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随笔

《血疑》联想
余焕春
我有个在小学读书的女孩,常常因作业或劳作求于我。有一次家中来客,我未能立即回答她的问题,于是,小嘴噘得老高,嘟嘟哝哝:“你看人家大岛茂……”客人见了笑着说:“我那孩子也这样。现在的孩子,都把大岛茂当作理想的父亲。”
电视连续剧《血疑》描写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家庭。作为父亲的大岛茂,对幸子无微不至的爱,和他为延续女儿的生命所作的不懈努力,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观众。看过《血疑》的青少年把大岛茂当作理想的父亲是很自然的。
不过,《血疑》播映期间,也出现了另外一些事。有家工厂的一些工人,因看《血疑》,对钴产生恐惧心理,自行拆除了生产线上使用钴60放射性同位素控制装置,使生产受到损失。还有一对青年恋人,据说男的患了白血病,联想到幸子的遭遇,悲观失望,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他的情绪传染了女友,于是双双离开了人间。因看《血疑》而产生“恐核”情绪,以致造成那样的悲剧,恐怕是编导及播映者所始料不及的。
有人说,这是《血疑》的副作用。我想,这里有个欣赏能力的问题。如果有正确的欣赏观点,即便有副作用,也可以得到克服。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欣赏并非单靠眼睛,还要依靠思想,特别是要形成观点,作出结论,采取行动的时候,思想比眼睛更重要。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思想却能看到它的本质。思想正确的人,见解正确,对事业对人生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上面提到的工人和那一对未婚青年,是很敏感的。看到《血疑》中幸子的命运,就联想到自己的职业和疾病,采取那样轻率的行动,不能不说是胡思乱想的联想使他们步入了迷途。要使自己所看和所想达到正确的结论,头脑空空是不行的,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看得越真,想得越周到。懂点核知识的人,就不至于发生拆除生产线上钴60放射性同位素控制装置了。因为他明白,目前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和医疗事业上的钴60,都是小剂量的,只会造福人类,不会伤害人体,象《血疑》中幸子那样在更换钴源的事故中受到大剂量辐射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同样道理,白血病患者认识到白血病并非完全是不治之症,做出自杀那种蠢事的人是很少的。当然,自杀也有个人思想、性格、意志方面的因素,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学会正确地欣赏和联想,思想开阔,心胸豁达,性格上的弱点也是能够改变的。
《血疑》是系列电视剧中的一部,还有《人类特别的关系》和《红色的迷路》两部,观众们将有机会在屏幕上看到,联想翩跹的事还会发生。观众朋友们,发挥自己丰富、正确的联想力吧,联想不是坏事是好事。


第8版()
专栏:

  燕山深处山花开
  ——记北京密云县不老屯乡业余评剧学校
  张平 易凯
国庆前夕,数千名观众正在密云县城文化宫广场观看一场特别的评剧演出。谁能想到,和中国评剧院许多著名演员联合搭台演出的,竟是本县不老屯乡业余评剧学校的一群农村娃娃。
半年前,当这所由中国评剧院、县文化局和乡政府联合创办的戏校开始招生时,一向僻静的不老屯乡发生了一场轰动。酷爱评剧的山区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戏校能办到家门口。短短几天,来自四方的八百余名考生云集考场,几经选拔,八十名欢喜雀跃的孩子被录取了。
让这些从未接触过评剧艺术的农村娃娃,仅利用早晚业余时间学艺,两年后组成象样的独立剧团,重重困难摆在戏校老师面前。一些年过花甲的中国评剧院的老演员,虽然都有几十年艺龄,但在这样条件的戏校任教,还是头一遭。就拿乐队来说吧,应试的孩子没有一个摸过乐器,连起码的简谱都不识。杨嘉林老师咬着牙,凭着听耳音,硬拔出十五个学生,教起来甭提多费神了。农村孩子,地方口音重、舌根硬,教唱腔的鸿云霞、喜彩雯老师日子也不好过。然而,这些孩子爱评剧、能吃苦、守纪律。每天天刚麻麻亮,老师还未起床,他们早就到了,自觉练起功来。练功没有地毯,他们就在硬地上扑腾,一个孩子不慎手臂脱臼,连叫都不叫一声。老师病了,孩子悄悄从家里拿来砂锅,送来菜、梨、鲜嫩的玉米……这一切,又给了老师多大欣慰,增加了多少信心啊。为了给孩子做示范,六十二岁的喜彩雯,竟也拿起了大顶。刚刚做过胆结石大手术的张元盛老师,拿出当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的全部家当,倾囊相授。戏校校长、著名演员筱玉霜,一边在城里坚持演出,一边又在学校教课,三百里路跑了多少来回。就这样,半年时间过去了,拿顶、下腰都不会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前桥过后桥、朝天蹬三起三落等动作,还掌握了“乌龙绞柱”、“翻桌子”等较难武功。唱腔也掌握了板头起腔、过门等常识,还初步做到了“发音吐字,收音归味”。一个成龙配套的小乐队也诞生了。望着孩子们拿着家里带来的床单做成的腰包舞蹈,老师们脸上笑成一朵花。农村孩子半年功,顶上正规戏校学生的一年功,这难道不是奇迹?
孩子们的进步,使戏校的倡议者、中国评剧院院长胡沙十分激动。今年春节,他曾随小分队来到此地慰问演出,亲眼看到数千名农民,不顾严寒,扶老携幼在露天看戏的情景。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民评剧队伍正在成长,他怎么能不动情?
娃娃有出息,也使不老屯乡党委书记孙进德思绪万千。“靠专业剧团活跃不了农村文化生活,我们要有一支自己能指挥的文艺队伍。”这就是他们的决心。眼下,他正筹办着一座“文艺工厂”,使孩子们毕业后能半工半艺,走自负盈亏、以工养艺的道路。
燕山深处山花开。这朵花现在虽然还很幼嫩,但只要精心护理它,必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第8版()
专栏:

  抒发感情的记游画
  叶然
河北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彦涵记游图选集》,是一本具有特色的速写画册。
著名木刻家彦涵虽然年逾花甲,但仍以极其充沛的精力经常步履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间,在大自然中探寻创作素材,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雄伟而美妙的景色。正如他自己所说:“速写本是我在自然界生活体验中形影不离的朋友,是我对自然景色感受的代言人。每当我面对高山、大川、海洋、林木等等时,我不是把它仅仅作为表相的重复和绘画技法的表现,而是把它作为抒发感情的记游画幅。”在这本记游图选集中,许多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泰山松》,尤其那棵横贯画面的
“卧松”。因为画家不仅画出了松外在的体态,而且画出了松的神气。构图简捷,线条苍劲有力,大有“望腾云而成神龙”的气概,给人以腾飞展望的联想。
彦涵的速写还多从版画艺术中吸取它强劲的美质和深厚的含量,运用各种有力的线条和刀木般的笔触描绘不同的对象,时而用大的色块,时而用细的线条,时而又用块线结合的多变笔法。从黑白灰的层次变化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附图片)
泰山松(速写)
彦涵


第8版()
专栏:影评

  改革的赞歌
  ——影片《花园街五号》观后漫笔
  敬秋
国庆新片展览月中献映的《花园街五号》,是根据李国文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李玲修改编,姜树森、赵实导演)。影片忠实于原作,但又有许多新的创造。比如,删去了原作中关于花园街五号前几个主人身世的详尽描述,只用很少一些镜头向观众介绍了这座象征着权力变迁的建筑及它的主人们,这样就把主要篇幅集中用来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改革的矛盾和斗争,使之更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成为一首旋律激越、昂扬的改革的赞歌。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千千万万的人为它而献身。影片《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献身者。在他的面前,既有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的副市长丁晓,又有对党忠诚但思想却跟不上趟的市委书记韩潮等。刘钊象许多勇于改革的人一样,无私无畏,确信:“最坏的后果,无非失败,我不愿为了乌纱帽而退避三舍!”因此,他能排扰解难,团结同志,勇往直前。影片在刻画这一形象时,没有把他淹没在改革的方案争论和具体工作过程之中,而是通过他和周围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写他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内心活动,从而揭示他“甘愿做铺路石子儿”的奉献精神。扮演刘钊的电影演员庞学勤,尽管已息影二十多年,但从这部影片中他那朴实、自然、生活的表演上,仍可看到他当年的艺术风采。
除了刘钊外,韩潮、吕莎、欧阳慧等人物刻画得也颇见光彩。他们在影片中的戏有多有少,但性格都较鲜明,思想脉胳也比较清楚。韩潮从固步自封到主动让贤,吕莎从简单任性到走向成熟,欧阳慧从迎合丁晓到支持刘钊,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真实可信的性格发展史。扮演这些角色的老演员李默然、青年演员方舒和刚刚走上银幕的胡尔西德,都比较称职。
这部影片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艺术上不很精细,且又缺乏性格化的语言。丁晓这个人物刀斧痕迹比较重,性格也没有什么发展。这都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利与义之间
  秦力
据某出版社的同志讲,他们最近组织一台读书求知的文艺晚会,请一些文艺单位助兴。孰料,一个颇有影响的杂技团,仅两名演员表演一个即兴节目,就张口要三位数的酬金,实在令人敬而远之。
文艺表演团体实行体制改革,搞承包,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讲利无可厚非。但如果见利而忘义,撇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认得一个“钱”字,甚至待价而沽,这是正直的文艺工作者所不耻的。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文艺生产力,使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如果只从收入多少着眼,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借革“大锅饭”之名大捞一把,这是一种新的不正之风,也应及时纠正。
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在利与义面前应无愧于自己光荣的称号。


第8版()
专栏:影讯

  影片《双雄会》摄制完成
由作家李準根据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部分章节改编、陈怀恺导演的历史故事片《双雄会》(上、下集),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描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潼关南原之战失利后,军心浮动、内外交困。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李自成为恢复起义大业,冒险前往谷城会访已被明王朝招安的另一支农民军的领袖张献忠。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和心理冲突,终于策定了共同重新起义的计划。
影片在导演处理上从真实出发,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两个历史英雄人物李自成(许还山饰)、张献忠(杨再葆饰)塑造得血肉丰满,个性迥异,闪烁着性格的光彩。 (樊淑棣)(附图片)
  《双雄会》剧照
 张献忠(左)送李自成出城


第8版()
专栏:

  巧妙的溶合
  ——谈《双人浪漫曲》的演出特色
  王景愚
初读《双人浪漫曲》剧本时,我惊叹作者王正创作的功力,同时,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全剧只两个角色——乔姗姗和霍高,却要通过他们的长篇对话以及潜台词,表现出当代青年们在爱情上的波澜,对生活价值的认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何等难排难演啊!我不安地期待着。
看了该剧的演出,使我如释重负。指导教师严忠颖和青年导演娄乃鸣,在艺术处理上勇于创新,大胆求索,找到了动人而恰当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剧作的思想内涵,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使这出戏具有独特的色彩。
——她与他初次见面以后,两人都卷进了爱情的旋涡,复杂的思绪难以言表。这时,在变幻的光束下,青年伴侣们踏着立体声音乐的节奏走上舞台,翩翩起舞,一双双,一对对,忽分忽合。观众从视觉上形象地感受到男女主人公的心情正处于矛盾之中。这是人物心灵的投影……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他知道她曾经被别人爱过、吻过,他实在忍受不住这种意外的冲击,他语音颤抖了:“你我越亲热,我就越会想到他对你,你对他……的一切,一切……怎么受得了啊?!……”
演到此处,她与他浸沉在现实的痛苦和对未来的向往之中,演员默默站在台上的那种“内心独白”,已经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心境了。于是灯光渐暗,在激荡的旋律中,他俩随着起落的音符,时而双手伸向苍穹,时而低首陷入沉思……
——他俩的爱情历尽危机,最后在车站相遇并和好。此时火车就要开了,两人不愿分离。由舞蹈者组成的栏杆无情地阻隔在他俩中间,霍高招手“再见!”乔珊珊情意难舍地喊着:“不!我不跟你再见!”他俩的爱情感动了天地,栏杆一下子开了,乔珊珊进站和霍高拥抱在一起,她要随他到矿上去。这是全剧诗情的升华。
只举以上几例,说明此剧艺术处理上把造型哑剧,优美的舞蹈,铿锵的乐曲巧妙地溶合在一起,为表演中塑造人物服务,使全剧的演出充满青春的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