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如何疏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改革农村商业工作从何入手?
——关于鲁、豫、川农村经济调查
国务院赴鲁、豫、川调查组
造成农村卖难、买难最基本的原因是两条:一是管理体制问题,二是经济利益问题。改进农村商业工作,要求商业部门必须从思想、作风、工作和体制上来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清除“左”的影响,破除旧的框框;加快农村商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既要勇于改革,又要有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要改进国家对重要农副产品的计划管理,搞活价格,全面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渠道、少环节、城乡通开的商品流通体制。
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购买力的提高,都对商品流通和商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就存在的卖难、买难问题更加突出,更加尖锐。最近,我们到鲁、豫、川调查,所到之处卖难、买难都普遍存在,只是品种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从具体品种看,粮食,仅河南省商水、淮阳、沈丘三个县就要求再卖余粮2亿斤(这些县征购任务早已完成)。县委书记反映十分强烈,要求粮食部门议价收购。棉花,如菏泽地区卖棉难的问题就比较突出,收购网点少、人员不足、业务生疏;很多棉农都要带上被子在收购站前排长蛇阵,等上两三天,以至五六天才能交售。油,聊城地区前年有1,400多万斤棉油没有收,要农民自行处理;去年预计还有1,500万斤收购不了。就买难而言,从鲁西、豫东地区看,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建房材料;三是名牌、优质工业品和多种多样的小商品。过去认为,城市滞销的工业品,农村同样滞销,现在看这个概念不完全符合实际。有些在城市滞销的工业品,到了农村却成了畅销货。分品种看,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最突出的是柴油、化肥、高效低毒农药,还有塑料薄膜(特别是地膜)、中小农具等。化肥,包括磷肥、复合肥、尿素、碳氨等全面紧张。农药,棉区最缺的是呋喃丹、菊脂、久效磷等,棉农说,只要有货,贵一点也不怕。
造成卖难、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六条:一是多渠道、少环节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对于粮、棉、油、猪等主要农副产品只能由粮食、供销、商业部门各自独家经营,不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自行运销经营,也不准其他部门插手经营。实际上,农民跨省跨县运销的络绎不绝,有人说:“明里拉,暗里驮,国家就是摸不着”。工业品下乡,一般要经过二级站、三级站和基层社三个环节,上海来的要经过四道环节,层层流转,连很多小商品也不能例外。许多农副产品一般都要经过基层社、县社、地区社,才能调运到城市或销地出售,有时连鲜活商品也不能不如此。二是铁饭碗、大锅饭问题没有解决,官商作风比较普遍。河南省商水县谭庄供销社,去年生活资料零售额比前年大幅度下降。该社主任说,主要原因之一是坐门等客,官商作风依旧,“人家赶集我不赶,人家摆摊我不摆,人家营业不限钟点,我是照常早六点开门晚六点关门。”周口地区二级站经营工业品有1万多种,而谭庄供销社只经营1,000多种,有的供销社只有几百种。三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相封锁、分割和争权。在河南省,县的粮食出省一律要经省里批准;淮阳县一个生产队拉了2,800斤大豆到安徽阜阳县换大米,被当地市场管理委员会扣住,按牌价强行收购,说是没有粮食部门的介绍信,违反了粮食政策。在工业品下乡问题上,很多地方的供销社不愿意商业下伸,商业不愿意同基层供销社联营。四是价格管得太死。一、二类农副产品完成交售任务后,别人可以按市价运销,商业部门不经过批准,不敢随行就市经营。工业品价格,工厂自销和小商贩经营可以浮动,商业部门不能动。滞销商品可以放在仓库里长期积压,甚至霉烂变质,但一个县公司要削价销售一种商品,一次只有500元损失的处理权。五是生产中存在着计划不周和盲目性。六是商业设施不足,运输困难,经营亏损,也影响了商业部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最本质、最基本的原因是两条,一是管理体制问题,二是经济利益问题;其他的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谓管理体制,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互为制约,互为影响。如行政管理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困难重重。如现在存在的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生产重复、流通阻塞等,就难于解决。反之,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会返转来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中央已经决策的发挥大、中城市在组织经济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经济区以及利改税等,都将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起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经济问题,包括如何合理地解决企业与个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批发与零售之间的经济利益,不解决这个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改革农村商业工作从何入手?
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对于卖难、买难和“生意难做”等问题,究竟怎么看?是采取堵和截的办法,还是因势利导,疏通渠道?是顺水推舟,还是逆水行船?这是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商品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以后,摆在商业工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正确的方针,只有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商业部门必须从思想、作风、工作和体制上来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清除“左”的影响,破除旧的框框。各级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商业工作的领导,支持商业部门的工作;各有关部门也要关心商业工作,支持商业部门把农村商业工作搞活。
其次,加快农村商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商业部门既要勇于改革,又要有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农村商业工作,在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后,只要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经营作风对头,并且合理改革商业体制,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有个北门粮店,原来由于经营单一,不讲究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每年总要亏损3万元左右。1981年底,经过企业整顿,他们努力扩大经营范围,打破“铁饭碗”,实行岗位责任制,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结果粮店转亏为盈,仅仅去年1至11月加工食品就得纯利1.65万元。北门粮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搞活粮食工作的新路子,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而同样是在淮阳县的搬口公社粮管所,他们也曾在去年试办过食品加工,拨出三个人专门做油条、馍和稀饭等出售。干了四个月,由于继续吃“大锅饭”,职工积极性提不起来,还是那一套官商作风,结果以亏损四角八分而告终。他们从此得出结论:“此路不通”,又掉转头去单打一地看管粮食。群众说:象这样的粮店应该改个名,叫“看粮所”。两个粮店对比,真是两种指导思想,两种经营作风,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证明农村商业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要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改进国家对重要农副产品的计划管理。统购派购农副产品的品种要适当减少,但计划管理要加强。我们研究,今后国家对农副产品的计划管理主要靠三条:一是对重要农副产品的收购实行指令性计划,计划要层层落实到户,要教育农民努力完成国家计划;二是要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特别是制订合理的价格,并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照社会需要发展商品生产;三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要同农副产品收购挂钩,直接与农民订立购销结合合同。
第四,价格要搞活。重要农副产品除棉花外,在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包括农村的专业购销户)都可以随行就市,议价购销,包括出省、出县长途运销。在出现卖粮难的地方,当地粮食部门应当积极开展议购,议购的粮食可以由省、县比例分成,归县掌握的议价粮允许出省出县议销(出省的运输问题应报省统一安排)。在县粮食部门仓容不足的情况下,经县委批准,可允许供销社参与议购。如果遇到灾年,省有权在省内实行丰、歉调剂。为了扩大小商品的经营,促进小商品下乡,建议适当扩大小商品的批零差价。适当扩大基层商业企业处理冷背呆滞商品的削价权限。实行承包责任制的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削价处理商品,不必报批。国家统一规定降低或提高商品零售价,其降价损失,由财政负担;提价收入,亦全归财政。
第五,全面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渠道、少环节、城乡通开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商业要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在零售和饮食、服务业方面,当前要重点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工业品要按经济区设立批发机构,组织商品流通。撤除单纯按行政区设立的批发机构。同在一地的重叠的批发机构,要尽可能合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坚决实行城乡通开,供销社可以进城,国营商业可以下乡。进一步办好国营商业下伸点和商业、供销联营店,合理调整双方的经济利益,做到同心协力,共同发展。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科技货郎”——徐长喜
徐长喜被公社聘请为科普宣传员,他担箩下乡,把作物栽培挂图、农业书籍送到村庄、田畈,给社员讲解科技知识,推动科学种田。去年,全社农业丰产,徐长喜获得科技推广奖。
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人,挑着一副担,活跃在浙江省常山县何家公社农村。近几个月来,他有时串村走户,有时奔走于田间,社员们对这位“货郎”特别欢迎,他走到哪里,那里就围起一群群的农民。
这个“货郎”名叫徐长喜,是何家公社何家大队社员。去年7月初,公社科普协会聘请他为科普专职人员。到职的第二天,他就找公社领导和在这里蹲点的县科委领导同志,商量送科技到千家万户的事。在县科委的支持下,他马上动手筹“货”:粮、油、柑桔、蚕桑、茶叶等作物栽培、植保挂图6种74张,还有一些农技知识书,备了一担箩,然后就挑着他独特的“货郎担”来到社员中。社员休息了,他把图往树上一挂,便讲开了双季晚稻秧田管理的知识。晚上,他找间宽敞的房子,把各种挂图挂在墙上,又给社员上起了科学种田课。社员们都说,我们的“科技货郎”讲的课听得懂,记得牢。从此,“科技货郎”的名字就传开了。
徐长喜肩挑货郎担,眼睛随时盯住农作物的长势,仔细调查分析病虫害情况。去年8月25日,他来到煤山大队的田畈里,在一块杂交水稻田里发现大量的褐稻虱。他马上找来了户主江丁高,对他说:“这禾苗长势好,虫情也不轻,如果十天内不治,亩产过不了200斤。”
江丁高怎么也不相信。徐长喜拿出挂图给江丁高看,向他介绍了褐稻虱的特性和危害性,并和江丁高一起下田抽丛检查,一测算,一亩有140多万只褐稻虱。这一下,江丁高急了。吃了中饭,他就按照老徐传授的防治办法,赶到配药站买回叶蝉散进行喷射。当晚,徐长喜在广播上发了虫情警报。
半年多来,徐长喜挑着“货郎担”跑遍全公社,还上了十几次课。去年,全社晚稻大增产,柑桔、蚕茧都丰收。徐长喜也获得常山县人民政府科技推广奖。
童禅福 张立新


第2版()
专栏:

植树育苗三十载 年近七旬志不衰
田富被誉为“植树愚公”
据新华社长春电 (记者高欣)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吉林省扶余县农林大队六十八岁的共产党员田富,自1950年以来先后培育出各种苗木630多万株,绿化了7,275亩荒沙丘。中共白城地委授予他“植树愚公”的光荣称号。
农林大队是全县闻名的“风沙窝”。解放后,当时正是壮年的田富立志治理这片荒沙丘。从1950年开始,每逢春秋季节,他都带上镰刀和镢头,在工余时间沿江畔割条子,然后栽插在沙坨上。年复一年,田富反复探索,总结出一套“编栅植树固沙法”,使几千株杨树第一次在沙丘上牢牢地扎住了根。
三十年间,虽然几经波折,田富始终把绿化沙丘挂在心上。在他的建议下,大队建立了苗圃,从外地引进了优质树种,为26个沙丘披上了绿装。1979年以来,他带领林业队全面安排了林木间伐更新规划,把最后一条8里长、2里宽的大沙带全部造上了防风固沙林,发展“四旁”植树12万株,还建立了2,400多亩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基地和一座230亩的果园。


第2版()
专栏:

“运输队长”刘连锁复职记
刘希明
“‘运输队长’又复职了!”这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素有“织席窝”之称的河北武邑县龙店公社的村村队队。
“运输队长”叫刘连锁,今年55岁,是龙店公社西里村大队社员,年轻时就学会一套买卖苇席的生意经。他除卖自家产的苇席外,还到毗邻的村里买苇席,用车子驮到外地销售。这样,不但他家过得兴旺,还给龙店这个苇席之乡带来了生机。时间长了,有的人便自动把自产的苇席送到他家去卖。有不少人亲切地称他“运输队长”。
1975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刮到这儿,刘连锁被罚了款,按“投机倒把”进行了批判,弄得他全家惊惶不安。那些要刘连锁卖席的社员,特别是只能编席无法卖席的家庭妇女,感到卖席很困难,但刘连锁表示,再也不“倒卖”苇席了,并把个人的车子卖掉。
随着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逐步落实,苇席之乡又开始兴旺起来。前年,一些人又要求刘连锁代卖苇席。有的社员语重心长地说:“俺编席人打心里欢迎你这个‘运输队长’”。刘连锁却婉言谢绝了。当时,他也思谋过重操旧业,但对什么是投机倒把,什么是正当贩运,界线不清,心里总是把握不定,想干不敢干,不干又想干。
前年冬天,他听说政策允许长途贩运,不算投机倒把,这个倔强的老汉竟然落了泪。他心头压了多年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当众宣布:“我这个‘运输队长’今天复职。”许多社员为他这一举动叫好。之后,他求人托友借钱,先后买了一辆大车、两辆小拉车和两匹骡子一头驴。他让一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忙时种地,闲时编席,自己带两个儿子走村串户,南拉北运,从当地买苇席到外地销售,又从外地拉回原料供给编席农户。一年多来,刘连锁爷仨出入集镇,巡回乡村,辛勤经营,不仅自家收入8,000元,还给国家缴了500多元税金和300多元管理费,带动当地几百户社员重新搞起了苇席加工业,给苇席之乡带来了生机。


第2版()
专栏:富裕之道

联合扎扫帚收入大增加
(有些小型加工副业,原材料要自行搜集,销路要自己寻找,费时费劳力,获利不多。因此,有人不愿再干。其实,这类小型加工副业也并非不能获大利,办法之一,就是向联合要效益。)河北省三河县张庄大队宗连弟等五户社员,都是扎扫帚的能手。过去单户经营,本钱少,原料不足,尤其是销售困难,用自行车拖一二百斤到北京去卖,一去就是七八天,除去吃、住等费用,几乎得不到什么利。去年初,这五户社员经过协商,联合起来搞扎扫帚副业。他们量才使用,过去跑过业务的,现在找销路,采购原料;技术好的扎扫帚;其他人给打下手。几家农忙时抓粮食,农闲时扎扫帚,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粮食收成超过往年;扎扫帚获纯利一万元,户均2,000元,超过了单户经营的四倍。现在,他们抓住农闲这个大好时机,又到外地买来10万斤原料,一气再干到3月底。(商品生产要发展,就会逐步走向协作与联合。宗连弟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一联合,收入就成倍增长。分工协作,各有所专,各用其长,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小利自然就变成大利。)
李学斌


第2版()
专栏:富裕之道

沙窝窝变成聚宝盆
(一说增产增收,人们常常盯着好土地、好水利。条件好,容易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应充分利用。下面一例说明,赖地也大有潜力可挖。)河南省孟县化工公社南开大队第六生产队有一块六点五亩大的沙窝地。过去野草丛生,很少利用。一九八二年三月,社员李庆霄把这块地承包下来。他整好地,第一季种上了西瓜,用塑料薄膜育苗移栽,苗期锄了四遍草,追了两遍粪。一季摘瓜三万二千斤,收入现金两千三百五十元。接着,李庆霄又施足肥,种上新引进的萝卜种,到秋季收萝卜六万五千斤,得现金三千五百元。两季收入五千八百五十元,除去按合同交款,净余五千二百元。(沙窝窝里出了一笔大收入,真不容易!这在于李庆霄勤劳、精心,侍弄得法;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运用科学技术,引种新品种。类似南开大队这样的沙地,别处也有,也该打打主意。) 宋文忠


第2版()
专栏:富裕之道

树叶打香粉 穷队入富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些穷山僻壤,看起来多种经营的门路不多,其实不然,请看下面的一例。)湖北省宜昌县柏木坪公社白马岭大队一队,地处偏僻,土地瘠薄,生产条件很差,社员人均年收入经常不到60元。过去,人们总认为这里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前年秋收后,队长杨年元发动社员出谋献策。老人们说:很早以前,这里曾用小香叶、小橡子树叶等加工香面。杨年元听了心里一亮:是呀,本队香叶树有五千多亩,每年出数十万斤树叶,要是香粉有用场,倒是一大笔财富。他四处打听,了解到宜昌市蚊香厂正短缺香粉,就与这个厂签订了合同。全队社员一起动手,在溪边办起了3个小型加工厂。去年共加工香粉55,000多斤,收入12,000多元。仅这一项,全队人均收入210多元,加上农业收入,人均纯收入过了300元。(可见,穷地方并非没有多种经营门路可寻,问题在于要动脑筋。不动脑筋,有“宝”不见,动了脑筋,废能变宝。)
雷远福 黄世堂


第2版()
专栏:

临澧县帮助农民提高多种经营技能
本报讯 通讯员吴学然报道:近几年,湖南省临澧县和各社队拿出400多万元投资,县里抽调技术干部,兴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和多种技术学习班,各公社和许多大队也办了农业技校。目前已有近5万人受过比较系统的培训。这个县还从省内外聘请了200多名技术干部到县里讲课,传授经验,并鼓励本地的各种生产能手带徒弟、传授技术。有700多名回乡知青被挑选出来进行专门培养。为便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社、队筹集100多万元资金,为半数以上的生产队和农户架通了有线广播,方便农民学科学技术。
随着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县去年向国家和市场提供的多种经营产品,产值已达7,000多万元。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积极在边远山区发展个体商业户,疏通商品流通梁道,方便人民生活。截至今年1月17日,全县已为276户农民办理了营业证。这是县工商局长连英(左)亲自到公喇嘛公社公喇嘛生产队给申请经营商业的农民发营业证。
新华社记者 施长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