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山姑
宋一平
最近,植物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采集小组,到辽南九龙山区采集野生植物标本。对于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是个最好的锻炼机会。听说九龙山区,有一种天女木兰花,极不容易栽培,临出发时,老所长对我说:“我有个女儿,叫姗姗,在九龙山区工作。她虽是个搞医的,听说对天女木兰花却有些研究。你们这次去,说不定会见到她呢!”
我们来到九龙山区半个月了,爬了十座山头,奇花异草的标本采集了不少,可就是没碰到天女木兰花,更没发现姗姗的踪影。
这一天,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九龙山的另一个主峰——老帽山下。时逢三伏,烈日当空,烤得树木的叶子都要流出油来。爬到半山腰,我们坐在一棵野梨树下休息。我口渴得象着了火,正要摘身旁的山葡萄吃,可是刚一伸手,就觉得手背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疼得象针扎了心。我一看,葡萄蔓上蠕动着一条蝮蛇。同志们见我的手背立时肿得象个紫饽饽,都惊叫道:“前不靠村,后不着店,蛇伤这样重,这可怎么办哪?”一位拣蘑菇的老汉,闻讯赶来,拉着我的胳膊就往一个山谷里走。同志们都跟上来,问他领我到哪去,他说找山姑去。同志们疑虑地问:“她能行?”“行。”老汉满有把握地说,“她的母亲,是个军医,1950年随部队剿匪,牺牲在九龙山区。头几年,她从省城医科大学毕业,成绩好,老师让她留校,可是她坚决要求到她母亲牺牲的这个大山沟里工作。每年夏天,俺这里总有几个人受贴树皮(蝮蛇)的害,得到一百里以外白山庙老道那里去抓秘方药治,回来晚了,人就死了。她来了以后,登山爬岭,搜药材,炮制蛇伤药,终于成功了。因为她待咱山里人好,成天穿山越岭为咱山里人治病,所以大伙都叫她山姑。”
老汉说完这一大堆话后,我们已经来到山姑的住处。三间小泥房,依在半山腰上。木栅围绕着的小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药材和花草。最引人注目的是群芳丛中的一墩木本花,高过人头,枝叶繁茂,粉白的花朵,形似芍药,大如牡丹,散发出股股幽香,直往鼻孔里钻。老汉指着房子说,山姑的家在沟外公社卫生院附近。可是,她为了多采集野生药材和方便山里人治病,这里就成了她第二个家了。这时,门上锁着锁,却不知山姑到哪里去了。再一细看,门框上挂着一个小葫芦,葫芦下边贴的纸条上写道:“谁要找山姑,请吹小葫芦。”
“呜呜呜!”老汉取下小葫芦使劲吹着。“哎!我来了?”随着一阵清脆的回答声,一个细眉大眼、一身村姑装束的俊俏的大嫂,从山上轻捷地跑了下来。她放下装满药材的篓筐,连额上的汗珠也没顾得擦,就察看我的伤势,急忙从衣兜里拿出一个小盒,挖出配制好的伤药膏,敷在我的手背上,然后缠上纱布,疼痛立时就减轻了许多。山姑打开房门,让我进屋休息。经过闲聊,我才知道,她原来就是老所长的女儿姗姗。我请姗姗帮我们找一下天女木兰花。她风趣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把我领到院子里那墩大木本花跟前。
不知怎的,我们离开九龙山区以后,一想起天女木兰花,眼前就浮现出山姑的形象来。姗姗,这个被山里人誉为山姑的女中医,不就是九龙山区的一朵美丽的天女木兰花吗?


第8版()
专栏:

  无穷的力量
  李昂
中华——伟大祖国的光辉名字。你知道,她在英雄边防战士的心灵上,究竟占着多么崇高的位置,能产生多么奇异的力量吗?
在祖国广西边境法卡山前线,有个战士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一再叮嘱战友:“我死了,墓前不需要献花,只要点上几支‘中华’牌的香烟!”几支“中华”,青烟缭绕,象征着“中华永在”“永享中华”,可以使他在长眠中得到最大的慰藉。
“中华——祖国啊!你哺育的英雄儿女,在任何艰难危急关头,都不会低头,属于战士个人的东西,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可是为了保卫你,战士们没有什么不可向你贡献,直至宝贵的生命。”请看一看守卫法卡山五号阵地的七班九名战士,同入侵越军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吧!他们激战一个多小时,歼灭敌人一百多名,子弹打光,手榴弹甩尽,同敌人展开肉搏战,最后全班壮烈牺牲。英雄战士们就是这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在法卡山前线哨所,我们还可以看到广西民族学院十位女大学生亲手一针针缝制的锦旗,绣着“振兴中华”四个大字;还有上海化工系统一万零七百名青年职工一个个签署的签名册,红绸封面上写的是“振兴中华保卫四化”八个金字。中华儿女的心是相通的,他们懂得没有任何礼物,能比得上
“振兴中华保卫四化”八个字更能代表新一代中华儿女们的心愿,更能给人民子弟兵以无限的鼓舞。同亿万人民的心相连,这也正是我们战士无穷力量的源泉。守卫法卡山的英雄战士正是展示了这个军队的本色。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想起周恩来同志的教导,我们更爱我们的民族,更为边防战士热爱中华、振兴中华的精神而骄傲,也更坚信这是民族灵魂的升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我们先辈的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品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甘愿血沃中华而捐躯。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得到了更丰富的充实,更崇高的升华,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结合在一起了。它在英雄战士们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一意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用自己的生命去殉共产主义事业。
“中华”,这个祖国光辉的名字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它在今天已实际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代名,而能体现亿万人民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厦的美好理想和意愿。共产主义必定最后胜利,中华民族必定万代振兴!


第8版()
专栏:

  新风二题
向明
一粒花种
解放军某部班长卢现谋的名字,登上了广西龙州县卫生局的光荣榜。鲜红的光荣榜似灿烂星空,班长的名字如一颗亮星,他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颂。有人称他是义务清洁工,劳动如永不停摆的时钟;有人赞他是城市美容师,辛勤如永不知累的蜜蜂。你看那清爽美化的环境,好比军营的内务一般齐整;你看那马路多象面明镜,仿佛要照出人们的笑容。父老兄弟一个赞许的眼神,那就是子弟兵最大的光荣;人民群众一丝满意的微笑,战士将因幸福而热泪奔涌!大伙儿的心头多么激动:好呵,墙里花开墙外红!愿它是一粒美的花种,开遍祖国的南北西东。
一张选票
在广州市选最佳营业员时,梁少玲同志得到来自美国洛杉矶的一张选票——选票,选票,带着罗丝来蒙全家的问好,快飞过太平洋的滚滚波涛,把那位可爱的姑娘寻找。她——温柔。善良。美貌。她——亲切。热情。周到。她为我们的生日增添欢乐,她使中国的形象更加美好。十二月二日。美丽的清早。我们高兴地去买生日蛋糕。一位姑娘热心地为我们挑选,精美的蛋糕上还雕个蟠桃。我们想送给她小小的礼品,她彬彬有礼地微把头摇:“为人民服务,不须酬劳。祝您生日愉快,福星永照!”她讲着不太流利的英语,听起来却一声声浸满微笑。这里面饱含着亲切的友谊,不仅是一般的文明礼貌。呵,哪儿的风光叫人最留恋?哪儿的人民品格最崇高?中国!中国!中国!我们衷心地衷心地投你一票!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彩色音乐和有声书信
  郑寿安
你欣赏过彩色音乐吗?它把音乐和色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你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看到各种颜色的和谐变化,把旋律中描述的情景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而丰富音乐作品的形象,增强美的享受。彩色音乐是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曲家斯克利雅宾的钢琴彩色灯发展起来的。这位作曲家别出心裁地给钢琴装上一排彩色灯泡。当演奏的音调不同时,自动启亮不同的色灯,这种简陋的装置给人们展示了彩色音乐的前景。后来,彩色音乐逐步发展为在音乐作品中谱写伴和用的光谱,或创作带光伴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声控装置,在飘逸出抑扬顿挫的音乐声同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色彩:时而一抹淡绿,象一泓清波;时而万道霞光,似旭日初升;时而满目蔚蓝,如晴空万里;时而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仿佛飘然于荡漾的光波与声波之中。七十年代,英国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彩色音乐,使之更具有吸引力。
电子夜是目前最先进的电子合成器的演奏。电子合成器不仅能演奏乐曲,而且能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诸如机器的轰鸣、嘹亮的劳动号子、虫鸣鸟语、风歌雨吟以及流水海涛之声等等,尤为新奇的是,能产生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所谓宇宙太空的各种声音——“宇宙声”,其声域之宽广、立体感之强,是任何普通传统乐器乃至电子风琴都望尘莫及的。它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发出不同声响的同时,又能射出激光束在空中描绘出种种奇妙的图形,变幻莫测,光怪陆离,很快把人们带入一个梦幻的夜景之中。电子夜因此得名。去年10月,法国演奏家让·雅尔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了电子夜,使我国观众第一次领略和欣赏到这种新型的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书信也赋予音响。最近,日本生产的一种有声的美术明信片就是声色结合物。这种明信片通过在彩色画面上涂一层透明的化学合成薄膜,放进刻纹的录音机里,便把你要说的话,或唱的歌录在片面上,亲友收到后,既可以欣赏画面上美丽景色,放上唱机,又可以听到你亲切的声音。
更为有趣的是美国一家公司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看图识字板。小孩只要用手触摸一下绘有各种彩色图案的识字板,便会听到清晰的语言声和伴音乐声,它告诉小孩图案上画的东西叫什么名称。如果板上画的是小动物,还能听到这种动物的叫声,以此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选自1982年7月18日《福建日报》)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读法国现代优秀长篇小说《永别了,疯妈妈》
管筱明
法国作家素有以作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以深刻的笔触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儒勒·瓦莱士的《起义者》,以热情的描写讴歌了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起义,马丁·杜·伽尔的《蒂波一家》更以广阔的场面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云。法国当代文坛新秀亨利·古龙日继承他们的传统,以激动人心的叙述,写下了《永别了,疯妈妈》这样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小说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个普通的德国女孩的不幸遭遇。1945年狂欢节,正当希特勒匪徒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之时,英美盟军对战火尚未波及的德累斯顿城进行大肆轰炸,造成了千万个家庭破亡,十几万人丧生的举世震惊的大悲剧。书中的主人公儒瓦娜一家未能幸免于难:房屋被毁,姐姐身亡,母亲变疯。年幼的儒瓦娜领着“疯妈妈”仓皇逃难,几经漂泊,最后,母亲惨死在布拉格街头,女儿也在奔涌、狂乱的复仇人流中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路程。
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一个生长在法西斯的策源地——德国本国的小人物的命运,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他揭示了一条真理:法西斯匪徒不仅把别国人民投入火海,也把本国人民带入不幸的深渊。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实质。
尽管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哀中有奋,伤而不馁,增添了与黑暗斗争的勇气和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儒瓦娜的不幸遭遇激起我们对法西斯主义万分仇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以传神之笔,描写了正直的人们在黑暗年代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友谊与爱情的忠诚。这就说明,无论法西斯主义怎样猖獗,人们都不会沉沦,人类是有希望的。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人民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79年出版后即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评论界誉为“伟大的”“震人心弦的”小说,是“等待了四十年之久的奠基石般的”作品。


第8版()
专栏:

  宣传画 邱百平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