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何伊恰的中国朋友
吴志成
1月13日,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馆转来一封土耳其总统府办公厅主任代表埃夫伦总统写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组的信。信中说:
“总统阁下已获悉贵组为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举办了特别节目。他尤其高兴的是,在这个特别节目中安排了曾访问过我国的小客人王晴的讲话。承蒙你们的好意赠送了录有这个讲话的盒式带。总统全家在一起听了这个录音,再次引起他们对小客人访问我国的回忆,特别是阿伊恰(总统外孙女)听到她的朋友王晴的声音时非常感动。总统阁下认为,在年轻一代中间建立起来的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友谊的联系,将是今后土中两国人民亲密关系的最大保证。”
信中提到的小客人王晴是谁?她是怎样访问土耳其的呢?
1982年12月,土耳其总统埃夫伦访华,在上海参观少年宫时,常熟路小学的学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王晴,作为少年宫的小主人自始至终陪同总统参观,深得总统的喜爱。1983年4月,在土耳其举办第五届国际儿童联欢节时,东道主邀请中国儿童代表团参加,埃夫伦总统指名邀请王晴小朋友访问土耳其。中国儿童代表团在土耳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埃夫伦总统特意派他的女儿居尔维特夫人将王晴接进总统府,和总统外孙女阿伊恰住在一起。总统每天亲自过问王晴的生活、健康和饮食起居。王晴小朋友一时成了土耳其的新闻人物。
1983年10月29日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广播为此专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中土友谊》的特别节目。在这个节目里播出了电台记者唐鹤鸣采制的有关王晴的长篇录音通讯《友谊之花常开》。这些节目获得土耳其听众的广泛称赞。土耳其驻华使馆官员说,他们每天都收听《中土友谊》节目,特别喜欢报道曾在土耳其总统家作客的小朋友王晴的节目。于是,土耳其语组的同志就将这个节目复制成盒式带,请使馆转赠给埃夫伦总统。
在这个节目中,记者通过采访上海少年宫、王晴所在的学校和她的家庭,把王晴和中国人民对埃夫伦总统一家和土耳其人民的友谊深情生动地反映出来。
在常熟路小学,施南华校长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对记者说:“这是埃夫伦总统、他的外孙女阿伊恰和王晴在一起的照片。我们要用它来教育孩子们珍视中土两国人民和两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王晴的家里,他的父亲王泽培对我们说:“王晴在遥远的土耳其总统府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心中十分感激。我们期待着埃夫伦总统一家到我家来作客。尤其是聪明可爱的阿伊恰,如果她能来我们家住上几天,我们将十分愉快地接待她。”
已经上了中学的王晴小朋友在话筒前对埃夫伦总统说:“敬爱的埃夫伦爷爷,我在您的国家度过了9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所有这一切,我将永生难忘。
“敬爱的埃夫伦爷爷,为了表示我对您和阿伊恰的怀念,我想用土耳其语念一首小诗:
我爱北京,
我也爱安卡拉。
我爱我的姐妹,
我也爱阿伊恰。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也爱埃夫伦爷爷。”(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我也是掘井人”
赵安博
“我也是掘井人。”
这是去年九月中曾根首相会见我们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时说的一句话。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周总理多次把为中日友好事业作过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的老朋友,比喻为“掘井人”,并告诫两国人民在畅饮“清泉”时,永远不要忘记前辈们付出的心血……
中曾根首相自豪地把自己称作“掘井人”,是有道理的。就在那次会见时,首相回忆说,一九五四年七月,日本十多名国会议员在参加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理事会后,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访问了中国。当他们从机场驱车进入北京市区时,看见路旁有人设摊叫卖切成小块的西瓜,他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亚洲,觉得非常亲切。在讲到“亚洲”两字时,首相加重了语气,好象要向中国朋友强调,三十年前他就已认识到中日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就对新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
听着首相讲述的这段往事,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那个困难的年代。两国所以能在一九七二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就是依靠两国政治家、各界人士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我告诉首相,当时我就是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之一。首相听了很高兴,当即站起来同我再次紧紧握手。
交谈中,首相还深情地提到郭沫若、廖承志、李德全等中日友好先驱者们的名字,赞扬他们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做了许多好事。
在其它场合,中曾根首相曾多次说他是已故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的弟子,非常钦佩松村先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中日关系正常化所作的巨大努力,并表示自己一直把松村先生的遗志铭记在心,只要力所能及,就要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记得一九七二年六月是日本国内各党各派争论“中国问题”最激烈的时刻。佐藤内阁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不得不于六月十七日宣布辞职。自民党内争当接班人的焦点集中在一点上,即如何处理对华关系。六月八日,中曾根就明确表示:“今后不论谁担任首相,都必须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促进日中邦交正常化”。后来他支持田中上台执政,并积极协助田中打开了两国关系。为了感谢中曾根,周总理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时,曾托我驻日使馆转送给他十瓶茅台酒。在接到这些充满情谊的礼品时,中曾根感慨万分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做的事,周总理却始终把我放在心上,实在叫人过意不去。”
两国建交后,中曾根一直担任党政要职,为发展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关系而努力。在担任田中内阁的通产大臣后不久,他就否定了曾经严重影响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所谓“吉田书简”,指出它只是一封私人信件,对政府没有约束力。接着又于一九七三年一月访华,商谈签订两国政府间贸易协定事宜。
特别是在他一九八二年底出任首相后,更多次宣布要把日中友好作为新内阁的基本政策,并于去年十一月隆重、热情、周到地接待了胡耀邦总书记。在国会答辩中,他还响亮地发出“日中不再战”的誓言,并明确承认,过去日本发动的那场同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日本报刊说,日本政府最高负责人明确指出这一点,这在战后还是第一次。
再过几天,中曾根首相就要来访了。我相信他一定会受到我国领导人和我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预祝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沼气登上世界能源舞台
单樨
早在1857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已查明沼气的化学成份。然而,100多年间,这个“出身微贱”的气体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能源问题日趋严重,它才渐渐受到人们青睐,理直气壮地登上了世界能源舞台,并将大显身手。
近几十年来,世界能源消耗每年的增长率为5%。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都是非再生的,越用越少,资源日益枯竭。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沼气就是可再生能源,只要太阳照耀着大地,万物生长,人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沼气。
制取沼气的原料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制法简便。沼气可作燃料,供家庭用;可以用来发电,驱动机械设备和照明、供热。而且在制沼气过程中还能杀灭废弃物中的大量寄生虫卵和病菌,有利于美化和保护城乡环境。因此许多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沼气,并把用废弃物制沼气称为“一举多得的事业”。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积极研究利用沼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农场从1979年起开始使用一个以牛粪为原料的沼气装置,为1,800头奶牛的奶牛场提供动力。加利福尼亚州普恩特山建成了利用沼气的发电站,于上月中旬正式投产。这座发电站采用新技术,每天将1万吨垃圾用1尺厚的土盖起来,使有机物自然进行生物分解,产生沼气,通过管道将其引入类似喷气发动机的涡轮发动机里燃烧,驱动发电机。它每天发电2.8兆瓦,供5,600户人家用电。
芝加哥已铺设了许多连接市内各个垃圾坑的地下管道,垃圾腐烂后产生大量的沼气和二氧化碳,经备有加热器和冷却器的沼气管道系统将二氧化碳排除,而沼气通过地下管道送到用户家里。
联邦德国南部普福尔茨海姆镇用管道把垃圾堆产生的沼气装进容器,作为燃气发动机和发电机的燃料,发电机容量达到120千瓦。专家估计,联邦德国约有2,000个垃圾站可以通过这条途径提供能源。
法国巴黎郊区阿歇尔污水净化站采用“流质污泥方式”将全市污水进行综合处理,并把沉淀物加热发酵制取沼气发电。日本熊本县畜产中心每年制取的沼气可节约重油55%左右。
在一些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沼气早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尼泊尔还在1955年就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从1976年起开始推广使用。据尼泊尔专家计算,一头成年牛每天排粪制取的沼气可供一人一天做饭和照明之用。尼泊尔现有黄牛和水牛在1,000万头以上,如果把牛粪全部用来制取沼气,就足以满足全国1,500万人口当中三分之二的人的燃料需要。
印度从1962年起开始在古吉拉特邦农村建造沼气池。1973年,国际石油涨价,政府积极支持在农村办沼气的计划,到1980年全印度已建成沼气池约8万个。在1980至1985年的五年计划中,将拨款6,300万美元来开发和推广沼气,建造沼气池100万个。
中国在开展研究和推广利用沼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不少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亚太经社委员会与我国农牧渔业部合作,在我国成都市创办了“亚太地区沼气研究和培训中心”,负责沼气的研究、推广、情报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国际性沼气研究和培训中心。


第7版()
专栏:

布莱格堡偶见
景宪法
去年10月的一天。
听说布莱格堡已处于戒备状态。当我们这批来自10多个国家的记者赶到这座美国“空降兵大本营”时,已是午后了。
从北卡罗莱纳州首府罗利南下80公里,找到了这块占地200平方英里的军事基地。葱郁的松林覆盖着大部分面积,起伏的公路在特制路标指引下消失在密林深处。初来者若不是偶尔瞥见急驶而过的军车,或隐隐听到运输机的轰鸣,谁也不会相信四周竟驻扎着美军的空降王牌——第18空降军团、最精锐的特别行动部队——绿贝雷帽和第一特种战争司令部等20多个单位,共约6万余人。从这里几小时就可飞抵动荡的中美地峡,它也是美国本土上距离欧洲最近的军事重镇之一,难怪“快速反应部队”的陆军最高司令部要设在此地。
一名戴红贝雷帽的上尉带领我们去师部食堂进餐。不知何故,饭厅里显得有点空荡荡的。茶余饭后小坐片刻,借机和同桌的官兵攀谈几句。他们有的虽开怀笑语,有的却在吁叹,看来心事重重哩。
入夜,我们下榻在指定的客栈里,室外习习晚风夹杂着沁人心脾的松脂味轻拂面额。黑黝黝的夜空,星斗依稀可辨。突然间,雪亮的灯光划过夜空,一队蒙得严严实实的军车疾驶而过。世界上哪一块地方使得他们如此忙碌呢?
翌日清晨,一辆深绿色的大轿车把我们载出密林,窗外出现了另一片天地:时而密密的铁蒺藜网,无情地在成排的装甲运兵车和大自然间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时而眼前豁然开朗,漆着保护色的C—130运输机犹如一大群巨蚊,栖息在远处的草坪上。“请原谅,诸位,该区域禁止拍照。”透过驾驶台上方的反射镜,上尉嘴角上常挂的那丝“美国式微笑”早已无影无踪。
车在一幢灰白色平房的侧面嘎然而止。这座仓库似的无窗建筑物其实是一间教室。室内屋顶四周悬挂着各类军用飞机模型,一架可以肩扛的地对空导弹发射器横卧在正前方的讲台上。灯熄机响,抖动的录像画面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严酷的战场上:马尔维纳斯、两伊、黎巴嫩……正看得入神,画面突然中断,显然是涉及到了这种导弹的某一“敏感部位”。一位中年教官略表歉意后,便开始了“答记者问”。提问虽然涉猎较广,但过多的“无可奉告”也就不免使来访者兴致索然了。
踏着松软的泥土公路,来到一座阒无一人的小镇——模拟训练场。街道两旁仿造的建筑物上,有用俄文标明的商店、波兰文的教堂、阿拉伯文的学校、捷克文的工厂、西班牙文的影院,以及朝鲜文的旅馆等。窗台下和门口,军靴的痕迹清晰可见。十字路口当中,停放着几辆美制坦克,登上炮塔,环顾这片鳞次栉比的假设占领区,一幅美军全球战略的蓝图也就尽收眼底。脚下,这座模拟的空城死一般寂静,但此刻这种寂静却给人以某种危机即将来临的预感。
走进肯尼迪中心——美军第一特种战争司令部所在地,刚刚放松的心弦又重新绷紧起来。该司令部奉美军总参谋长之命成立于1982年10月1日,其使命为:利用非常规战争、战略情报、心理战、别动队行动以及有关的特别行动,在战时或和平时期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军事战略服务。步入后厅,陈列橱窗中展示着担负各种秘密任务的别动队员动作模型、各种情况下使用的特殊武器和装备。当在解说词中读到“渗透、颠覆、破坏”等字眼时,观众禁不住面面相觑!
夕阳如醉。空投场彼端,紫、黄、绿色三抹信号烟幕正在微风中袅袅摇曳,和天边嫣红的晚霞交织在一起。车窗外掠过一幢幢单门独户的住宅,同戒备森严的兵营相比,这些恬静的军官住宅象是建立在另一个星球上。
“那些妇女抱着孩子围在那儿干什么?”轿车驶过某营部门口时,有人问道。
“男人执行任务去了,她们在等候消息。”
蓦地,车内静了。只有南去的C—130运输机用那一阵紧似一阵的轰鸣声充填着这寂静的空间。职业的敏感冲击着每一个记者的神经末梢: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正在进展中。
天色未亮,隔着简陋的墙壁隐约传来电视播音员急促的声音。朦胧中扭开电视,图象未出,就传出了惊人的消息:
“别动队已控制格林纳达岛大部地区……”
“……这批别动队员是两天前的清晨降落到格林纳达的。”
“来自布莱格堡的第82空降师的红贝雷帽在河中洗澡……”格林纳达!别动队!!布莱格堡!!!——道听途说的戒备令、空荡荡的饭厅、繁忙的军车、此起彼落的运输机,以及那些等候在营部门口的女人和孩子,这里发生的一切,在地球上制造了又一个“热点”,神不知鬼不觉地把2,800公里外的格林纳达岛推到了世界舆论的中心!
上尉没来送行。谁都能理解。服从命令乃军人的天职。
营区在车后缩小,只有路口那块巨幅示意牌上几个粗大的缩写字母STRAC——灵活、勇猛、迅速、召之即来,衬托着橄榄形的世界地图,迟迟不肯从视野中消失。


第7版()
专栏:

伦敦的“幽默俱乐部”
唐若水 文 方成 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对幽默发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一家“幽默俱乐部”便在伦敦的米埃特大街上应运而生。
“您想学会说笑话吗?您想变得幽默风趣吗?您想听听滑稽以使自己‘轻松’一下吗?”——这是“幽默俱乐部”引人注目的海报。
听众花4英镑才能买到一张入场券,而报名登台表演的“业余小丑”则是免费入场的——他们还能免费喝3次酒,不过除此以外就别无报酬了。
夜幕降临之时,俱乐部就向公众开放了。业余演员们经过签字登记后即由一架升降器送至舞台上。如果表演得好,观众们会报以掌声,如果演出不成功,那么“业余小丑”就会遭到嘲笑。
报名上台一试的大多是渴望当专业喜剧演员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在“幽默俱乐部”“考察”一下自己究竟有无“幽默天才”;有些虽对当演员并无兴趣,但却认为自己有很多事要告诉大众,因而利用这一机会上台亮相。
节目主持人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丑,由于他的油嘴滑舌,气氛始终热烈欢乐。最后上台的是一个口齿清楚、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他能飞快地一气说上数百个笑话。此人很快博得了听众的好感,最后在热情的掌声中象英雄似地被大伙抬下台去……
“幽默俱乐部”每晚“门庭若市”。据一位社会学家分析,这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家庭关系的日益解体,越来越多的孤苦老人正在寂寞的苦海中受着熬煎,因而“笑话”和“滑稽”无疑可使他们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抚”;此外,由于整个社会尔虞我诈、竞争激烈,人们的精神从早到晚处于紧张状态,而“幽默俱乐部”正可帮助“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放松心中“绷紧的弓弦”……(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美国重新打扮“自由女神”
贾霭美
矗立在纽约湾口的“自由女神”巨型铜像,一向被称为纽约和美国的象征(见下图)。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游人到纽约后,大概都想搭乘轮渡登上贝洛特小岛,去一睹女神的芳容。不过,如今人们对女神却“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近年经过检查,女神“病重”待医,她已被一个重300吨的铝合金框架保护起来,不许游人亲近她了。
2月10日出版的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星期刊报道,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已作出计划,从现在起,在大约两年时间内,将对“自由女神”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进行一番大修。到1986年夏天,当“自由女神”百岁大庆时,她便会以焕然一新的姿态来迎接各国的游客。
按照这次大修规划,估计需要花费3,900万美元。大修的计划中包括在底座内部新建用玻璃作壁的电梯;改进内部照明设备;彻底清除铜像内层污垢以恢复其原有光泽,底层以上原有长54米的楼梯仍将保存。对铜像的底座也将大力进行修缮。铜像外表将予刷新,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大修工程全部完成以后,“自由女神”不但可以延年益寿,而且能使游客更加愉快安全,每小时接待的游客也将会增加到500人。(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