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党心和民心真正贴在一起了
秦牧
我能够作为代表之一,参加党的十二大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是意想不到的事。正象好些代表在报上发表的文章所说的,既有光荣感,也有使命感。我还有一种愧疚和感奋相互交织的心情,自己的工作成绩很平常,想不到得到这么大的信任。自己想了又想,觉得应该本着最严肃最认真的态度,来参加这次大会。听报告,读文件,参加讨论,填写选票,都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才好。
这次盛会,不仅举国瞩目,也是举世瞩目的。“开创新的局面”,“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确定新时期的宏伟目标和战斗任务”……不但我们自己的报刊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十二大,许多国家的评论也使用了类似的语言。这就可以见到,十二大将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是明摆在国内外人们的面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巨大变革和前进步伐,使大家清楚地看到,这次大会必将进一步清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消极影响,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这次前来参加盛会的代表,代表性非常广泛。就我们广东代表团来说,既有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县委书记、省长、市长,还有运动国手、劳动模范、特级教师、优秀售货员、特级厨师、总工程师、女科学家、大学校长、教授、作家等等。这些代表都各自联系着相当一部分党内党外的同志。我动身之前,曾有好些同志来我家聊天,倾吐他们对大会的愿望和期待。他们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能够进一步贯彻,十年内乱的流毒能够进一步肃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能够迈得更快一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能够吹得更加带劲。大家对党内一小部分人那种腐化变质、以权谋私的现象是深恶痛绝的,不论他们来头有多大,牌子有多老,人们希望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都得狠狠敲他们一记才好,那些严重违法乱纪的,还得用法律严正教训教训他们一顿才好。还有呢,希望个人崇拜、个人专断那种历试不爽,必然导致政治悲剧的事情,今后永远不要重演。从上到下,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任何人都要受到一定的监督。这类的话,你在人们的客厅里可以听到,在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这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我所以引述几句,是说明广大群众对这些事情,真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在十二大中,听到的报告,读到的文件,虽然讲的内容是方面众多的,但是归纳起来,却正好回答了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说明,党心和民心,是真正贴在一起的。我们开完会回去,就可以高兴地回答同志们提出的问题了。
胡耀邦同志在作报告时,有好几十次为会场中的热烈掌声所遮断,下面两段话,也是激起了热烈掌声的:“现在,党中央可以用欣慰的心情向大会报告,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们党内的政治生活首先是党中央的政治生活,已经由过去长期不正常的严重状态逐步恢复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既然红军被迫长征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那样悬殊的困难,都被我们战胜了,既然‘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霸道那样混乱的局面,都被我们扭转了,难道今天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吗?”这些话有一种正气磅礴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到安慰和振奋;而且,它也是有力地回答了广大群众心中的问题的。
在这个报告中,还提到,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见到南方有许多农村社员从集体分配的收入,由十年动乱中每年只增加一二元钱一跃而为每年增加数十元。现在广东已经出现了农业人口每年人均收入五百元的县和七八百元的大队。这些喜讯,是很鼓舞人的。它也说明,在正确政策指导下,要在近二十年间使年总产值翻两番,是完全办得到的。
十二大洋溢着一种实事求是、奋发有为、简朴、团结的气氛。对这次参加大会的代表,不组织什么旅游活动,也没有什么“特需供应”,人人一样,看一次戏交费一角,买一包茶叶付款五分,纪律也很严格。正是由于这样,大家心头都很高兴,我们看到树立良好风气的又一个榜样。(附图片)
热烈庆祝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
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
注:“?”是篆文中“主”的本字。  黄才良


第5版()
专栏:首都舞台

话剧《彭大将军》来京演出
为庆祝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沈阳部队抗敌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七场话剧《彭大将军》,最近在京公演。这出戏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展现了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面前,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彭德怀同志国难当头,勇挑重担的精神,歌颂了他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关心群众、爱护部队、赏罚严明、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这出戏在塑造领袖人物方面有新的突破。《彭大将军》的编剧王德英、靳洪同志都是亲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多次接触、采访彭德怀同志的部下和亲属,使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年代的生活气息浓厚。这出戏荣获1980年—1981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创作奖。剧本发表在1982年第2期的《昆仑》文学期刊上。这个剧组进京前曾深入部队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和好评。  (古文)(附图片)
彭德怀同志在朝鲜前线
王旭摄


第5版()
专栏:

读颜文梁画展述感
艾中信
颜文梁先生今年已届九十高龄,他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七十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绘画艺术,创作了大量意境深邃的作品,以笔法细致,色彩富丽,博得人们的赞赏;他不辞劳累,始终坚持教育年轻一代,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先生熟谙油画、水彩,又精研色粉笔画。他二十八岁时用色粉笔所作的《厨房》曾入选法国国家沙龙,并为我国美术首次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奖。青年颜文梁运用这种外国工具,把江南民间生活描绘得很有民族艺术的意趣。厨房里的三眼灶、水缸和案板、碗盏等一切,不但写实的手法精湛可佩,其醇厚、朦胧的气氛,实为色粉笔画所难能,令人看了倍感可喜、可贵。
颜先生具有艺术家的赤诚,他热爱生活,热爱风景,在游历中外各地名胜中,借助于自然风光,抒写他所感受的情致。作品有的庄严肃穆,有的雄伟遒劲,无论山川、城池、建筑和花木,莫不精心刻画,克尽其致,其中有解放后所作上海《人民大道》和上海、苏州四季组画等,达到了清明透亮的新境界。他老当益壮,于八十三岁那年,登上六层塔架,创作了工业风景《炼油厂》。今年又连续创作了《祖国颂》和《祖国之荣光》两幅海景。同时还重画了早年的《石湖串月》旧稿,并为此作诗、谱曲,亲自吟唱,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热爱新社会,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深切感情。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为快乐而画画,我画画快乐,把快乐给了别人,别人感到快乐,我自己就更快乐。”老先生还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一点要去争取,名利则要谦让。”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勤奋工作,自奉极廉?九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作为一个教育家,颜先生从一九二二年筹办苏州美术学校起,历任校长三十年。他花费很大的精力、财力,全身心扑在这个学校上。他所购置的原版石膏教具,其中有许多珍贵的雕像,在国内至今居于首位。抗日战争中,苏州美专内迁未成,他在上海办了附校。日军几次胁逼他出任伪职,他置之不理。为了少惹麻烦,他把学校的牌子改成“画室”,也不去登记,宁可让毕业生没有文凭,也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他以指南针表明自己的骨气,他对周围的人说,在动乱的时代,指南针难免乱动,一静下来,这指南针却仍然稳稳地指着南方。颜老确实做到这一点,他无论在顺境或逆境,捧也罢,骂也罢,他总是巍然不动。他的高尚品德,是为后辈楷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该校顾问。六十年来,他培养了一代美术人才,桃李满天下,他们在各类美术学校和师范工艺、舞美、美工、动画等方面,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在《颜文梁画展》上,有一幅油画,题名《星期六》,这是颜老先生带着一批青年在上海襄阳公园一起写生的,他一边画,一边教导青年,画上鲜红的老少年,是颜老先生的象征,他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是为了勉励青少年爱惜光阴,到老要心红,自强不息。
感谢颜老为我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附图片)
颜文梁教授
方幸根摄


第5版()
专栏:

上海人艺公演《法西斯细菌》
最近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二、三团联合公演夏衍同志写的名剧《法西斯细菌》,受到热烈欢迎。这个戏以细腻的笔触、深邃的哲理,塑造了俞实夫(江俊饰)、赵安涛(乔奇饰)和秦正谊(夏宗学饰)三个各具个性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种种遭遇,揭示了我国知识分子在苦难的时代的挣扎和奋斗精神。这个戏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同志们满怀激情日夜赶排此剧。他们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中篡改日军侵华历史的事值得我们警惕。因而,为消灭法西斯细菌而斗争,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们重演此剧的意愿所在。”
(鸿)


第5版()
专栏:

畲族歌唱家——钟振发
张品尖 常素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豪迈歌声,震荡着福建省体育馆。台上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热烈地欢呼。一位来自闽北山区的观众,激动地跑到后台,紧紧握住演员钟振发的手说:“你唱得太好了!你是用心在歌唱,我从你的歌声中受到了鼓舞,谢谢你!”
钟振发是福建省歌舞团畲族男中音歌唱演员。
文艺晚会结束后,我们访问了这位歌唱家。我们问:你为什么要选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呢?他爽朗地回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钟振发。”钟振发的祖辈为了生存离开了穷乡僻壤的华安畲区逃难到漳州谋生。父亲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九岁的小钟便当了童工。在水深火热之中,共产党拯救了他。他说:我连做梦也不敢想这辈子会当上演员。
畲族是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畲歌给钟振发以熏陶。解放后,政府特别关照少数民族的成长,钟振发免费上了学。在学校里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教他唱歌。
1956年福建省歌舞团成立,钟振发成为该团的演员,第二年便登台独唱了。然而,他的心目中没有忘记群众,经常深入民间去采风。他走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记录下了大量的畲歌、民歌、小调、童谣,并学会了它们的语言、风格、特点,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博采众长,经过改编再唱给群众听,因此,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1961年底,由党组织选送考入了上海声乐研究所深造。在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林俊卿博士的直接指导下,经过近三年严格的训练,他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演唱的中国民歌、闽台民歌很受群众欢迎。
党关心钟振发,钟振发热爱党。他认定了将以歌唱作为他毕生的职业,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当1979年“流行音乐”很“吃香”的情况下,他都坚持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虽然也有个别观众吹口哨、讽刺他太不合“潮流”了。但钟振发却说:有的“流行歌曲”我在旧社会就听过了,今天再搬出来唱,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这种局面不会长久的。自那以后,他凡有演出必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至今已唱了几百场了,越唱越好,越感到亲切自豪,听的观众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全场观众都和着他的节奏,形成大合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很好的评价。
钟振发告诉我们:一个演唱者选唱什么曲子,唱的本身就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品格情操。
已经四十五岁的钟振发,不论大场小场(观众几万或几个人),不论城市农村,不论室内室外,不论剧场的设备好坏,甚至生病发烧,他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曾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工作者,又于去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5版()
专栏:剧评

看《闺女大了》
吴祖光
最近,天津评剧院来京演出自编新戏《闺女大了》。这个题目起得好。不少人的闺女大了,或者快要大了,因此,对此都会有兴趣。
我去看了戏,剧场效果很不错,经常引起满场欢笑。但是看完戏之后,我事先料想的有点落空。剧中招惹是非的并非闺女而是闺女的妈。这位老太太是个十足的实用主义者,就想把女儿嫁给城里的
“大工人”,女儿当然不愿意;但是还有个二女儿……
戏就这样演下去了,大女儿早就有了对象,是志同道合的农村知识青年,自由恋爱,不同意母亲的安排。二女儿虚荣心不小,是和妈妈一个心眼儿的人,所以只得代替姐姐去和城里来的“大工人”相亲了。父亲不同意她母亲的做法,而他的威信却又不足以制服自己的老伴儿。说媒拉纤的是村里的小寡妇,而她又是个善良的热心人,最后和村里一个老光棍儿配上了对儿。
这么一说,读者也会知道这是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热闹戏了。最值得高兴的是满台都是青年演员,最主要的角色、五十岁的母亲也是青年演员扮演的,能唱能做,连踢带打,演得十分出色。又听说剧作者也只有二十九岁,导演也同样年轻,这真是难能可贵。此情此景叫人耳目一新。仅此一端就值得向天津评剧院喝彩。
但是,这个戏也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全剧人物的语言都写得十分生动,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但是结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化就觉得还不够准确;唱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堆砌和繁琐的感觉,应当在精炼上再下功夫。演员的表演带有显然追求效果的痕迹,过分的夸张冲淡了生活的真实感。扮演农村知识青年的演员一举一动脱不掉传统戏曲程式化的束缚,假如更接近生活的话,我想定会感觉自在得多;同样他的对象大闺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他俩的服装是不是也更加生活化一些为好?为什么都象穿着刚从成衣店送来的新衣,又刚从理发馆整容出来的模样呢?(倒不是仅仅这一出戏使我有这种感觉)这一对青年男女情意绵绵的唱、念似乎也偏多了一些,和全剧情调有点脱节。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身为家长的柳队长,又象有主意,又象没主意;象怕老婆又象不怕老婆,该出头的时候又缩头缩脑;性格太不鲜明,使演员难以掌握。倒是那个“大工人”,一个似正面又似反面的人,这个人物不好写、也不好演,但却演得不错……
这出戏大有潜力可挖,加工细做,必成精品。


第5版()
专栏:

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园地——《昆仑》
为了发展和繁荣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由昆仑出版社创办了综合性文学期刊《昆仑》,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发表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为主的大型文学刊物。《昆仑》自今年3月在北京创刊以来,已出版三期,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军事文学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发表在《昆仑》今年第二期上的七场话剧《彭大将军》,获得“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创作奖”。剧本准确而传神地塑造出既是志愿军最高指挥员,又是人民军队中普通一兵的彭德怀同志的光辉形象,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部队青年作者朱苏进的中篇小说《射天狼》在创刊号上发表以后,受到军内外读者的好评,《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刊登了评介文章。《射天狼》的作者把生活的根须深扎在部队特有的生活沃土中,善于从和平时期最平凡的普通军人身上,发现他们的英雄气质,展示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貌。他所描写的背负生活重担,顶着“四人帮”的压力,努力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炮兵连长袁翰和明辨贤愚、知人善任的火炮专家、副团长颜子鹄,在如何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革命军人形象方面,做了可贵而且比较成功的探索。《昆仑》还发表了一些部队、地方老中青作家和作者的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程度不同的反响,在军事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有益的、值得总结的经验。《昆仑》上发表的刘白羽、张志民、菡子、杜鹏程等老作家回忆战争年代艰苦生活、抒寄革命情怀的散文、诗歌,文笔流畅,激情饱满,给人以启发。还有一些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从各个侧面反映了部队火热的斗争生活与革命军人的思想情感。《昆仑》还刊登了一些较有价值的专门研究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理论和评介军事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
即将于11月出版的《昆仑》第四期,将发表白桦同志新近创作的中篇小说《边疆,雨蒙蒙的……》,作品通过革命烈士的两个子女分别给妈妈写信的形式,描写了中越和中缅两条边境线上的故事,揭示了当代青年在战争的与和平的边疆所走的不同道路。
今年4月间,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对于发展和繁荣军事文学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许多军队和地方的作家,纷纷到部队深入生活,他们都表示要写出更好的军事文学作品,促进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木子)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艺术风格流派讨论会
由文化部教育局主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风格流派讨论会于八月中旬在山东烟台举行。会上分别介绍了音乐、美术、工艺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门类艺术的流派、特别是西方现代诸艺术流派。与会同志就如何评价和对待西方现代诸艺术流派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仲)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西葡拉美文学研究年会
全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最近在天津举行。年会就拉丁美洲文学史的分期、拉美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西班牙社会现实主义小说和二十世纪西班牙诗歌、葡萄牙主要作家及作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开展西、葡、拉美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的问题作了探讨。 (江)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赵树理学术讨论会
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办的赵树理学术讨论会,最近在太原举行。
赵树理是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出现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农村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变迁,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他在语言艺术上的建树,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被称为“语言大师”。
研究赵树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赵树理学术讨论会正是为了推动这一研究活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举办的。 
 (潘保安)


第5版()
专栏:艺坛新风

名丑牛得草坚持下乡演出
张朴夫
曾获电影第四届百花奖的《七品芝麻官》主演牛得草,今年以来,一直在河南、山东、江苏的一些农村、专区、县市巡回演出,从未回家休息。《七品芝麻官》每到一地都大受欢迎,牛得草被誉为豫剧舞台上的“老黄牛”。
牛得草所在的河南鹤壁市豫剧团,五十年代是水利部黄河文工团,素有吃苦耐劳、深入基层的传统。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制定了经常深入基层演出的规划。今年春节过后,他们自带行李,发扬当年沿着黄河为民工演出的精神,先后在河南、山东、江苏的6个地区、13个县市进行演出,在仅5个月的时间就演出205场。每到一地,他们自办伙食,住剧场的后台,不要特殊照顾。牛得草年纪大了,身体多病,右胳膊和手还不灵活,但仍坚持演出。进入夏季以来,他每次上场都是汗流浃背。为了保证每场都能坚持下来,他让他的儿子小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这场戏中,替演《按院》一场。在丰县演出时,天气闷热,大雨如注,四乡农民赶来看戏,牛得草深为感动,虽然身体不舒服,仍坚持把戏演完,赢得了不断的掌声。
7月中旬,牛得草来到徐州的第二天,晚上就登台演戏。原定演8场,当地观众纷纷购票,一售而光。他应群众要求,增加了场次,延长了时间。
这半年多来,牛得草还整理、演出了《仨愿意》、《仨女婿》等以丑角为主的戏,对贪官、糊涂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牛得草说:“我随剧团走到农村、县城这个广阔舞台上演出,如老牛得草,劲头越来越足!”


第5版()
专栏:

时代的火花(版画)  杨适冬 张荣泰 王胜红


第5版()
专栏:

升起庄严的国旗  刘加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