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古今改革的异同
赵益
打开每天的报纸,令人强烈地感觉到,在荡涤“左”的禁锢、扫除陈规陋习束缚的同时,改革之风正在祖国大地劲吹。开拓前进,振兴中华的号角声,象春雷一样激荡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十年内乱遗留下来的凝滞的沉闷空气为之一扫,人们期望已久的真正的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局面则正在出现。
然而,也有人嚷嚷:“唉嗨,中国历来的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并把吴起出走,商鞅车裂,二王、八司马被杀、被贬,王安石罢相,谭嗣同给砍掉脑袋等等……一连串的历史事实忙不迭地摆出来作证。由此,他们奉劝人们乐天知命,安分守己,“枪打出头鸟”嘛。
然而,那些前仆后继的志士仁人并不听这般忠告,却“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为何?原因是他们不象那般庸人以个人利害为处事准绳,而是“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不顾个人安危,乃至付出鲜血,以换取社会的进步。”
其实,古代改革者的鲜血没有白流。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所换得的是秦的统一全国,是封建制的取代奴隶制。即使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那些失败了的改革,也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因为从整个历史发展看,它既是先驱者的继承,也给后来者以启迪。应该说,把个人下场的好坏置之度外,具有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气概,在这一点上古今的锐意改革者都是一致的,而今之改革者更远远地超过了古之改革者。
还有,倘说过去的改革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仅限于有高人之行而不谋于众的少数高人,那末,今天的改革者大多数则是自觉地谋于众的优秀人物,而且善于依靠千百万群众去进行改革。这也是古时无法比拟的。
凡改革总会遇到阻力,无论古今概无例外,但那阻力的大小、性质和后果却很不相同。商鞅变法触犯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以后的改革者触犯的又是那最腐朽、最黑暗的一层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因此,遭到激烈反对,加以本身又没有群众的支持,所以大多以失败告终。而殃及本身又是相当惨烈的。现在和过去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的党中央就是改革宏图的制定者,而广大人民群众又是改革大业的热情支持者。因而,它遇到的阻力,无非是背后的唧唧喳喳;那被触犯的也无非是“左”的信条和因循守旧的陋习,或者不愿丢掉吃上瘾的“大锅饭”的人们,却并不存在一股反对改革的势力。
自然,我们不能低估“左”的思想余毒的顽固,一些过时了的旧的传统影响力的巨大。这是需要用“韧”的工作去加以克服的。但所有这些,在今天比起改革的洪流来,仍不过是些沙堆而已,它们总要在滚滚向前的改革浪潮中不断地被冲刷洗涤。
我们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时,也曾遇到过不少阻力,然而曾几何时,那些怀疑、非难,抵制以至攻击,现在不是也被实践之风冲得烟消云散了吗!至于那些开始时有许多不理解、不习惯的人,一旦对改革的实效有了认识以至体验之后,不是也都欣然投身改革的洪流了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有史以来所没有的广阔场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前正是一切勇于改革的闯将奋飞驰骋的大好时光。


第8版()
专栏:

伊犁,我永远不能忘记你
——关于《在伊犁》的几句话
王蒙
《在伊犁》,收篇幅长短不一的小说八篇,都是记载我在伊犁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人和事。八篇各自可以独立成篇,并曾分别发表于一些文学期刊上,但人物与故事却又互相参照,互为补充,互为佐证。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那一段生活。
另小说一篇《鹰谷》,写的则是离开伊犁以后的一段经历,虽不属于“在伊犁”的范围,整个写法、事件、情绪,都与《在伊犁》诸篇一致,可说是《在伊犁》的一个续延,一个尾声,故而亦收在这里。
1965年至1971年,我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生活六年,1965年至1973年,我并在伊宁市安家落户(是精确意义上的“落户”,即我全家的户口曾转到了伊犁)八年。也许这在我的迄今为止的经历中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这一段经历确实是非常难忘的、奇特的与珍贵的。回想和谈论我们在伊犁的生活,唤起并互相补充那些记忆,寄托我们对伊犁的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快要成为我和家人谈话的一个“永恒主题”了。不论什么时候谈起来都那样兴高采烈、感慨万端,不但历久不衰,而且似乎时间过得愈久,空间距离愈远,那时的生活反而愈加凸现和生动迷人。
几乎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我开始写了《穆罕默德·阿麦德》,一写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写了这么多。
虽然这一系列小说的时代背景是那动乱的十年,但当我写起来,当我一一回忆起来以后,给我以强烈的冲击的并不是动乱本身,而是即使在那不幸的年代,我们的边陲,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各族人民竟蕴含着那样多的善良、正义感、智慧、才干和勇气,每个人心里竟燃着那样炽热的火焰。那些普通人竟是这样可爱、可亲、可敬,有时候亦复可惊、可笑、可叹!即使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的年月,生活仍然是那样强大、丰富,充满希望和勃勃的生气。真是令人惊异,令人禁不住高呼:太值得了,生活,到人民里边去,到广阔而坚实的地面上去!
一反旧例,在这几篇小说的写作里我着意追求的是一种非小说的记实感,我有意避免的是那种职业的文学技巧。为此我不怕付出代价,故意不用过去一个时期我在写作中最为得意乃至不无炫耀地使用过的那些艺术手段。
1981年,我听到过一个读者对我的作品的反映,他说:“××写的愈来愈象作家写的东西了”。这个反映使我失眠,使我一再自问而至今。他提醒我注意一种危险:职业化小说家的小说即使写得再圆熟,然而,它仅仅是小说而已。而真正好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是别的什么,如,它可以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纪念,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荟萃,知识的探求,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还可以是真诚的告白,衷心的问候,无垠的悠思。有时恰恰是非专业的作家写的那种可以挑出一百条文学上的缺陷的作品,却具有一条最大的、为职业作家所望尘莫及的优点:真实朴素,使读者觉得如此可靠。
“文性难移”,写着写着,到后面两三篇,我未能恪守那种力求只进行朴质的记录的初衷。就是说,越写越象小说了。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却也可能有一得。长短得失,有待于读者评说。
并谨以书献给伊犁的、新疆的乡亲父老,我永远不能忘记你,我的第二故乡——伊犁!
(此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为该书写的后记)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关于“鲁迅研究丛书”
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平凡
问:贵社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已经出版了多少种?赔钱吗?
答:已出或即将出版的有二十六种,并且今后还要继续出版下去。
是赔钱。其中最高印数一万册,最低印数二千多点。但我们认为出版社不能怕赔钱而不出需要出的书。出版工作是要讲经济效益的,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出版事业,是手段,不是目的。
问:这样做有没有阻力?
答:有阻力。主要是怕赔了钱,事情不好办。印刷厂也因为印数少而延长出版周期。最近我们这里正酝酿搞编辑承包,要求每个编辑一年要发一、两种畅销书,提出了要改变赔钱的落后面貌。
以单纯的营利观点来衡量编辑工作的先进或落后,是不妥当的。印数和质量也不完全成正比。过去我们是以盈补亏,现在还应如此,但不能把以盈补亏落实在每一个编辑身上,要统筹安排。否则,学术著作便难以出版了。
问:是不是“鲁迅研究丛书”一定赔钱?
答:不是这样。我社图书发行门市部经常收到函购“鲁迅研究丛书”的汇款。不少读者来信反映买不到书。看来还是发行工作需要改进。当然也要不断提高这套丛书的质量。
问:你认为“鲁迅研究丛书”的质量该怎样提高?
答:要提高“鲁迅研究丛书”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鲁迅研究的水平,因为这套丛书只能是鲁迅研究成果的体现。我们的接触面不广,水平也有限。难以说得准确。仅就我们接触到的书稿看,不少是缺乏新角度,论点重复。我们认为鲁迅研究应从书斋和课堂里走出来,研究者理应关心当前文艺的发展;还要不断扩大鲁迅研究的领域,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学习鲁迅。为此,我们正做这方面的努力。譬如,我们已经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琢同志撰写《鲁迅的伦理思想研究》和上海市出版局倪墨炎同志撰写《鲁迅与周作人比较论》。袁良骏同志的《鲁迅研究史》上部已经发稿。为了给研究者提供资料,李何林同志早年编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和《鲁迅论》、《中国文艺论战》也相继修订出版。已经出版的鲁迅研究专著,如吕俊华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许怀中的《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王富仁的《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杨义的《鲁迅小说综论》、阎庆生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由于别开生面,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都是鲁迅研究的中青年力量,体现了鲁迅研究的后继有人。


第8版()
专栏:

关山月
符浩
甲子中秋,中日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日本召开。是夕,两国委员在箱根欢宴赏月。
正是赏心处,明月浮关山。
满座交相贺,一杯叙良缘。
芦湖八月水,雪映富士巅。
回首望长安,风月共一天。
景佳情不尽,历历忆先贤。
掘井多艰苦,喜见有人传。
东西十万里,上下几千年。
莫道驿路远,往迎一瞬间。
明年今宵月,清晖应又添。
二十一世纪,山高月更圆。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夸父也会坐飞机的
未菁
一个厂长在外地开会,获得了市场需求一种产品的信息,煞是欣喜,会议一结束,他便坐飞机回厂,根据信息改变厂里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很快生产出受到顾客欢迎的新产品。可是,有人说他拿公家的钱不当钱,有火车不坐,偏坐飞机,是故意炫耀厂长的派头。
自然,进行非难的人是很“爱惜”“公家的钱”的,而且也算过细账:坐火车花钱少,坐飞机花钱多。但是,他却没有问一问坐飞机节省了时间,及早地把市场信息转化为新产品,又增添了多少钱?在他心目中,时间是不值钱的。
我国古代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实际上表达了人类追赶时间、和时间赛跑的愿望。但是夸父追日,用的是两条腿,最后累死了也没追上。人类为了追赶时间,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等。要是夸父活着,他恐怕也会坐飞机、乘飞船追赶太阳的。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是要有条件的,就是时间必须和劳动、创造联系在一起,如果坐着飞机、火车到处游山玩水,再多的时间也转化不成金钱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川岛的散文
张杰
川岛是随着“五四”时代波涛步入文坛的,他的《月夜》是新文学发展时期为数不多的散文集之一。在语丝社中,他与鲁迅取同一步调,为保持刊物“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大方向奋力写作,同时又为该刊的编、印、发行作了许多切切实实的工作。
在创作上,川岛的贡献是散文。他工于此道,不仅是由于他倾注了心血,更在于他为人赤诚、坦荡和性格的幽默、冲淡。郁达夫认为他“写写散文是最适宜也没有的人”。唐弢评价说:“川岛的文字清新婉约,情致缠绵,不脱一个真字;也唯因这个‘真’字,使感情上的‘傻川岛’,成为散文文字的妙手。”王瑶则总结为“‘直抒胸臆’对于他的为人和属文,都是重要的特色。”
川岛的散文创作,集中在青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结集的,除《月夜》外,还有《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其他则散见于报刊。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袁良骏选编了川岛较有代表性的散文二十九篇,作为《川岛选集》出版。其中,有早年为追求纯真爱情“在热爱时期蒸发出来的升华”,有对旧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血泪控诉,有对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的抨击,亦有对鲁迅、李大钊、朱自清等人“情致缠绵”的回忆,编选恰当而得体。该书由王瑶作序,川岛夫人孙斐君作后记,并附编选者所作《编选赘语》、《川岛先生著作简表》。


第8版()
专栏:

来队〔中国画〕
甘长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