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永不停步的革新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诞生九十周年
朱穆之
今年是我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今天在这里联合举行纪念会,同时还将举办梅兰芳艺术研究讨论会和纪念演出活动,以此来缅怀梅兰芳同志对中国戏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表达人民群众和戏剧工作者对他的敬爱和怀念。
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梅兰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是祖国大地哺育出的优秀儿子,他的命运是同祖国,同人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梅兰芳诞生于上个世纪末,中华民族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苦难时代,是斗争激烈、风雷激荡的伟大时代,梅兰芳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早在二十年代,他就说过:“等到第二次打回上海去,就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他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因此,在他艺术活动的早期,在激烈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的影响下,他编演了一批警世砭俗的时装新戏,如《一缕麻》、《邓霞姑》等,在京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力图使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够符合时代的潮流。“九·一八”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屈辱忍让,梅兰芳又先后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满怀激情地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深情。通过戏剧,他激励人民为改善自身及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战斗。不仅梅兰芳的艺术与国家休戚与共,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忠诚的爱国者自己本身也经历过非常的命运,接受了生活的严峻的考验。抗战期间,他毅然息影舞台,蓄须明志,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向侵略者低头,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以后,他积极参加了爱国民主运动,满怀信心地迎接解放的到来。梅兰芳不愧是一位为争取人民自由与幸福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人民艺术家。
新中国的诞生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的伟大变化,不仅给予梅兰芳的艺术创造以更加广阔自由的新天地,而且使他在政治思想方面锻炼得更加成熟。解放以后,他用他的艺术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他曾说:“我一直想演戏给我们祖国最优秀的人看”。他以六十余岁的高龄,不辞艰辛和劳累,到各地巡回演出,工厂、矿山、农村、边疆甚至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五十年间,梅兰芳以他优美的舞台艺术赢得了千百万的观众,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欢迎他,需要他,爱戴他,他也从沸腾的生活和斗争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他的政治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他由一个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终于找到了他一生探求真理的必然归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梅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八岁开始学戏,凭着他的艺术天赋和顽强刻苦的钻研精神,他继承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文武昆乱不挡。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敢于突破藩篱。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戏曲艺术革新家,开拓了京剧表演艺术广阔的新境界。梅兰芳打破了以往京剧旦角青衣与花旦的严格界限,总结、继承并发扬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他还大胆改革了旦角的化妆;增添了二胡,丰富了伴奏;独辟蹊径,创造新腔,等等,在当时都是锐意改革的大勇者的行为。他使中国戏曲的歌、舞、剧三种成份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今天纪念梅兰芳同志诞生九十周年,我们特别珍视他一生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不断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的戏曲艺术的重要保证。梅兰芳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表率,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艺术博大精深,寓绚丽于质朴,于平易处显深邃。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艺术表演大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的外形和内心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美的高峰。他在深厚传统和广泛吸收多家所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极其精美的艺术。他不愧为现代世界上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是近千年来中国戏曲艺术历史上的高峰之一。他是一代宗师,对一代艺术家发生了积极的、深刻的影响。梅兰芳是把中国戏曲舞台艺术介绍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他先后于1919、1923、1956年三次赴日本演出;1929年底到1930年初赴美国演出,1935年赴苏联演出。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受到国外艺术大师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洛维奇—丹钦科、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人的一致推崇。他在国外的广泛演出,使各国人民增加了对中国戏剧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戏曲艺术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个传统绵延不绝。一百多年来,在徽调、汉调等地方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剧,集中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新中国建立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梅兰芳不仅是京剧艺术、也是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的杰出代表。对于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成就,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研究,是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
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将举行梅兰芳艺术研究讨论会,这将是一个新的开端。经中央批准,还将在梅兰芳同志曾居住的护国寺一号,建立梅兰芳纪念馆。
我们已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国人民正在加紧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戏剧界也面临着为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总目标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光荣任务。我们今天纪念梅兰芳同志,就要学习和继承他那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永不停步的革新精神,让戏曲艺术同我们的伟大新时代相结合,同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创一个民族的戏剧艺术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对于杰出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同志的最好的纪念。
(本文是作者10月26日在首都文艺界纪念梅兰芳诞生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7版()
专栏:

“发为雄声 而大其国于天下”
唐达成
不久前,胡耀邦同志对文艺工作提出了“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号召,这不仅是党中央对于文艺战线的巨大关怀,也是一种深切的期望和要求。
这个要求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出发的。文艺要为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要在建设四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开创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文艺新局面,就要“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这应该是当前我们整个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是我们要全力以赴,力促其实现的重大任务。
几年来,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文艺战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以说,当前文艺战线出现的大好形势,是建国以来从所未有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我们整个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迅猛发展的势头,也是空前的。把这种势头称之为奔腾汹涌,日新月异,恐怕也不算是夸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文艺战线这几年来已经取得的成就,应该说还只不过是必将到来的文化鼎盛兴旺的新时代的序曲而已。
文艺反映生活应该是广阔多样、千姿百态的。但什么是它的主潮呢?我想,围绕四化建设,反映四化建设,以激发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巨大热情,无疑应该是文艺大繁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敏锐地关注当代社会生活的作家,要“感于事”,不能不首先感于四化之事,建设之事,改革之事;不能不首先为此动情,为此嗟叹,为此吟咏。因为这与我们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也与文学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这就要求年富力强的文艺工作者,以满腔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创业者和开拓者的队伍中去,投身到汹涌澎湃的经济改革的洪流中去,从创业者和开拓者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奋斗中,去了解他们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素质,新的性格,新的个性和新的心理状态;也要从他们可歌可泣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去不断吸取创作素材、主题、诗情和灵感。
当前沸腾的变革生活,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将会极大地打开我们的眼界,活跃我们的思想,触发我们的想象,激起我们的热情。生活从来不会辜负作家,入之愈深,见之愈奇,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决不是拘囿干狭小的天地中苦思冥想所可取得的。相反的,只有和人民、和时代、和生活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联系,胸怀四化大局,心系万家忧乐,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源泉“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永远保持创作的青春和活力。
近来有许多新鲜事令我们惊喜:有的农民在生活有了提高后,慨然设立创作奖、写作奖,以鼓励当地的业余作者创造出好作品;有的部门,如煤炭、地质、铁路、国防科委等战线,纷纷建立文艺组织,设立文化基金,以奖掖文艺人才;有的省也为作出了成绩的文艺工作者评功授奖。凡此种种,都使人兴奋快慰。它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艺的无比热爱和对于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求。随着我们整个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精神上的渴求和热望,显然会与日俱增,更其强烈,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样的要求,而且理所当然地要百倍奋发地去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胡耀邦同志提出要文艺战线“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要求,也是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号召。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在纵览十九世纪欧洲大作家之成就后,曾指出,这些作家“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新时期,改革的热浪汹涌澎湃,激荡着亿万人心,震撼着神州大地,文艺战线只要大鼓劲,大团结,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以巨大的热情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爱惜人才,组织和调动起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文艺大军,那么,鲁迅先生七十多年前梦寐以求的“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的热烈理想,一定会在我们这个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时代化为现实!


第7版()
专栏:

迎接和反映伟大的变革
秦力
文艺如何迎接并反映城市改革,如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事业本身一样,是一篇需要许多作家、艺术家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共同创作的大文章。这篇文章写好了,不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开辟新的史页,也将在世界文学史上发出异彩。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望,也是当今作家们的崇高使命。工人出版社和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召开的城市改革题材创作座谈会,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将会起促进作用。
经济改革,不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都是崭新的事业,是我们不甚熟悉或很不熟悉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要认真学习党中央文件的精神,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科学的思想武器,我们就不能认清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就不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清头绪,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其次,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番除旧布新,改革自己思想里不符合历史前进、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中国现实的旧观念、旧习惯。如果仍然用陈旧的观念、过时的标准来观察变革中的现实和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怎么可能正确理解,又怎么可能写出能够真实地反映变革的作品呢?而在种种旧的思想观念中,要着重克服和清除长时期来缠绕在我们头脑里的“左”的思想影响,这是当前文艺战线的重要任务。
改革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改革难,写改革也难。作家要以最大的胆识、最坚定的毅力,同改革事业中那些革新者、开拓者一起经历崎岖的前进道路,同呼吸,共命运,分担酸甜苦辣,共享胜利喜悦。作家艺术家不能只是生活的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支持者、参与者,是改革大业中的一名战士。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投身到变革的伟大浪潮中去,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这场伟大变革。但我们也不是机械的、片面的“题材决定”论者。反映城市改革题材的创作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决定于作家对这场变革的洞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写改革,不是去写体制、管理、技术本身改革的过程,不是图解政策,而是写人,写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变革。那些深刻反映城市改革题材的优秀作品,将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大批光彩动人的新人形象,长久地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第7版()
专栏:

城市改革题材创作座谈会在马鞍山举行
文艺工作者如何迎接并反映当前城市改革?工人出版和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于10月6日至13日在马鞍山市举行了城市改革题材创作座谈会,就这个重要的课题进行了热烈、坦率的讨论。
参加座谈会的作家、剧作家、电影文学家、评论家和有关文学期刊编辑、文学团体负责人共一百三十多人。大家都认为,当前改革的春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城乡,呼唤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满腔政治热情,投身到这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伟大潮流中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家们的光荣职责。大家都强烈地感到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迫切感。与会同志都热烈表示要响应胡耀邦同志最近对文艺界提出的“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号召,提高思想认识,首先改革自己头脑中种种不符合改革潮流的陈旧观念,尤其要着重克服“左”的思想影响;要积极地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深入迅速剧变的现实生活,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能充分反映这场历史性变革、塑造新时代新人的作品。
著名作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陈登科、袁鹰、胡甫臣、黄律侯、王厚宏、徐乐义、鲁彦周、王若望、顾尔谭、魏钢焰、何南丁、鄂华、苏叔阳、唐因、程树榛、张锲、沙叶新等在会上发了言。淮南煤矿等单位的负责人到会介绍了改革的经验和体会。与会同志还参观了马鞍山南山铁矿和宁国水泥厂工程。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改革与文艺
洁泯
改革是当前一股巨大的潮流,它标志着时代在飞速前进,新的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将迸发出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将跨上一个新的阶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鼓舞着广大人民,这是时代的音响,是革命的召唤,有着伟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改革工作的重点固然应致力于经济,但是它所触及的是全面的,改革必将引起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生活结构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文艺面临这个重大变革的时刻,它本身就面临着需要改革的任务。
改革文艺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促进文艺更大的繁荣,使文艺更充分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应该看到,文艺的形势是好的,但是在文艺创作力量中还存在着相当的潜力需要发掘。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文艺要反映和表现生活中风谲云诡的复杂的层次,创作方法上要有新的探索和突破等等,在作家中并非是没有顾虑的,这方面的某些阻力也不是不存在。既然社会主义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那么在此前提下,作家要写什么,表现什么,就有他的自由。他可以赞美生活,也可以向生活提出问题,这都将于社会生活的改革有益。至于文艺方法上要作这样那样的尝试,更应该得到赞扬。我以为,为了使文艺进一步繁荣起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鼓劲、大团结,促使文艺大繁荣的局面的到来。
自然,文艺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在文艺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的现象总是会有的,过去和现在都有过,将来也会有,这本是精神生产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既然是正常的,那末相应出现的文艺批评也是正常的。从文艺本身说,没有批评,文艺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任何时候,文艺都需要那种善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
既然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那末在我们的观念上就必须十分明确这样一点,那就是允许犯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点正确的东西。例如科学实验,反复的情形就很难预测。所以,文艺创作在对生活的探索中产生一些问题,就不应该觉得奇怪和看得十分可怕。自然,批评是完全需要的,反批评也必须允许;批评中压服之势不可有,实事求是的说理态度不可无。鉴于现在文艺工作和批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很协调的情形,进一步明确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这个原则,看来仍不失为当前解放思想的一个内容。


第7版()
专栏:佳作信息

《昆仑魂》〔报告文学〕
作者王安 载《十月》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它劈开冰封莽莽昆仑,穿越所谓的“生命禁区”,全长达一千二百公里。然而,这样艰巨的工程,一千多人以七个月的时间、二百二十万元的资金,便胜利建成,神话般地通车了。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当年,彭德怀同志曾说:“等青藏公路修好了,我们写一本书来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件英雄史绩整整湮没了三十年,时至今日,才由报告文学《昆仑魂》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部作品,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再现了筑路民工大战雪水河、跨越天崖涧、鏖战唐古拉山的壮烈场面。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闯进了洪荒大漠、雪岭风垭,向风雪高原开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开拓者之歌。
作品的主人公慕生忠是筑路总指挥,也是开拓者们的灵魂。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胸怀耿耿报国志,不知困难为何物的勇武风貌。他的职责与筑路并不相干,由于他曾两次率领部队进藏,深感路途艰难,交通阻隔,便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荆棘丛生的筑路险途。他的筑路宏图幸喜得到彭总支持、周总理批准。筑路需要民工,民工患有高原恐怖症,不愿修路,他用灼热的荣誉感扫除民工心头的阴霾。筑路需要干部,干部却大多是国民党起义、投诚的军官。他尊重他们的人格,热情关怀,委以重任,领着他们修一条造福人民的路,也修了一条自己新生的路。他不仅勇猛果断,大刀阔斧,而且精细内秀、讲究科学。英勇无畏的气概和讲求实际的精神,凝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慕生忠和民工们终于牵着公路进入了拉萨。之后,他又担起修筑青藏铁路的重任。可惜英雄壮志未酬,“彭德怀黑干将”的帽子从天而降,等待着他的是……
读一读这篇作品,不仅能激励人们振兴中华的精神,而且给人们留下了深沉凝重的思考。
(黎汀)


第7版()
专栏:佳作信息

《“死不着”的后代们》〔叙事诗〕
作者张志民 载《北京文学》1984年第9期
诗人张志民新近创作的叙事诗《“死不着”的后代们》,是他蜚声文坛之作《死不着》的续篇。
1947年,张志民同志以参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切体验为生活依据,创作了《死不着》、《王九诉苦》等长篇叙事诗。《死不着》塑造了贫苦雇农“死不着”等人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民苦难的历程和反对封建压迫的解放斗争。三十七年过去了,作者仍念念不忘曾经哺育过自己的父老乡亲。作者在新篇里,以朴素清新的格调,生动凝练的语言,通过“死不着”的三个子女间的矛盾和生活变化的故事,揭示了“左”的错误的危害,展示了新时期新农村的面貌和新的历史趋向,描绘了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采。诗作在处理重大题材、运用群众语言和民族形式方面,颇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姚欣)


第7版()
专栏:佳作信息

《小说评论》将在陕西创刊
《小说评论》是由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专门评论小说作品和研究小说作家的刊物。它辟有“小说形势分析”、“小说争鸣动态”、“小说佳评选载”、“域外小说研究摘萃”、“小说家谈小说”等专栏。
《小说评论》明年1月出刊,暂定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