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老“架桥人”风见章
孙东民
中日青年今秋盛况空前的联欢活动,为两国人民携手奔向二十一世纪搭起了友谊的金桥。然而,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到今天绝不是垂手天成的,它饱含着两国老一辈朋友为中日友好架桥铺路的辛劳和汗水。先驱者的行列中,有一位日本老政治家风见章先生,他在中日关系尚处于低潮的五十年代,就曾为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仗义执言,四处奔走。周总理高度评价他对中日友好作出的贡献,称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风见章先生于1886年2月生于茨城县水海道市高野町,学生时代曾同情黄兴、孙中山设在东京的中国同志会。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进入新闻界,曾在《信浓每日新闻》任主笔五年。他不顾自身安危,为民众说话,以撰写“红色社论”闻名。1930年起,风见章进入政界,连续当选为国会议员。
三十年代至二次大战结束,是日本军国主义肆虐时期。1937年6月,历史把风见章推向政府中枢的地位,任第一次近卫内阁书记长官。他曾抱着“解决农村穷困、防止中日战事扩大”的愿望入阁,但不到一个月,日军即挑起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又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他为此而彷徨、苦闷。据其友须田祯一的记载,当中国民众在大海彼岸血流成河,日本国内却“提灯祝捷”的夜晚,风见章面色憔悴,神情沉痛地读起杜甫的《兵车行》。其后,日本政界的倾轧使他心灰意冷,他怀着一种挫折感于1942年离开政界,退居乡间一隅。
战后,他与曾在中国驻日代表机构任职的谢南光邂逅,成为他后半生的转折。他是通过旅日侨胞陈辉川结识了谢南光的。陈辉川回忆说,那时风见章感到对不起中国,担心不会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当谢南光热情向他介绍了人民革命历程和新中国的对日政策,说明中国人民不记前仇、捐弃前嫌,欢迎他为中日友好出力时,年逾花甲的风见章老泪湿襟。他几次公开主持讲演会,宣传新中国的政策,使当时有些人为之吃惊。
1952年,他在隐退十年后重返政界,在日本战后首次大选中再度当选为国会议员,立志“要在日本和中国之间架桥”。为了开辟中日贸易的渠道,他与石桥湛山、村田省藏、西园寺公一、帆足计等于1951年1月结成国际经济恳谈会,并在签订第一次中日贸易协定,设立日中贸易促进会议,成立日中友好协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见章先生责任感很强。他不掩饰过去,勇于反省自己。1953年9月,他以促进日中贸易议员联盟访华团的一员访华。他为解放后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所感动,同时又为过去的侵略战争而羞愧。中日贸易渠道疏通以后,他感到中日关系不能只停留在扩大贸易上,一个重大悬案是尽快结束中日两国的战争状态,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1954年10月,由风见章、南原繁、中岛健藏等发起成立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1957年又成立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风见章出任理事长,直至生命的终结。
初期的中日友好运动是在阻力和风浪中发展起来的。1958年,日本政府当局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使日中往来一度停顿。风见章领导的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高举中日友好的旗帜,与其它友好团体一道,开展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同年7月,风见章与中岛健藏、伊藤武雄、细川嘉六联名发表著名的“反省书简”。信中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1958年9月,风见章最后一次率团访华,并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发表共同声明,对过去日本人民未能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发动侵略战争再一次表示歉意,指出“日本同亚洲各民族和平共处,才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日本民族求得繁荣的唯一途径”,并决心排除一切人为障碍,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为恢复中日邦交开辟道路。这些主张,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1960年11月,风见章先生再一次当选为国会议员。1961年12月20日,他因病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五岁。周总理、廖承志和我国各人民团体都发去唁电表示深切的哀悼。毕生为恢复中日邦交而奋斗的风见章先生如能见到今天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新局面,该是十分欣慰的!(附图片)
方成画


第7版()
专栏:世界影坛

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道德题材片
——谈《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李溪桥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近年来苏联现代题材的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道德探索题材影片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影片自1980年在苏联正式公映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从外省来到莫斯科,高考未中当了女工。由于她天真幼稚、充满幻想,又有稍许的虚荣心,爱上了一个华而不实的电视台摄像师,并怀了孕。当后者知道她只是一名普通女工后便抛弃了她。但卡捷琳娜并没因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苦读,十六年后终于成为一家联合工厂的厂长。但她仍然是孤身一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认识并爱上了一个普通工人果沙,经过一番周折,两人终于获得美满的结合。
家庭的和谐,妇女的命运,子女的成长,今天已成为苏联社会学家和广大群众所深切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所触及的正是这一范畴的内容。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屈服、充满信心、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青年妇女形象。这个姑娘在生活中遭到挫折后,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坚强地生活下去,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她还完成了自己作母亲的职责:扶养女儿成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有过两次欺骗,而两次欺骗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次:她本来是个普通女工,却冒充是教授的女儿。第二次:她已经是联合工厂的厂长,却又装成是一个普通的女工。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欺骗,恰恰令人信服地说明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和精神的成长。
和卡捷琳娜并列的是男主人公果沙的形象。他体现了七十年代苏联新型工人的特点:有文化、有理想、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完成自己的职责,从而受到人们的尊重,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成为近年来最有吸引力的银幕形象之一。
影片的题材是扣人心弦的,它反映了道德、幸福、爱情、家庭、理想和人的价值等,即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的有切身关系的问题。影片表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能够以情动人,因而使观众感到亲切。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时代感较强。故事情节是从五十年代末展开,到七十年代中结束的。它把跨越了近二十年的两个时代横断面结合在一起,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变化,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苏联社会生活方式的真实面貌。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苏联五十年代典型的建筑群体,可以听到当时流行的歌曲,可以看到当时盛行的在马雅可夫斯基铜像前举行的街头诗人朗诵会,以及苏联首次举行法国电影周,观众向当年红极一时的苏联电影演员欢呼的情景。从人们的服饰打扮上,处处可以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影片公映后,也有少数人认为这是一部表现当代灰姑娘的影片。女主人公简直在一夜之间所起的变化,是不真实、不可信的。苏联电影界领导人反驳了上述的看法。
这部影片被《苏联银幕》举办的观众评选评为1980年最佳影片。1981年4月,它又获得美国最佳外国语影片奥斯卡奖。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主要创作者均为七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新一代电影工作者。编剧瓦连金·切尔内赫是当前比较著名的中年电影剧作家。导演符拉基米尔·缅绍夫原来是一位青年演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他导演的第二部大型故事片。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扮演者薇拉·阿莲托娃原是一位话剧演员。《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她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男主人公果沙是由苏联著名表演艺术家阿列克赛·巴塔洛夫扮演的。早在五十年代他就进入电影界,拍摄的主要影片有《大家庭》、《鲁勉采夫案件》、《带叭儿狗的女人》、《一年中的九天》等。巴塔洛夫于六十年代转为导演。他是苏联影协书记处成员之一。当了厂长的卡捷琳娜和她的女儿。


第7版()
专栏:

谁能当接班人?
——美刊《国际管理》对六种人进行分析
我们的革命事业必须慎重选好接班人,这是保证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所必需的。其实,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就连西方国家许多企业也很重视选择行政管理领导人员。在选拔接班人时,除了考察其专业能力、品德修养之外,也注意研究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征,以免用人不当而给企业带来损失。最近,美国《国际管理》发表一篇文章说:“企业领导人在选择接班人时,可能会遇到下面六种类型的人”,指出“这些类型的人并非是最佳人选,领导者必须睁大双眼,小心谨慎地作出最明智的抉择”。作者认为,这六种人中,有些经过教育帮助是可以接班的,另一些则无论如何不能被提拔。
以下就是《国际管理》列举的六种人及对他们的分析(摘译)。
铁腕作风型 这种人不喜欢墨守成规,而喜好指手画脚,直言不讳,因此是难以驾驭的人,守成不变者对他们总是敬而远之。企业领导若能改善铁腕作风型者处世待人的技巧,则可考虑他作为接班人选。因为他们勇于负责,具有成大事立大业的禀赋。他们还欢迎别人的挑战,以能克服困难为乐事。
萧规曹随型 这种人对上级领导的管理作风照抄不误,堪称不折不扣的复印机。他们丝毫没有创见。这种人的缺点会窒息组织的创新空气。虽然这种人对于上级教过他的事,一定会照办不误,但一旦处于新环境中、又无旁人指导时,他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将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其下级也会感到苦不堪言,一些杰出者必会愤然而去。
劳劳碌碌型 有时候最忙碌的领导人往往是效率最低的,这只要分析一下领导人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就可以看出来。目前许多企业的高级领导人已不再认为忙碌异常是一种美德。这些忙碌异常的人可能未认清自己要努力的目标,只被堆积如山的公文和断断续续的电话所控制,不能权衡轻重而订出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如果提拔这种人,将会使组织变得混乱无绪。因此,若要企业井然有序地运转,在选择接班人时,最好是避开这类人物。
理想主义型 属于理想主义型的人具有理想领导者所需具备的许多品质,但却缺少一种重要的素质,即缺乏常识。这类人乐观异常,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但很多人难以忍受这种人。要使这种人变得成熟世故,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尽管如此,培养这类人为接班人值得一试,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天资聪敏的人,他对于积极进取的计划往往能不负所望地完成。但是,领导者平时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所拟定的各种计划的缺点,使他做事能变得更加切合实际。同时也要注意帮助这类人消除自我本位思想,因为他总相信自己是集体中的出类拔萃者。
忽冷忽热型 这种人有卓越才能,但须经常督促鞭策才能使他大功告成。这种人好逸恶劳,工作成效起伏不定。心血来潮时创见如泉涌出,干什么事都干劲十足,但时隔不久又象泄了气的皮球,意志阑珊,死气沉沉。接受新任务时,刚开始他可能全力以赴,但不久又会抱怨负荷太重,而欲逃之夭夭。这种人也不是理想的提拔对象。
口蜜腹剑型 这些人能说会道,但口是心非。他们善以甜言蜜语来使诡计得逞。他们认为人际关系到处充满着阴谋诡计,因此必须时时刻刻采取先发制人的做法,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这种人竭尽所能,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以成为领导的耳目。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领导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的蠢才。他们不择手段地以耳边细语来博得领导的欢心和信任。同时,他们又是挑拨离间、散布谣言的能手。虽然这种人往往具有一些个性上的优点,有时工作也十分出色,但是千万不要提拔这种人,因为口蜜腹剑型的人物不信任任何人,也不为任何人所信任。所以领导者应象聪明的牧羊人那样,不要期望养只狼来看管自己的羊群。


第7版()
专栏:摄影艺术

安第斯风貌
阿平
这是秘鲁摄影家马丁·昌毕(1895—1973)在秘鲁安第斯山区库斯科拍摄的照片。它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幅朴实无华、意境深邃、耐人寻味的摄影佳作:纵贯南美大陆的安第斯山群峰,隐隐约约地衬托着勤劳质朴的印第安人和印第安特有的驼羊的形象,很有特色地描绘了安第斯的风貌。
处在逆光下的印第安农民的形象朴实自然。他席地而坐,吹着笛子。这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是在细诉生活的艰辛,还是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同印第安农民低调的形象相衬映,作者用清晰的线条刻画出一只挺胸昂首,神采奕奕的驼羊。驼羊是印第安人最喜爱的伙伴。它秉性温顺,吃苦耐劳,然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头总是高高昂起。它象征着印第安人的尊严。
由于作者把对印第安农民的同情和希望融合在含义深邃的艺术境界中,因而创作出这幅情景交融的作品。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鼠害成灾的教训
施鹏飞
一九二七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恩县曾发生一场危害极大的鼠害。数以千万计的田鼠从大片湖滩地跑出来,铺天盖地地冲向粮仓、牧场,吃掉粮食,咬死羊只。它们甚至进入城镇,阻碍交通,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田鼠何以如此肆虐?原来,克恩县素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闻名遐迩。当地居民大多是以种植小麦和放牧羊群为生的农场主。他们年年在约一万公顷的湖滩地上播种小麦,每四年大丰收一次,日子过得满不错。
本世纪初,农场主集中在一起商讨,怎样能收获更多的粮食。他们以为,如果把本地区的“有害动物”消灭干净,情况会更好。于是,他们准备好枪支、捕兽器、毒饵,向狐狸、臭鼬、黄鼬、猫头鹰、雕鸮和蛇开战了。
经过几年的捕杀,上述动物基本被消灭干净。一九二六年获得特大丰收,收进粮仓的麦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可是不久,人们发现,在湖滩地里,由于散落了许多麦穗和麦粒,田鼠迅速繁殖起来。据粗略估计,约达一亿多只,许多田鼠还跑出湖滩地,另觅新食源。当时,农场主以为,那么多的“有害动物”都被消灭了,区区小田鼠还有什么难对付的呢?
一九二七年初,冬天来临,温度下降到零度。田鼠几乎全部跑出寒冷的麦地,转向温暖的地方,寻觅高热量食物。灰褐色的田鼠一起向外跑时,据目击者说,铺天盖地,象是田野和山丘在移动。万千田鼠窜入粮仓,冲进羊圈,四处骚扰,闹得鸡犬不宁。人们用毒药作诱饵灭鼠,失败了,又运来一车皮饿猫。但是,猫很快肥胖起来,而且变得很懒,只要肚子不饿,就不愿多捕一只田鼠。
最后,从华盛顿请来二十五位灭鼠专家,并花了五千美元紧急订购四十吨拌有大量烈性毒药马钱子素的苜蓿青贮饲料。他们在湖边搭起帐篷,从一月中旬起奋力灭鼠,到二月底才控制了鼠害。
这场鼠害中,农场主损失了粮仓里的全部麦子,价值五十多万美元。田鼠窜入居民家庭、机关单位,咬坏衣物家什。田鼠聚集在公路上,层层叠叠地覆盖住路面,造成交通中断、停顿,这些损失加在一起,也有五十多万美元。
鼠害最后总算被平息了。但是,为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农场主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个教训,至今仍然是值得人们记取的。


第7版()
专栏:科技拾零

不含酒精的酒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颖的不含酒精的酒——外表上看起来和一般酒毫无二致,而且也装在酒瓶中出售,喝起来酒味浓郁,简直使人真假难分。据测定,这种酒的含酒精量低于0.5%,可说是微不足道了。
据加州一位酒商艾特·雷纳透露,他们试制此酒并不是想和一般酒、啤酒或威士忌“竞争”,因为它并不能取代酒类。然而如果碰到某些场合,如驾车前,嗜酒者因健康原因不得不停酒时,或厌酒者在酒会上需要陪饮助兴时,这种新酒便是十分理想的代用品了。
此种酒的制作过程是:采用“冷发酵”法(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装瓶前由一种低温、高真空的设备进行特殊处理。这种酒除了不含酒精外,还有以下特点:开瓶时嘶嘶声小,只有一般酒一半的卡路里,不含咖啡碱,也没有加入任何防腐剂、人工色素或人工香精。
据美国的几位食品专家估计:这种不含酒精的酒在“不远的未来”将会“跃居”为西方十五种最畅销的名牌酒之一。
唐若水 编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