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集成电路与“面包”
冯昭奎
日本经济学家牧野升作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去年日本集成电路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八千亿日元,与面包业不相上下,比酱油、豆酱的市场也大不到哪儿去。然而,估计今后十几年成长到三万亿日元的集成电路行业,由于它对所有产业的波及影响,将可能诱发出六十万亿日元的巨大市场。
三万亿与六十万亿,这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尖端技术与其制造,不如应用”,因为将集成电路应用于、渗透于各行各业而诱发的市场,远比集成电路行业本身的市场大得多。
这个发展趋势,从当前应用集成电路的各种行业迅速成长的事实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例如在日本,从1973年至1984年这一期间,计算机的产值增长了三倍,而打印机产值的增长为二十七倍,录象机为十一倍多,数控机床为八倍。在1983年,日本的录象机的输出超过了船舶,成为仅次于汽车、钢铁的第三大输出商品。
集成电路对各行各业渗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以集成电路为中心的电子技术向各行各业扩散,与各行各业的技术相互交融、复合。例如,上面提到的录象机、数控机床就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复合的产物。机械—电子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最主要的角色之一。此外,这类复合技术还有空间—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军事—电子技术,甚至还有玩具—电子技术、住宅—电子技术等等。电子技术好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元素,与各行各业的技术结合成为层出不穷的技术“化合物”。
集成电路作为高度自动化的要素,诱发了一系列新兴的自动化产业群,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构造向更高层次发展。自动化的英文词的字头“A”常被用作自动化的缩写,从而使得各种自动化产业获得了简便的称呼。它们是:FA(工厂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HA(住宅自动化)、SA(商店自动化)、MA(医疗自动化)等等。其中,前三个A又常被统称为“三A革命”,以说明高级自动化给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在历史上,人们曾把钢铁、石油等称作“产业的粮食”;现在,人们又把集成电路称作“产业的粮食”(也不妨更亲切地称它为“产业的面包”),足见集成电路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是多么广泛、深入而重要。
但是,即便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当中,有的却未能充分重视并利用集成电路的这种可贵的波及影响,英、美便是这样。而日本则不然。日本通过引进、模仿美国技术而建立了自己的集成电路工业,并及时推广应用于其它行业方面,既开拓了集成电路的市场,又刺激了集成电路工业本身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能否重视和利用集成电路对产业与社会的波及影响,不仅影响本国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本国新技术革命的进程。
日本对于扩大尖端技术应用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集成电路方面,也体现在其它技术方面。例如,炭纤维复合材料可用于制作飞机机体和部件,对减轻飞机重量并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尖端技术与其制造不如应用”,这句话虽然不够严密,却体现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这就是以“三万亿日元”的行业作为基点,去努力开拓“六十万亿日元”的巨大市场。尖端技术的潜力大得很,从“三万亿”的行业究竟能开拓多大的市场,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和战术是否高明。而且,市场开拓得好坏,反过来又影响尖端技术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为了使尖端技术制造业与它的市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推动、促进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抓好这两个字:“应用”。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深深的怀念
庆之
今年12月19日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阶级的领袖、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共和国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萨波托斯基同志毕生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权利、为人民的自由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艰难,奋斗不息,受到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他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在我——当年一个留捷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五十年代初,在我驻捷使馆举行的一次国庆招待会上,在十分热情友好的气氛中,一位身材魁梧,穿着整洁朴素,目光坚毅睿智的客人来了。那不是安·萨波托斯基同志吗?我们激动地从众多的客人中向他走去,想向他表示敬意。他似乎意识到这一点,微笑着走了过来。哪知我们心中想要说的话还未出口,就听到他老人家的招呼声:“姑娘们好!”他亲切地问我们“是不是留学生?”“来布拉格多久了?”“这里的饭吃不吃得惯?”“想不想妈妈?”就象唠家常一样,那么平易近人。接着,他又询问我们“捷克语好不好学?学习情况怎样?”并勉励我们“要克服困难,学好专业,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他的这些朴素、恳切的话语,象一股暖流沁入我的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他那和蔼、慈祥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萦回在我的脑际。
安·萨波托斯基同志关怀、爱护中国留学生,是因为他热爱中国。1956年我国双百方针发表不久,他去查理士大学哲学、历史系作报告时,特别宣传和赞扬了我国的这一方针。他去世以后,我们的同志去他故居参观,见室内陈列着许多中国物品。他的夫人说:“安·萨波托斯基同志喜欢中国。他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到中国去,看看新中国。”遗憾的是,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可喜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城乡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华大地,一个比当年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正在出现。
记得一个初夏的傍晚,几位捷克斯洛伐克同学从外面回来,一踏进寝室就兴高采烈地对我说:“今天,我们见到一位杰出的人物,你猜猜是谁?”看她们那股高兴劲儿和充满神秘的表情,真使人困惑。结果还是她们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股脑儿地讲了出来——原来晚饭后,她们在一家服装店前,从人群中挤出来时,撞在一位过路的老者身上。她们连忙表示歉意:“对不起!”哪知老者却莞尔一笑,彬彬有礼地答道:“没关系”。几位粗心的姑娘一停步,不禁愕然。原来老者就是安·萨波托斯基。捷克斯洛伐克同学告诉我们,安·萨波托斯基同志经常和普通人一样,在人民中散步、看戏……了解民情。他以平民百姓身份出入人民之中,不是偶然的。他生长在捷著名的社会民主党奠基人的家庭,自幼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熏陶。早年生活动荡,饱尝了人世间的艰辛;但也使他有机会目击劳苦大众受欺凌、受压榨的悲惨情景。他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决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工人阶级,为共产主义事业顽强奋斗。为此,他曾两次被捕入狱。第二次(1939至1945年)被反动政府和德国法西斯关入集中营达六年之久。
萨波托斯基同志不仅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且是一位诗人、作家。他写了三部反映捷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小说(《新战士站起来》、《动荡的一九○五年》、《红光照耀着克拉德诺》)和教育青年一代的小说。这些作品深受人民喜爱。
记得安·萨波托斯基同志于1957年11月13日与世长辞时,悲哀的气氛笼罩全捷。人民深切哀悼的场面动人心弦。那天,我们留学生整队前往总统府向安·萨波托斯基同志遗体告别。列队等候在那儿的群众井然有序,一眼望不到头。虽然北风凄厉,寒气袭人,然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悼念、敬仰自己领袖的心却是赤热的。葬礼那天,我随着同学来到通向总统府的伏尔塔瓦河桥头。这里,多少人含泪眺望,等候向敬爱的领袖告别。夜幕将临时,灵车缓缓而来又缓缓而过。人们纷纷摘下帽子、头巾,默哀致敬。夜色苍茫,人群泪挂面颊,久久凝视,含着无限的哀思……
萨波托斯基同志的崇高品德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回忆往事,我们决心为中捷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附图片)
正在校对文稿的安托宁·萨波托斯基


第7版()
专栏:

自己动手 乐在其中
——英国的“自己干”浪潮
唐若水
正当无数讲求实惠的美国家庭掀起“自己干”的滚滚热潮时,千千万万个大洋彼岸的英国家庭也受到启迪,纷纷仿而效之。下班归来或节假日里,人们卷袖挽裤,自己整修草坪、布置庭园、装拆电线、油漆房屋、粉刷墙壁,一个个干得兴致勃勃、大汗淋漓……
据英国《家庭纪事报》11月1日报道,一个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民间组织“自己干联盟”已应运而生,报名入会者颇众。其中不仅有平民百姓,而且也有学者名流,甚至还有议员、大臣哩!
鉴于“自己干”的英国家庭与日俱增,一位企业家聪明地开设了一爿专向“自己干”家庭出售工具和器材的联营大商店——“家庭基地”。该店在英国的许多大中城市设有分店,店内分设有木工部、泥水工部、电工部、建材部、油漆部、园艺部等,顾客们可以方便地购得五花八门的维修工具和数千种建筑材料。
有趣的是,以前,虽然英国也有少数家庭热衷于“自己干”,但仅限于油漆门窗,整理花圃等“粗活”,而今天,人们已变得越来越“艺高胆大”。许多英国家庭不仅会熟练地更换破旧电线、安装暖气设备和翻修房顶,而且还擅长修理从缝纫机、自行车到彩电、汽车等各种家用机具,甚至自建厨房和厕所。在这支浩浩荡荡的“自己干”大军中,虽然“主力军”无疑还是男士,但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女士也已开始投身于这一新颖事业。她们或拜丈夫为师,或向书刊质疑。好在英国已有数家为“自己干”家庭服务的杂志问世,女士们边读边干,倒也趣味无穷。
英国一家报纸认为,“自己干”之所以风行一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英国人比西方其他民族更爱操持家务,“爱家”的传统可谓根深蒂固(他们有“家庭即自己的城堡”之类的民谚);二是“自己干”是一项“收效明显”的减肥健美运动;三是节约开支。君不知,英国的劳动力也涨了价,如请工匠上门服务,每小时起码要付八英镑,而且工匠们大多已变成了调皮的牛仔,常常偷工减料,有时领了工钱还未干活就逃之夭夭,因而人们都把雇工修缮称作“冒险的交易”……
据某些“行家”们估计,这股英国家庭的“自己干”之风将很快席卷西欧大陆。(附图片)
汪二可插图


第7版()
专栏:

“史前世界”公园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以南一百二十公里的莫里斯堡,有一座名叫“史前世界”的公园。当你漫步进入公园后,一群古代动物就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有硕大的恐龙,有混身长着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的猛犸,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古代怪兽……。可是,你不必害怕,原来,那些庞然大物只是水泥塑像。
这个古代动物园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吸引了大批游客。目前,公园的主人杜波伊斯兄弟已制订了一个七年扩建计划,打算把古动物塑像由现有的三十七尊增加到一百尊,使那些早已灭绝的古代动物尽可能多地再现出来。 ·肖晨·


第7版()
专栏:

乘木筏漂渡大西洋的勇士
管彦忠
在阿根廷首都共和国广场高大的独立纪念碑旁,有一件奇特的展品,每天吸引着众多的过往游人。这是一只仿古木筏,褪了色的帆随风鼓动,帆上表示太阳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图案仍然鲜艳夺目。市旅游局的导游告诉人们,前不久,五位阿根廷人就是乘着这只简陋的木筏横渡大西洋的。
今年5月22日,他们从非洲西北的加那利群岛出发,乘着这只没有舵又无动力装置的木筏,历时五十二天,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委内瑞拉的瓜伊拉登陆,行程三千二百海里,胜利完成了这次名为“大西洋84”的远征。乘木筏横渡大洋在现代史上这是第四次,对美洲人来说还是头一回。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老式的旅馆里,我访问了率领这次远征活动的“船长”罗伯托·巴拉干。他是一位律师,现年三十五岁,个子不高,脸上还带着海上长途漂泊留下的古铜色。他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爱探险和体育运动。巴拉干说,漂渡大西洋的冒险不仅仅是一项浪漫的体育活动,更主要是为了印证三千五百年前非洲黑人乘木筏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假说。
为了这次远征,他们准备了四年,耗资二十四万美元。制作木筏的木头是一种浮力大而又很坚实的木材,是从厄瓜多尔的原始森林里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砍来的,然后运到马德普拉塔制成木筏,再运到加那利群岛。木筏长十三点六米,宽五点八米,筏身用粗亚麻绳扎起来。筏上有一间茅草小舱,仅容四个人交错躺下。桅杆高十一米,挂着一张方形的帆。这些都是仿照传说中三千多年前非洲人的木筏做的。
人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船”上横渡大西洋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出发时,他们带上一千二百公斤食品,有大米、面条、土豆、葱头、罐头,还有咖啡和马黛茶,分别装在三十个大塑料桶里,放在舱底下。还有一千二百升淡水。做饭用的是液化煤气。“船长”每天通过无线电与国内保持联系,但木筏离海上运输线很远,真的出了事是谁也救不了的,他们对此作了最坏的打算。风吹日晒不用说,最难忘的是途中遇到了两次大风暴,一刮就是两三天。狂风掀起八米多高的巨浪,风速达到每小时八十多公里,木筏真象一片树叶一样在大浪之中颠簸,船员们只得用绳系住自己,随时检查筏子的接合处是否牢固。狂风扯坏了帆,他们把备用的换上。在这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探险者们相信,风暴将会过去,登陆的目的地一定会达到。
这次考察活动得到了阿根廷政府的赞助及有关国家的支持。这一传奇式的活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木筏展出一个多月来已有一百五十万人参观。(附图片)
图为展出的木筏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古佛经中的孔雀城
李楠
在从德里到泰姬陵的公路上,豪华的旅游车穿梭来往。离举世闻名的莫卧儿王朝一代名妃的陵寝五十来公里的地方,折向朱木那河方向不远,便是一座名叫马图拉的中等城市。古佛经曾赐给它一个美名:孔雀城。
在这一带,孔雀确实不少。它们穿路过径,高视阔步,毫不畏人。泰姬陵上随时可以买到的色彩绚丽的孔雀羽毛,就是从这儿收集来的。我们去访问古孔雀城时,已是深冬。但极目眺望,田野并不萧索,牛羊成群,麦苗青翠。道路两旁,树木葱茏,村舍相望。村边汲水的农家妇女,头顶铜罐,身着红色纱丽,有的怀抱婴孩。几匹骆驼在马路上慢悠悠地走着,驼铃声不绝如缕。
市区面貌古旧,乡土色彩浓重。街道两旁的小店铺,水陆商品杂陈,货架伸延到了铺面外边。顾客麇集,语音嘈杂。街上行人很多,在穿着各式各样服装的人群中,少不了从各地前来这座古城朝圣的进香客。香火铺和手工艺铺生意兴旺,各种宗教神像,任人选购。整个街区显得生动活跃而又混乱喧嚣,充溢着印度一些古老城市所特有的生活气氛。
马图拉是印度的一座古城,历史记载着它过去的光荣。远在悠久的史诗年代,它就是一个小国的首都。在佛祖释迦时代,它也是一座名城。释迦来访问过,并接受当权的国王作为弟子。在孔雀王朝时代,马图拉归属于摩揭陀国。阿育王曾在这里建造了许多佛塔。到了大月氏王朝,马图拉的文化艺术兴盛,并接受了来自中亚地区的影响。大月氏王迦尼士迦当政,国势强大,既从事征战,又努力文治。他皈依佛教,但又容纳耆那教和印度教。这时,雕刻和塑造佛像首先在马图拉兴起,向外传播。这里出土的释迦全身立像,被认为是佛教艺术的珍品。到了笈多王朝年代,马图拉的繁荣兴旺达到了顶点。
但是,盛衰更迭,马图拉也经历了灾难和毁灭。从阿富汗来的迦色尼王朝的苏丹把这座古城夷为平地,后来洛提王朝的统治者又一次实行宗教迫害政策,破坏了马图拉的寺院和神庙。在莫卧儿王朝时代,马图拉时兴时衰,大抵和王朝的命运相联系。如今马图拉是朱木那河边的一座印度教圣城,教徒们纷纷来此朝圣。
相传数千年前,这里是大神克里希纳的降生地。我们来到一座神庙面前,旁边一间小屋原来是一座牢房,正是传说中克里希纳当年在八月一个风雨之夜降生处。传说克里希纳是印度教天神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来世上为民除害,诛除暴君。他的父母因而被当时统治马图拉的暴君囚禁,他们的这个小孩也将被立即处死。但这对夫妻巧妙地将婴儿送出了监狱,转移到朱木那河对岸,交给农家抚养。他成长为一个喜欢吹竹笛吃奶油的牧童,得到沿河人民和牧女的喜爱。后来他战胜了许多阴谋诡计,终于诛除了暴君。
克里希纳的传说故事充满人神变幻、善恶斗争的离奇情节,这是古代印度历史现实的曲折反映。而英勇机智,能歌善舞,谈情说爱的克里希纳,实际上是人民心目中青年男子的理想形象。
在马图拉附近地区沿朱木那河两岸,好些地方都和克里希纳的传说有关。每年八月,各地的朝拜者涌向这些地方,庆祝克里希纳的生日。动听的竹笛、迷人的歌舞、农家牧场、奶油食品,如今仍是马图拉的特色。
远在笈多王朝时代,中国的高僧法显就曾游历了马图拉。遍游了印度数十国的唐玄奘也曾到过这座古城,并对它作了详尽的记载。几乎翻开任何一本印度的旅游书籍,均能找到中国僧人所写下的对包括这座古孔雀城在内的各个地区详博的史料。这,很自然地令人感到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确实源远流长。


第7版()
专栏:

纽伦堡圣诞节市场
徐步青
在每年圣诞节前夕,联邦德国各地都举办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圣诞节市场。其中纽伦堡市的圣诞节市场最大,也最漂亮。
圣诞节前夕,纽伦堡的市民以及从外地赶来观光的人群络绎不绝地前往圣诞节市场,热闹非凡。市中心的广场上,临时搭起的一座座小木屋鳞次栉比,一棵棵圣诞树上装饰着彩色缤纷的灯泡,小摊上出售各种模样的布娃娃、多种式样的蜡烛、鲜艳夺目的干花、编织品、书籍、连环画等。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木雕品。
圣诞节市场除了有供人们选购的圣诞礼物外,还有人们喜欢吃的烤肉、香肠、烤鸡,各种可口的新鲜面包、点心,农民出售的各种新鲜水果;还有小孩子最爱吃的各种糖果。市场的一旁还搭起一个简陋的舞台,演员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演奏着民族乐曲。市场里歌声笑语,喜气洋洋。
圣诞节市场最多只营业两个星期。圣诞节前一天,人们就纷纷将小木屋拆除,准备欢度圣诞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