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人言”析
谢 云
友人来函报喜,儿子成婚。但在这报喜信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感伤。为了办这件喜事,他购置家具,筹办宴席,用尽多年积蓄,还借了债,“折腾半年,心力交瘁矣!”朋友夫妇一生俭朴,如今竟也卷到了婚事奢办的漩涡里,颇出意料,而其原因却很简单:“不这样做,人们要说闲话。”真是人言可畏啊!
两三千年以前,就有女子在爱情问题上发过慨叹:“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结局如何,不得而知。但1935年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留下的遗言仍是那四个字:“人言可畏”!足见所谓人言,实在是够厉害的。
但也有并不把人言放在眼里的。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其中就有“人言不足恤”。他把“人言”与“天命”、“祖宗”相提并论,说明他深知这“人言”的分量,只是敢于蔑视而已。
其实,说“人言可畏”或“人言不足恤”,都不免失之笼统。如同田野里长出来的既有佳禾也有恶草一样,人言也自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正确与错误之分,问题在于加以鉴别。
对于人们的正确议论,我们不但当存敬畏之心,而且应取欢迎和采纳的态度。但某种人言,如婚事必须奢办一类,反映了陈腐风习和错误观念的残余,我们有理由加以蔑视。这类人言,有时也可能其势汹汹,但你来个不理不睬,我行我素,也就只能消沉下去,终至寂然。我们时常听到因婚事奢办而造成婚后种种困难以至酿成悲剧的消息,却还没有听到因坚持婚事俭办,而终于无法做人,“混”不下去的事。涉及其它问题的,亦莫不皆然,因为我们今天毕竟已是社会主义社会,那种落后和错误的人言只能在村头巷尾、茶余饭后,叽叽喳喳,登不了大雅之堂。
落后和错误的人言,不但不可怕,而且并非不可变。几十年前,谈科学、讲民主、闹革命,被视为大逆不道;违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被责以伤风败俗,而今天竟又如何?!
但旧风陋习、陈腐观念,又毕竟是顽固的,可能一时偃旗息鼓,却难于绝迹灭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沉渣泛起。经过十年内乱,加上其它种种原因,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是笨蛋”,“坚持原则是傻瓜”,又在一些人的嘴边嗡嗡作响。所以移风易俗,必须做长期韧性的努力。
热衷于散布那些落后错误言论的人,是旧风陋习的维护者。把这种人言当做过耳东风,“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是革命者的态度。心以为非,却又屈服于这种人言,终于做出违心的事,客观上只能使落后与错误得到蔓延。写到这里,我为那位朋友感到双重的难过与遗憾,虽然他的屈从只表现在婚礼这个问题上。


第8版()
专栏:

皖南,有一条小路
范卫东
皖南有一条小路……
这是条杂草丛生、少有人迹的路。
站在小路口,往上看,云茫茫不见峰颠;回首望,浪滔滔乱石拍岸。强劲的江风把日夜不息的涛声带到了山脚、送进了密林、又消失在每一棵小草的根丛之中。
金秋十月的一天,寂静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人,脚步儿蹒跚,眼神切切。
手杖触在路面上是“咚咚”的,脚步踏在杂草上是“沙沙”的。沿着竹林,沿着小路,走到尽头——呵!
苍松翠柏之下,郁郁青青之中,一座灰青色的普通墓碑在向他们无言地注视。
“皖南烈士墓”五个赭红色的大字如刀子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脚步缓缓停下了,嘴唇嚅嚅地颤抖,昏花的老眼凝望着洁净的碑座,高高的碑身,“呵,我们来了,终于——一起回来了”。
静静的默哀之时,仿佛又听见“沙沙沙”的脚步声,风儿吹过,墓碑后闪出战友们的身影,呵!年青、健壮,灰布军衣,熠熠的眼神,火红的帽徽……凝神望去,哪里是战友,分明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杀!耳畔响着的不是那七天七夜不肯停息的枪声吗?……战友们的身躯是向着大江倒下的,他们渴望着过江,陈司令员正在江北焦急地等待,但是,为了战友、为了冲破阴霾的夜,他们跟随军长拚杀到最后……
四十年风云呵,沧桑历尽,分手易,重逢难,如今幸存者已到垂暮之年。他们是应征集党史之令而来。党史,篇篇都是血染的名字。故地重返第一件事,便是走到一块,象当年一样面对着组长、政委……汇报。
“我们没有停步!……”
是的,进军的脚步是从这小路上迈出去的,过长江,渡黄河,军号中挺进西北,红旗下横扫中原。他们没停步,也不敢停步,倒下的战友们在日夜关注:一个人身上带着几个人的重托,停步就是亵渎!
现在,披一头银霜回来了,让秋风作证吧,收获了几多秋实;请江涛发话吧,洒下了多少汗滴。
江涛阵阵,松柏飒飒,似战友在喃喃低语……
伸出裸着老筋的手在碑上深情地抚摸,……
脸儿贴着碑身低语,解解吧,几十年来多么寂寞。
静默中有人唱起了难忘的《军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
一时间,粗的、哑的、深沉的歌声在这庄严的墓地上空响起,合着涛声传到了深深的密林里……
“我们绝不挡路!”
是的,他们听党的安排,从现居的高位上退了下来,当一块铺路石,象战友们当年一样让后来者从这儿上路。
“刷!刷!刷!”一阵轻微的响动惊扰了沉思中的人们,寻声望去,墓碑后又开出了一条小路,一直通向茂密的林里,站在小路尽头的,是位矮矮的老人,他在挥镰割草。
“您是……”有人想奔过去,这护墓人是谁?是当年的“交通”还是“堡垒户”?该谢谢他,守护了这些长眠的战友。
然而老人没有回身,他只是停了下来,仰望着苍天,良久,发出一声长叹:“常来吧,年年来,他们……想……你们……!”
蓦的,滚烫的泪水从一双双昏花的、多皱的、半失明的老眼中落了下来,带着深切的痛悼和思念,浸进了青青的墓碑下……
他们走了,象四十年前一样,一人身上带着几个人的重托。从这小路上迈步,迈向另一个战场……。
皖南有一条小路,是条染血的路。闲下来时去走一走吧,会使你充实,坚强,勇敢,无私。你看,那每一片金色的落叶上还带着红红的纹路……。


第8版()
专栏:

纪念周恩来
许德珩
一“人民好总理”,逝世八周年。温暖在人心,思念泪涟涟。
二江河日夜流,此念何时休。生为人民生,活在众心头。
三深谋和擘划,四个现代化。遗教千千万,无忘治华夏。
四进入纪念堂,人心齐所望。功业贯千秋,刘、朱同建创。
一九八四年
一月八日


第8版()
专栏:

齐天乐 叶圣陶
王惠云、苏庆昌二君撰《老舍评传》填此阕题之潜思深入人肝肺,英华尽归毫底。茶馆三场,车夫一传,观者心萦神系。如君有几,尽题选多方,琢磨唯细。笔砚朝朝,卷烟徐袅镇凝睇。庄谐每兼美刺,但逢君启齿,朋好齐喜。德里遄飞,蒙原纵眺,联袂清游长忆。呵天甚意!竟容忍沉渊,屈原同例。静对秋窗,想知交半纪。
一九八三年八月
编者注:“德里遄飞”指作者与老舍先生一同去印度,“蒙原纵眺”指作者与老舍先生一同去内蒙古访问。


第8版()
专栏:

浪淘沙
沈其震

喜闻胡耀邦同志在民主党派座谈会上谈国内经济形势、清除精神污染和整党
医国在医人,要点精神,
不容污染毁天真。
一片至诚倾肺腑,
透辟清新。
期共葆青春,濡沫相亲,
整风党自率先身。
形势二千年大好,
盛世同臻。

欢呼胡耀邦同志访问日本胜利归来
访问七天中,一阵旋风,
从南到北兴冲冲。
入理入情谈友谊,
气度恢宏。
如日丽晴空,天下为公,
同文同种喜相逢。
共策和平昭万代,
永息兵戎。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谈谈古籍版本学
北京大学图书馆 郭松年
问:请您简单地谈谈什么叫古籍版本学?为什么要研究它?
答:“版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最初是为了区别“写本”而使用的。“版”指雕版,凡用木版刻印的书籍,称雕版印书;“本”指藏本,凡官家私人所藏未经雕刻流传的手写本书籍,称藏本。因此,雕版印书和抄写本书籍是古籍版本研究的两大体系。后来逐渐扩大,才把雕版印本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排印本等等都作为版本学研究的内容了。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一种书,经过长时间不断地传抄或翻刻,往往会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变化,有些本子还有错误。于是,同一种书便有了足本与残本、善本与误本、精注精校本与普通刊印本等等之分。因此,鉴别版本的真伪,区分版本的异同优劣,对研究和整理古籍的工作来说,就十分必要了。
古籍版本学就是从古籍的版本源流和相互关系中,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并从中总结工作的规律性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古代到现代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而古籍版本学则着重在研究我国封建社会雕版印刷的书籍和抄写本的书籍以及当时使用各种活字排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继承总结发展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古籍版本产生和发展演变的源流;研究不同刻本、校勘本、手抄本内容的异同优劣;审定、鉴别旧刻、旧抄古籍的版本并总结鉴定古籍版本工作的规律,研究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及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我们今天研究古籍版本,就是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际需要出发,密切配合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不断整理发掘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学者提供更多的在学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精刻本或精校精注本。同时,也要为古籍整理校勘工作者发掘和提供可作校勘依据的标准本,并集中更多的不同版本。
此外,通过对古籍版本源流的研究,还要为学者深入研究各门学科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古籍版本鉴定和研究的方法,是根据古籍版本的刊刻年代,并通过对古籍版式、行款、字体、讳字、刻工、刀法、纸张、墨色、装潢等方面演变异同的对比鉴别,理出一书的版本源流,版本的学术参考价值,并将书的内容提要、卷帙编次、文字异同及版式、行款等项撰成题跋,为人们提供可据以阅读校勘的标准本。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析津志辑佚》赵 洛
北京城市规划决定要修治什刹海,引起许多人的关心和兴趣。在元代初年,北京通漕运,漕船能从城外进入积水潭。据《析津志》记述,齐政楼(即鼓楼)在都城之中,南边海子桥、澄清闸,西边一条斜街直插到海子前——这海子明、清又称为净业湖、什刹海。海子旁率多歌台酒馆。面对平湖有望湖亭、飞宇楼、望海楼等,当时最为游赏胜处。
《析津志》是元末熊梦祥记述元大都的书。原书在明代中叶已经失传了。清代学者缪荃孙修《顺天府志》时即开始收辑这本书的佚文,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的同志进一步辑录整理成为《析津志辑佚》,最近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析津志》还说玉渊亭在高良河西,前有长溪,镜天一碧,十顷有余。“都城冠盖每集于斯,故名之。”可以知道现在的玉渊潭因冠盖云集而得名。它还记钓鱼台在平则门西花园子,金章宗于春月钓鱼于此,所以叫钓鱼台。
蓟丘是北京一处古迹,《水经注》曾记述过,七十年代曾进行发掘,未发现战国的遗迹,却挖出一块元代道观的碑。《析津志》曾记载元初道教教主丘处机死后,他十八个弟子在白云观附近纷纷建立道观,在白云观附近,挖出道观的碑是很自然的。
元代大都以太液池为中心建造起来,辽金故城在广安门一带,经过兵灾焚毁,大半荒废,元代称为旧城或南城。南城有不少名胜、古迹,如燕台、披云楼、昊天塔、铁牛庙、白马祠、大悲阁等,成为大都的游览区。
《析津志辑佚》帮助我们了解金、元时代北京的情况,了解北京的昨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