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的三点希望
  叶圣陶
我写这篇序文,说三点希望。
第一点,希望咱们中国的孩子多读些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
咱们常常说:咱们中国跟亚非拉各国同属第三世界,跟亚非拉各国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所以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奋斗。咱们这样说是真心诚意的,所以咱们也用同样的话来教育咱们的孩子。我希望孩子们多读些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为的是让他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来认识“共同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历史,“共同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命运,好进一步懂得咱们中国跟亚非拉的团结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这正是国际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二点,希望咱们的翻译家多翻译些亚非拉各国的儿童读物,咱们的出版界多出版些亚非拉各国的儿童读物。
翻译出版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在咱们中国一向受到重视,尤其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因为咱们中国那时候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所以迫切地需要从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中汲取经验和力量。但是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翻译出版得比较少。解放以后,情况已经大有改善,可惜儿童文学仍然是被忽略的一方面,象这本特地为孩子们选编的《拉丁美洲儿童小说选》,似乎还是第一本。我祝愿这本书的出版是郑重介绍亚非拉儿童文学作品的良好的开端。
第三点,希望咱们中国的作家全都为孩子们写一两篇反映他们的生活的作品。
这一点是从看了这本《拉丁美洲儿童小说选》才想起的。这本集子收集了三十一篇短篇小说,大多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写的都是当时孩子们的生活,而作者都是拉丁美洲各国的名家。这二十多位名家都不是专写儿童文学的,可是他们没有忘掉孩子们,他们不但为孩子们写作,还把身边的孩子们作为主角写入他们的作品。他们这样做,表现出他们有一颗能为孩子们着想的可贵的心。
至于这本《拉丁美洲儿童小说选》,编者已经在《后记》中把编选的意图说得很明白了。我认为编者的工作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意图,为咱们中国的孩子了解远在地球那一面的拉丁美洲的孩子,提供了一本很好的读物。
(本文是作者为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丁美洲儿童小说选》写的序言)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辛勤锻炼风霜姿”
  ——记作家碧野
  本报记者 王必胜
他,满头银发,一身简装,风尘仆仆,奔走在火热的建设工地。塞外风雪,江南梅雨,巴山云雾,都曾浸染过他的鬓发。茅盾写诗赞誉他:“碧野白头不认老,丹江工地舞钢镐”。他一直把水利工地当作自己的生活基地,象一个“老水利”走亲访友似的,北到黄河上游的刘家峡,南去新安江,全国较大型的水利工地都留有他的足迹。而湖北省丹江口水利工地是他的第二故乡。
碧野,今年六十七岁。从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几十年的辛勤笔耕,共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8部中篇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等,约400万字。粉碎“四人帮”后,他发表了一部长篇、两部中篇和三本散文集。他的散文清雅、秀美,洋溢着生活的激情。当人们谈到他的创作成就时,他说这是生活的赐予。在火热的社会生活面前,他保持着一颗童心。
是的,他是一个生活的赤子,对生活充满着热情。他的第一篇作品《窑工》,就是从他父亲经历中取材的。后来他参加解放太原的战斗,又到了抗美援朝的前线。他成了专业作家后,仍不忘到生活的“宝山”寻宝。五十年代中期,他先后两次到新疆,深入天山牧区,领略边疆风情,写了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一些优美的散文。1958年,他索性把家搬到新疆。六十年代他又来到湖北,一头扎向丹江水利工地,前后住了近十年。1972年,他从“牛棚”解放出来后,来到丹江,看望他的工人朋友们。人们自发地排队聚集在火车站欢迎他,熟悉他的老工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碧野,你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忘不了你啊。”他和工人同食同住,攀爬水库大坝,抡镐舞钎。青年人叫他“黄家老头”。共同的生活,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工人夫妇发生口角找他评理,青年人谈对象请他参谋。连他自己都忘记了的生日,也被工人师傅记起,他被邀到工人家里吃寿面。每当写作时,他就想到这些情景。他说,我要写他们,写养育我的党和人民。这些年来,随着年事日高,他体力不如以前,但每年都抽出一些时间到生活中去,哪怕是短期的“走马观花”。他说这是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受,不这样,总感到心里欠缺着什么。
我去武汉访问他时,他从鄂西北山区归来不久。我问他此行的收获,他笑着告诉我,不仅写作有收获,这次到鄂西北的两个县,是全国最贫穷的县份之一,那里的农民为国家分忧,我们深受教育。他说:“生活中的新事物不断地涌现,那是关在房子里想象不出的。我看到竹溪凤尾公社一位社员在两分地上搞‘立体生产’,空中、地面、地下,上下三层种上山药、天麻、木耳、五月桃等。这种‘巧于思’,对我们搞创作很有启发。”他还说到,竹山县出一种南阳玉,埋在地下几米深,开采它不容易,开出来后,还要细加雕磨。写作也好似开采“南阳玉”,要到生活的“矿层”开掘,经过加工、雕琢。说到深入生活的重要性,碧野同志兴奋地说,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是不能搞好创作的。他还说,文学创作要有韧性。深入生活要不怕艰苦,扎根扎得深,扎得牢,象松树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碧野这次到鄂西北一带历时两个月,走村串户,跋山涉水,访问了四个地区十多个单位。他谈到,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山上有一户割胶漆的农民,外省来的商贩想高价收买他的生漆,遭到拒绝,他把漆挑下山来交售给国家。碧野上山同他亲切交谈。
当谈到鄂西北山区的见闻时,碧野那双谦和的眼里露出了兴奋的神彩:“露水集”的农家风情,龙王垭的特产“秦冠”苹果,丰溪镇的小水电站,还有农民赵功华的“个人文化室”……他如数家珍。听着他侃侃的话语,我想起了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这句话。面前的这位老作家对生活是那样的神往、眷恋,他的一部散文集不就是以“情满青山”命题的吗?
握着他的手,我向他谢别,感到老作家的那双手结实有力,他说,他是码头搬运工出身。我看到挂在他书房里的茅盾赠送的诗幅,其中两句称赞他“誓拜工农为老师,辛勤锻炼风霜姿”。他那强健的身子,同他的创作一样,不也是生活的馈赠吗?(附图片)
  碧野和乡亲们在一起
谢力行摄影


第7版()
专栏:

  孩子们的笑声
普普通通的北京王府井小学,在六一前夕举办了一次营火晚会。意想不到的是,有那么多文艺界人士应邀出席。
七十高龄的王人美为晚会点燃了星星火炬。满头白发的郭全宝给孩子们演出了关于品德教育的相声。五岁的常悦是孩子们喜欢的相声娃娃,这次,他和爷爷、海政歌舞剧团的相声演员常宝华走上台来比童年,使孩子们更懂得了旧社会苦,新社会甜。中央乐团的青年歌唱演员傅海燕和于吉星则把孩子们带到了希望的田野上……啊!我难以复述那长长的节目单。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歌舞团等单位,都派来了孩子们热爱的演员。他们的精彩演出给几百颗童心插上了翅膀。
星空里回荡着孩子们甜甜的笑声。我忽然想到,这些为孩子义务演出的人们,得到了多么珍贵的酬劳!不是吗?那亲昵稚嫩的欢笑声使他们皱纹舒展、两颊红润;使他们的琴音更清亮、歌声更甜美。我相信,此时此刻,在神州大地上,很多成年人分享着孩子们的无限欢乐。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我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美化孩子心灵的文艺活动,为什么不能更经常一些呢?
(解波文 孟仁泉摄影)(附图片)
  王府井小学六一营火晚会一角


第7版()
专栏:

  “我的岗位在祖国大地”
  ——介绍“科学家故事丛书”《钱伟长》
  钱临照
人的一生经历,虽然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本身的主观因素却能起决定的作用。读前人传记最能领悟这点。主观因素是什么?就是不相信命运,不受命运的支配,执着地追求真理和知识,并为之奋斗。
当今之世,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时代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传记性丛书之一《钱伟长》(作者周文斌、宫苏艺),是供少年儿童课外阅读的好材料。钱伟长同志从一个农村里土生土长的穷孩子,到成为一位著名科学家,所经历的道路不同寻常。时而坎坷不平,时而乘风破浪,时而象一位在帮助母亲挑花营生的腼腆村姑,时而象一头在鞭挞之下奋力耕耘的黄牛。他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处于逆境时意志更坚。他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工作、奋斗,目标始终如一。现在,钱伟长同志虽年届古稀,却还象一头雄狮,奋奔在祖国大江南北。天山脚下、琼崖海边都留下他的足迹和声音。他爱的是什么?他爱祖国,爱科学,爱真理,爱青年。有人问他:“您的工作在哪里?”他爽朗地回答:“我的岗位就在这里——祖国大地。”青年同志们!我最爱听他这句话了。这句话虽是一句极平常的话,却可见一个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的肺腑之音。


第7版()
专栏:杂谈

  “痴人前不得说梦”
  郭维森
袁小修(中道)的日记《游居柿录》记载了一则读小说入迷的故事,说李卓吾于万历壬辰年批点《水浒传》,曾雇请了一位叫常志的和尚做抄手。常志天天抄《水浒传》,不觉入了迷。他对花和尚鲁智深尤为倾倒,并处处效法。吃狗肉等等自不在话下,糟糕的是他和同伴斗气,一言不合,就要放火烧屋。这一来连盛赞花和尚是真修行的李卓吾也害怕了,只得请官府派人将他押送到龙湖家乡去。而常志居然欣然自得地体验了水浒人物的发配生活。
李卓吾是《水浒传》专家,可是一旦生活中闯进一个学鲁智深的,他就吃不消了;如果再来一个学李逵的,恐怕更要招架不住。这倒不是李卓吾“叶公好龙”,实在因现实生活与小说等文艺作品毕竟不是一码事。鲁迅曾批评某些小说读者,“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固然,充作书中的反面角色,是等而下之。就算“等而上之”,去充作书中的“英雄”,那往往也会弄出堂·吉诃德的模样来。这是因为中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都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产物,都有其特定的环境、经历,秉赋……是无法机械地模仿的。无其时、无其事、无其情而要混充,岂非可笑?不但可笑,或且为社会生活所不容。所以常志和尚学鲁智深便碰了壁,而袁小修则评论说:“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当然,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多读多看,大有益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而由于文艺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读者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以至产生效法的愿望,也是很自然的。但要善于鉴赏,不学其外表而学其精神。更要警惕变成常志和尚那样的痴人!


第7版()
专栏:

  陶版壁画《楚乐》赞
  周韶华
最近几年,新兴壁画已在各大城市崛起。在这方兴未艾的势头中,唐小禾、程犁合作的宏篇巨制陶版壁画《楚乐》(面积达65平方米,由1,144块陶版拼接而成)无论在构思、艺术表现,还是工艺制作水平上,都是当今第一流的壁画。
首先,从我国远古的原始文化考察起,作者力图站在历史的山巅,俯瞰长江黄河两支不同源头的南北文化,探本穷源,从中找到创作的源泉。
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精美绝伦,玉石雕成的编磬,和色彩富丽的25弦古瑟,流苏羽葆飞扬的建鼓,丝木匏竹,八音俱全。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400年的楚乐器,突然在两位会心的作者耳际轰鸣,驱使他们去对楚国艺术作更深广的了解。宋玉在《招魂》中有“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的描述;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追述楚乐时写道,“金鼓迭起,铿枪闛鞈,洞心眩耳”“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不就是对激宕淋漓、惊魂动魄的楚乐绘声绘色的描画么?屈原《九歌·礼魂》中,那年轻美貌的少女,手中拿着鲜花,相互传递,交错翩翩,不就是在高昂激越的音乐声中的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地载歌载舞么?《楚乐》作者正是把握了楚国这个浪漫主义王国豪放不羁、如醉如狂的神话、诗歌、舞蹈、音乐、漆画等所构筑的审美心理,在一支具有三楚雄风的庞大乐队伴奏下,以翘袖折腰、散花群舞、五彩缤纷的壮观场面控制画面,以深邃黝黑的底色,衬托出波澜起伏的歌舞旋律和金碧辉煌的楚国乐器,在结构上不相重叠,分层铺张横陈,色彩凝重单纯,突破时空界限,以整体气势夺人,使之与整个建筑物融为一体,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
两位作者在借鉴楚文化传说时,充分发扬了楚艺术的想象自由,天真自然,跨越历史空间,宏观开阔,微观深入,抽象中有具象,具象中有抽象等特长,摒弃了巫术狂热,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等过了时的陈迹,赋予整个画面以歌颂人生、肯定现实的积极含义。真可以说是思考者的艺术探索。
他俩都是学西画的,基本功较深厚,有了这个根底,再潜入民族艺术源流的深处,扎根在东方艺术体系上,不仅在博物馆吸收营养,而且下到宜昌工艺美术陶器厂拜工人为师。在厂一年零三个月,一切都亲自实践,汗水与泥巴搅拌在一起,终于达到了令人比较满意的艺术效果,开拓了一个艺术的新天地,找到了通向人民心灵的桥梁。(附图片)
  陶版壁画《楚乐》(局部) 唐小禾 程犁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北京病残青年给孩子赠送礼物
六一前夕,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委派有关同志到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给孩子们赠送礼物,以表示节日的祝贺。赠送的礼物有:病残青年亲手制作的精美的剪纸和乒乓娃娃,以及画册《残废人之歌》和书籍。他们希望这些礼物能给孩子们增添节日的快乐。
(骥良)
  《儿童文学》编辑部召开童话创作座谈会
《儿童文学》编辑部最近在安徽省屯溪市召开童话创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老中青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工作者和编辑,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提高童话创作质量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探讨。 (康文信)


第7版()
专栏:

  中都城
  王东 文并摄影
北京有座故宫(紫禁城),这谁都知晓。安徽凤阳有座中都城,知道的人不多。中都城原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建。朱元璋自从当皇帝后,一心想在他的家乡凤阳府建立都城。洪武二年集中全国名匠,大兴土木,六年后建成一大半,朱元璋前往视察时发现,在凤阳建都城是劳民伤财,决定罢建中都城,定都南京。其实朱元璋决定在凤阳建都时,太史令刘伯温就再三劝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当时朱元璋听不进。六年后他才醒悟。
中都城的建筑规模和故宫一样大。中都城的城池和大部分殿宇当时已建好,也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现在殿宇已不复存在。前些年城池也遭到很大破坏。近几年一些学者、专家前往考察,认为中都城很有研究价值,墙基石上的雕刻是明代建筑所罕见的。目前文物部门对中都城已重视起来,并开始拨款维修保护。(附图片)
  安徽凤阳中都城的午门正在维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