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随笔

重视作品的人格力量
向尚瞰
艺术的美总是同作品中具有崇高美学理想的人格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和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人格和道德高尚的人。
要求作品具有人格的力量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作品的人格力量是作家、艺术家的美学理想在作品中的反映。尽管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美学理想和道德观念的内涵不同,但要求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感,使心灵获得健康的发展,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使之成为历史前进的发动机的热源之一,这种愿望却是一致的。譬如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主张选择那些“足以激发公民热爱德行的题材”,“不仅是把愉悦的知识而且还把有益的教育贡献给人类。”鲁迅先生则要求“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为追求作品的人格力量,具有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时刻想到,他供给社会的,必须是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必须是美的享受,情的感染,知的阐发,是有价值的养料。他在创作每一个作品前,都要反复提醒自己:这个作品美么?对读者有益么?
在当前锐意改革,开拓前进的重要历史关头,文学艺术,包括受群众欢迎的通俗文学,多么需要反映、呼唤出更多的具有革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新人啊!目前有些通俗文学作品对这方面是有所忽视的。因此有必要提醒我们的文艺创作注意表现崇高的人格力量,给人民以美的享受,鼓舞人民奋发努力,为建设更新更美的生活而阔步前进。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飞吧!蒲公英
——五四青年智力竞赛侧记
本报记者 解波
毛茸茸的小伞,在蓝湛湛的晴空里飘浮着,飘浮着……这是第二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授奖大会会场的装饰图案。真的,今日中华,知识多象蒲公英的种子,不论飞往何处,都能生根开花。谁能想象,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和《青年文摘》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这场智力竞赛,会有四十五万青年参赛,三百四十名青年和四十七个青年集体获奖!不过,当你把赞美的目光投向获奖青年时,千万不要忘记,如果没有泥土的哺育、春风的吹拂、细雨的滋润,知识的种子怎么会变成镶缀祖国原野的金色花朵呢?
组织奖,是为了表彰各单位甘作泥土的竞赛组织者的。北京军区某部炮团是获奖单位之一。这个炮团领导人平均藏书都在千册以上,团长曹淦华高中毕业,还自修大学课程。这些新型的军队干部,即使自己超过了参赛年龄,自然也会成为智力竞赛最积极的组织者。江苏省金坛县团委也获得了组织奖的荣誉。拥有十万青年的金坛县,已经建立了三百多座青年之家,三千多个读书小组,近三万名青年参加了智力竞赛,获奖总数以县计名列全国第一。
好风来自四面八方,区区七十五名组织奖怎么能囊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五十名专家欣然参加竞赛命题,茅以升等十位顾问反复推敲审核试题,福建省图书馆主动延长闭馆时间,大同矿务局年逾花甲的老专家亲临竞赛咨询现场,北京市的四十位中学教员冒着酷暑批阅答卷。一些文艺工作者也不计报酬地踊跃参加竞赛揭晓晚会。晚会以“蒲公英”命名,为了这株“蒲公英”,青年导演白志群第一次勇挑独立执导的重担,全国第一次杂技比赛荣获金牌的孔红文,硬挤演出空隙,流星般地从郑州直扑北京。喜剧演员王景愚也带病参加演出。那些寓教于乐的节目,引起欢快的笑声,也启迪人们思索。
付出最多心血的是竞赛的主办单位。这次竞赛规模如此浩大,竞赛办公室却小得可怜,只有一个专职干部和三个临时工作人员。它所依附的《青年文摘》编辑部也只有十二位同志。工作如此繁重,他们有三头六臂?当然没有。但是,他们拥有灼热的信念: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信念就是力量,它能使平凡普通的工作闪出神奇光芒。有一天,鸿雁衔来一封发自天堂河劳教农场的信,一些失足青年也想参加智力竞赛。办公室的同志小心翼翼地捧着信,就象捧着一朵受伤的花。几天后,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王炽昌和竞赛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程去看望那些失足青年,带去了上百本书和火热的心。失足青年淌下了热泪,啊!社会没有抛弃我们,人们没有轻视我们。希望之火重新熊熊燃烧,一份份答卷从这里起飞。
飞吧!蒲公英。我们都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们成为育花的一捧泥土,一缕清风,一丝细雨!


第8版()
专栏:

我与《我的前半生》
溥杰
《我的前半生》公开问世已二十年。最近,社会上对《我的前半生》的写作过程,流传着各种说法。实际上溥仪署名的《我的前半生》,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确实是我执笔写的,灰皮本,群众出版社发行过,据说印了七千册。那还是我和溥仪都在抚顺管理所的时候,认罪阶段刚刚过去,我们都在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把它写出来供所方研究。所方对溥仪的特殊经历和他几年来的变化尤为重视,便叫我帮助他。这样,我们俩就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大哥口述,由我执笔,从家世、出身到他三岁登基,一直写到1957年,其中也插进一些我的亲身经历,总共写了四十五万字。这份材料,只能说是一份自传性的自我检查,不象是书。没有想到溥仪特赦出来不久,即1960年初,就看到了印出的书。这就是《我的前半生》的第一版。
现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我的前半生》,并不是我写的那一本,而是由李文达同志执笔写成的。原来的第一版,只写到1957年,没有涉及特赦和特赦后的溥仪的生活。两年多的经历没有写进去,这是很遗憾的;又因受当时条件的局限,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去核对史实,全凭自己的记忆,也无法出去走访查证;再加上认识水平的限制等原因,第一种版本不够理想。溥仪和文达同志曾一度把第一种版本作了删补,压缩成十五万字,但仍感到里面问题不少。后来,在调查过程中,发掘出不少新鲜材料,他们一再商量研究,决定舍弃第一版本的骨架,另起炉灶,重新结构。记得在1960年底,我从抚顺回到北京时,他们还在搞调查,多方面收集资料,查阅历史档案,走访各方面有关的历史事件的目击亲历者。我和我的亲友们也都积极提供资料,介绍情况,然后由文达同志执笔,三易其稿,于1963年定稿,写出四十二万字。1964年3月,这一版与读者见面了。在此期间,文达同志成了我们家族亲友中熟悉的朋友,特别是大哥非常敬重和感激他,成书之后为他题了以下一首诗:“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认罪立功写新生。”


第8版()
专栏:

新作新意 新人新貌
——天津市相声演员来京演出有感
陈阵
天津市相声研究会是天津市的相声爱好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这次组织天津相声演员来京演出,剧场效果十分强烈。
以十二月三日晚上那一台节目为例:除常宝霆、白全福表演的是传统段子《卖布头》外,其余五段全是新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既有讽刺,也有歌颂,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这台节目时代感强,艺术性高,叫人笑得痛快,笑得健康,笑后有所思,笑后有所得。如《闹宴》写一个袜厂濒临倒闭,而老厂长不在质量上找原因,却在“吃请”上下功夫,还把这当成经验往下传,厂里只剩下一元六角二分钱了,老厂长还在大宴“关系户”。请了十几家而只有三人赏脸,却都闭口不谈“生意”,气得新上任的厂长闹宴,声明谁吃谁掏钱!把抵制“吃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这个节目主题比较深刻,矛盾尖锐,喜剧性强,演员也较称职,特别是几个“吃”袜子的“肉里噱”包袱,反复运用,层层递进,对刻画人物、深化主题都起了点睛作用。
《并非讽刺裁判》则通过摹拟一场足球比赛,塑造了一个独断专横、飞扬跋扈的裁判“权威”,“后卫助攻”吹“越位”,年青球员过早进球判“无效”,发奖金要照顾各方情绪,一律平均……这个相声经得起细嚼,能引起联想,有余味,有后劲!哪个单位有这种裁判式的领导——谁想不通就“黄牌警告”,谁敢不服,“红牌罚下”,改革能顺利进行吗?这个段子含义深刻,在今年全国相声评比中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获创作一等奖。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大学生自己拍电视剧
今年暑假,在本应是校园里最沉寂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却有一部分师生投入了比上课更紧张的工作。他们似乎在不务正业——摄制一部电视剧《毕业之后》。
当时,北师大刚刚成立了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学生们要求参加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强烈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接受美的熏陶。同时,他们有感于反映大学生生活的作品不多,很想自己站出来在荧屏上发言。这个学校曾拍摄过多部教学片,在器材和技术上有拍电视片的基础;中文系毕业生陈传敏创作的话剧《人生第一乐章》又提供了底本;热心于大学生题材的北京电影学院讲师韩小磊承担了导演任务,电视剧就这样在校园里开拍了。
北师大和附属中学的师生八十多人参加了摄制工作。多数同志在艺术创作上没有经验,但年轻人能吃苦,热气高,风气正。学校条件差,派车困难,有时大家就蹬着三轮车拉运器材,演员骑自行车去拍摄现场。在北京最热的一个月里,电视剧的拍摄工作顺利完成了。
这个戏描写八十年代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由事业上的沉浮和爱情上的波折而引起的思考和进步。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力求接近生活的真实,同时在拍摄方法上,也尝试着尽量传达真实可感的生活气息。现在,这部电视剧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朱云)


第8版()
专栏:

寓意深长的《蓝色的花》
白墨
影片《蓝色的花》是根据李国文的小说《月食》摄制的。
妞妞与当年的小八路伊汝,在战争年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57年,两人结婚才三天,伊汝即被打成“右派”,一去二十二年,杳无音讯。待到云开日出,伊汝归来,原以为妞妞早已改嫁,想不到,推开家门,一眼看到炕头齐齐整整地放着二十二双尺寸相同的新布鞋。原来,这位纯朴的农村妇女年复一年地在等待他归来。
多么美好的心灵!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在爱情故事上,而是挖掘了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展现二十二年的风雨之路。比如,那位曾经与人民休戚与共,进城后与故土亲人感情淡薄,最终又投向人民怀抱的毕竟,就很让人深思。影片中赵大娘的形象更有着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位老大娘,当年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丈夫与儿子。胜利后,她虽然几次遭到毕竟的冷落,但始终用真挚的爱关怀着伊汝与毕竟。妞妞与赵大娘对伊汝、毕竟的爱,不应单纯地理解为爱情和母爱,它象征着人民对于八路军、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影片的构思较巧妙。它从二十二年后伊汝重返故土寻找这种爱开始,结尾于他站在赵大娘的墓前,面对着等了二十二年的妞妞,证实这种爱的天长日久。影片通过伊汝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引起的回忆,倒叙了二十二年的曲折历史,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民是值得信赖的,人民的感情是最坚韧、最能经得住风吹雨打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他们。


第8版()
专栏:山川风物

三百年前的石桥
河北省沧州市有一座东西雄跨滹沱河故道的石拱桥。这就是历经三百九十年,至今仍能通行大卡车的杜林石桥。(见上图)
据杜林石桥碑文记载:“此桥原名登瀛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杜林石桥在建筑及雕刻艺术上都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一座三孔拱形连接的石桥。拱间有两小孔。大小五个孔上边都雕塑了比牛头还大的龙头。桥两侧石栏杆的每根柱头上都雕塑了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猴子、狮子和麒麟,情趣盎然,可笑可爱。此外,桥两侧栏板上的雕刻壁画,如“十八罗汉斗悟空”等,构图复杂优美,刻工细腻,造型美观。在雕刻艺术上把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运用,有虚有实,平中见奇,若隐若现,巧妙地运用了青石的天然色彩,显得协调,质感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 (吕凤坡)(附图片)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请多关照”
秦力
报载,河北省的不少农村,农民自己组织诗社、文学社,开展多种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已经创作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新人。
看到这则消息,极为振奋。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一片火红景象。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但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求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不但要求作家给他们送去更多精美的精神食粮,而且自己结社来提高写作水平,自己拿起笔来动手创作了。这批拱土而出的新苗,为我们的文学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提供了雄厚的后备军,实在值得重视。
希望有关部门,作家和评论家,能多注意他们,关心和指导他们,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请多关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