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问题
孙效良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诀窍”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联”字,即“联产计酬”。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关键在哪里?我认为主要也是一个“联”字,即把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联系起来。
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害问题,是作为经济活动细胞的企业缺乏活力。究其根源,主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没有直接的联系。企业经营管理好,职工劳动报酬并不能因此而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不好,职工劳动报酬也不会因此而减少。这就造成企业缺乏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从最初的利润分成到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职工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的直接联系,从而找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正确方向。但也必须看到,已经实行过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多少还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有些经营管理一贯比较好的企业,比由差变好的企业,提留反而少,奖金反而低。这就是所谓“鞭打快牛”问题。
企业的内在动力,是把劳动报酬与经营成果联系起来产生的力量。过去没有这种联系,当然不会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现在建立了这种联系,但如果联系得不准确,同样不能使企业有充分的内在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将来不仅奖励和福利基金的多少取决于经营成果的好坏,工资多少也要取决于经营成果的好坏,如果再不解决“鞭打快牛”问题,消极作用将会更大。
“鞭打快牛”问题发现较早而迟迟没有解决,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因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办法变来变去,问题照旧存在。工业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已经实行过的各种具体办法,都是以每个企业前一年的实现利润作为基础来确定的。过去企业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留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的。在这种制度下,这三项基金提留多少与企业经营成果好坏并无联系。后来改为按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留这三项基金,具体办法就是以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这三项基金的绝对额,除以前一年实现利润的绝对额,得出的百分比就作为企业利润留成的比例,即所谓“比例倒算”,全额分成。这是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最初形式。这样,生产同样产品、同等规模的企业,前一年经营管理好、实现利润多的留成比例反而小;前一年经营管理差、实现利润少的留成比例反而大。后来具体办法改变过多次,但始终没有脱出以每个企业前一年实现利润(反映企业个别劳动耗费量)为确定企业提留依据的老框框、老思路,直到实行第二步利改税,调节税率仍旧是以前一年实现利润为基础,这正是产生“鞭打快牛”问题的根源。
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有一个能够评价企业劳动好坏的共同标准。这个共同标准,归结到一点,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又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只能作为制定具体分配办法的向导,并不能代替具体分配办法。要成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执行的东西,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找出能够反映或近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的具体指标;二是要设计一套根据这些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办法。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新的思路。只要跳出依据每个企业前一年实现利润确定企业提留的老思路,这种具体办法总是可以找到的。


第5版()
专栏: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经济
董辅礽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出地强调了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客观地要求以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在特定的时间,社会拥有的现实的资源总是一定的、有限的。这些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时间。要使这一定的、有限的资源能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各种需要,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这就是:第一,必须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以便利用这一定的、有限的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第二,必须使社会劳动时间分配于各种产品生产上的比例同社会需要的比例相适应。这两点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中是通过对资源利用和对社会需要的不断的调节来实现的。这些调节,是各种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客观过程和人们的主观过程结合进行的结果。在这些规律中价值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依然起着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最终要导向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这一社会生产目的。
价值规律,概括地说,就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的规律。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是以此为契机通过下述两个途径来达到的。第一,它推动着各个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物化劳动,以减少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尽力使它不高于进而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应得的甚至更多的收入。第二,它推动着各个商品生产者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去分配社会劳动时间。如果生产超过需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反之,价格就会高于价值。这样,价值规律就通过价格的变动指示各种商品生产者或者减产或者增产,从而调节着社会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的分配比例,使其同各种需要的比例相适应。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由于形成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使得社会能够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并运用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有计划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是事前的,也可以是事后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它们都可以是社会运用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的有计划的调节。市场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中的交换活动而对社会生产进行的调节,是一种事后的、间接的调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要通过市场对社会生产进行事后的、间接的调节。事后的调节可以校正事前的调节的差误,间接的调节可以同直接的调节相互补充。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制定经济计划、通过对市场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利用,使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事前的调节同事后的调节、直接的调节同间接的调节结合起来进行,从而在各种经济规律的共同作用下,使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能够导向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更充分的实现,并能克服或大大减弱市场可能带来的经济的波动和其他消极后果。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的主观过程和客观过程尽可能地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价值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的机制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能够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计划体制。这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达到了这样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就会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社会资源就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从而使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第5版()
专栏: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王珏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求有牢固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一条根本的理论依据。现行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特点都要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改革的实践也才能健康发展。
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统、死、少。国家统得过多,企业死气沉沉,人民得到的实惠太少。而且是沿着越统越死、越死越少、越少越统这样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运行的。为什么这种不合理的体制长期不能改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是用产品经济的思想来对待经济体制的。这样,就只能由国家机构直接管企业,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从而带来上述弊端。因此,只有彻底克服产品经济思想的影响,肯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大胆地利用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搞活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地向前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改革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应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要确立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政企分开,生产经营权归企业,国家各部门只管行业的政策、规划、协调、监督、税收、服务等,原则上不直接管企业。同时也要正确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在以税代利的前提下,企业内部,要把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工人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统一起来,保证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得以真正实现。要实行以承包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权、责、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上述两方面关系正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权力就扩大了,企业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要把大的管好,小的放活。这就要使计划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计划,要通过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实现计划的要求。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调节,指导性计划调节也是计划经济。而且应该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调节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就要求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统得过死的价格体制,国家定价范围应逐步缩小,使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等三种基本形式按照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革要使多种经济形式和对外开放得到发展。在公有制基础上,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主导下,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合理配置,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要求突破一国的界限,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为我所用,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理论依据的。改革的实现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保证现代化建设总任务的顺利实现。


第5版()
专栏: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卢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实行政企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作为经济、信息、科技、教育中心的作用。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我们长期把城市仅仅当做一个地区的工业中心,看不到它还有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等多种功能,这就严重地削弱了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现在,党的决定肯定了中心城市具有多种功能,这就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式经济区和经济网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为了确保中心城市发挥出多种经济功能,除了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即商业、外贸、金融、保险、租赁、广告、信息、咨询、电讯、运输、科研、文教、医疗、保健、旅游、娱乐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这些门类繁多的服务行业是城市多种功能的载体,它们发展得越快,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产前产后服务和生活服务越多,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就越强。如果没有这些行业大力开展城乡贸易、组织资金流动、传递经济信息、开发产业技术、输送专门技术、提供消费服务,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但是,发展第三产业也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单靠国家拨钱贴钱来办。第三产业不是慈善事业,应当走企业化的道路,通过服务→赢利→积累→扩大再生产这种方式获得发展。这样办,第三产业才有内在的动力和活力。现在一些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信息付费、咨询付费、技术转让、科研有偿合同制、专业人才有偿分配等等,都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有效形式,应加以提倡和鼓励。与此同时,还应放宽政策。一方面,放手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企业,如合作信用社、小保险、信息公司、广告公司、咨询公司、技术开发公司、民间研究所、民间业余学校、私人诊所、汽车出租公司、美容店、茶馆、游乐场等等,另一方面,适当提高那些严重供不应求的服务行业的收费水平,让其有利可图。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各种社会经济潜力,迅速振兴第三产业。


第5版()
专栏: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商业改革要抓住重点
万典武
根据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城市商业体制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根本性的改革。这场改革比较复杂,涉及各个方面,我认为,要紧紧抓住几个带根本性的改革决策,扎扎实实地一抓到底,才能求得实效,推动全局。近期内,要着力抓住几个重点。
一是政企职责分开。一方面要向商业企业放权,确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是能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责任、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不再是商业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另一方面,要使各级政府中的商业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管理全社会的一切商业活动,主要负责法律条例、方针政策、统一计划、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等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协同有关部门掌握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对市场进行调节制约。
二是逐步改革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遵循和正确运用价值规律,改革现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是商业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购销价倒挂、补贴、各种差价的不合理等大量背离价值规律的事,必须逐步理顺,使各种价格能大体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要赋予商业企业和商业部门应有的物价权,改变“做买卖的不管价格,管价格的不做买卖”的现象。
三是积极认真地建立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减少流转环节、搞活批发市场的重要途径,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按经济区设置批发机构。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建立开放式的工业品贸易中心或批发市场,作为工业企业、集镇企业、批零商业等比质比价、公开交易的场所,彻底改变国营商业内部封闭式的、分配式的交易方式。在大中城市和传统的集散地,还要建立农副产品的批发市场,为县和县以下的运销单位同城市零售商业直接成交提供条件。
四是调整商品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全民所有制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各有各的优势,应当做到各尽其长,各得其所,共同为货畅其流、引导生产、服务消费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的问题是,对一些小型的零售商店、饮食店和服务企业,由国家来办,是管不好、管不了的。要通过转让、租赁等方法把这部分国营企业转为集体或个人经营。这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营方式、活跃市场将起重要作用。
五是切实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现在,商业企业内部,职工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工资和奖金都存在平均主义倾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职工的收入一定要同岗位责任、劳动成果挂钩,奖勤惩懒,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