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2-08-30

1982-08-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欢呼党的十二大

第8版()<br/>专栏:<br/><br/> 欢呼党的十二大<br/> 杨松杰诗 陈竟剪纸<br/> 从森林绿色的笔尖上<br/> 流出、流出……<br/> 无数个欢乐的音符——<br/> 无数欢跳的小鸟<br/> 无数唱歌的小鸟<br/> 带着祝福,带着歌声<br/> 带着一片欢呼……<br/> 一群蜜蜂嘤嘤飞过,<br/> 快乐地舞、尽情地舞。<br/> 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br/> 用火一样的语言报幕——<br/> 中国共产党,<br/> 在指挥庄严的合唱,<br/> 历史,将录下伟大的交响曲!<br/> 从北京的上空——<br/> 飞出一阵高亢的汽笛,<br/> 振奋了收获后的大地。<br/> 长街呵,吹响了长笛;<br/> 码头呵,吹响了铜号,<br/> 市场呵,拨动了琵琶,<br/> 车间呵,弹起了钢琴,<br/> 钢轨呵,拉响了二胡……<br/> 开始了,庄严的合奏!<br/> 开始了,进军的冲刺!<br/> 开始了,伟大的征途!<br/> 整个中国一跃而起——<br/> 用健壮的体魄<br/> 百米速度加马拉松毅力——<br/> 迎接辉煌的日出!(附图片)

一位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缅怀吴伯箫同志

第8版()<br/>专栏:<br/><br/> 一位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br/> ——缅怀吴伯箫同志<br/> 楼适夷<br/> 得知吴伯箫同志逝世的消息,几月来对他病体康复的希望,终于黯然地消失了。遗体已移入太平间,不能上医院去看最后的一眼,匆匆上他家里去唁问遗属,不敢惊动他哀毁伤心的老伴,见了几位儿女,泪眼相向,把手无词,几句空言,亦难安慰他们老父新丧的悲痛。他们告诉我,父亲留下的遗言,不要开追悼会,不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默默火化,把骨灰撒到家乡的泰山。死者的意志必须尊重,那么,最后上医院去探望的那次,便成为与他永远告别的日子了。<br/> 与伯箫同志相知甚早,而相见较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我在南方,他在北方。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远地传来的小册子,读到伯箫同志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一坛血》,叙述日本侵略军残酷烧杀,血洗全村,一位幸存的老人,偷偷汲取了满地的血液,储藏在一个坛子里,让所有活着的人,都记下这刻骨的深仇。同样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这一坛血和伯箫同志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以后,我又读到他在战争年月中所写的笔有风云的散文作品:祖国壮丽雄伟的山河,疯狂的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动派的暴行,苦难人民所遭受的深灾重祸,和他们的刻苦艰辛,英勇卓绝的不屈的斗争。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夺人心魄的艺术形象,他就是一位用笔战斗的战士。<br/> 当全国解放,胜利会师,在北京与他初次相见的时候,我才见到这位战士虽具有一副山东大汉的躯干,而神情气度,宛然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恂恂君子,一位老成持重,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直到近年我们相处较熟,偶然谈起,我才知道他刚出学校,还在曲阜孔府当过家庭教师,给“衍圣公”孔德成教过英语,以后也一直从事学校教育。但当芦沟桥的炮声一响,这位孔圣人家的西宾,这位为学生爱戴的青年校长,却立即脱去长袍,穿上二尺半,率领一批学生,踏上抗战前线,并很快奔赴延安了。通过战争的长途,回到了和平的环境,就成为我所见到的形象了。<br/> 他是一位作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由于岗位不同,各人忙着自己的工作,长时期很少有私人的接触。待到我们有机会作亲切的来往,大家都已经互相以老相称了。我觉得自己已开始有些龙钟,而他却还是很轻健的,一起上四川参加会议,一路上舟船旅舍,他总是处处照顾别人,却不让别人去照顾他。他捷足先登,总是把好房好铺让给别人,而自己则抢先去占领较次的。遇事总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肯擅自作主。即使对年轻后辈,也总是谦和平易,处处关心别人的痛痒。因此和他共事的年轻人都喜欢这位可爱的老头子。和他相处,都觉得非常愉快。<br/> 他自处谨严,勤劳奉公,决不以年老而稍自放逸。在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从延安带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一直定时上办公处所,经常安步当车,或乘用公共的交通工具,没有十分必要,极少使用公家配备的小车。平时有事没事,总是他到我家来,我们谈这谈那,一聊便是老半天。送他出门,问为什么不坐车,他说,我们多聊一会儿,让司机同志在门外老等,心里不安,自己走走不是很痛快吗?我上他那儿去,看他的住房,与许多朋友比起来,可以说是最差的了。在一所破旧的院子里,进出道路高低不平,满院还有同院人添搭的土房棚舍,居室很窄,床铺、书柜、桌子都挤在一起,光线也很差。但他怡然自乐,不以为意,我们什么都谈,却从未听他对自己生活上说过一句话。<br/> 近年来,我们的队伍里有些不好的风气。有些同志被安排到领导岗位,接受一些工作任务,就先讲究用权,权力在手,谋私第一,安排铺张,引用私人,花公家的钱全不心痛,对个人的要求永无餍足。伯箫同志生性耿直,就是看不惯有这种习气的人,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倔老头。而那种人当然也看不惯他,反而以为他可欺,于是在背后克扣他,甚至当着面也有绝不礼貌的言语。我看他个人受些窝囊气,并不计较,但由此而贻误了工作,却使他非常伤心。<br/> 自从去冬以来,他身患不治之症,久滞病榻。他不爱住院,也不愿朋友上医院去探望。他不想使自己日益枯槁的神容,使朋友见了心里难受,特别年龄较大的友人,吃力地登上高楼的病房去看他,他心里感到抱歉。他不让我在病床边多坐一会,连连催促伴病的儿女,送客出门,为了怕激动了他,也就不敢强留了。在医院里稍稍有点缓和,又急急忙忙出院回家。听说他回了家,又上家里去探望他。这一回,他就不肯躺在床上见客了,不顾旁人的阻止,硬是挣扎着坐起身来,声带已经非常低弱,却宣泄起郁结在胸中的气愤来了。这对病人是极不相宜的,再三劝慰他别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把一切置之度外,安心养病。他把话锋转过来,仍不诉述自己的病苦,反倒问起探病者的健康,在我告别回家以后,还特地叫儿子给我送的治疗器的仿单,仿佛不是我去探他的病,倒是他来向我问疾了。他就是这样关怀别人而淡然自处的人。<br/> 如果我知道最后一次的探望已经是最后一次,那天我一定还要多坐一会,更多多地看他几眼。他躺在床上已经枯瘦得令人寒心了,微微睁开眼来,轻轻地笑了一笑,医生禁止他说话,我也就无话可说,只能这样地看着他,看着他,直到退出到房门口,还回头去望了望他的最后的一笑。<br/> 这最后的一笑,也跟最初的《一坛血》一样,将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我自己有一天也这样含笑而逝的时候。  1982,8,20

一本《入党须知》

第8版()<br/>专栏:革命文物<br/><br/> 一本《入党须知》<br/> 李俊臣<br/> “学习列宁主义,严守团体纪律,积极努力工作,获得工农群众。”<br/> 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编印的《入党须知》封面上印的四句话。它醒目地印在一面党旗图案下,概括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对新入党的同志讲授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是几十年来党在组织建设方面的好传统。<br/> 这本手册共十八页,六千余字,文字鲜明、简要;小六十四开本,便于秘密环境携带、隐藏。手册封里印着一段热情而严肃的话:“同志:当你加入本党的时候,这在你,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我们站在革命的观点上,表示诚恳的欢迎与敬意!现在我们要很简单地告诉你几件重要的事项,希望你仔细领会。”手册根据党章分十四节讲述了党的性质、组成、历史任务、组织原则、纪律等等,对新党员提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应该具有一个坚定的革命的人生观。因为我们相信共产主义,不是很简单的只是对于现社会的不安与不平;而必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是:根据唯物史观的见解,相信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必然要崩溃,共产主义的社会必然要成立,如此,社会方得以进化。因而相信无产阶级的革命,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然的。这就是革命的人生观。”<br/> 这本《入党须知》是共产党员雷晋乾烈士的遗物,由其家属保存多年,解放初期献给国家的。这件文物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附图片)

创业与守成

第8版()<br/>专栏:共产主义思想与实践琐谈<br/><br/> 创业与守成<br/> 既白<br/> 读胡耀邦同志7月20日对中青年干部的讲话,他对中青年干部的期望,所以如此殷切,我觉得,实际上事关一个国家创业与守成的大问题。<br/> 关于这个问题,先抄一段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的对话:“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史称“贞观之治”,不是谁强加于历史的褒辞。<br/> 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我想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我们所说的创业,不是封建皇朝的更迭,而是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我们所说的守成,既不是抱残守缺,也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要在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事业。这就是为了完成前辈所追求的理想,即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一代一代地向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创业之难,大家很清楚,曾经历了大约三十个年头的苦战,所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而守成之难,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这决不是一代二代人可以完成的事业,需要一个共产主义的梯队来完成,前有开辟者,后有继承者,中青年干部就是这个梯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又是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必然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困难,必然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因而又要有意识地去铸炼迎接和征服困难的品质。<br/> 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向共产主义所迈开的壮阔的步伐。而“四个现代化是否有希望,要看干部能不能四化”,这确实是“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干部的四化中,我认为知识化和专业化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革命化,我们是有传统的,年轻化是一个人的自然生长的过程,惟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几乎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这就是“就整个而言,我们的干部知识水平低、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差”的历史原因。而且至今轻视知识,轻视专业,还大有人在。殴打与侮辱教师的事件,压制与嫉妒具有专业人材的事件,不是还时有所闻吗?所以要求干部四化的同时,又要继续清除不能使干部四化的各种障碍。<br/> 创业之难,老一辈革命家已经作出了贡献;守成之难,就要看中青年干部能不能使自己四化,能不能根据耀邦同志所提出的六条,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要时时记取“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的历史教训。多年来,我们的党也有类似的教训,应该切记不要重犯。果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作为守成的中青年干部,是有希望的,可以信赖的。

“拽紧缰绳送一程”

第8版()<br/>专栏:群言录<br/><br/> “拽紧缰绳送一程”<br/> 王建民<br/> 一位在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二十多年的老干部主动退居二线后,让一位青年干部接替了他的工作。这位老同志想:“青年干部好比新骑手,扶上马也不能撒手,还要拽紧缰绳送一程。”因此他对青年干部从各方面进行帮助,这种真挚关切之情,可谓感人肺腑。<br/> 老同志甘愿“下马”,把新同志“扶上马”,这已经是难得了,还要“拽紧缰绳送一程”,则更难能可贵!“青年干部是新骑手”,<br/> “驾驭”的经验还不那么多,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就需要“老骑手”帮助“拽紧缰绳”,逐渐学会骑马的本领。<br/> 但是,“送一程”毕竟不是送到底,“终有一别”。因此,“拽紧缰绳”,丝毫不意味着要牢牢地束缚住“新骑手”的手脚,相反,是在创造条件,在未来的漫长的征途上,让他们自己掌握骑马的本领,放开手脚,飞马驰骋。“送一程”,虽为时不会很长,却必须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