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葡外长设午宴招待吴外长
新华社里斯本11月16日电 葡萄牙外交部长雅伊梅·加马今天在这里设午宴,招待陪同李先念主席来访的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
两位外长在宴会上讲话时回顾了中葡两国建交五年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情况。
加马说,“我们希望李先念主席这次对葡萄牙的国事访问将使近年来逐步发展的葡中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双方的合作达到新的规模。”
吴学谦说,令人高兴的是,中葡建交以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顺利发展。他还说,尽管中葡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也完全相异,但只要双方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为继续发展中葡关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吴学谦说,至于加马外长提到的澳门问题,葡萄牙政府在1979年中葡两国建交时已就澳门的地位问题作了明确声明。他表示相信通过友好协商,中葡之间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第6版()
专栏:葡萄牙通讯

里斯本喜雨迎嘉宾
本报记者 刘晓陆
特茹河从西班牙中央高原发源,向西穿过葡萄牙中部的丘陵和低山,折向西南,从里斯本流入浩瀚的大西洋。刚刚结束对西班牙友好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以及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其他成员,11月16日乘专机沿着这条河流的走向,从马德里来到美丽的里斯本,开始对葡萄牙共和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温暖湿润的大西洋海风带来了蒙蒙秋雨。可是,这座位于七个小山头上的滨海首都并没有因雨而稍减它迎候中国嘉宾的喜悦和热情。里斯本以富有特色的传统仪式,隆重友好地欢迎李主席的到来。
到达里斯本当天,中国客人们冒雨进行了参观访问。李主席首先前往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向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墓献了花圈。这座教堂,是为纪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达·加马发现绕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而修建的。当天,处在蒙蒙细雨中的里斯本别具一番深情的魅力。街道随着地势而起伏蜿蜒。1966年建成的横跨特茹河的大铁桥,显示了现代技术的宏伟气魄。与它相辉映的是建于十八世纪的一条长长的引水渡槽,它在两个小山头间凌空飞渡,有如一条宝石砌成的长虹。遍布全市的青松,在雨中显得格外青翠。在八十九名古装骑士组成的马队护送下,李主席一行前往座落于一座小山坡上的美丽的贝纳宫总统府,拜会埃亚内斯总统。沿途,里斯本市民冒雨站在街道两旁,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埃亚内斯总统和夫人在贝纳宫热情地欢迎李主席和夫人。主人高度赞扬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李主席表达了中国人民同葡萄牙人民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葡萄牙新闻界对李主席的到来同样表达了友好的欢迎,各报16日都作了大量报道。《时代报》用九个版刊登了有关中国的消息和文章。在发表长篇社论《中葡关系的新阶段》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李主席的生平,还刊登了我国其他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陈云、彭真、邓颖超的简历。《新闻日报》热情洋溢地说:“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充满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在二十一世纪,没有一个向上和具有创造性的中国,是不可设想的”。
晚上,在完全用白色大理石建筑的豪华的阿儒达宫,埃亚内斯总统和夫人为李主席一行举行了欢迎宴会。餐桌上装饰着一丛丛淡紫色的美丽花束。主人告诉记者,这些名贵的花是专门从葡萄牙在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运来的,以表达对中国主席的欢迎和尊敬。埃亚内斯总统和李先念主席在讲话中都指出,发展中葡关系,加强互利合作,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葡之间有着广阔的友好合作前景。两国建交以来,签订了贸易、文化、工业、科技交流等一系列协定,各方面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李先念主席一行应邀参观的著名的民用工程研究所,就曾接待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来访问学习。这是葡萄牙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目前它拥有建材、建筑结构、公路工程、水利、桥梁、隧道施工等七个研究部门,并设有技术情报资料、信息、标准化规划等四个中心。
当李先念主席应主人之邀为研究所签名留念,并把一幅精美的贝雕西湖风景画赠给民用工程研究所时,会见大厅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使人们确信,李先念主席这次对葡萄牙的访问,必将为中葡友谊谱写出新的光辉篇章。(附图片)
11月17日,李先念主席在下榻的盖卢斯宫会见葡萄牙总理马里奥·苏亚雷斯。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一次团结合作的会议
——祝贺第二十届非统首脑会议顺利闭幕
本报评论员
第二十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已于11月15日在亚的斯亚贝巴顺利闭幕。这次会议就当前非洲面临的迅速恶化的经济形势、南部非洲局势等一些紧迫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人民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届非统首脑会议是在非洲国家和非统组织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方面,南非种族主义政权顽固地阻挠纳米比亚实现独立,肆无忌惮地屠杀南非黑人,威胁周围国家;纳米比亚人民和南非人民依然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一些发达国家向非洲转嫁经济危机,严重地损害了非洲国家的利益,给非洲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近几年来非洲的严重旱灾,进一步加深了非洲国家的困难。另一方面,非统组织成员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影响了非洲的团结。在这种形势下,非统组织是维护团结,克服分歧,还是让分歧扩大,导致分裂,这是非洲人民和全世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非统组织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是非洲团结、战斗和进步的象征。它在推动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维护非洲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加强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非统组织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对非洲内部事务的干涉,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历届首脑会议都为推动非洲政治、经济形势向前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因此,本届非统首脑会议的成败,不仅关系着非统组织本身,也关系到非洲各国和各国人民能否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谋求非洲的彻底解放和共同的繁荣进步。
令人高兴的是,本届非统首脑会议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撇开政治分歧,把解决当前非洲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作为重点,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特别强调了非洲国家通过团结合作、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重要性。这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困难不能克服,就难以保持政治上的安定。经济、政治上如果不安定,支持南部非洲的解放就难以落实。外部势力也容易利用这种不安定的局面,插手进行破坏和捣乱,直接危及非洲的团结和非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本届非统首脑会议把注意重点从政治问题转到经济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非统组织今后在维护非洲的独立和促进非洲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一贯支持非洲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一贯支持非统组织为非洲的团结合作所作的努力。我们坚决支持本届非统首脑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并祝它们取得成功。我们相信,非洲各国人民遵循本届非统首脑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非洲各国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一定会使非洲经济摆脱当前的困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6版()
专栏:

北大西洋议员大会通过决议
要求促使苏联恢复战略核武器谈判
本报布鲁塞尔11月17日电 记者林军报道:北大西洋议员大会第三十届年会16日在这里结束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其中关于欧洲核军备的决议要求北约各成员国政府尽力促使苏联恢复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和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
关于东西方关系的决议指出,苏联入侵和占领阿富汗是改善东西方关系的长期障碍。决议要求联盟国家的领导人设法同苏联领导人接触,以找到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办法。
前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16日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仍然有效。他要求欧洲盟国增加防务开支,以便改善常规力量,从而提高“核门槛”。
北大西洋议员大会第三十届年会14日在这里举行,北约成员国的一百八十四名议员出席了会议。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应邀致了开幕词。
北大西洋议会议长帕特里克·沃尔和北约组织秘书长卡林顿在会上讲了话。
日本和澳大利亚派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第6版()
专栏:短评

放着出路不走
本届联大经过几天的辩论,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要求苏联立即从阿富汗撤军的决议。这是自苏军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以来,联大通过的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六个决议。与过去不同的是,本届联大有一百一十九个国家投票赞成这个决议,比去年又增加了三票。这充分表明苏联由于入侵阿富汗,在国际上已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
在本届联大会议上,许多国家代表继续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走全部军队,维护阿富汗的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不结盟的地位;要求让阿富汗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政府形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这个强烈呼声,苏联已经听了六年。令人遗憾的是,苏联始终充耳不闻,一意孤行。苏联不仅拒不执行联大决议,反而在不断强化侵阿战争。
今年3、4月份以来,苏联在国内竭力宣传苏军在阿富汗取得的所谓“辉煌战绩”,同时增调空军和各种地面部队,加强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进攻。继所谓“春季攻势”之后,又在潘杰希尔山谷地区发动新的攻势。各种迹象表明,苏联决心要继续用军事力量占领阿富汗,把它作为实现南下战略的跳板。
然而,民族自救斗争的火焰是扑不灭的。苏联占领阿富汗的时间越久,阿富汗人民对苏联侵略者的憎恨就越深,阿富汗抵抗力量的作战能力和战术水平越提高,各个抵抗组织之间的团结协同也越发展。越是艰难困苦和形势严峻,就越是能够锻炼出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人才。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天天发展是必然的。苏联如果继续赖在阿富汗不走,一天天更深地陷入泥潭,也是必然的。再多的侵略军,再多的飞机、大炮和新式武器,都挽救不了它的失败。历届联大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实际上是给苏联指出了一条出路。苏联放着这条出路不走,却愿意继续往死胡同里钻,岂非愚不可及?


第6版()
专栏:

美国三位前总统呼吁里根加速改善美苏关系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6日电 (记者陈思)美国三位前总统最近呼吁里根总统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加速改善美苏关系。
前总统福特本周在密执安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发表演说时说,时间是关键,重要的是立即开始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谈判。他希望从华盛顿和莫斯科发出的“刺耳的言词”将变得和缓一些。
前总统卡特在同一次讨论会上说,里根政府在第一个任期内在军备控制方面“开了个坏头”。但他表示,他从美国总统选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到了某些鼓舞,因为“白宫宣布核军备控制问题将成为未来四年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前总统尼克松本周对《华尔街日报》说,美苏军备竞赛过程中存在着“机会之窗”。他要求里根趁机迅速行动。他说,在中东问题、美苏关系、中美洲问题等方面,“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他认为,目前有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军备控制谈判问题上的倾向,他认为,美国必须从它自己在中东、远东、拉美和非洲的利益这个更广泛的范围内来看待美苏关系。


第6版()
专栏:

契尔年科说苏美首脑会谈时机不成熟
新华社11月17日电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6日广播,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在接受这家公司电视采访时说,他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会谈的时机还不成熟。
契尔年科说,如果这种会谈能导致实现明确的目标,会谈就能为“实现苏美双边关系的建设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他认为,待到对举行首脑会谈的成功抱有信心时,确定会谈的日期将不会有困难。
契尔年科说,苏美最紧迫的任务是就限制和削减军备,特别是核军备达成协议。如果美国愿意就军备限制等问题达成协议,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苏联至少愿意采取行动,进一步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6版()
专栏:

美“发现”号是怎样“拯救”失效卫星的?
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在12日和14日“拯救”了两颗已经在太空中“游荡”九个月的失效通信卫星。
“拯救”失效卫星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追赶”,然后是“捕捉”和搬运。这两颗失效的卫星今年2月由另一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太空施放后,由于卫星上的火箭发动机失灵,进入了一条“无用”的椭圆形轨道。航天飞机的圆形运行轨道一般离地面二百英里左右。为了“拯救”卫星,从今年5月到10月,美国地面站的工程师们利用遥控讯号,把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变成了圆形轨道,并且把它们的运行轨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航天飞机的运行轨道。“发现”号8日发射进入的运行轨道,比卫星的轨道低约三十英里,比卫星落后约一万公里。“发现”号用了四天时间“追赶”上了两颗卫星,把航天飞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十五英尺。
“拯救”卫星的第二阶段是这样进行的,身穿航天服的两名宇航员从密封舱来到敞开的货舱,一名宇航员背上“喷气背包”飞向卫星,当他接近卫星时,把随身携带的“螫针”插进卫星尾部火箭发动机的喷口,并使它牢牢地固定在喷口中,并且开动“喷气背包”喷嘴,制止卫星的自转。这时,航天飞机密封舱里的宇航员遥控操纵机械臂,伸向卫星,把卫星和宇航员一道收回货舱,同在货舱里等候的那个宇航员合作,把卫星运进货舱内,并把它固定在底座上。在12日“拯救”第一个卫星的过程中,由于在货舱中安装卫星的装置发生故障,不得不使用人力代替机械臂的部分作用,整个“拯救”过程的时间比原定的六小时延长了十分钟。14日用基本上相同的方法“拯救”了第二颗卫星。
这两颗现已运回地面的卫星,经过检修,不久将重新发射上天。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美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投书舒尔茨等
敦促迅速调查江南命案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6日电 据此间中文报纸《中报》15日报道,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最近写信给美籍华人作家刘宜良(江南)家属,对刘宜良遇害事件表示关切。
肯尼迪在信中说,他已写信给美国司法部长史密斯和国务卿舒尔茨,敦促他们全面、迅速地调查刘宜良命案。他还表示愿意尽力协助,使杀害刘宜良的凶手受到法律制裁。
上个月,肯尼迪在洛杉矶的一次竞选演说中曾提到刘宜良被害事件。他说,“上周我们抱着大吃一惊的心情读到了刘宜良在德利市被残酷杀害的消息。本人已致函联邦司法部长和国务卿,请求他们全面而迅速地调查这位台湾政府的批评者突然遇害的可疑情况。”
另据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前复信给旧金山华人权益促进会,表示该局应德利市警方的请求,将协助调查刘宜良被害一案。联邦调查局旧金山分局局长罗伯特·加斯说,他们将会作深入的调查,而且将考虑到各个方面。


第6版()
专栏:

斯大林女儿说她回苏是自己的决定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6日电 不久前回到苏联的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今天在这里对苏联和外国记者说,回苏联是她自己作出的决定。
据塔斯社报道,阿利卢耶娃在会见记者时说:“我个人回国的决定纯粹是人道的,而不是政治性的。我不是政治家,而且也不打算搞政治。”
阿利卢耶娃还说:“我到了所谓的‘自由世界’以后,没有一天是自由的。我在那里完全受商人、律师、政客、出版商的支配。他们把我父亲和我的名字以及我的生活变成了耸人听闻的商品。”
她说:“今后我打算过我一生中头四十年经历过的那种平静的私人生活,因此今天是我最后一次会见新闻界的代表们。”


第6版()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联大谴责以色列威胁其他国家
联合国大会十六日通过一项决议,谴责以色列拒绝停止袭击和摧毁伊拉克等国家核设施的威胁。
由伊拉克和其它二十六个国家起草的这项决议以一百零六票赞成、二票(以色列和美国)反对、三十三票弃权获得通过。
埃拒绝以两国首脑会晤的建议
埃及外交部第一国务秘书、总统府政治事务主任巴兹透露,埃及最近拒绝了以色列提出的举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会晤的要求。开罗报纸十四日刊登了巴兹最近对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谈话。
非统今后不更换首脑会议会址
非洲统一组织新任主席、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十六日在亚的斯亚贝巴宣布,今后该组织的首脑会议一律在非统总部所在地亚的斯亚贝巴举行。
尼雷尔是在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这一消息的。他还宣布,非统下届首脑会议将于明年五、六月间举行。他说,首脑会议今后不易地举行同非洲国家的财力有关。
印度召回驻巴大使汇报情况
印度政府十五日已经召回印度驻巴基斯坦大使,要他回国汇报在巴基斯坦两座锡克教寺庙发生的事件。印度政府指责说,一名印度官员陪同锡克朝觐者到巴基斯坦的拉合尔两座锡克教寺庙时,遭到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支持“卡利斯坦”运动的锡克教激进分子的“扰乱,甚至人身攻击”。
据印度报纸报道,巴基斯坦政府已经断然拒绝了印度的上述指责。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七点八级地震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十七日北京时间十四时四十九分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纬一度、东经九十八度)发生七点八级地震。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成功之路——访挪杂记
陈特安
从奥斯陆机场乘车进入市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五光十色的“海湾”、“莫比尔”、“壳牌”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加油站和广告牌,它们使来访者顷刻间感到自己仿佛沉浸在“石油”王国之中。去接我们的中国同志指着眼前“莫比尔”醒目的字牌说:“石油,这是挪威人的骄傲。”
二次大战前,挪威还是欧洲的穷国,而现在则已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一万四千美元。今昔巨变,原因何在?
挪威首相府国务秘书在接见记者时谈到了挪威走过的成功之路。
他说,“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建立水力发电网,这是发展挪威经济迈出的第一步。”据介绍,挪威全境三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近四分之三为山脉、河流、湖泊和冰川。崇山峻岭,瀑布飞泻,河流湍急,这为挪威提供了欧洲首屈一指的丰富水力资源。目前挪威已兴建起一套完整发达的水力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超过一千亿度,人均发电量居世界之冠。水力发电给全国提供了99%的电力。廉价而充足的水电使挪威有可能建立起电力冶金工业和电力化学工业,以及电气、机械、造纸等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挪威人称水电为“挪威的白煤”,交口称赞水力发电网的建立使挪威跨进了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其次,发挥海运、渔业的传统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财源。国务秘书认为,这是挪威根据自己国情发展经济的又一重大步骤。挪威素以“航海国家”和“渔业之国”闻名于世,其商船队居世界第五。近年来,挪威的海运收入约占其外汇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大大改善了挪威的国际收支状况。
谈到石油在改变挪威经济面貌中所起的作用,国务秘书强调指出:“海上石油的发现与开发,这是使挪威经济迅速发展的决定性一步”。挪威过去是个无油国。1966年在挪威北海大陆架首次试钻,1971年正式开始产油。北海油田的发现,使挪威获得“北方蓝眼的阿拉伯人”的绰号。1975年挪威开始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据挪威朋友说,挪威全国石油产值接近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石油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一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其它工业和本国财政经济带来了活力,一度不景气的机械、造船工业,纷纷转产石油平台、供应船和其它石油工业设备,石油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机会,在石油及与其有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人数已占全国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石油业的开发的确迅速改变了挪威经济的面貌。资料表明,“自1971年以来,挪威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速度”。
如此可喜的经济发展,还同挪威重视教育和科研、注意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分不开。国务秘书告诉记者,现在挪威注重新技术,在小学就开设电子课。目前在校的大中学生已占人口的五分之一,且有五十万人在接受成年人教育。挪威每年的科研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在海上采油技术、海洋生物及气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挪威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在这方面他们遵循的信条是“2+2=5”,即引进外国技术,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运用,产生更多、更新的本国技术。
诚然,挪威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矛盾和困难,但它在战后几十年内一跃而为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它所走过的路,无疑是一条成功之路。(附图片)
挪威国家湾油田一号钻井平台。平台上有两个直升飞机停机坪,还有发电、储油库、住宅和旅馆等设施。
新华社记者 谢林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