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通讯

种瓜人的追求
——记湖南省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陈为霖
陈正文 李百祥
“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
——陶行知:《傻瓜》
7月22日,香港一家食品供应行的两个商人,来到邵阳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西瓜仓库,指着堆积如山的西瓜说:“这些瓜都给我们,请赶快发车。明年我们还多要。”
这种名叫“304”无籽西瓜的选育者,是湖南省劳动模范、邵阳地区农科所54岁的高级农艺师陈为霖。为了选育无籽西瓜,他带病奋战了17个年头。
1966年初的一天,地区招待所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农业技术干部,地区外贸局负责同志带着抑郁的心情,向与会者介绍港澳西瓜市场的情况:日本利用自己的育种技术,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多倍体无籽西瓜,倾销港澳,我国内地西瓜因此只能摆在小街小巷……听到这里,陈为霖心中十分难过,他思索了一会,负气地在记录本上写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讨论中他表示:“我搞果蔬栽培,一定配合外贸,开展无籽西瓜研究,把港澳西瓜市场夺回来!”
发展多倍体无籽西瓜,必须掌握日本人严格保密的诱变育种技术,困难多自不必说。更严重的是他的研究刚开头,就遇上十年动乱,工作几乎窒息了。但是,决心为国争光的陈为霖,拖着患有肝炎、肺结核、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身躯,冒着当“白专”、“洋奴”活靶子的风险,卷起铺盖,捆好书籍,住进了农科所温室旁的一间小屋,一方面偷偷地复习十年前在华中农学院学过的细胞遗传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态学和数理统计学等,一方面通过认真研究西瓜苗、药剂和瓜苗生长环境三者的关系,从中寻找诱变的规律。到1972年,不出名的陈为霖共进行了五次引变,引变成功四倍体西瓜品系达五百多个,从中选出经济价值高的,配成了我国第一个黑皮无籽西瓜——“无籽黑”;选育出了无籽西瓜优良新品种“304”,使我国继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育成有实用价值的、多倍体无籽西瓜品种的国家,为出口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西瓜新品种。同时,他在研究中为我国首次获得了品质优良的天然激素无籽西瓜。1974年,邵阳地区出口无籽西瓜,猛增到561吨,占全国无籽西瓜出口量的80%。
遗憾的是,“304”无籽西瓜在大面积种植中,种子产生了严重混杂,必须赶快提纯。但是,无籽西瓜种子提纯,需要进行七八代,如果一年搞一代,得花七八年时间。陈为霖向所领导提出:“我们没有人工气候室,但是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利用,夏季在本地育种,冬春两季赴海南岛,这样,一年搞两代三代,八年任务力争三年完成。”所领导十分赞成他的意见,不久,又得到了中国农科院著名多倍体专家鲍文奎教授的支持,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也作了批示:“304”无籽西瓜品种提纯,列入全省重大科学研究项目。
1979年9月下旬,陈为霖带着五个工人出征海南。他背着被子,扛着锄把,还带了一大袋育种用的锯木灰,象是个外出垦荒的庄稼老头。在海南的日子里,陈为霖象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不停地转动起来。每天凌晨,星光还在闪耀,他提着小竹篮,带上纸罩、标签,领着助手来到瓜地里,赶在蜜蜂活动之前,把花儿一朵朵罩起来,挂上小纸牌,写上授粉时间。春节来临了,远离家乡的陈为霖和他的助手们,却在忙着收瓜鉴定。对几十个品种品系的西瓜,一个个看外形、看花纹,再称重、解剖、量皮厚,测糖分,记载数据,鉴定筛选,一直忙到正月初八。
连续三个年头,陈为霖和他的助手们就这样开展了一场规模可观的多品系、大群体品种提纯科研活动。他们南征北战,海南一结束,立即回邵阳;邵阳刚收完,马上赴海南。在祖国这个广阔的“气候室”里,创造了一年选育三代西瓜的奇迹。三年多工夫,搞了八代选育,争得了四年半时间,使“304”无籽西瓜亲本“404”达到了提纯标准;同时还选育了452、453、454、457等一批西瓜新品种。
“304”无籽西瓜的育种成果,获得了省人民政府的奖励。一个日本参观团在海南岛南滨农场考察时,品尝了“304”西瓜,赞扬说:“你们的无籽西瓜,个子大,风味好,颜色漂亮,在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呀!”
1983年,正当陈为霖加速进行西瓜品种研究的时候,他的当医生的妻子,首先发现癌症在无声地吞噬他的生命。但是,他心中的爱国之火,仍在熊熊燃烧。
7月14日上午,医生会诊后结论为:“肝癌”,建议尽快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然而,陈为霖把癌细胞扩散的危险性置之度外,他想着“304”品种提纯和新品种选育还没最后完成,怎么也不肯住院。为此,邵阳地委连夜指派负责干部赶到长沙,整整劝说了一上午。陈为霖总是不肯应允,再三恳求要回去一个星期,参加西瓜新品种评定,并把数据和资料交待清楚。他说:“一开刀,我一下子动不了,如果这项研究中断,对国家损失就大了,那将是我终生的遗憾。”
7月21日,陈为霖返回了邵阳,再三要求去试验基点,但是,他太虚弱了,实在难以成行。所里把他的助手小孙叫了回来。躺在病榻上的陈为霖,凝望着小孙,话语如絮似绵,声音小得几乎听不清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发达国家把作物种子的保存和研究作为掌握农业命运的主要战略,你要认真学习,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成果来。”
“你还年轻,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如果没有民族自尊心,是最大的不幸。”
他的每一句话,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后人的期望,对事业的追求。夜幕快降临了,他两手颤抖抖地拿出科研用的一台135照相机,掏出了伴在他身边的一本重要资料,递到小孙手里;那厚厚的本子上面,是他亲手记载的浩如烟海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是他汗水的结晶,是他心血的凝聚。
7月26日上午,组织上送陈为霖到上海去治疗。车子远去了,泪水模糊了送行人的一双双眼睛,冲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
陈为霖,多么好的一个人呀!他心中唯有祖国,为了国家,舍了小家,苦了自己,甜了人民。他是知识分子的又一个优秀代表!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合理负担与过多摊派
何培金
“才有好光景,不可多摊派。”这是一些地方的农民,针对负担过重的问题,发出的一句感慨。
如今谁不说光景好?可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的好光景,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在少数人看来,农民粮满囤、钱满包,向他们多抽一点,多派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农民在好光景的前面,加了“才有”两个字,是实事求是的。向后看,好光景来之不易,现在的光景刚刚好一点,百废俱兴,要添衣物,要起房子,更要购置生产资料……该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不强。向前看,农民致富,还只是刚刚开头,收入达到了相当可观程度的只是少数地区、少数农户,并非大多数农民都已经富到惊人的程度。就从位于洞庭湖畔、素称“鱼米之乡”的华容、湘阴两县的调查看,两县23.8万农户,去年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2.7倍,并涌现出2,514户人均纯收入过千元的富裕户。但是,这两个县整个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离“小康水平”还相差甚远,怎么经得起四面八方伸手滥加摊派呢?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仍然是集体的一员,完成集体确定的合理负担是责无旁贷的。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或者为了办一些必要的公益事业,适当增加提留,也是农民自身利益的所在,这当然不能叫乱摊派。但是,这种提留不能任意提高,一要尊重群众意愿,二要量力而行。农民富裕了,同样不能负担过重,必须保证他们有适当的财力、物力用于扩大再生产,发展刚刚开始的好光景。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办法要改进
郭建中 张积利
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供应办法,仍然是沿用过去靠行政手段层层分配指标,不管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物资,一般都要经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社员户”这样几道手续。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这种方法显得很不适应。从我们了解的20个公社135户社员的情况看,这种层层分配指标的供应方式,较为明显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分配不合理,“旱涝”不均。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供应指标的分配(在县以下)基本是以人口、地亩的多少为依据的。从表面上看,好象比较合理,实际上,由于各地的生产条件不同,需要量差距较大,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如去年春天,山东省济阳县按照上述方法分配化肥,在生产条件较好的曲堤、新市等几个公社很快就销售一空。而在青宁、唐庙、贾寨等几个生产条件较差的公社则积压好久,卖不出去。这样,经济上受损失,也很不方便群众,不利于生产。
二、物资“走后门”,政策难兑现,群众意见大。用行政办法层层分配指标,漏洞较大,公社的干部留一点,大队干部挖一块,小队干部再“扒一层”,经过层层“剥皮”,到社员手中的物资就不多了。如棉花收购奖售化肥,按照我省规定的政策,社员每交售100斤皮棉,应得优质标准化肥70斤,而在我们调查的135户中,有三分之二的农户没有如数得到,有的户只得到一半。
三、社队干部耗费精力大,严重影响工作。不少社队干部的衣袋里一边装“化肥”,一边装“农药”,今天开条子,明天分指标,弄得精疲力尽。许多社队干部说:“这样长期下去,我们也受不了。”
四、农村商业部门感到工作难做,发挥不了职能作用。由于奖售政策兑现不好,农民该得的物资得不到,因而造成农副产品收购上的困难。许多农民当面对基层供销社的干部说:“俺不是有东西不卖给国家,而是你们不讲信用,把俺逼的。”事实上,物资分配权不在基层供销社手中,即使他们想同社员兑现也无能为力。
看来,只有切实改进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供应方式,从根本上堵塞工作中的漏洞,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据外地的经验和我们济阳县的具体做法,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把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供应权交给业务主管单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直接分配供应到社员户。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二者结合起来,在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合同的同时,也把供应物资的数量、品种、时间写上去,或者户户都建立农副产品交售证,随交售随填入物资供应数量,实行凭证供应。这样做,既能调动农民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农民生产所必需的物资供应,进而达到合理分配,使之一举两得。


第5版()
专栏:

他们不退田了
几个月前,江苏省宝应县王桥大队胜利生产队的农民还吵着不肯包田;最近,大家却争着要承包队里的地,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近两年来这个队的集体提留太多了。去年年终结算,干部说是压缩提留,结果每亩责任田还负担48元,把不少人惹恼了。拖拉机手吕发书说:“我情愿讨一辈子饭,不种这受气田。”他带头退田,别人也跟着干,一下退了18亩。上级知道了这回事,组织干部学习,提高认识。他们很快制订了新的提留方案,平均每人一年交20元6角,比往年减少提留70%,无论包田多或少,都不吃亏。这一来,大家开心了。提留一落实,人们忙着签合同,唯恐自己要承包的田块被人抢先承包了。吕发书盯着队干部不放,一再央求说:“把我原来承包的田还给我吧。”
合同签订了,大家七手八脚干开了,不是追肥,就是治虫。烈日当空,高温灼人,谁也顾不上休息。
(王福根)


第5版()
专栏:

分等销售处理磷肥
蒙城农民拍手叫好
安徽省蒙城县于最近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51个乡、镇和11个小磷肥厂经销、生产的3万吨磷肥的含磷量进行了取样检验,并作出了处理决定。对含磷量达到8%以上的17,000多吨磷肥,全价出售;含磷量在8%以下、5%以上的11,000吨磷肥,按含磷多少,分别削价出售;含磷在5%以下的1,300吨磷肥,封闭仓垛,不准出售。
蒙城县的这一决定,避免了农民浪费近140万元资金用来购买质量差的磷肥,农民拍手叫好。 (李怀安)


第5版()
专栏:

种草千亩 收入万元
微山湖水面宽广,水草丰盛。位于湖畔的山东微山县两城公社黄山一大队社员周向田,承包队里一千亩湖草。他利用湖草养牛、养鹅、养鸭,加工松花蛋,还割湖草晒干出口,今年已收入21,000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殷宪吉)


第5版()
专栏:

牧草专家谈种草
今年5月,在贵阳偶遇黄文惠同志。她风尘仆仆,刚从威宁山区回来。那里有6万多亩荒山飞播三叶草、黑麦草获得成功,昔日荒山今天已是绿荫覆盖、翠色满山了。有人告诉我,她是个“草博士”,对草有知识,有研究,五十年代曾留学苏联专攻牧草,得到了副博士学位。
谈起种草,她和她的同志是那样兴致勃勃,一面为他们亲自领导的飞播成功而高兴,一面又流露出一种急切的心情和紧迫感。她说到这样一件事:前几年,贵州有人建议要种草养畜,以草换肉,省里一位负责人竟回答说:“人都没吃的还种草?”这可不是笑话,这是当时的一种领导思想。黄文惠说,我们为草奔走,上山爬坡,再苦再累也不怕,最怕的是领导人心里头没有“草”,不知草之可贵。
黄文惠已年过半百,头上开始出现丝丝白发,可一年有七个月左右在外为草奔走,不是调查草原建设,人工种草,飞机播种,就是研究草籽培育,技术培训,等等。她出差不是大城市,也不是一般乡村,而是人烟稀少的草原、草山,有些地方根本不通车,就得走路爬山。晴天满脸土,下雨一身泥,她毫不在意,总说自己不亲自看看问问,怎么工作。
的确,他们的工作是艰苦的。黄文惠好象很不愿谈这方面的事。她考虑的是如何为草争取位置,引起领导重视。她说:我国研究草的人极少,全国这么多农业大专院校,只有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有草原系和草原专业,地方上只有极少的草原研究单位,仪器设备很差,经费更少。我们要拿出成果,带上材料,向主管财政的同志汇报,才能争取一点开展工作的经费。就说飞播吧,1979年在内蒙古第一次试验飞播,那年正干旱,播下去不出苗,各种风凉话都来了:“这是向山上撒人民币,把国家的钱往土里埋哩!”内蒙古管飞播的一位同志来汇报情况,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们鼓励他不要泄气,要坚信我们事业的重要意义。现在飞播已在21个省市的70多个县开展,效果明显,已播200多万亩了。
黄文惠对南方北方的草原建设,对天然和人工草原的情况,对什么地方适宜什么草种都比较熟悉。她说,草籽的选择、培育,是草原建设的基础工作。
草原建设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业,起步迟,任务重,许多问题,有待统一认识,具体解决。黄文惠在这方面感触很深。她说,种草养畜,并不是有了草自然就有畜,就说价格政策,问题就很复杂。如半细毛羊,我们自己已有成功典型,由于羊毛收购价格等等原因,发展缓慢,在有些人看来,进口羊毛比使用自产羊毛方便。又如发展养牛,一张牛皮还不如一双皮鞋值钱,他的积极性又从何来?……这许多问题不是一个单位可解决的,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关键还在领导。
自从中央领导同志号召“种草种树,治穷致富”以来,黄文惠更忙了。我们来到草原处,好不容易才找到她,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快挤满了,请作报告的,开座谈会的,要材料的,要草籽的,每天应接不暇。黄文惠说:“这样再忙,也忙得痛快,领导一号召,上下左右都动起来了,这是我们多少年盼望不到的局面啊!”这位为草奋斗二十多年的牧草专家兴奋地告诉我们,《草原法》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定去了,投资也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省市党委开始抓草,领导种草了。我们的牧草专家和她的战友将把辛勤繁育的优良种子,撒向荒山和草原;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大江南北万山绿遍!
本报记者 李克林 段存章(附图片)
黄文惠(左)在贵州省毕节地区调查。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围垦海滩的先锋——大米草
永 泉
一提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就会想到那是祖国大西北特有的美景。其实,如今在东海、黄海之滨的海滩上,也可以尽情领略了。
这种扎根在海滩上的草,是十九世纪末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种,称得上是草类家族中的“新星”。它的老家在英国,是由英国海滩上的欧洲海岸米草同美洲互花米草天然杂交的后代,因为体型比它的双亲都要高大,所以称为“大米草”。大米草在我国落户已经20个年头,我国是亚洲第一个引种大米草成功的国家。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由于“朝潮朝落”,海滩上不能生长旱生耐盐植物和海水草,仿佛命中注定要成为不毛之地。想不到,大米草却在海滩上大显身手了。它真是一个耐盐抗水的硬汉子,叶片上下两面都遍布盐线,不断地把根部吸收的盐分泌出体外,甚至在含盐量高于海水一倍的情况下,它也能安然无恙;它的叶片还有蜡质,水不易透入,每次潮水淹没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它就悠然自得。不过,最让人赞叹的,还是它那促淤造陆、改良土壤的本领。大米草有着惊人的无性繁殖能力,早春插下一根苗,冬季能分蘖出300根,而且地下走茎和地上部分随着滩涂上泥沙的淤积,能够相应地向上生长。浙江省温岭县东部海滩种植的4,000亩大米草场,比邻近的光滩提前四五年围垦,1978年平均亩产大麦320斤,而同期围垦的光滩的产量只有125斤。据测定,生长四年的大米草场每平方米土层内约有鲜重30斤的地下根茎,腐烂后相当于亩施上万斤有机肥。这样,海滩盐土在围垦前就可以得到改良,大米草不愧是开发海滩的先锋!
离离滩上草,一岁一枯荣。如今,我国北自辽宁的锦西县,南至广东的电白县,共有90个沿海市、县种植了大米草,总面积达60万亩。可以肯定,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漫长的海岸一定能建成大米草的绿色长城。


第5版()
专栏:

湖南省娄底市大科公社农民利用房屋周围的空坪、隙地围圈建鸡场,发展养鸡业。图为早元大队社员李超群的鸡圈。 唐大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