝世于彰化。但是,他的高尚医德,深入民心,有口皆碑,被人们称颂为“彰化妈祖”、“和仔仙”。农民群众还相信他坟墓上的野草可以治病,争相拔取。台湾文化界始终一致公认赖和为“台湾新文学之父”、“日踞下台湾新文学导师”,赞誉他是“台湾的鲁迅”!
“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代中叶台湾展开了一场新旧文学的论战。赖和在一系列文章中明确反对为殖民地“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学”,提倡“有台湾色彩的文学”,也就是有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学;批评脱离群众的旧文学“对象在士的阶级”,以及旧文学家“啸咏于青山绿水之间,醉歌于月白花香之下”的脱离现实的倾向。他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缩影”,新文学应“以民众为对象”,要反映“现社会待解决、顶要紧的问题”。他要求《台湾民报》成为“民众的先锋,社会改造运动的喇叭手”,“嘹亮地吹奏激励民众前进的进行曲”。他是台湾汉语白话文学创作的先驱。台湾新文学在二十年代的萌芽期和三十年代的开花期,赖和的小说和诗歌创作都占有主导地位。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14篇、诗歌17首、随笔杂文、狱中日记等60余篇,以及旧体诗词100多首。1979年,台湾出版了李南衡主编的《赖和先生全集》。
赖和创作的思想特色是反帝爱国、亲近人民;艺术特色是社会写实,表现技巧则不拘一格。他最为关切的创作主题,始终和台湾同胞抗日爱国的民族解放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和当时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常把犀利的笔锋刺向殖民统治遍布城乡的警察网,实质上也就是刺向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小说《一杆“称仔”》、《不如意的过年》、《惹事》等,都集中地揭露和讽刺了日本警察的罪行。他的一系列斗志昂扬的革命诗篇,洋溢着威严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刺向日本殖民统治的匕首和投枪。新诗《觉悟下的牺牲》(1925)热情歌颂了台湾二十年代第一个蔗农团体“二林蔗农组合”所领导的著名抗日事件。长诗《流离曲》(1930)愤怒控诉了殖民当局掠夺农民土地,逼使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罪行,唱出了台湾农民由失去家园而觉醒反抗的战歌,表达了对“天的一边,地的一角,有旗飘扬”的“理想之乡”(暗示祖国人民革命)的向往。1931年发表的长诗《南国哀歌》,是为哀悼高山族同胞英勇壮烈的雾社抗日起义而作,表现了中华儿女“为着子孙斗争”,与异族统治不共戴天的浩然正气。尤其在新诗《低气压的山顶》和旧诗《绝句》中,赖和表现了诅咒和埋葬帝国主义旧时代的雄伟气魄,满怀信心地预言了殖民统治的毁灭,呼唤和祝福未来的人类新世界!
赖和在许多作品中站在民主与科学的立场,无情地鞭笞了台湾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同时,以极其悲悯的胸怀,在《可怜她死了》、《丰作》等小说中,描绘了台湾工农劳动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的苦难众貌,塑造了农家姑娘阿金、老蔗农添福伯、小菜贩秦得参等善良而不幸的典型人物。更可贵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积极支持并参与人民群众正义斗争的正面形象,小说《善讼人的故事》中的林先生尤为突出。清代财主志舍勾结官府,霸占山林,把贫苦人民置于“生人无路,死人无土,牧羊无埔,耕牛无草”的境地。财主的管账林先生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不惜坐牢牺牲,肝脑涂地。层层上告,直到福州省城,为人民打赢了官司,解除了百姓的困苦。赖和作品中这种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的典型人物,在杨逵、钟肇政、王拓、杨青矗……等老、中、青年台湾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至今的面影。
赖和毕生的文学活动,认准了祖国大陆“五四”以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方向,“替台湾的新文学树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奠定了现代台湾文学的基础,直接培育了日据台湾时期一代抗日爱国作家,并且深刻地影响着直到今天的文学界。六十年来现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赖和胸怀祖国、扎根乡土、关怀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祖国大陆新文学的主流合而为一。
今天我们和台湾同胞共同纪念赖和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正说明他是海峡两岸同胞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他曾经在《旗山废垒怀古》中写下了“杜鹃岂有兴亡恨,心血虽干亦自啼”的诗句。他不但是为殖民地台湾同胞声声啼血、鞠躬尽瘁、抒发民族兴亡之恨的代言人,而且是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呐喊终生的忠诚战士。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消息传到台湾,他悲愤地写了一副挽联:“中华革命虽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统雄心伤未达;东亚联盟不能实现,长使天骄跋扈,九原遗恨定难消。”表现了自己的沉痛心情,也反映了他对实现祖国独立富强和团结统一的理想。
赖和先生不朽!他的遗愿一定能实现!


第8版()
专栏:

七六年九月
赣江远眺
林默涵
萧萧木落夕阳残,
滚滚江流去不还。
壁上雕弓弦影暗,
枥旁战马鬣毛鬖。
久经沧海难忘水,
历见风霜未觉寒。
何日长空张万里,
犹将一挽射天关。


第8版()
专栏:

春到法卡山
王晋军
一张春的照片
在法卡山阵地,胡耀邦总书记亲切地邀一名小战士和他一起合影留念。
这是真的,
这是真的,
总书记拉着我的手,
总书记和我唠家常,
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啊,春风就在我身边。
阳光就在我身边。
力量就在我身边。
信念就在我身边。
亲切的询问和叮嘱呀,
一齐响在我耳边!
抚我戴的钢盔帽,
红星闪闪放新颜;
摸我挎的冲锋枪,
利刃铮铮敌胆寒;
问我“你是哪里人?”
一股暖流涌心间;
问我“过节想家不?”
我涨红了脸儿表誓言:
青山处处埋忠骨,
好儿男,
志在四方戍边关!
没有大家无小家,
不经苦涩哪来甜,
为了祖国得安宁,
流血牺牲也心甘!
贺年爆竹声声脆,
新绿新芽发满山。
总书记就在我身边。
一声“咔嚓”遂心愿;
胸贴照片巡逻去,
我向祖国报春安……
一行春的题字
胡耀邦总书记饱蘸浓墨,为边防部队题字:“法卡山英雄山”
“法卡山英雄山”,
锋利遒劲耸如山;
“法卡山英雄山”,
深情厚意重如山;
“法卡山英雄山”,
崇高评价高于山;
“法卡山英雄山”。
无限期望大于山!
南天一柱何壮哉,
历史选择了法卡山:
正义在这里发出怒吼。
尊严在这里无法侵犯。
理想在这里艰难生长。
青春在这里承受重担。
从井冈山到法卡山——
战士们一如既往,
山若人,人若山,
都有山一样的勇敢,
都有山一样的信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
路转峰回总向前。
一行关于山的题字,
预示了一个关于山的春天:
新的造山运动,
将发生在伟大时代;
更多英雄峰峦,
将崛起在人民心间!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六点建议
文化部文物局 罗哲文
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我对北京古建筑的一殿一阁、一廊一亭、一山一石、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总是怕它们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总要想方设法去保护它们。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特别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关怀,北京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如北海团城、建国门古观象台在面临拆除之际,就是经周总理亲自调查研究之后,确定在原地保护下来的。但是,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可以保存而没有保存下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去加以保护。还有对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价值和在城市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北京又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物、古建筑正是文明古国的象征,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现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具体的问题还不少。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议北京市的文物管理部门要和规划部门密切配合,对北京市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等等进行全面的清查,把其中有保存价值的分别列为保护单位,并划出保护范围,订出保护规划。我认为北京还有不少有价值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需要去调查发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闻名古都,已经公布的保护单位不是多了,而还不够。举凡有关北京城市发展的史迹、革命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小型园林、四合院、府第、戏台、作坊铺面等等,凡有一定价值者,都可考虑。
第二,还要加强保护。目前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还在不断发生。文物一经破坏就不能再得,纵或可以重建再造,也成了复制品,其历史价值就损失了。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以其物本身来发挥作用,如果物之不存,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首先要把原物保住。
第三,要注意保护环境。文物古迹、古建筑的环境十分重要,环境被破坏了,它的价值就会大减。如象建国门的古观象台,它原来是观天象的,要求四周空旷,才能看得出去,如果四周被高楼挡起来,成了坐井观天,它的科学价值就大减了。
第四,对古建筑要进行维修和整理。现在北京还有不少的古建筑残破过甚和使用不当,如先农坛、帝王庙、大高殿等等,都是需要及早维修整理的。否则,长此以往,这些建筑物虽大也会逐渐毁掉的。事情并不难,已经有法可依,只要合理安排,有个规则,不难逐步解决。
第五,要加强管理工作。有些古建筑修好之后不好好管理,仍然会继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第六,要合理发挥文物的作用。我们保护文物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不是为保而保。关于发挥作用的问题,我以为要适当,例如有价值的古建筑决不能当一般房屋去利用,更不能当工厂车间去利用,而是要发挥它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除了直接开放参观之外,还要提供间接的资料,如科研成果、图录书刊、参观游览介绍等等。有些古建筑要限制人数开放,如北海的静心斋、故宫乾隆花园等,因为容纳人数有限,人多了就会弄坏的。有些珍贵的易碎易坏的绘画和善本图书,只能提供资料,限时间展出,否则也会变坏。


第8版()
专栏:

峡江烟云〔中国画〕 张登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