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降低物化劳动消耗
宗寒
降低物化劳动消耗的重大现实意义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占用和消耗的社会劳动与为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成果之比。生产同样多的产品,占用和消耗较少的社会劳动,表明经济效益较高,反之则低。如果劳动消耗量超过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出现亏损,则表明是负效益。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应该力争占用和消耗的社会劳动相对少一些,而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的各类产品尽可能多一些,好一些。
物化劳动消耗在我国工业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比工资高得多,绝对额比工资大得多。以1982年为例,以货币计算的物化劳动消耗,占工业产品成本的70%以上,在轻工业成本中,则占80%以上(同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物质消耗部分占67.5%,在轻工业总产值中占71.1%)。物化劳动消耗的绝对额比活劳动消耗高一倍,比工资支出高几倍。有效的物化劳动消耗形成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不创造新价值。它与产品的产值成正比,而在总产值已定的情况下,与国民收入成反比。换句话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数量主要决定于物化劳动消耗状况和生产的增长速度。如果工业总产值不变,生产过程中占用和消耗的物化劳动量降低了,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反之,则会下降。物质消耗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会影响国民收入,物质消耗的结构和内容的变化也会影响国民收入。因此,降低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消耗,尽力以较少的物化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对于增加国民收入,为四个现代化积累更多的资金,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使用价值看,物化劳动消耗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拥有的现实财富数量和增长速度。物化劳动作为在生产过程中转移的过去劳动,在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转移得比较合理,单位产品消耗量比较少,而生产的成果比较有效;另一种是消耗比过去显著降低,产品的质量比过去显著提高;还有一种是消耗提高,质量降低。前二种情况符合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第二种情况,以较低的单位产品消耗生产出了较多较好的产品,尽管社会耗用的物化劳动总量未变,但社会拥有的实际财富增加了。第三种情况意味着社会财富直接受到了损失。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力避免。
工业企业的物质消耗,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它涉及到一系列工业企业,涉及到工业以外的部门,涉及到宏观经济的计划和比例。一个企业的物化劳动消耗高,将引起原材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企业和部门非正常地多占用社会劳动,造成这些部门的许多额外困难。它的消耗降低了,就会使有关企业和部门占用的社会劳动降低,从而用同样的社会劳动能为社会提供更多财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变得更加健康和协调。
目前我国正在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实现四化,既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大量生产资料。但是,不论资金,还是物资,我们都是很不够的。如果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消耗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到本世纪末达到工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基本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必须翻两番。但从工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性看,到2000年,有的可以翻两番,有的可以翻两番以上,有的则不能翻两番。如能源,到2000年大约只能达到12亿吨左右,即比现在只能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各种产品的能源单耗水平不变,能源供应量要差一半左右。还有一些别的生产资料也处于这种状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增加生产,满足需要;更积极更有效的办法是厉行节约,降低物化劳动消耗。
有些生产资料并不很缺,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节约了呢?仍然要十分注意节约。我们建设四化,提高人民生活,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现在我们的东西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足。我们的近期目标是翻两番,但决不仅限于翻两番。需要而又能够多增产的,我们要力争多增产。同时,许多生产资料具有通用性,这里节约下来,可以用到别处。有些生产资料确实不需要那么多,还可以缩减或者停止生产,把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用到社会更需要的地方去。
降低物化劳动消耗与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实践表明:一切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消耗的降低,而降低物化劳动消耗,也必将带动技术进步。抓哪个行业,哪个行业技术进步就快;抓哪个环节,哪个环节技术进步就快;不抓,生产技术就会停滞不前,物化劳动消耗也降不下来。
从提高企业素质看,降低物化劳动消耗也是十分重要的。过去,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低价原材料、燃料和较低的工资维持生产的,所得收入中,相当部分是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原材料工业产品价值的转移。这种情况掩盖了企业消耗高的落后面。现在,农副产品原料和一些工业原料价格一提高,不少企业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亏损,就暴露出企业素质上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就应该从哪里去解决。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促进企业素质逐步提高,促进体制改革更好地开展,促进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从三个方面降低物化劳动消耗
如何降低物化劳动消耗?重要的是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意义,弄清楚降低单位产品物化劳动消耗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关系,排除那些“多用一点没啥”、“消耗高是高,我们无能为力”等错误思想,真正把降低消耗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措施来抓。在提高认识的情况下,按照党的十二大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方针,做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在当前阶段,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抓技术改造。
影响物化劳动消耗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的关键是生产技术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技术结构合理,有先进的生产手段、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一般单位产品的消耗水平就比较低,反之就高。虽然随着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在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会提高的,但是,技术越进步,单位产品占用和消耗的物化劳动绝对量必然会下降,这是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耗高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抓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在工业生产中,技术进步的重点是改造落后的劳动手段。目前我国多数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消耗高,主要是劳动手段落后。例如,目前我国有1.2万千瓦中低压机组,设备老,利用小时低,且污染严重。这些设备每年发电650亿度,消耗煤4,000万吨。发电量占全部火电的25.7%,煤耗却占火电总煤耗的45.2%。如用20万千瓦的机组代替之,每年可以节约1,400万吨煤,近期内用新建大机组代替其中的一半,可以节约680万吨煤,多发150多亿度电。新建机组需要投资,但开采煤炭也需要投资,新建机组投资是一次性的,节约则是长期性的。更新设备所花的钱,几年内就可以从节约的物化劳动消耗中收回来。劳动手段的改造,有一些是需要花钱的。有的采取局部更新、逐步更新的方式,则花钱不多甚至不花钱就可以改造好。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全部更新与局部更新、根本改造与小打小闹这两种方式我们都要采取,有条件改什么就改什么,哪个项目最迫切最重要就先改什么。
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必须抓劳动对象的改造。劳动对象消耗主要是指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它们通常占产品成本的90%以上,在许多轻重工业产品中,仅原材料一项就占成本的70—80%。节约劳动对象,一方面要更好地利用现有材料,另一方面,要不断革新技术,提供更多优质对路的原材料、燃料等。工业生产中的物质消耗状况,是与劳动对象生产工业产品的质量、适用程度和供应的及时性有密切关系的。它们的产品价廉物美,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符合需要而又供应及时,消耗就低。
二是围绕节约物化劳动抓企业管理和企业整顿。
从节约物化劳动的角度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很重要的是按照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责权利结合的规章制度。工业企业不论大小,都有若干层次和环节,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每一个层次、环节都关系到物化劳动的占用、消耗和使用效果,都会影响劳动消耗的数量。如果有健全、严密、责任明确的规章制度,消耗就低;管理无制度、不配套或者有制度不执行,消耗不可能不高。近几年,我国一些企业在整顿、改革过程中,从上到下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围绕节约物化劳动,给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以责权利,并制定先进定额和消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车间、机台、岗位和个人,严格考核,奖惩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最近,一些地区为了解决扭亏增盈的问题,针对一些亏损企业和高消耗企业的情况,规定了降低消耗、扭转亏损的期限和标准,完不成的扣发奖金,不供电,不供原料,或者停产整顿,促进了消耗的降低。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这也是整顿的目的。企业素质高,整顿得好,消耗就应该降下来。如果整顿了半天,亏损的照样亏损,高消耗的也不降下来,就等于没有整顿。
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物化劳动消耗关系颇大。比如,企业生产方向和具体生产计划的制定,市场信息的反馈,原材料来源情况的调查研究和采购供应,产品的销售、运输以及广告宣传等,这些工作看起来与物化劳动消耗距离较远,其实关系很大。每一个环节的失策都会影响生产的效果,因而必将影响物化劳动消耗,有时还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现在,一些企业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了,但有的只着眼于本企业消耗的高低和赚钱的多少,而没有站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三是围绕节约物化劳动,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的比例和结构,是决定物化劳动消耗的重大因素。合理的消耗必须以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为前提。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多了,必然导致社会范围的物化劳动的损失和浪费。这样的浪费往往是更大的浪费。经过几年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包括轻重工业比例已逐趋协调,为企业的节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是,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部门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都是需要下工夫解决的。企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物质消耗高,与盲目发展落后的小企业有很大关系。小企业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是不可少的。但是,重复、落后的必须调整和整顿,大中小企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按照整体规划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然消耗是降不下来的。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平型关战役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从此,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后,蒋介石被迫抗战,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团结抗日的主张和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项建议。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以原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第一二九师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四万五千人。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日,正是华北战局十分危急之时。由于蒋介石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和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在华北前线,国民党军队六十五个步兵师,二十一个独立步兵旅和骑兵、炮兵等部队共七十余万人,竟抵挡不住日军三十万人的进攻。芦沟桥事变后,日寇于7月下旬向北平、天津发动进攻。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线大举进犯。8月25日占领南口,27日占领张家口,9月13日占领大同,18日占领涿县,24日占领保定、沧州,矛头直指归绥、包头、石家庄、太原、邯郸、济南等城市,进犯冀、察、晋、绥、豫、鲁各省。
当日寇在华北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之际,1937年8月底9月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命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师首先出师山西前线抗日。党中央给予八路军的战略任务是: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战场的蒋(介石)阎(锡山)军作战,从侧翼阻击进犯山西之敌,以打击日军锐气和掩护友军退却;一方面伺机深入敌人占领区,密切协同地方党组织,广泛组织和武装群众,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8月31日,第一一五师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以恒山为依托的晋东北地区;9月3日,第一二○师从富平县庄里镇出发,随一一五师后东渡黄河,开赴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9月6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等率领八路军总指挥部从泾阳县云阳镇出发,15日亦由芝川镇渡过黄河,21日进抵太原,23日进驻晋东北五台山南茹村,直接指挥八路军作战。
这时,日寇分兵向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大同进攻雁门关,南下直取太原;一路由蔚县、广灵进攻灵丘、平型关,对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部实行迂回,配合沿同蒲路南下之敌夺取太原。二十余万蒋阎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败退至平型关、雁门关一线。八路军总指挥部指示一一五师和一二○师,为了配合蒋阎军固守平型关、雁门关及长城各口隘,尽可能保住太原,争取华北局势的稳定,以一二○师驰援雁门关,以一一五师主力向平型关急进,打击进犯之敌。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根据总指挥部的指示精神,决定利用平型关险要,配合友军在平型关的正面防御,待日寇进攻平型关时,我军出其不意,从侧后给以猛烈的袭击。于是,第一一五师部队急行军赶到平型关侧翼山地隐蔽,断绝交通,封锁消息。
在我军到达平型关东南山地的下关和上寨时,国民党军已丢弃了灵丘。9月23日,我军接到蒋阎军电报,得知日寇的先头部队已进到平型关附近,当即作了以下具体部署:第一一五师以独立团和骑兵营伸向灵丘、涞源方向,牵制与打击敌之增援部队;以三个团的兵力,担任伏击日寇的任务。这个部署,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彭德怀名义,电告了国民党当局。
9月23日夜,第一一五师师部率三个主力团赶到距平型关三十余里的冉庄。24日晨,各级指挥员亲临前线侦察敌情,判断日寇将于25日大举进攻平型关,遂命令部队于24日夜冒着倾盆大雨设伏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架通了指挥阵地到各团的电话线,待机歼敌。
25日晨,在小寨至老爷庙的公路上,开来了一长串敌军的载重汽车,紧接着是几百辆大车,汽车上约有千余名日军,后面还跟着一些骑兵,护送着车辆,由东向西奔驰。这是从灵丘方向开来的素称精锐的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当敌军进入我预伏地区时,八路军在公路以南的山地上,居高临下,突然以密集的火力,向敌人射击、猛攻。日寇则在公路以北一带,据险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在日军部分汽车被炸毁后,其余车辆急忙调转车头,企图逃走。此刻,日寇的人和车互相碰撞,十分混乱。为了不让日寇跑掉,八路军战士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全线突击,向敌冲锋,在十多里长的山沟里,迅速将敌人包围、割裂,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终于将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全部消灭。公路上、山沟里和半山上,摆满了敌人死伤的人马、被毁的汽车和遗弃的武器。八路军消灭了这部分敌军以后,立即以全力进攻平型关敌人主要阵地东跑池北的高地,经过奋战,我军夺取了阵地,东跑池的日军二三千人被击溃。9月26日,敌人向西北方向逃窜。我军一部向敌人增援方向游击,迟滞敌军前进;一部清扫战场;大部转移至山地休整。
至此,平型关战役胜利结束,八路军首战告捷。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三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大车二百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一门,轻重机枪二十余挺,步枪千余支,掷弹筒二十余个,战马五十余匹,以及大量弹药和其他物资。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总计伤亡四百余人。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破坏了日寇进攻平型关的计划,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平型关战役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两千余人,深入到恒山山脉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与地方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合,发动群众,镇压汉奸,开辟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
(王秀鑫)


第5版()
专栏:书评

《统计学理论研究》评介
杨圣明
《统计学理论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统计学界前辈杨坚白同志的新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文字分量不大,但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有新的见解。
在统计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或者叫两大学派。一派认为,统计学仅指社会经济统计学;另一派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根本不存在社会经济统计学。坚白同志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同异辨》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它们都名之曰“统计学”,决不是名称上的偶合,而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来源、共同的原理和共同的方法。二者是同一源流中的两大支流,它们的关系应该是长期共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对于两种统计学的区别,作者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带有阶级性;数理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既然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具有阶级性的,那么,它就会受到不同阶级的不同思想体系的影响,并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则是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由于指导思想不同,也就产生了一系列观点上和方法上的不同。例如,反映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对指标也各有不同的规定;它们采用的分组法及统计加工方法和分析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共同点,作者从几个侧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如从统计学史上考察;从概率论对统计学所引起的变化上考察;从统计观察、统计计算方法和方法论上考察;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上考察。作者认为,统计学原理是论述统计学最基本的原理原则的,如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以及据此提出的统计方法和方法论。在计量方面的这些原理,既适用于社会经济统计学,也适用于数理统计学。作者认为,统计学原理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就如同哲学、数学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样。这种统计学原理是研究客观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的,即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以平均数为中心,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大数规律的方法和方法论。也就是研究统计方法一般。至于统计学的各个分支,在具体应用上都是要同实质性科学的有关学科互为表里的。作者的这些见解,对统计学上的争论,可能从理论上起到澄清作用。
在这本书中,有两篇文章把统计学的研究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前一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统计学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后一篇则着重从辩证法的角度去说明统计学的基本方法的哲学意义。作者通过分析指出,统计学就是通过特殊,看到一般,通过偶然,看到必然,从而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对于统计学的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统计学的理论水平,对那种否定马列主义对统计学指导作用的观点,也是一个有力的驳斥。
这本书对综合平衡统计理论也作了探讨。作者着重提出,为加强综合平衡统计工作,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加强地区综合平衡工作。


第5版()
专栏:

《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出版
中国史学会编辑的《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六万余字,收有陈锡祺、陈旭麓、张静如等写的十七篇论文,刘大年著序。所收论文探讨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评述了其重大的历史贡献。对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邓演达、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书中均有专文评论。 (仁)


第5版()
专栏: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出版
汪澍白、张慎恒同志著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是一本研究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专著。书中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生活与思想、“五四”前期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五四”后期的思想转变。本书观点明确,内容翔实,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湘)


第5版()
专栏:书讯

《逻辑与智慧》出版
郑伟宏、倪正茂著的《逻辑与智慧》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生活之路》丛书的一种,是一本引导人们学习逻辑知识的读物。 (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