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要求
黎澍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科学的要求是什么?大家熟知的回答是“发现规律”。《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综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使之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说:“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历史科学曾经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个提法,不但把发现规律视为首要任务,而且往往把它看作唯一的任务。在研究工作中,只重视对规律的概括和表述,而忽视甚至轻视对具体史实的考求,这说明我们对如何实现这个“首要任务”还缺乏了解。《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是代表联共(布)中央的权威著作。联共(布)中央对历史科学提任务,自与一般历史学家的角度不同。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他们研究历史,就是为了弄清真相。这里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弄清史实。必须占有大量史料,去伪存真,才有可能发现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才会有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历史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清除意识形态对历史的曲解,“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求历史学“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此揭示出一个历史的真相,就是“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历史学家开始批判帝王家谱的传统历史观和历史体裁,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了显著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否认生产力对历史进程的决定作用,因而也否认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观点无疑妨碍了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称许一位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评论家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个评论家指出:“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当然,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或者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他的方法是逻辑方法,而历史的研究和著作的方法必须是历史方法。但是历史的研究,也和一切研究工作一样,不能离开逻辑方法。既然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马克思用于《资本论》的方法,也是研究历史的方法。马克思对他的研究方法作过如下的简短的说明: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这个研究方法不是按照预先设想的公式剪裁历史资料,使之适应某种主观需要,而是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发展,从中探寻其内在联系,完全从事实出发。这是唯物主义方法。
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所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写的第三版序言中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他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它在这里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
这个规律已被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以这个规律为指导来研究历史,才能认识在历史上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在历史上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社会面貌,“野蛮的征服者”和“发展程度高”的征服者,虽然都使用暴力,但其结果是绝然不同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民族间的多次征服和被征服,其结果总是先进的文化取代落后的东西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接受,从而才会有中华民族的现状。
用阶级斗争理论研究历史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区别于资产阶级历史学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已经把历史的研究变成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消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模式把历史上每个社会形态一分为二,描绘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来,那就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这种简单化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产生了距离。马克思指出,古代阶级斗争与现代阶级斗争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条件的不同。
历史上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强调阶级斗争,往往也在历史的研究中特别突出阶级斗争。这种对现实斗争的呼应又不免使历史失去其本来面目。由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简单化,历史的内容也随之简单化。历史学的这种简单化影响了一般人对历史的看法。
为使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得到如实的说明,还必须展示矛盾的各个侧面。如果回避矛盾,或者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取消某些本来存在的矛盾,势必陷入唯心主义。历史本身充满着矛盾,其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过程的运动是辩证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自然也必须是辩证的。
(摘自《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第5版()
专栏:书评

《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读后
沈立人
象常州那样二三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全国至少有几十个。但是,经济发达到如此程度,城市人均工业年总产值约一万元,超过上海市,在全国却不多见。在我国城市群中升起这颗闪闪发光的“明星”,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且急于想知道:它走的是什么路子,有些什么重要经验?根据赵紫阳同志的指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一些同志,和常州市的领导同志一起,编写并出版了《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这本书,对这个问题,比较系统而全面地作出了回答。
常州市经济建设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本书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介绍。而贯串全书的主线,就是勇于创新,或如书名所概括的,勇于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这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也有常州特色的新路子。
对于常州的经验,先后有不少同志去了解过。有人注意到他们搞活了经济,有人注意到他们变通了政策,改革了体制。但是也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搞“土政策”,有没有违反既定的规章制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州的实践告诉我们,过去,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下,冲破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起到了披荆斩棘的作用;后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他们干得更大胆、更自觉,继续摸出了不少新门道。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是极为宝贵的。
常州市的丰富经验里,不少有针对性,针对的正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某些难题。例如,经济要翻番,发展些什么?有的同志感到门道不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本书在《前言》和《简况》后,第二章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选准产品的发展方向》。要选准产品,一是适销对路,即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这是与日俱增的);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这就是既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新行业。尤其是后一方面,我们过去的禁区太多。七十年代中叶,常州要上自行车、照相机和电子手表、激光用品等,各级行政领导部门多不赞成,认为没有必要,没有希望。其实他们作了调查,了解这几种产品的需要量很大,型号很缺,有的还是空白,而当地又具备条件。根据这种情况,他们发展了26英寸的轻便自行车和大众化的塑料照相机等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又如,要发展经济,钱、物哪里来?有的同志习惯于伸手要投资要物资,否则就一筹莫展。本书第三、四、五章谈专业化协作和技术改造、科技应用,第八、九章谈财政信贷和物资供应,提供了不少诀窍。常州是个老城市,三十多年来,国家给的投资很少,分配的物资增长也不多。他们依靠原有企业,通过组织“一条龙”等形式,积极进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研究应用,花钱用物较少,而纺织印染、农机修造和不少产品不断翻番。即使是必须花钱的地方,他们通过降低成本以生财,加快信贷周转以聚财,并把财力用在关键上,使产值的增长大大快于固定资产的增长。物资的利用也是这样。他们狠抓能源节约,着重发展耗料少的轻型产品,并加强管理和协作,在国家分配煤炭、钢材等物资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以上。这就启示我们,虽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了一定的米,为炊仍有巧拙之分,是非讲究不可的。
再如,城市的劳动就业和群众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这也是不少同志很伤脑筋的事。本书的第十章专门讲这个问题,其它各章也多有涉及。常州市在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兴办集体经济,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相应发展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这几年,中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做到了当年就业。八十年代前,这个市同样存在着“骨”和“肉”失调的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和资金积累,城市公用事业和住宅建设就有条件加快步伐。
仅从以上几点看来,常州作出卓越成绩决非偶然,不是得天独厚,而是勇于创新。当然,各地条件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常州的经验。但是,只要勇于创新,就能开创自己的新局面。这些经验,对大城市和小集镇,同样可供借鉴。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常州市的某些经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在计划指导下的适当竞争,以及在竞争中的少数企业不得不转产或并入别的企业,当前尚有不同看法,可以存而不论,待在实践中继续检验。


第5版()
专栏:

发展农村广告
易昌泰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不做广告的商人,也没有不依赖广告进行商品销售的商业活动。它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润滑剂”与“催化剂”,是联结生产和流通的纽带。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直接、间接地与之发生关系。它是为社会商品扩大销售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国农村古老的、手工业式的广告宣传历史悠久,曾经是维系封建、半封建经济延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由于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结构,商品生产不发展,商人们又固守旧俗,一般只采用招牌、商标等古老的广告形式,而且生产能力有限,产品有限,也无须运用近代广告形式推销商品。
现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农村商品生产好形势正在到来,以各类专业户为代表的广大农民,正汇聚成一股洪流,向自然经济的封闭状态展开冲击,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农民已不仅仅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和出售者,也正在成为包括农副产品在内的商品主要消费者和购买者。面临日益频繁的、大量的商品交换,相比之下,农村广告就显得太少,广告的形式也很单调,除了少数路牌、墙头广告以外,几乎看不到其它形式的广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不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资本的循环或价值的生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生产企业要购进各种生产资料,将货币转化为生产资金;其次是组织生产过程,将原料制成各种商品,将生产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最后是企业单位出售产品,使商品资金转化成货币资金。这三个阶段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供、产、销三个环节。只有这三个环节连贯并不停地循环,商品生产才会活起来。然而市场广大,情况千变万化,要顺利地完成购销并非易事。广告作为迅速反映市场上商品信息的媒介物,就起着纵向和横向的沟通作用。它使供应单位迅速打开产品销路,使生产单位尽快掌握其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供应情况,使消费者及时地找到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这比没有目的地东奔西走,不知要节约多少时间,提高多少倍的效率。当前农村中“买难”、“卖难”的呼声此落彼起,每年有上万个品种、成亿吨的商品,需要通过交换由生产者转到消费者手里,正是广告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积极发展农村广告,就要使广告深入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入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深入到农民(尤其是专业户)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此,我们就要在思想上对此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体制上有一个新的调整,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广告,并使之与农村的供、产、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适应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的需要。现在农村的报刊发行量在逐步扩大,拥有收音机、电视机的农民在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四大广告媒介体的优势,尽量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扩大广告宣传。此外,要继续发展路牌、墙头广告,要多举办各种类型的展销会。还可利用电影下乡放映,进行幻灯宣传;利用年画、月历等印刷商品广告。农村供销合作社、社队办商业以及各种经济联合体等,也应该充分发挥橱窗、货架等的宣传作用,并尽可能装饰一些小型广告牌。通过开展农村广告活动,传播经济信息,从而搞活流通,促进生产,方便消费,必将受到广大农村企业和社员的欢迎。


第5版()
专栏:

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徐景安
要使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部门、地区互相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盲目生产的问题。这就要实现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经济工作重点的相应转移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是:
首先,要发挥行业的作用。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形成的。由于生产对象和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业。在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工艺、技术以及社会需求是相同的。因此,每个行业都应当搞好本行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预测,生产能力的规划布局,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以及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等。但是,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同一行业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地区管理,统一的行业实际上不存在;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上,对其它部门、地方的企业既不管、也管不了。这样,不能发挥行业应有的作用,虽是同一行业,部门、地方各搞一套。结果,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年复一年,难以克服。
要发挥行业的作用,当前要把制订行业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赵紫阳总理早在1981年就指出:要认真搞好行业规划,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品和重复生产的产品,由中央有关部门根据全局合理的原则提出改组规划。在1982年11月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又再次郑重提出:“从现在起立即按照产品分工由归口部门协同地方组成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制定行业规划,提出企业调整方案。”然而,时至今日,行业规划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现在,企业的调整改组、技术改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都由于没有行业规划而影响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专业主管部门习惯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管企业、上项目、分投资、分物资上,行业规划工作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六五”计划已经执行了三年多,制订行业规划的工作迫在眉睫。要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当前,应组织不同层次的精干的行业规划小组。特别是象机械、电子、轻工、化工这类多部门管理的行业,需要成立跨部门的行业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大中城市的专业主管厅局,也要开展行业规划工作。
行业规划小组的任务:一是进行行业情况调查。对行业主要产品在规划期的社会需求和购买力进行预测;同时,摸清现有生产点、生产能力、设备利用、库存积压、原料供应等状况。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和产品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产品更新换代的规划。三是划分投资权限和制订投资政策。依据行业的特点以及产需状况,提出本行业适宜于中央或地方哪一级兴办,以及确定投资的鼓励或限制政策。四是提出现有企业的调整、改组和改造的方案。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全国性的、跨地区的、地区性的公司或联合体。五是制订标准、政策和措施。规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设厂标准,并提出本行业的价格、税收、信贷政策。这样,按照行业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预测,开发新产品并确定新增生产能力和对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就能真正实现产需衔接,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这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凡是适合于城市范围内组织的经济活动,要放手让城市去组织。譬如,各企业、各单位的铸锻、热处理、电镀、机修、模具以及计量、计算、测试等生产、科研服务设施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要由市统一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和社会化,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另一方面,凡是适合于跨城市组织的经济活动,要以城市为依托组织联合和协作。专业化程度高、需要大批量生产的,应跨城市、跨地区进行联合。究竟哪些行业可在城市范围内改组,哪些行业需要跨城市组织,这是在制订行业规划时应该解决的。
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要鼓励城市发展和扩大与其他城市、地区的联合和协作。对城市计划考核办法应改进,不仅要考核它们本身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更要考核它们通过与外地的联合和协作增加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效益,还要鼓励城市发展有特色的经济,即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每一个中心城市都应成为有特色的城市。这样我国的经济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再次,要发挥经济区域的作用。以全国的大城市为中心,形成若干大的经济区。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上讲,可先考虑划成沿海、内地、边远三大地域。以广州、上海、天津、沈阳为中心,为沿海地域。这个地域,经济基础条件好,技术管理水平高,是我国经济的精华所在。这些沿海地域,应成为我国的特别加工区,主要进口国外原料,生产商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把原料、市场腾出来,发展内地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同时,沿海地域应成为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推广的基地,通过联合和协作,把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移植到内地和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应当成为我国经济效益最好、向国家提供积累最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快的地区。这个地域投资的重点应是改善通讯、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抓紧改造现有企业,除建设少数配套需要的加工项目外,一般加工项目应移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如果通过“六五”和“七五”的建设,把沿海地域的经济和效益搞上去,这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郑州、武汉、兰州、重庆为中心,为内地地域。这个地域,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工业,但由于结构不合理,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比较差。国家要帮助这个地域重点发展轻纺工业,成为向内地、边远地区供应消费品的基地。为此,应有计划地把沿海地域的一般消费品生产移向内地,并通过发展与沿海的联合和协作,尽快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昆明、拉萨、乌鲁木齐为中心,为边远地域。这个地域有丰富的能源、矿藏和原料,但由于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落后,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发展这个地域的经济,逐步缩小与内地、沿海地域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问题。由于国家资金有限,只能重点开发能源,这个地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发展加工工业,主要在以后进行。当前应着重为今后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搞好勘察、设计、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三个地域由于客观经济水平不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梯。不承认这种区别,采取一哄而上的做法,就会相互牵制、互相抵消,欲速则不达。承认这种区别,实行资金、技术由东向西逐步转移,使一个地域的发展带动另一个地域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道。
各个地域中不同的经济区,也应合理分工,各具特色。要从全局出发,确定各个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然后与行业规划结合起来,制订经济区域规划。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经济区域规划统一建设,不再按条条块块分配下达,避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目前,国务院已成立了上海经济区和山西、东北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着手这些地区发展的规划工作。通过这些规划工作,将使我国计划工作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不只停留在主要经济指标的平衡和重点项目的确定上,而是通过规划、布局,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的要求。
发挥行业、中心城市的作用,按经济区域组织管理经济,有可能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部门、地方自成体系、互相分割、重复建设、盲目生产的问题。要走通这条路子,还需要在经济体制上、计划工作上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企业管理上,除铁路、航空、邮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大型骨干企业,由国家直接管理外,其余企业都应在照章纳税后,能够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能够冲破条块的束缚,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发展联合和协作,否则,打破旧的条条块块,又会产生新的条条块块。在计划安排上,一定要留有余地。如果计划安排过紧,物资供应短缺,造成经济生活全面紧张,必然扩大计划直接控制的范围,加强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的权力。这样,行业、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都难以发挥作用,势必回到条条块块分割的老路上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