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西德英国开拓新技术追赶美日
办尖子院校设风险投资公司培训青年技术人员主攻微电子光电子和生物技术
本报讯 联邦德国正在加紧推动新技术革命,追赶美国和日本。
今年初联邦德国《外交政策》刊物,刊登根舍外长去年底在波恩举行的一次联邦会议上的讲话说,目前,世界正处在广泛的结构转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激烈竞争把世界推进到一个具有高级工艺的信息社会的新时代。这是一场经济和技术的挑战。联邦德国和西欧只有迎头赶上,才能保持和增加自己的财富。联邦德国的中心任务是:发展两大尖端技术,即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
根舍认为,联邦德国必须象美国那样,把一些名牌大学创办成尖子大学。这些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为现代化服务的创造精神和能力,成为促进新工艺的核心力量。同时,发展私立尖子学院,鼓励公私立大学之间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可以促使它们拿出更佳的研究成果。此外,创建新型的重点高中,规定原有的重点中学增设与工艺有关的新的专业课程,以便激发和促进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根舍说,新技术会带来风险,但也会带来机会。在美国的硅谷,正因为敢于冒风险,许多年轻的微电子企业才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立。联邦德国也应成立风险投资公司,为发展新技术提供机会,并积极物色具有新思想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同时制定法律和税收及贷款条件,给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建以决定性的推动。
本报讯 据英国报刊报道,英国政府对新技术革命极为重视,认为目前的这场科技革命已达到“白热化”程度,美、日等国走在前面,英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迎头赶上去。
为此,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一、调整机构,加强对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1982年,在内阁办公室成立“应用研究与开发顾问委员会”。并把各部门的科技机构加以合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协助政府推动技术革命。
二、政府专门拨款鼓励大学和研究所办附属工厂,并同工厂挂钩。
三、决定从1983年至1986年拨款40亿英镑,培训46万青年掌握一项新技术。1982年上半年,英国已建立30个信息技术训练中心,计划到1984年底增至150个。
四、积极推动国际特别是欧洲共同体内部的技术合作。在欧洲研究计划的38个项目中,英国负责11项,联邦德国8项,法国7项。去年英国召开了科技及工业问题学术讨论会,多次举行科技展览。


第7版()
专栏:

七十七国集团讨论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问题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3月26日电 七十七国集团今天在这里举行大使级的“发展中国家间在粮食和农业领域经济合作的全球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贯彻七十七国集团1981年5月在加拉加斯部长级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讨论在粮食和农业方面加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生产以及南南合作,为促进南北对话和全球谈判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办法。
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55个国家的代表,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这次为期5天的会议。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全权公使孔灿东一行二人应邀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本次会议主席、罗马尼亚代表团团长马林·卡皮西祖在致辞中说,罗马尼亚及其总统尼·齐奥塞斯库十分重视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十分重视消灭不发达状态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罗马尼亚人民十分希望同其它国家人民一起,为建立一个能在平等、尊重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内政和互助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成效合作的公正和美好的世界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粮食困难的加剧,不仅使大量居民遭受苦难,而且也成为导致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第7版()
专栏:

印奥领导人呼吁超级大国恢复裁军谈判
据新华社新德里3月26日电 印度总理英·甘地和奥地利总理弗雷德·西诺瓦茨今晚在这里说,不结盟和中立国家必须向超级大国施加道义上的压力,促使他们恢复裁军谈判。
他们是在英·甘地举行的一次欢迎宴会上说这番话的。
奥地利总理说,两国主张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这种秩序是以尊重主权、独立和各国合法权利为基础的,不论他们是小国或大国,穷国或富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他说,只有为取得谅解与和解来进行持续的对话并作出持续的努力,才能保证持久的和平。他还表示,奥地利始终强调同不结盟国家对话。
英·甘地说,“我们应该做个人或集体可能做到的一切来制止积存核武器,这是国际日程上的首要任务”。


第7版()
专栏:

北约在挪威举行军事演习结束
苏波和民主德国开始联合演习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3月24日电 北约九国军队在挪威北部举行的为期四周的军事演习昨天正式结束。这是北约有史以来在挪威北部地区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
参加这次演习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丹麦和挪威9个国家的约4至5万名官兵、150多艘军舰和300架飞机。
演习分为海上和陆上两部分。海上演习的代号为“协同作战八四”,陆上演习的代号为“雪崩快车”。
据新华社柏林3月26日电据德通社报道,民主德国、波兰和苏联驻德武装部队今天在民主德国南部地区开始举行代号为“南方—八四”的联合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是根据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武装部队的计划进行的。这也是继12日至20日举行的“联盟—八四”之后华约在本月内组织的第二次演习。


第7版()
专栏:最后消息

科威特判处接连制造爆炸事件罪犯
本报讯 科威特国家安全法院3月27日宣布,参加去年12月在科威特制造爆炸事件的罪犯,6人被判死刑,7人被判无期徒刑。
在法庭上,检察官指控这些被告是伊拉克反对派的成员。他们去年12月12日分别在科威特国际机场、美法驻科威特大使馆及科威特一些政府设施制造了一连串爆炸事件。


第7版()
专栏:

西非的旱和水
本报记者 徐林
早就听说非洲连年干旱。记者这次到塞内加尔、马里和象牙海岸走了一趟,看到情况确实严重。
非洲大陆的干旱是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开始的,已连续10年以上,首当其冲的是地处萨赫勒地区之内的塞内加尔和马里。
在塞内加尔北方,公路旁的居民点排着各式各样的贮水用具,等待政府的输水车供水。公路两旁不时可以看到因饥渴而死亡的牛羊,尸体半掩在荒沙中。塞内加尔河,据记载,1924—1925年的流量曾达到390亿立方米,最近几年每年都少于70亿立方米,减少了五分之四以上。冈比亚河上游,河水已经断流,那里的野生动物因缺水而大量减少。雨水缺乏加以地势平坦,境内的几条大河,海水倒灌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沿河两岸大片土地盐碱化。塞内加尔素有“花生之国”的称号,几年前,花生出口还占外汇收入的第一位,由于连年减产,今年连第三位都难保。首都达喀尔的淡水供应也成了问题。郊区的公用自来水龙头前,经常可见居民们排着长队等水。官员们说,去年全国死了150多万头牲畜,今年雨季来临以前,还将死去一大批。
在马里,我们未去干旱最严重的北方沙漠区,但在昔日的粮仓——塞古附近,看到的也是大面积的沙荒。下车问村民,村民直叹气:“去年几乎颗粒无收”。只有南部锡卡索地区还有些生气。700多万人口的马里,据报道,今年将缺粮33万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表说,马里今年有近十万儿童可能死于饥饿。
象牙海岸地处西非南部,离撒哈拉大沙漠已相当远了,灾情比前两个国家缓和得多。即使如此,初到这个国家的人也能明显地感到旱灾的影响。濒临大西洋的首都阿比让,1月份的气候相当闷热,但由于干旱,水力发电不足,白天停电,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象个闷罐,令人难以忍受。停电严重打乱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越往北走,情况越严重。树虽然还是绿的,茂密的草丛却早已成为干柴。夜晚,乘车行驶在公路上,沿途不断看到烛天的火光,那是干草自燃引起的野火。陪同我们的主人心痛地说,去年有二三十万公顷的可可和咖啡树被野火烧毁,减产近三分之一。对于以可可和咖啡收入为主的象牙海岸经济来说,这是不小的打击。
严重的干旱从反面教育了非洲人:必须设法解决水的问题。兴修水利至少可以减少干旱所造成的损失,缓和灾情。以马里和塞内加尔而论,不能说一点水也没有。西非第一大河尼日尔河横贯马里,河水虽然减少,但站在塞古的码头旁,那辽阔的水面仍有一两公里宽。就在干旱严重的塞内加尔北方,有一条基本上同塞内加尔河并行,而上下游都同它相通的支流拉姆普萨河,人们把下游的河口一堵,不使河水流入大西洋,这样就灌溉了2,000公顷土地。当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大面积的水稻正在收割。可见,水还是有的,问题就在如何使可贵的河水不白白流走。
在塞内加尔河口,一座规模宏伟的地亚马拦河闸正在兴建。这项投资近800万美元的水闸是西非当前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1986年建成后可形成蓄水6亿立方米的淡水湖,灌溉塞内加尔河两岸数万公顷土地。在南方的卡萨芒斯大区,我国援建的比尼奥纳拦河闸也即将正式开工。我们看到和听到的虽很有限,但也足以说明塞内加尔政府正在大力解决水利问题。
在马里,也看到一些可喜的景象。尼日尔河三角洲上,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渠道正在开挖;首都巴马科西南、尼日尔河的支流桑卡拉尼河上,一座巨大的水电站已经建成,2,200米长、23米高的拦河坝在河上拦起了一座容量21亿多立方米的大水库。拦河坝下,1,000公顷平展展的稻地已平整完毕,沟渠纵横,一望无际。整个水利工程可灌溉5.5万公顷土地。
在象牙海岸北方旱情严重的科霍戈省,我们参观了占地1,800公顷的农工联合企业。1,200公顷的水稻收成不好,但是600公顷西红柿种植园,用4个泵站供水,仍然获得平均每公顷27吨的产量,足以全年分批供应这个企业的加工厂加工成罐头。
除了水利开发,从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防止撒哈拉沙漠南侵。这是个巨大的威胁,也是西非连续干旱的重要原因。陪同的主人说,撒哈拉虽离我们还远,但是我们必需早作防范。塞内加尔政府也正大力提倡植树。
西非的旱情是严重的,然而人们在旱魃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所到的三个国家虽不足以反映西非的全部情况,但确实使我们受到鼓舞。非洲人民战胜干旱的努力是会取得成果的。(附图片)
图为在塞内加尔北方,因干旱死于路边的牲畜。
本报记者 高常筠摄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总统首次出访中南美五国
本报墨西哥城3月26日电 记者姚春涛报道:墨西哥总统德拉马德里3月26日上午离开这里前往中南美洲5个国家进行访问。这是这位总统1982年12月就职以来第一次出国访问,受到墨西哥全国的重视。
按照预定的日程,这次总统访问的国家有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巴拿马。其中3个属于孔塔多拉集团,两个同情和支持孔塔多拉集团。这些国家也都面临能源、债务和贸易方面的问题。人们认为,墨西哥总统的中南美之行,除了讨论中美洲和平和地区安全之外,还将讨论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此间报纸评论说,这次访问将对拉丁美洲和平和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第7版()
专栏:

坦、莫地区干旱严重
本报讯 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一些地区因连年干旱,粮食歉收,使数百万居民受到饥饿的威胁。
据莫桑比克通讯社3月9日报道,莫桑比克有些地区已接连4年遭到大旱,尤以北部太特省最严重,有63万人面临饥饿,许多人已经饿死。仅在今年1月份,太特省的尚加拉县就有300多人饿死。医院接收的儿童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因营养不良而病死。
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希尼安和姆万扎两个专区,连年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减,近百万人受到饥饿的威胁。
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措施救济灾民。坦桑尼亚已进口一批粮食,并号召扩大种植甘薯、木薯等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向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提供了一些救灾物资。


第7版()
专栏:墨西哥通讯

混乱不堪的萨尔瓦多选举
本报记者 姚春涛
3月25日萨尔瓦多经历了它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次总统选举。200多万选民,除去流亡国外、被关押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选举者外,参加选举者不到三分之二。据揭露,许多选票是在混乱中一叠叠被塞进投票箱的,因此实际投票的人就更少。已有相当多的选民要求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这次选举无效。
一位墨西哥记者在进行了实地采访后说,这次选举的组织工作非常糟糕,它是造成混乱局面的重要原因。选举委员会早就宣布,选民们要按指定地点,从25日上午7点起到所属投票站投票。但是许多投票站到11点还没有准备好。许多选民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投票站投票。连现任临时总统马加尼亚也没有被告知他所属的投票站,他和他的随从人员在整个弗洛尔布兰卡区转了好久才找到投票站。协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格雷罗在投票站等了两个多小时才弄到空白选票。这位墨西哥记者评论说,这两个事例很说明问题,“头面人物的遭遇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便可想而知了”。
人们指出,混乱的出现还因为萨尔瓦多现政权无能。总统选举早就开始准备了,但游击队坚决反对这次选举。萨尔瓦多当局顾此失彼,既未把选举工作搞好,也对游击队的袭扰束手无策,这充分说明它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据报道,在总统选举前夕,游击队频频出击,控制交通要道。在游击队出没的地方,很难设置投票箱,运进的空白选票也被付之一炬。
在首都圣萨尔瓦多,从表面上看,选民们参加投票还算踊跃,许多选民一早就到投票站去排队。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民们对选举有什么兴趣,或对哪位候选人抱有希望。一位外国记者从选民中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参加选举是因为害怕不参加会受到当局的迫害和审查。据说,选民投票后,身份证上就盖上章。如不参加选举,一旦被查获就要处以罚款。在一些地区,游击队在烧毁投票箱和空白选票之后,还用从选举当局那里缴获的图章在居民身份证上盖章。
关于这次选举的结果,据有关方面私下透露:在首都,基督教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杜阿尔特已获得50%以上的选票,在其他一些省,协和党总统候选人格雷罗占上风。但从全国来看这两人的票数都很难超过半数,因此即使这次选举结果不作废,也得进行第二轮投票。
(本报墨西哥城3月26日电)


第7版()
专栏:综述

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失败之后
郑园
上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由于在英国预算“补偿”问题上陷于僵局,宣告失败之后,西欧政界人士和舆论连日来纷纷发表评论,对这次会议的结果作出各种评价。同时也对共同体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分歧以及重建欧洲等进行了探讨。
总的看来,西欧各国对首脑会议的失败都深表遗憾。共同体执委会主席托恩说,共同体的“情况是严重的,它的危机是引人注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这次失败是对欧洲的“又一次打击”,他认为,“为财政利益进行的争吵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再一次受到损害”。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面驳斥了说英国破坏会议的指责,同时也指出,9国和英国各自坚持的回扣额相差2.5亿美元,然而,“就是无法弥补这小小的差距”,“这真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不少舆论指出,会议失败虽然直接由英国摊款问题所导致,但与共同体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分不开,所有成员国都有责任。在西欧的外交界人士说,会议失败的更深刻的原因是“由于经济衰退而引起的追求本国利益的倾向”,也就是“把狭隘的民族利益置于共同利益之上的令人不安的倾向”,各国“眼睛只盯着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北约的一位欧洲官员说,这是一种“极端狭隘的地区观念和向内看”的表现,如果这种倾向不扭转,只能使欧洲的争吵和分裂日益加剧。
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首脑会议的失败损害了共同体在世界上的形象,不利于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此次首脑会议没有就国际问题发表声明就是例证。密特朗说,当10国在牛奶产量、预算摊款等问题上的微不足道的分歧都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很难告诉别人应如何来解决世界性的问题。联邦德国外长根舍认为,会议的失败,从反面告诉了人们,只有伙伴国团结在一起,他们“在欧洲与世界上的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声音才能收到适当的效果”。
会议虽然失败了,但不能光看它的消极面。西欧舆论指出,应当看到,在首脑会议之前的部长理事会作出了关于控制牛奶生产、提高增值税等一系列“积极的决定”,除了英国的补偿额和爱尔兰的牛奶生产问题之外,共同体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达成了妥协”。根舍指出“这是值得注意的成就”。他认为,“雅典会议之后事态的发展以及布鲁塞尔谈判本身表明,共同体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不少舆论不同意有些人形容共同体已经“死亡”的说法。比利时《城市报》强调,“十国不应各奔前程”而应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因为正象根舍强调的那样,“只有联合的欧洲才能迎接大工业国的经济和技术的挑战”。
为了挽回会议失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共同市场国家决定在3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农业部长和外长会议,将就农业方面悬而未决的问题和英国的预算“补偿”问题再次商讨解决办法,这在一定意义上是首脑会议的继续。各国还在酝酿今年6月将在法国举行的共同体第二次首脑会议上,尽力就财政问题找出一条路子,以期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星期日世界报》认为,共同体将开始为摆脱危机进行“第三次起跑”。与此同时,英国也设法缓和它在首脑会议上的强硬态度。撒切尔夫人最近的讲话语气也较为缓和,重申她致力于欧洲的团结一致。英国《观察家报》分析道:“这反映出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对于采取对抗的办法是否明智感到怀疑。”看来,“英国目前避免做出任何会使其他9国持不同意见的严重举动”。英国的这种动向使西欧舆论感到乐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