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正确对待西方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
高尚全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精神,对于改革经济体制上僵化的模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个新问题。社会主义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它们的经验我们要注意借鉴,但由于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某一个国家比较合适的经济体制,比较成功的经验,对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是合适的。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过去,我们在对待外国经验的问题上有过这样的情况:重视东方的经验,忽视西方的经验;重视西方的生产技术经验,忽视西方的经营管理经验。其主要原因是怕削弱社会主义,怕导致资本主义。《决定》打破了旧的框框,明确提出了必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一个突破。如何对待西方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确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学习西方经营管理经验,是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同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经营管理方法同社会制度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资本主义的有些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特有的,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学。但是,有些经营管理方法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特有的,同剥削他人劳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经营管理方法,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经营管理方法不受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运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从事企业管理的劳动是一种生产劳动,“只要这种劳动不只限于剥削别人劳动这个职能;从而,只要这种劳动是由作为社会劳动的劳动的形式引起,由许多人为达到共同结果而形成的结合和协作引起,它就同资本完全无关,就象这个形式本身一旦把资本主义的外壳炸毁,就同资本完全无关一样。”(《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5页)即使是同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相联系的经营管理方法,也要作具体的分析。列宁在论述泰罗制的时候说:“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一切宝贵的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我们应当学习它们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拒绝这种学习,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表现。
第二,学习西方经营管理经验,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发展商品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既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所有制不同,性质、目的不同,运用的范围和规模不同;但是,也有共同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在运用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方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积累的一些具体经营管理方法对我国是有参考价值的。过去我们对利息的观念很淡薄,一方面资金积压,一方面又要付高利息到银行里借钱,缺乏“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而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又如,发展商品生产,就必然会有竞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竞争当作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的改革中,实行招标承包制,有的同志就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办法,我们不能用。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新开工的工程有一千六百多项实行了招标承包,建筑面积达一千多万平方米,招标承包的工程工期一般缩短了20%,工程造价降低了8%左右,节省了大量建筑材料,显著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用过的办法,只要是科学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学习西方经营管理经验,是搞活企业的需要。企业缺乏活力,是现行经济体制弊端的一个集中表现,也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很低、损失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为资本家所有,但资本家往往委托一些有能力的经理去经营,本人并不直接经营企业,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培养了一大批经理人才。实践经验证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是应该适当分开的。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改变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以增强企业的活力。
第四,学习西方经营管理经验,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国家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历史经验证明,经济问题决不是一国的现象,生产力由一国的社会化走向国际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密切;国外许多经营管理方法已经国际化、制度化。而我们现行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与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因此,经济体制不改革,经营管理方法不改变,就不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主要是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向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开放,当然也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在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中,我们要懂得资本主义的生意经,善于同资本家打交道,灵活地搞好各种谈判和签订好合同。要掌握国际市场、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善于在竞争中做到为我所用,互利互惠。
总之,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


第5版()
专栏:

社会化商品生产与市场
刘恩钊
不断扩大的市场是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条件。这里所说的市场,是从社会生产过程看的市场,既包括计划市场,也包括与计划市场相因相成的自由购销市场。一句话,是作为产品实现过程的市场。
过去,人们经常说,商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这样说固然不错,但过分简单,容易引起误解,似乎生产和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或分离的两个过程,商业是它们联系的媒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还只反映了自给性的商品生产的一定要求。对于社会化商品生产则很不够。社会化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生产资料的消费和生活资料的消费构成生产消费,实质上就是再生产过程。在这里,实现商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过程,绝不单纯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或媒介,而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所以马克思强调,“就这一点来说,流通本身已经表现为生产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90—391页)这个环节发生故障,不只是会影响一些人的生活,还会引起社会生产过程某些阶段的中断或紊乱。
从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看,作为实现商品的市场对社会化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里,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新价值的创造和全部价值的实现这三个过程的统一。生产中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要转移到生产出来的新产品中去保存下来。生产中还创造了新的价值。新价值的一部分实现后补偿生产中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另一部分构成生产者的盈利。经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否合理地转移到了新产品中保存了下来,新创造的价值能否全部实现,从而能否保证工资支出并获得盈利,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固然要取决于生产与流通的多种因素,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问题具有决定的意义。
市场问题并不单纯是流通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中表现出来的市场问题的尖锐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产过程不适应流通过程。社会化商品生产不能象自给性生产那样,生产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而是要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产品适销对路,这是产品能否进入并占领市场的一个关键。现在,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各地都有余粮待售。发展粮食加工业自然是一条好办法。但是,有的地区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往往又发现该地存粮虽多,能够合乎深加工需要的品种却十分缺乏。比如,没有做优质白酒的高粱或做啤酒的大麦,甚至也缺乏加工精米精面的稻谷和小麦。1983年全国生产稻谷三千三百多亿斤,优质稻谷却只有七八亿斤。因此,尽管近年来大家都说“卖粮难”,优质米粮仍然供不应求。粮食这样质量、品种比较稳定的产品,一旦商品化了之后,是否适销对路,问题还这样尖锐,其它品种规格多变的产品,在社会化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是否适销对路,对于能否获得市场,其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对生产者来说,产品适销对路是进一步开拓市场的重要的一着。
同适销对路相联系,物美价廉也是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物美与价廉之间存在着矛盾,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善于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往往通过薄利多销和不断创新以克服其间的矛盾,以“多销”补偿“薄利”,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达到相对的物美价廉。
从主要之点来说,不管是要做到适销对路还是做到物美而价廉,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以企业家的精神,科学地组织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革新技术,注意市场信息,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规格品种、成本、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适应性,有较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开拓市场。


第5版()
专栏:

切实贯彻按质论价的原则
汪祥春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是当前我国价格体系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价格体系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规定价格时,切实贯彻按质论价的原则。
关于按质论价,在理论上有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按质论价的客观依据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搞好按质论价,提高经济效益,有实际意义。
我认为,商品的质量同商品的社会价值是有一定联系的,优质商品社会价值大,低质商品社会价值小。所以,按质论价与按值论价是一致的。但如果因此把按质论价的客观依据仅仅归结为价值,完全排斥了使用价值,则不利于开展按质论价的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对价格问题的研究,只偏重于商品的价值,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致按质论价的研究进展迟缓,远远落后于工作的要求。
在价格工作实践中,按质论价主要有几个问题:
第一、质价不称甚至质价颠倒。
突出的例子是平板玻璃价格。长期以来,平板玻璃严重地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小玻璃厂发展很快,但是,小玻璃厂能源消耗大(平均为大厂的三至四倍),成本高(为大厂的三倍多),产品质量低(多是等外品),经济效果差。为了照顾小厂,对其产品定价高(为大厂的三至四倍)。类似这种优质低价、低质高价的不合理状况,并非个别。
第二,按质论价与供求关系。
按质论价,对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不同等级的商品规定等级差价,不能不考虑供求关系。
在同一种商品总的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对优质品和低质品要规定合理的等级差价。如等级差价太小,优质品由于购买者多而供应数量有限,形成供不应求;低质品则由于购买者少甚至无人问津,形成供过于求。但如等级差价太大,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形成产需脱节,影响经济效益。
在同一种商品总的供求不平衡的条件下,应当根据不平衡的情况对上述“合理的等级差价”作适当的调整。
在总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一般可采取削价措施,以便打开销路,减少积压。优质产品也是如此。有时优质品不仅要和低质品同时降价,而且还可以适当多降一点,以缩小等级差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商品竞销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优质产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在总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这种商品的总的价格水平应基本不动,以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但可以适当扩大等级差价,使优质产品能获得较多的盈利,以促进优质品生产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质量优劣评价的变化与按质论价。
对质量优劣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优等品,可能是明天的劣等品;今天的劣等品,可能是明天的优等品。过去猪肉定量,食油不足,消费者争购肥肉,为了鼓励养大猪、肥猪,对肥肉型猪实行优质优价,瘦肉型猪只能卖二三等猪的价钱。现在猪肉敞开供应,瘦肉不足,肥肉滞销,需要尽快发展瘦肉型猪,关键在于解决收购价格问题。应当对瘦肉型猪实行优质优价,而对肥肉型猪实行低质低价。优质品和低质品的位置变了,价格高低也随之改变,这才是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的按质论价。


第5版()
专栏:书评

《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评介
映光
王琢著《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中国式经济体制作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中国式经济体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者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一定要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相统一,只有放手发展城乡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作者认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把我国原来那种属于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改革为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为达此目标,要从战略上研究解决体制改革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城市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因此,就要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问题。政企职责不分是产品生产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的主要标志,企业分别隶属于中央主管部门或地方各级的主管部门,由此产生了部门、地区、城乡对企业横向联系的分割。这是形成封锁和垄断,排斥竞争,加剧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倾向,阻碍全社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根源。因此,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就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企职责分开才能实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税制改革是政企职责分开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实行了税制改革并不等于解决了政企职责分开的一切问题。
第二,只有实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才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责分开。计划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但是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必须改革。要使企业具有组织本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改变企业生产任务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原材料靠上级主管部门分配、产品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拨或统销的状况。国家计划机关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控制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从价值形式上和实物形式上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标志。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对于指令性计划,也要加强指令性的价值指标,减少指令性实物指标,重点控制价值平衡。根据价值平衡相应组织产品平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不论是生产的需要还是生活的需要,都表现为市场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不可能离开市场需求而盲目进行。宏观计划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从总体上协调市场供需关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不需要也不可能直接指挥一个个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增强企业的活力,客观上要求企业享有安排供、产、销的自主权;同时,国家要从宏观上为协调企业的供、产、销创造外部条件。这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根据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全国各地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怎样组织起来,怎样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经济监督体系,怎样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及怎样以城市为中心合理发挥经济区的作用,等等,都是中国式经济体制总体结构设计中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作了回答。
这本书对我国正在进行并且不断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新的探讨,有很多好的见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实践在发展,作者也在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山东小城镇建设座谈会综述
今年十月,山东省政府在潍坊市召开全省小城镇建设座谈会,总结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的经验教训,研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工作者,也有研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工作者。
座谈会上,与会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重视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现在已成为世界的潮流。全世界城镇人口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这些城镇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就生活在小城镇之中。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小城镇建设列入本国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普遍实行了农业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手中也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这便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前提,因而也为发展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有的代表认为,我国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能够发挥大中城市和乡村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功能。小城镇是农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农村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落脚点。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积极发展小城镇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网络。
小城镇的特殊功能,规定了镇政府具有以下主要职能:镇的市政规划、建设和管理;管理商业、服务业;管理生产。按照乡村城市化的要求,必须以现代化的观点来建设和管理小城镇。根据现代城市管理的经验教训,在建设城镇之初就把管理列入议事日程,极为重要。
(丁中柱)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学术讨论会
中国未来研究会于十月底在深圳市召开了“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学术讨论会”。
会议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参加讨论会的同志认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目标,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战略。各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本地区的功能和作用,建设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地区。
参加讨论会的专家们认为,在建设经济特区的同时,要注意把引进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播到全国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必顾虑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特区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在一定的条件具备后,特区不但可以迅速发展,而且有可能实现跳跃,即经济、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越通常所说的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新兴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徐炽、韦锡新)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出版
该书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三十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学说的简要评述,勾勒出一部中国哲学史的丰富内容和基本发展线索。该书由方克立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晓 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