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治山治水 控制水土流失
曲峪大队把穷山沟建成米粮川
本报讯 记者从水土保持部门获悉: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的河曲县曲峪大队,多年坚持治山治水,已经在一个童山秃岭、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灾害频繁的穷地方,建设成五业兴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队在二十七年前规划的远景蓝图:“高山远山林草山,低山缓坡梯田展,沟湾坝塔花果园,河滩变成米粮川”,终于变成了现实。开展水土保持的经济效果和投资回收效益十分显著。过去“人缺粮、畜缺草”的曲峪,现在已拥有总值1,000万元的集体家当,户均超过万元,其中仅水土保持林一项就占到80%以上。
如今进入曲峪境内,满眼一片绿色,到处生机盎然。在1.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上,已有97%得到治理。截至目前为止,19道山峁和80多条沟坡,造起了5,000余亩乔木林,木材蓄积量达2万多立方米;在12条大沟里,花果林已发展到3,500亩,年平均产果72.5万斤;1,500亩灌木林锁住了近万丈沙坪,可年产红白柳条10万多斤,为发展编织业提供了原料;村、路、渠、田四旁已植树40多万株,构成了农田防护屏障;在黄河边的河堤上,耸立着20米宽、15里长的护岸林带,保护了河堤,治服了黄河泛滥,使河滩上淤造成的4,000亩农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园田;大量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和在沟坡挖的35万个鱼鳞坑、水平阶、连环蓄水窖,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考察队帮助曲峪大队总结了前几年治山治水的经验教训,搞出了一个治理道黄沟流域的规划。省、地、县有关部门,又帮助他们制订了全面规划,进行土、水、林综合治理。经过多年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一套综合治理的科学办法:在全局上,把大队境内所有山、梁、坡、沟、滩、河、渠、田、道路、村庄等,统一进行规划,统一组织治理。经常注意处理好治山与治沟,治沟与治滩,治滩与治河,治山与治水的关系,互相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局部上,把水土保持的一切手段、一切措施,集中综合运用于一道梁、一道沟以至一条渠、一段堤上,使局部治理能治一处成一处。最主要的是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在综合治理中,他们还注意贯彻四个“并举”:生物措施上,乔、灌、草并举;坡面治理上,鱼鳞坑、水平阶、连环蓄水窖并举;河滩治理上,淤、灌、排并举;农田建设上,水、梯、坝并举。
据山西省忻县地区行署水土保持局实地调查,曲峪大队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投资回收迅速。从1956—1981年的二十六年中,国家投资52.5万元,自筹资金123.3万元,向国家贷款8万元,总共投资183.8万元。其中,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投资38万元。治山治水总投工,包括工程维修管理用工,共计151.7万个。在水土保持治理方面,每治理一亩面积,平均投资22.75元,平均投工90.8个。按1981年全队总收入88.89万元计算,每一亩治理面积上,平均收入49.7元,相当于亩均治理投资的两倍多。在经济效益回收能力上,治理后十年,即可达到回收的能力,以后则逐年增高。地面经济效益潜力更大,1981年各种林木和林产品总值,已超过水保治理总投资19.6倍。


第2版()
专栏:

坚持治理 必有成效
本报评论员
以小流域为单位,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是我国各地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山西河曲县曲峪大队就此取得的可喜成果,是又一个例证。它生动地说明,只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并用,集中力量坚持抓上几年,尽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也可以使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过来。
开展水土保持,改变山区面貌,各地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由于历史上遗留给我们的治理任务极其繁重,又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水保工程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植被面积甚至继续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种状况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根治水土流失是很难做到的,有的同志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抱着消极态度。这种情绪和态度是不正确的。
水土保持是改造自然的一项艰巨工作。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情况比较复杂,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又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条件,做细致的工作,作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希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曲峪大队把水土保持的一切手段、一切措施,集中、综合运用于一道梁、一道沟、一段堤,较快地收到了效益。可见治理水土流失,从整体上要准备持久战,从局部上要争取速决战。如果每年植一些树,每年修建一些工程,年年干一点,年年有成效,日积月累,就会积小变为大变,变规划为现实。曲峪和其他许多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的变化,清楚地告诉我们,山河面貌能够改变,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可以结合起来。事在人为,对治理水土流失缺乏信心是没有根据的。
在水土严重流失的地方搞水土保持,工程量大,投资投工较多。究竟经济效益如何,是得不偿失,还是得大于失?这些疑虑往往成为水土保持工作不能坚持的原因。忻县地区在曲峪大队进行实地调查,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有力地说服了那些不相信水土保持可以搞好的人们。效益是从切合实际的规划,从艰苦的劳动中得来的。搞好了水土保持,那“远水”是能解“近渴”的。只要持续不断地治理,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治山治水的斗争。在山区、丘陵地区,群众有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水土保持工作就有可能进展很快,效果很好。
我们已经有一批水土保持搞得好的老典型,近几年来各地又涌现出大量的新典型,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水土保持当作治贫致富的根本任务,而且多年如一日,长期坚持不懈。认真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可以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希望,鼓舞斗志,把水土保持工作更广泛、更深入、更扎实地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民家庭副业需要指导
我们农村社员大部分家庭副业产品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生产常常受市场价格左右,某些产品一时过剩,卖不出去;某些产品一时又无人生产,供不应求。去年种黄麻合算,我们大队集体和社员家庭都竞相种植,现在出现过剩现象,卖不掉了。不少农民感到:“副业生产,提心吊胆”。
我认为同其他生产一样,社员家庭副业生产也需要国家计划指导。他们要求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适宜或不适宜发展什么以及发展多少的经济信息,以减少社员家庭副业生产的盲目性。
湖北石首县桃花山公社 刘桂林


第2版()
专栏:

办起渔工商 螺门更兴旺
两年多来共盈利253万元,年年超额完成国家派购任务
本报讯 记者徐放、通讯员晓军、英杰报道:浙江省普陀县螺门公社改革渔业经济管理体制,试办渔工商联合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果。目前拥有集体财产1,300多万元。1981年全社平均每个劳力收入达1,700多元。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办起渔工商,螺门更兴旺。”
螺门公社是个以渔为主的公社,共有四个渔业大队。1979年7月,公社试办了渔工商联合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生产、运输、冷藏、保鲜、销售“一条龙”。
经过两年多实践,这种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管理形式,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突出的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运输率。办起渔工商后,统一指挥生产与运销,运销船随渔船出海,随时捕捞随时运销,延长了渔船作业时间。一个冬汛,每条渔船增加15—20天生产时间。与此同时,运销船的运输效率明显提高。1981年冬汛期间,20艘运输船平均每艘装运吨位由113担提高到137担。每担鱼成本费由3.61元下降为2.39元,全年共节约成本费36.1万元。鱼货质量也提高了。渔工商统一经营,渔民普遍重视鱼货保鲜优质。对一些价值高、品种好的鱼,随手挑拣出来,及时装运,尽量缩短船舱积压时间。去年冬季捕带鱼时,连续六天六夜鱼汛旺发,日产超过万担,也没有发生烂鱼现象。
螺门公社办起渔工商后,完成国家鱼货派购任务和调拨计划得到保证,增加了商品鱼。联合企业对生产的鱼货,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收购运销。两年多来,年年超额完成国家派购任务。1981年共上调商品鱼195,796担,占经济鱼产量95%以上。渔工商从建立到1981年底,共盈利253万元,除上交国家税收外,企业提留39.5%。他们利用企业提留购买了三艘大型机动运输船和卡车等设备。去年,为了发展外海作业,他们又用20万元的积累,新造了两艘大型机帆船。


第2版()
专栏:

江苏考核育珠手
据新华社南京电 为进一步提高著名的太湖淡水珍珠的质量,江苏省今年下半年对全省淡水珍珠培育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凡考核合格者,根据其成绩,并结合平时实际操作水平,分别定为“一级育珠手”、“二级育珠手”和“三级育珠手”,由省水产主管部门发给《江苏省淡水育珠人员技术合格证》。
取得合格证者,方可担任育珠的主要技术工作,否则只能从事辅助工作。育珠手的等级,作为社队确定劳动报酬的参考。目前,这项工作已在镇江、苏州等地试点。今后,每两三年举行一次这种考核,要求晋级的育珠手也可参加。


第2版()
专栏:

走乡串户收购鲜蛋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农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提篮、挑担、骑自行车的人,走乡串户,登门收购鲜蛋。这些人,就是受中宁县食品公司委托的鲜蛋代购员。
中宁县食品公司发展的鲜蛋代购员,多为农村的闲散劳力,经过两年多的收购活动,全县形成了一个鲜蛋收购网。去年这个县收购鲜蛋四十六万多斤,比上年增加十七万多斤。今年上半年又超额完成了鲜蛋收购任务。(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及时应用科研成果
东方红农场加快发展剑麻生产
本报讯 记者任泽励、刘瑞武报道:广东湛江农垦局东方红农场,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了剑麻快速繁殖、高产栽培和加工利用等多项科研成果,并及时地把这些成果用于生产,使剑麻生产得到加快发展。
这个农场位于雷州半岛,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合剑麻生长。全场种植剑麻面积占全国剑麻种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产量占全国剑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剑麻纤维4,500多吨。这里的剑麻制品畅销23个省(自治区)市,并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建场初期他们种植的剑麻品种不好,亩产纤维只有十几斤。农场科技人员和工人相结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引种培育成功东方红一号剑麻高产新品种。但是,剑麻的繁殖周期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场开展了快速繁殖剑麻的群众性科研活动,总结出了剑麻钻心破头快速繁殖法。采用这个办法后,东方红农场在两三年内就发展了东方红一号良种剑麻5,000亩,现在已发展到32,000亩。这个场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从1964年以来,先后进行了52项科学试验。科研上的成就,使这个农场的剑麻亩产纤维由十几斤、几十斤上升到现在的400斤。
东方红农场从1959年就开始搞剑麻产品加工。近几年,他们实行了剑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附图片)
东方红农场的职工们正在收割剑麻。
雷宇新 摄


第2版()
专栏:农村知识

用途广泛的剑麻
筱流
剑麻,是一种亚热带多年生硬质纤维作物,原产美洲墨西哥于加丹半岛,十八世纪中叶由西沙尔港出口,又称西沙尔麻。我国引种剑麻始于1901年,由华侨引入我国滨海地区试种。那象剑一样的麻叶,经加工后就变成了色泽洁白、质地坚韧、富于弹性、拉力强、耐酸碱、耐低温、耐磨擦、抗腐蚀的麻纤维。
剑麻经济价值大,用途广泛,是国防工业、森工、渔业等部门的重要物资。它的纤维可制船的绳缆,飞机、汽车、轮船的帘布和钢索绳心,软化后的纤维还能织出美观大方的布匹。剑麻浑身是宝,根可制利尿剂、茎和头能制高级纸,花轴流出的液汁可酿酒,麻渣液汁能提取海可吉宁和替告吉宁。新鲜麻渣与米糠发酵后是喂猪的饲料。
剑麻一年四季可以种植,最适宜的季节在低温旱季将要结束、高温雨季开始之前(2至3月和9至10月)。剑麻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八至十二年更新一次。
我国大面积发展剑麻生产还是在解放后。开始种植的是低产品种,后来广东省东方红农场繁育出高产品种——东方红1号,同时试验成功快速繁殖法。现在全国有剑麻35万多亩,其中东方红1号高产剑麻就占30万亩。我国剑麻生产主要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浙江等地。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沙窝里蹦出的“鱼博士”
——记鄂城县沙窝大队渔场副场长周启才
本报记者 刘衡
好马崖前不低头
磨难,对有的人是万丈深渊;对湖北省鄂城县沙窝大队的周启才,却是登高的动力。
1964年年底,周启才被大队渔场遣送回第九生产队了。乡亲们对他说:“你回得好,带领我们养鱼吧!”周启才回答:“我不能养鱼了,我是富农子弟。”乡亲们说:“解放那年,你才14岁,是在我们眼皮底下长大的。我们信得过你。”
周启才想:“是啊,我养的鱼跟别人养的吃起来是一样的鲜味。渔场不要我,我就在家乡搞。咱们这个穷沙窝子,下雨不起泥,种田不结粒,坑坑塘塘多,要在水里头做文章。”
第二年开春,周启才带领几个人到长江里头捞鱼苗。他讲:“春季,水先到,鱼后行,涨水以后再下网。夏季,鱼水一路到,一来潮,马上下网。”“‘虾引路,鲫断江’——虾苗在前,鱼苗在后。打上鲫鱼苗后,就要收网回家。”
鉴别鱼苗是养鱼的关键。在旧社会,人们出门前,往往要烧香磕头,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碰上“黄姑江”等野鱼苗,不然秋后一场空欢喜。当时分辨鱼苗的技术十分保密,连老子都不传儿——怕儿子分家后,夺去自己的饭碗。周启才呢,却把自己几年拜师访友、苦心观察得到的知识连锅端了出来:“黄姑江带白色,游水时头朝下;家鱼黄红色,平着游。黄姑江身子硬,水干时,扭不成圆圈。家鱼身子活,扭的圆圈一个又一个。”
真个是:“江湖一张纸,戳破就不值。”大伙儿很快掌握了“留家去野”的本事。而且分得清:那尾鳍上下有两个小黑点的是白鲢,有一个大黑点的是花鲢,笔尖尾上有条红筋的是草鱼,有条青筋的是青鱼……
附近的队纷纷到九队买“保险鱼苗”。这一年,九队光卖鱼苗和成鱼就赚了7,000元,每天的工分值从2角9分上升到6角,从大队的最穷队变成最富的队。
九队的名声大了。1967年,上级来“堵资本主义的路”,不供应他们黄豆了。人们急得跳脚:“豆浆是鱼苗的奶,这明明是卡脖子嘛!”他们忍痛出高价到外地买黄豆,后来,连黄豆也难买到了。
周启才想:“人们喜欢吃鱼,我在工余时间喂,这犯什么法?有什么罪?只要不把我抓去坐牢,我就要养一辈子鱼。不怕倒霉,只怕灰心;不怕不易,只怕泄气……”忽然,他脑子一闪,闪出了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没有人往长江里头泼豆浆,长江怎么竟成了淡水鱼的摇篮?”
他在池塘里倒了几滴豆浆。鱼苗游到这里,理也不理,笔直走了。再倒几滴,还是这样。“鱼苗不吃豆浆,吃什么?”他盯了几天,终于发现:鱼苗吃的是豆浆培养出来的浮游生物。他高兴极了:“豆浆不是直接饲料啊!豆浆不过是起了肥水作用。青草和粪也可以肥水啊!它们培养出来的浮游生物和豆浆是一样样的。”
周启才找了一个塘做试验,光扔草和粪。开始,鱼苗不浮头,成活率低。原来是草、粪太少了,鱼苗缺食。后来,草、粪扔多了,水里氧气少,鱼苗经常浮头,池塘里象下毛毛雨一样,成活率也低。再后来,他摸索到了草、粪和水的适当比例,试验塘养的鱼苗又多又好。乡亲们原先看见周启才整天瞄鱼,不知他瞄什么。后来知道他瞄出了新点子,赶紧跟着学。
周启才背上筐,到处拣粪串连,宣传新法养鱼苗。有些人不信:“针尖尖大点鱼苗,怎么吃得进草啊?”周启才帮助大家在四个大队办了四个点,最后都成功了。县委、地委、省委先后派人来调查,推广这个办法。人们纷纷称赞:“咱沙窝窝里蹦出来的‘鱼博士’解决了鱼苗饲料这个大问题。”
前进道路无终点
1980年,周启才光荣地加入共产党,还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荣誉,对有的人是拦路的虎。对周启才,却是前进的动力。
周启才回到大队渔场当副场长了。他想:“咱不能在掌声中垮台啊!以前,有些人压着我,我还偷偷摸摸干!现在,党引着我,咱更要用劲往前走。”
塘堰养鱼是繁殖淡水鱼最重要的一环。长江的鱼苗少了,周启才照着书本,搞人工繁殖。
大队地处丘陵,塘堰大多是为农田服务的“过水塘”。草多水浅,水冲沙压,淤积严重。周启才领着大伙儿改小塘为大塘,改浅塘为深塘,改低坡塘为高埂塘。他们就地取材,块石护坡。塘塘建有截流沟、进水渠。随时撇走久雨的山水和农田来的瘦水,及时引进农田来的肥水。过水塘水量增加了,保水保肥,能排能灌。
周启才领着大伙儿因塘放种,合理混养,做到层层有鱼,寸水不荒。他们实行大中小三级同塘,春、夏、秋三批放养,夏、秋、冬三次捕捞,捕大留小,捕一补一,循环喂养,季季有鱼;他们在山坡农田进行麦—稻—鱼、油—稻—鱼等轮作生产,既增加收入,又改良了土壤。
周启才的试验塘的产量已突破两千斤。外县、外地区、外国的教授学者、养鱼专家陆续来参观、学习,周启才编写的“塘堰养鱼技术”手册已发到全省各个水产部门。他还到华中农学院等单位讲课。他对人们说:“科学无止境,脚步不能停。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我要永远向高处攀登。”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蓬莱县孙陶大队最近在村南山青水秀的蔚阳山上办起一座农家公园。当地的社员成群结队涌上山看花逗鸟,观鱼赏景。几位数十年不出门的老人拄着拐棍来参观,他们兴奋地说:“庄稼人越过越恣了。” 新华社记者 李锦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