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科尔与英、法、意等国领导人会谈
谋求解决共同体财政危机
新华社伦敦2月28日电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今天在这里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欧洲共同体的财政改革问题举行了会谈,以谋求在下一次共同体首脑会议之前找到一项解决共同体财政危机的办法。
据悉,科尔在会谈中希望撒切尔夫人缓和英国在共同体预算回扣问题上的立场,以防止将于下个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首脑会议失败。撒切尔夫人在会谈中再次表示英国要求共同体严格控制农业开支,自动限制各成员国在共同体预算中的净摊款额。
科尔是今天早些时候抵达这里访问的,他已在今晚返回波恩。
新华社波恩电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2月24日在这里结束了为时两天的例行磋商。
科尔和克拉克西事后会见记者时强调,现在必须通过从政治到文化各个领域内的新建议,来推动欧洲共同体前进。
科尔指出,如果今年3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首脑会议象去年雅典会议那样未能就任何问题达成协议,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克拉克西认为,共同体各国不应只局限于讨论农业问题,而应提出广泛的政治倡议。
新华社巴黎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2月24日晚在这里举行会谈后发表声明说,为了摆脱欧洲经济共同体目前的危机,两国必须团结一致。
据报道,这次会谈主要是为今年3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首脑会议作准备。双方讨论了农业市场改革、英国的预算分摊额和增加共同体自身财源的问题。
密特朗指出,两国将继续保持“紧密接触”。他强调说,“如果没有法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协调一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体”。


第7版()
专栏:

欧洲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研究追赶美日
本报布鲁塞尔2月29日电 记者林军报道:2月28日在这里举行的欧洲共同体科研部长理事会,批准了共同体委员会提出的为实现“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所需的经费预算,从而使共同体得以开展一项大规模的科研活动,这就有可能提高西欧工业的竞争能力,使西欧力争在10年内在信息技术方面赶上美国和日本。
该项科研“战略计划”是共同体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在去年6月的斯图加特首脑会议上得到赞许。实现这一计划,共需15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13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一半由参加此计划的各企业、公司和研究所分摊,另一半则从共同体的预算中开支。由于共同体的财政困难,这笔预算曾由部长理事会讨论过多次,但都未通过。这次在整个共同体财政制度改革未完成之前,部长理事会批准这项预算,这无疑反映出共同体国家对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视。
会议主席、法国工业与科研部长洛朗·法比尤斯说,此计划在1983年的试验阶段就已表现出各成员国的有关工业具有“特别重大的集体利益”,应当“及时而紧急”地实现这一计划。
在部长理事会作出这一决定之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达维尼翁发表声明说,预算的通过“不仅为一项重大的科研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也意味着欧洲又重新树立起雄心大志”。他说这是共同体两年来的“第一个乐观的决定”。
据报道,“战略计划”包括五个方面的研究:微电子、软件技术、先进的信息处理、办公用电子设备和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的技术。在计划的试验阶段,共同体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出15项研究方案,还计划建设两套欧洲信息网,以研究和交换信息和数据。
近几个月,西欧工业界已就计划的试验阶段签订了38个合同。今年2月,共同体委员会又从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选出300名专家,共同制定出1984年的工作计划,这次部长理事会也批准了这一工作计划。


第7版()
专栏:

西欧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张显高
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兴起。美国在这场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某些领域,如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其领先地位已受到日本的威胁。西欧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如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则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正面临挑战。
西欧在电子计算机主要元件即集成电路方面,目前仅能自给30%,不足部分从美国、日本进口。八十年代初,西欧在世界集成电路生产中所占份额为6%,其消费量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左右。在世界10大集成电路制造商中,美国5家,日本4家,西欧仅占1家(荷兰菲利普公司)。
七十年代后期西欧在世界大型电子计算机市场占有的份额约为16%,美国则占73%左右。西欧多数国家均拥有本国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但目前本国市场却主要为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日本富士通公司等外国大公司所控制,仅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家即控制西欧一些国家市场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在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开发方面,共同体国家从1977到1981年,共投资5亿美元,同期日本投资2.5亿美元,结果共同体国家只占领了世界市场的10%,日本则占领了40%。
目前西欧国家在机器人的生产和使用方面也大大落后于日本。1982年西方发达国家装置的机器人合计为28,402台,其中日本占45.8%,美国占22%,联邦德国占12.3%,瑞典占4.6%,英国占4.1%,法国占3.3%,意大利占2.5%。
西欧在尖端技术领域处于落后地位的现状,使西欧各国深为忧虑。为了不致在这场新技术革命的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西欧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共同体都在制订新的对策。
西欧主要国家政府纷纷制订计划,加强新技术的研制和应用。联邦德国政府于1983年通过了联邦研究部的“生产技术计划”,规定从1984到1987年提供5.3亿马克的资金以加快计算机等新技术的研制和应用。此外还将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对新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及技术转让。法国政府把建立和发展电子工业作为最优先考虑的目标,政府及企业打算到1988年在电子工业部门投资200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批准了动员本国私人资本为一项为期五年、耗资5.24亿美元的计划提供资金的方案,以鼓励英国各大学和计算机公司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先进的软件系统等领域中的合作。
西欧私人大企业在技术合作和筹集资金方面也在积极采取行动。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法国布尔机械公司最近达成协议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建立联合研究机构。1984年开始在“竞争的前沿阵地”共同研究未来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以追赶美国、日本。1983年秋,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菲利普公司和意大利奥利韦蒂公司以及联邦德国慕尼黑财产托管股份公司共同组建“技术风险和管理公司”,以便筹集风险资本向新技术部门投资,计划第一批联合投资1.3亿马克。
欧洲经济共同体则从整个共同体角度出发正在积极推动成员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制订发展尖端技术的联合计划。1983年共同体10国研究部长商定一项为期10年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研究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处理、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生产及信息交换系统等方面课题。争取到1990年使西欧在世界信息技术工业市场的份额从现在的10%增加到30%。最近在共同体执委会支持下,由西欧53个风险资本公司组成“欧洲风险资本协会”,旨在向正在建立或扩展尖端技术企业的公司提供帮助,促进西欧对尖端技术工业的风险投资。
当然,西欧在发展尖端技术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有利因素。目前西欧在高能物理、太空技术、可控热核聚变等领域仍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在生物工程领域,西欧的科研水平被认为仅次于美国,在相对落后的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领域,西欧的电讯技术和消费电子技术仍有较强实力。西欧基础科学水平和科学家素质历来较高,共同体成员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与美国不相上下。因而西欧具有发展尖端技术的经济技术潜力和追赶美国、日本的基本条件。但当前西欧经济回升乏力,共同体各国在联合发展尖端技术方面还会有种种矛盾,国际竞争形势对西欧依然十分严峻。
美国、日本决不会轻易从它们在某些关键领域所取得的对西欧的优势地位后退一步,而且美、日之间目前正在激烈地相互争夺优势,比如双方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加紧研制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就是一例,一旦成功势必把西欧更远地抛在后边,因此西欧若不能迅速赶上,则可能进一步拉大其同美、日的差距。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领导人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
新华社罗马2月29日电 欧洲议会议长彼得·丹克尔特今天分别向意大利总统、总理和参议院议长递交了“建立欧洲联盟条约草案”的副本。几位意大利领导人都表示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
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对丹克尔特说:“欧洲共同体迫切需要在科学、工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进展。”他还表示,意大利政府将加紧努力,“促使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在经济、工业、财政和文化方面取得切实进展”。
该草案是由一位意大利议员提出的,并为欧洲议会在2月14日通过。草案建议欧洲共同体十国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联盟”,以取代目前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根据共同体的规定,这一条约必须至少得到占共同体总人口三分之二的6个成员国的批准才能生效。


第7版()
专栏:

特鲁多辞去加拿大自由党领袖职务
本报渥太华2月29日专电 记者许德迁、马海亮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今天上午10时写信给自由党主席坎帕格诺洛,提出辞去自由党领袖的职务的决定。
坎帕格诺洛在复信中对特鲁多的辞职深表遗憾,但接受了他的决定,估计将于今年6月下旬召开自由党全国代表大会,以便选举新的自由党领袖。特鲁多的辞职将在新领袖选出后生效。
加拿大宪法规定:加拿大总理由执政党领袖担任。特鲁多辞去自由党的领袖也就意味着他也将辞去政府总理职务。如果新选的自由党领袖是议员,特鲁多就要担任看守内阁总理。如果新领袖不是议员,则由副总理暂代总理职务。
据一些政界和新闻界人士估计,加拿大大选有可能在近期举行,但确切日期需由自由党当选的新领袖在50天之内宣布。届时将由新选出的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织新政府。
特鲁多曾先后担任加拿大总理达16年之久。在今天下午2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坎帕诺拉对特鲁多的政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此间新闻界人士认为,特鲁多此刻决定让位,由新人出任自由党领袖一举,将有利于自由党在大选中同进步保守党竞争。(附图片)
2月29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辞去自由党领袖职务。这是特鲁多在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戈尔巴乔夫强调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新华社莫斯科2月29日电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今天强调,苏联要加速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大力采用科技成就,完善经济机制和管理工作。
据塔斯社报道,他是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对选民发表讲话时指出这一点的。戈尔巴乔夫说,为了在1986年开始的新五年计划期间在集约化和提高国民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决定性的转变,基本建设投资、改善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分布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综合专项纲要的工作都应服从这一任务。
戈尔巴乔夫批评苏联出产的一些机器耗能高、效率低,一些日用品质量不高。他指出,要坚决遵守公平合理的原则,进一步建立秩序,提高组织性和纪律性,加强法制。
按苏联的惯例,所有的中央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正式委员,都被提名为最高苏维埃代表,而且都要向选民发表讲话。安排向选民发表讲话的次序按身份高低而定,身份越高越往后排。戈尔巴乔夫这次对选民讲话,被安排在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之后,吉洪诺夫和契尔年科之前。


第7版()
专栏:

苏联宣布二百海里经济区
新华社莫斯科2月29日电 根据今天公布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苏联经济区”的命令,苏联从今年3月1日起建立范围为200海里的经济区。
苏联过去曾表示反对把经济区宽度扩大到12海里以上。
根据这项命令,苏联将在约449万平方公里海洋经济区内行使勘察、开发和养护海底、底土和海水中的生物及非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
这项命令规定,其他国家在遵守苏联法令的情况下,有权在苏联经济区内航行、飞越、敷设海底电缆和管道。


第7版()
专栏:

联邦德国的核电工业
本报记者 卢继传
一、核电站的发展现状
去年11月29日早晨,汉莎航空公司的班机在法兰克福机场缓缓降落了。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开始了对联邦德国核能和平利用的专题采访。
我们从航空枢纽法兰克福飞至啤酒之都慕尼黑,又飞往著名的港口城市汉堡,再乘车到文化名城汉诺威,从那儿到政治、文化中心波恩、科隆。两周之中,由于主人的周到安排,使我们领略了这个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概貌及所取得的成果,对他们保护环境如此之好,留下深刻的印象。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们从汉堡乘车向易北河方向驶去,穿过公路两侧的一片片森林带,一个多小时到达施塔德核电站,主人领我们到接待室,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电站:一座球形的核电站矗立在易北河岸上,核电站四周长着茂密的绿草。与一般电站形成鲜明对照,看不到冒烟的烟囱,主人放映幻灯片并作了介绍后,领我们参观了核电站设施。这座核电站建于1967年,电容量66.2万千瓦,是联邦德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它的发电成本比普通电站低一半。今天,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的核电站已遍布联邦德国。
我们抵达波恩的第二天,主管核安全研究和技术工作的联邦德国政府研究与技术部的赛伯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联邦德国核能发展的过程与途径。
联邦德国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对发展核技术的重要意义加深了认识。虽然,联邦德国的褐煤储量丰富,成本较低,是他们的主要能源。但是,烧煤要造成大气污染,日益遭到反对,而用过滤技术防止污染,又使发电成本大大增加。建造核电站既可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又经济便宜,比烧煤成本低一半,无疑有巨大的优越性。因此发展核技术就成为他们长期的方针。
联邦德国首先建立的是一批研究中心,从事核研究工作。赛伯先生说,核能是一门综合性的尖端科学技术,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于完全承担研究的重任,国家应舍得投资,组织力量。确实,我们在联邦德国所见到的核研究中心规模很大,体制稳定。我们访问过的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巴伐利亚州东部,共有14个研究所,3,600人。国家每年投资5—6亿马克,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反应堆、核废料处理等项目的研究;三分之一用于基础研究,为核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类似这样规模的研究中心,国家所属的就有八个,此外,民间团体、高等学校和工业企业部门也有核研究所。核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反应堆等各种途径,培养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联邦德国核研究中心的研究和技术人员已达万人以上。
起初,联邦德国没有建造核电站的技术,他们采取的做法是:学习外国核技术,仿制外国的核电站,从中积累经验,发展自己的核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做法是稳妥的,首先建造电容量小的实验性核电站,再建电容量大些(20—30万千瓦)的示范性核电站。继之,摆脱对外国核技术的依赖而加以创新,建造电容量大的商用核电站。从1967年联邦德国建造了第一座中型核电站,仅过5年即1972年,就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座1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今天,这种核电站已成为联邦德国标准型的核电站了。
从1956年至1976年,联邦德国已实施了4个核发展计划。1977年以后,联邦政府在几次制订能源计划中,把核电确定为仅次于煤的第二位能源。
联邦德国核能生产居世界先进水平。1983年全国已建成核电站16座,发电量占全国21%。核电站的生产纪录也是高水平的。1975年至1982年统计,电站的有效发电时间平均为63%,(美国只达59%);而压水堆核电站有效发电时间平均高达73%。
联邦德国并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果,正向核技术的深度和新领域攀登。在科隆,主人安排我们访问于利希核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占地两平方公里,有十几个研究所,4,500人,其中科学家1,000人。我们参观了一个研究核聚变的装置。据称,这个装置在技术水平和规模上居欧洲首位。这里正在研究利用核聚变技术发电以代替核裂变技术。主人说,这将使核燃料的效能提高几十倍。 (待续)(附图片)
联邦德国的第一座核电站——施塔德核电站。


第7版()
专栏:

2月29日在伦敦信息技术展览会上展出一个装有声控设备的房间。房间的门窗、窗帘以及室内的电视机、电炉、电话、电灯等都由一台电子计算机控制。这台计算机只能接受某一个人的指令,具有相当大的保险性。这是伦敦声控输入有限公司的肯·莫菲专为失去活动能力的人研制的。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