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联大通过决议
要求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
本报联合国12月11日专电 记者陈忆村报道:联大全体会议在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四天的辩论以后,今天下午,分别以一百二十七票对两票;一百三十票对三票;一百三十一票对三票;一百二十一票对三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四项决议,重申赞同“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再次呼吁各国政府做出更大的建设性努力,促使早日召开关于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同时要求美国和以色列政府重新考虑它们反对召开国际会议的立场。决议还要求联合国秘书长为召开国际会议继续做出努力,并于1985年3月15日向联大提出报告。
这几天联大全体会议的辩论和最后通过的决议,再次表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长期违反联合国宪章,拒不执行联大和安理会的决议,坚持侵略扩张政策的顽固立场,极为气愤和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而遭受侵略和破坏的巴勒斯坦人民则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纷纷谴责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扩张行径。他们一致指出,中东局势之所以长期紧张动荡,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在一个超级大国的支持、纵容和袒护下,肆无忌惮地在这个地区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非法占领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践踏和剥夺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
代表们还有力地揭露和驳斥以色列为其侵略政策所制造的种种谬论和借口。许多代表认为,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纵容和包庇,以及同以色列建立战略同盟,使得以色列有恃无恐,气焰更加嚣张。美国应对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顽固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负重要责任。
许多代表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就不可能实现中东的全面、公正与真正的和平。代表们要求以色列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撤走;让巴勒斯坦人民返回自己的家园;实行民族自决和建立独立国家;中东各国互相承认,并实行和平共处,这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正确途径。以色列妄图用武力永远征服巴勒斯坦人民,这是梦想。正如突尼斯代表所指出的:“任何力量,不论它如何狡猾,也不能扼杀一个决心为自己的尊严、正义和自由而战斗的民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卡杜米也说:“一个压迫其它民族的民族,其自身也不会是自由的。”
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示强烈不满,对中东问题可能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表示担忧。许多代表强调,现在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时候了。他们要求联合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迫使以色列执行联合国有关的决议,放弃侵略扩张政策,同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
据联合国秘书长透露,他曾向美国和以色列征求召开国际会议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不准备参加国际会议。联合国观察家指出,美国目前还不愿让苏联插手中东问题,不愿与苏联一起开会解决中东问题。而以色列则顽固地拒绝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反对它出席国际会议。这就是美国和以色列反对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原因。
人们也注意到,在里根连任总统后,美国正在进行活动,企图把中东的和平解决纳入美国的轨道。但是,一些外交人士对美国能否独家操纵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表示怀疑。看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道路仍将是长期和曲折的。


第6版()
专栏:

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结束
强调非洲国家开展国际合作解决面临问题
据新华社布琼布拉12月11日电 (记者陈维斌、梁贵和)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12月11日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开幕。法国和非洲国家的三十七个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布隆迪总统巴加扎主持了开幕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他在谈到非洲经济形势时说,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将继续受到以萧条为特点的国际环境的消极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贸易状况恶化,财政上发生困难。巴加扎建议第三世界国家重新研究南、北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和货币关系,以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在开幕会上发表了讲话。他重申了法国同非洲合作的政策。他说,法国遵守其一切诺言,在1985年将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15%贡献给不发达国家。
他还呼吁工业化国家增加对非洲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公共援助。
据新华社布琼布拉12月12日电 布隆迪总统巴加扎今天在这里说,出席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的各国元首一致认为,非洲国家必须采取单独和集体行动,开展地区性和国际性合作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巴加扎是在他同法国总统密特朗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番话的。他们向三百多名记者介绍了刚刚在这里闭幕的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
巴加扎说,这次首脑会议研究了非洲国家的饥荒、旱灾和债务问题,以及乍得、南部非洲和非洲之角的政治问题。
他说,与会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法国元首都对非洲面临的经济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非洲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面临的各种问题。
巴加扎说,在这次首脑会议期间,密特朗重申了法国继续在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援助非洲的保证;密特朗还同意象联合国所建议的那样,把法国的对外援助提高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
关于乍得问题,巴加扎说,首脑会议满意地注意到刚果总统已接受非洲统一组织的委托,正在继续为乍得全国和解作出努力。
密特朗对这次首脑会议的进程表示满意。他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在首脑会议闭幕前不久,他同乍得总统哈布雷举行了会谈。但是,他没有透露这次会谈的内容。


第6版()
专栏:

反击越军入侵
泰军收复两个高地
新华社曼谷12月11日电 据此间今天收到的消息,泰国边防警察和巡逻队昨天下午赶走了侵占泰国乌汶府五二二和五二七两个高地的二百名越南和韩桑林的士兵,并且收复了这两个高地。
越南和韩桑林军队是在向宋双领导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在柏威夏省的南银营地发动进攻后于9日夜间侵入泰国领土并占领这两个高地的。泰国边防警察和巡逻队对入侵者发起了反击。


第6版()
专栏:

港督尤德指出香港未来光明 英中协议符合世界各国利益
据新华社东京12月12日电 (记者张焕利)香港总督尤德今天在这里说,目前香港的经济情况十分良好,我们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香港的未来是光明的。
尤德是今天中午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这番话的。
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尤德说,这一协议符合英中两国的利益,也符合香港本身的利益。同时,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这一协议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他说,在香港归还中国之前的这一时期,我们将继续努力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
关于香港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尤德说,香港目前是日本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但是,日本对香港贸易大幅度出超。尤德希望日本扩大香港产品的进口,并且希望日本企业在转让尖端技术的同时,增加对香港的投资。


第6版()
专栏:

泰国披猜副总理启程访华前指出
第三世界密切注视中国现代化发展计划
新华社曼谷12月11日电 (记者杨木)泰国副总理披猜·拉达军今天上午启程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和日本之前,在曼谷机场对新华社记者说,第三世界国家正密切注视着中国现代化发展计划,因为中国同第三世界在过去有相同的苦难,而现在正在寻求一条通向繁荣的新道路。
披猜说:“我第一次访华已经过去十年了。在过去十年中亲眼目睹中泰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令人满意的顺利发展。我第二次访问中国的全部愿望是:第一,我希望这次访问能促进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第二,向中国学习现代化发展计划。第三,同中国领导人就广泛的国际问题,特别是东南亚局势进行商讨。”
他表示希望泰国和中国增进商业联系。他说,泰国的企业对在中国的经济特区投资很感兴趣,并欢迎中国的公司向泰国投资。
披猜访问的第一站是朝鲜,然后将访问中国和日本。他指出,他对朝鲜和日本访问的重点是讨论经济问题。


第6版()
专栏:

田纪云离巴马科到利比里亚访问
他说对马里的访问圆满成功
据新华社蒙罗维亚12月11日电 (记者孙宝玉)田纪云副总理今天从马里首都巴马科乘飞机抵达这里,开始对利比里亚进行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这是田纪云副总理非洲七国之行的最后一站。
利比里亚政府十分重视田纪云副总理的来访,特地组成了以利比里亚临时国民议会副主席哈里·莫尼巴为首的正式代表团。今天中午,田纪云副总理在机场受到了利比里亚代表团的迎接,并在莫尼巴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
田纪云副总理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说:“我希望,我这次对利比里亚的访问将有助于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据新华社巴马科12月11日电 (记者倪满和、俞关苗)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一行结束了对马里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中午乘飞机离开这里前往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田纪云在巴马科国际机场回答马里记者提问时说,访问期间,他同马里政府领导人就两国经济技术合作达成了协议,访问是圆满和成功的。
据新华社巴马科12月10日电(记者倪满和、俞关苗)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今晚在这里举行答谢宴会。他说,他对马里的访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他说,在访问期间,他同乌马尔国务部长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会谈,并就进一步开拓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形式进行了探索。
马里民盟党中央执行局经济和社会事务书记、经济计划国务部长乌马尔致答词说,田纪云副总理对马里的友好访问无疑将是两国间更加富有成效的合作的新起点。
马里民盟中央执行局组织书记姆布伊·西比等马里党和政府高级官员应邀出席宴会。
今天上午,田纪云副总理拜会了民盟党副总书记、装备国务部长阿马杜·巴巴·迪亚拉和乌马尔国务部长。


第6版()
专栏:

中英协议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意亚协会举办座谈会
新华社罗马12月11日电 (记者刘儒庭)意大利—亚洲协会今天在这里举办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座谈会。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林中,英国驻意大利大使布里奇斯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意亚协会主席奥兰多参议员在座谈会上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是明智的,有远见的,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是对和平事业的贡献。
奥兰多说,意亚协会愿为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协议作出努力。
林中大使在发言时谈到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榜样,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开辟了道路。他表示相信,中英双方在今后一些年里将继续为香港的稳定和繁荣进行合作。
布里奇斯大使在发言时说,这是一个友好协议,它对中国人、英国人和香港居民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协议。
林中大使和布里奇斯大使在座谈会上还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澳大利亚组成新内阁
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霍克11日宣布组成新内阁。新内阁与原内阁相同,仍由二十七人组成。
在宣布新内阁组成的决定之前,一百一十二名工党议员在这里举行了大选后的第一次核心会议。
副总理莱昂内尔·鲍恩、外交部长海登和国库部长保罗·基廷分别保留他们原来的职务。有几名部长易人。
尼泊尔国王和王后访泰
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艾什瓦尔雅12日下午到达曼谷,对泰国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和王后诗丽吉到机场欢迎。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和其他高级官员也到机场欢迎。
朝鲜出版新《百科全书》
朝鲜科学及百科词典出版社最近完成了《百科全书》第二版的出版工作。这次出版的《百科全书》共六卷,二万六千多词条。
阿富汗飞机侵巴领空
11日上午十时五十分,两架阿富汗飞机侵入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库拉姆地区上空约一点五公里,并投掷四枚炸弹和发射了数枚火箭弹。巴基斯坦方面提出了强烈抗议。
尼美第九次会谈无进展
尼加拉瓜同美国11日在墨西哥的曼萨尼约结束的第九次会谈依然没有取得进展。
苏希望苏日贸易稳定发展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在致苏联和日本两国经济合作委员会第九次联席会议的贺电中表示,苏联希望苏日经济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莱索托指责外国颠覆阴谋
莱索托首相莱布阿·乔纳森最近说,“某个外国”的秘密警察阴谋推翻他的政府。乔纳森在马塞卢举行的纪念南非袭击莱索托首都马塞卢两周年的群众集会上说,策划这个阴谋是因为他拒绝变成为外国利益服务的傀儡。
意警方逮捕一批刑事犯
11日凌晨,意大利全国出动警察和宪兵,在米兰、罗马和都灵等地又逮捕九十三名犯罪分子,这是对黑手党的又一沉重打击。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美古就移民问题达成协议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1日电 (记者鲍广仁)记者今天在此间获悉,美国和古巴已就移民问题达成了协议。预计该协议经两国政府批准后将于星期四宣布。
按照协议,古巴每月将允许一百至一百五十名美国不愿接纳的古巴移民回国,美国将定期审理古巴移民问题,使每年接纳的古巴移民人数达到二万到三万人,此外还要接纳三千名古巴政治犯。
该协议是美国和古巴11月28日至12月5日在纽约举行的第三轮会谈中达成的。这是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和古巴之间达成的第一项协议。但是美国官员说,该协议不会对美国和古巴两国政府之间的广泛分歧产生影响。
目前在美国有从古巴乘船来的移民共十二万五千人,其中有二万五千人不受美国欢迎。
这些人大多数被关在美国的拘留所或精神病院里。


第6版()
专栏:

美国律师小组到达新德里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新德里消息:美国康涅狄格州丹伯里市联合碳化物公司10日宣布向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提供一百万美元的援助。这家公司在该市的农药厂3日凌晨发生毒气渗漏事故,造成惨重伤亡。据报道,印度政府要求这家联合碳化物公司为这次灾难性事故赔款一百五十亿美元。参与审理这桩诉讼案的三个美国律师小组已经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他们当中的一位律师对记者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可以向美国公司提出数百条指控。


第6版()
专栏:

南斯拉夫领导人接见刘复之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2月11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委员斯·多兰茨今天在这里接见中国公安部部长刘复之。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2月12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普拉宁茨今天在接见中国公安部长刘复之时说,南斯拉夫把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看作是其对外关系的重要部分。
刘复之一行结束了对南斯拉夫为期七天的访问,于今晚乘飞机离开这里回国。


第6版()
专栏:

巴特蒙赫当选蒙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
杜·索德诺姆任部长会议主席
新华社乌兰巴托12月12日电 在今天举行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人民呼拉尔第十届第六次会议上,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姜·巴特蒙赫当选为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随后,根据巴特蒙赫的提议,会议选举杜·索德诺姆为部长会议主席,以接替巴特蒙赫。
巴特蒙赫是在今年8月23日取代泽登巴尔,就任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的。同一天,泽登巴尔还被解除了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的职务。
新任部长会议主席杜·索德诺姆从1974年起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在昨天举行的蒙古人民革命党十八届九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另据蒙古《真理报》今天报道,昨天被解除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的达·迈达尔,同时被解除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国家科技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第6版()
专栏:资料

法国与法非首脑会议
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于11、12日两天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举行。在法国倡议下,从1973年起,这个会议先是每两年开一次会,后来改为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目的在于加强法非关系。参加的成员国主要是法国和非洲中、西部的法语国家,之后逐步扩大到英语国家、葡萄牙语国家,达到近四十个国家。讨论的内容从法非经济政治关系,发展到非洲的安全防务,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
十一年前,法国倡议召开法非首脑会议时,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开始陷入深刻经济危机的时刻。法国在1974—1975年间爆发了战后最深刻的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财政赤字上升,物价上涨,外贸严重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历史上,法国在非洲有传统的利益和影响。现在,法国为了摆脱经济困难,更需要加强同非洲的联系。法国向非洲出口制成品、工业产品,从非洲进口大量的原料,如铀、石油、天然气、钴、锰、铝钒土、铬、铁矿砂,以及咖啡、可可、花生、棉花、木材等。正因为这样,密特朗上台后,先后四次访问非洲。法国还通过多种途径,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成立非洲共同基金组织,支持非洲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法非首脑会议的召开,是法国在新形势下奉行其非洲政策的一项积极措施,成为它发展同非洲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
法国重视它同非洲几十个国家的联系,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给予支持;防止和削弱超级大国在非洲的扩张和影响。几年来,法国不断调整对非洲的政策,强调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主张非洲问题应在非洲统一组织范围内解决。它还谴责南非的种族主义政策及其对邻国的武装侵略,支持纳米比亚独立,反对把纳米比亚问题同古巴撤军问题联系在一起。法国曾两次以军事力量支持扎伊尔反击雇佣军入侵。去年,法国政府又采取自阿尔及利亚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乍得阻止利比亚军队南下。非洲不少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遇到困难,有的国家在政治上、安全上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因此法国对非洲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许多非洲国家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非洲国家参加法非首脑会议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
当然,法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年来,乍得和西撒问题一直是非洲内部棘手问题,也影响着法非首脑会议。法国为开好本届首脑会议,决定把会期延迟到12月上旬召开,并在会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在摩洛哥同利比亚结盟之后,法国领导人及时访问了摩洛哥,又赴阿尔及利亚,主动协调同这两个北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法国还同利比亚达成双方同时从乍得撤军的协议。随后,它又邀请撒哈拉以南的四国领导人在巴黎举行小型法非首脑会议,试图推动非洲部分国家促使乍得各派在刚果和平谈判解决乍得问题。所有这一切,为第十一次法非首脑会议提供了有利的气氛,将有助于促进法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汪勤梅·


第6版()
专栏:

访内战中的萨尔瓦多
本报记者 姚春涛
二、难民营与贫民窟
记者访问了圣萨尔瓦多城西的难民营。这里原是一块面积约两公顷的空地,现在四周有铁丝网围着。据介绍,住在这个难民营的有一千多户,五千多人,大部来自战斗激烈的莫拉桑、圣米格尔等省,多数是农民。他们长途跋涉逃到首都避难,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田园荒芜无法耕种。
一位四十岁光景的中年妇女诉说,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在农村衣食无着,便领着三个孩子一位老人来到这里。然而首都的情景并不比农村好多少,本来失业的人就多,现在又添了这么多难民,到哪里去找工作呢?现在是回也回不去,留下也无出路,看来只有死路一条……说着泪水夺眶而出。
这里的人们住的是用破木板、烂铁皮、石块和废砖搭起来的窝棚,吃的是政府发下来的一点点玉米粒。做饭的土灶就搭在露天。据说,随着内战的继续,特别是政府军不断在农村狂轰滥炸,涌入首都的难民数量越来越多。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已有十来个难民营了。
除了难民营,在圣萨尔瓦多城里还有许多贫民窟,散落在豪华的大饭店背后、或超级市场附近。内战加深了这个国家的贫富差别。贫民窟居民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在普通的商店、餐馆里,经常能遇到乞讨的人。他们的穿着、神态与难民不同,服务员们说,这些都来自贫民窟。
贫富悬殊,穷人无任何社会地位,而富人则为所欲为。当地一位记者说,有钱人犯了强奸、杀人罪,花几个钱就可了事。谁如果想为受害者抱不平,轻者一顿棍棒,重则一梭子弹。在天主教大学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上,就刊登了不少控诉这种暴行的报告和照片,看了令人发指。也许,这些情况多少说明了这场内战的某些原因吧。 (待续)(附图片)
饱尝内战灾难,又负家庭生活重担,这是一位在难民营的孩子。


第6版()
专栏:

印度群众愤怒示威要求拆迁美国农药厂。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12月11日,英国发生一次严重交通事故。因雾很大,能见度只有二十五米左右,两辆小汽车相撞后,紧跟在后面的汽车接连撞上,结果共有二十二辆汽车撞在一起,造成十人死亡,十多人受伤。图为警察在清理现场。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