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科学技术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何华生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本文对此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意见。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正确方针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他指出,科学技术门类很多,应当为各个方面服务,基础研究决不能削弱,但整个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解决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服务。现在的任务是要把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它真正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这个方针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合乎经济发展规律。它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可能和需要出发,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我们知道,三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有些畸形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尖端技术及某些理论研究名列世界前茅,生产技术却落后得惊人。
我国有五百多万科技人员,三十多万专业科研人员。我国在某些尖端技术和理论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成绩,已跨入世界的先进行列,但是我们在生产技术上还十分落后。在国民经济中许多影响广泛的、大量使用的生产技术,长期以来很少改进和提高,普遍存在着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等弊病。
第二,在盲目追求“高精尖”和“赶超”的影响下,科研的力量过分地放在了尖端技术和某些纯科学上,忽视了一般生产技术的研究。因此,我们虽有一些“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但有的长期停留在样品、展品、礼品的阶段,有的只保存在档案柜里,不能转变成为产品和商品。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成果的过程十分缓慢,过渡周期很长。
第三,单项有成果,综合上不去。不少单项技术和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突破,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综合技术和推广应用上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计算机技术在容量、速度等方面均有一些科研成果,但推广使用的范围很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加工、模具制造、自动打印等生产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有的在理论上或在实验室取得了成果,也得了奖,但由于生产工艺基础薄弱、基础元件生产落后等原因,不能形成综合的生产能力,长期不能使社会受益。
第四,过去三十多年,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上摇摆不定。出现过照抄照搬的现象,也搞过闭关自守,前几年又盲目地、重复地引进国外成套设备,不注意消化和吸收。先是以为有几个世界水平,就可以在短期内超英赶美,后来又有些妄自菲薄。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这条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上述问题正在逐步得到克服,我国科学技术工作已开始出现生动活泼的景象。
技术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的分类越来越细,门类越来越多;而每一研究领域却越来越专,越来越窄;同时由于知识向纵深发展,一个人一生中所能掌握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科学研究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要提高科研效率,就必须搞好协作。
在十八、十九世纪,一个发明家可能既是科学家又是技术能手,如瓦特、爱迪生等等;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变得又广又深,这种人物已不容易产生了。现在,一个人就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都取得较大的成就;一个新学科的出现或发明创造,都要有很多人、很多学科的协调配合,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
现在的自然科学有三大分工,即第一自然科学、第二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第一自然科学也叫基本科学或纯科学,是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
第二自然科学,也叫技术科学,是指农学、医学和门类众多的工程技术,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半导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以及新兴的自动控制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
工程科学,也可称为工程应用或生产技术。
这三大部分的研究与发展,对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第一自然科学可以扩大人类知识的宝库。基本科学的重大成就是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可以促进技术科学的发展,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科学上提高地位,赢得声誉。
第二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下同)关系到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各项工业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盛衰、国防能力的强弱。
可以说,第一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而第二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为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服务的。第一自然科学是第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自然科学又利用第一自然科学的成果发展经济,并向第一自然科学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第一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又不能互相取代。一般来说,第一自然科学家多是学者、教授,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第二自然科学家则是门类众多的工程师和农艺师、医师等。两者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已有了明确的分工,我们不能要求一位生物学家去医治疑难病症,也不可能让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去设计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飞机、潜艇。这种分工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了。
解放后,对如何摆好第一和第二自然科学的地位问题,我们是走过一些弯路的。
三十年来,我国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放在第一自然科学上,而相当忽视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这表现在下面一些事实上。
五十年代,我国成立了以研究第一自然科学为主的中国科学院,但至今尚未建立发展第二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院。工业部门搞了一些研究所,但也是困难重重。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决策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有80%是第一自然科学家,而多几十倍的第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却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工程技术学部。近年来,报刊上宣传树立的科学家表率大都是数学、生物等第一自然科学领域的,当然这方面是重要的,但是埋头于发展我国工程技术的科学工作者很少受到重视;在职称评授和成果评选上,只注重论文和书面研究成果,还片面强调外国人的评价,不注重成果的应用及经济效果,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在待遇上,在工程部门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一般都不如同龄工人的收入。
因此种种,全国青少年的奋斗方向多以数学和理论物理等作为目标,从优秀学生报考大学的专业情况看,报数理的很多,而报考农、医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较少。这种现象对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中国也需要发展数学和理论物理等学科,但在人力物力都较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发展技术科学,使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更需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用于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更直接需要的项目,以解决我国人民的当务之急。
近百年来,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很多,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譬如,英国是曾经发生过工业革命的国家,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瓦特发明蒸汽机在英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也始于英国。英国是一个基本科学相当发达的国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仅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物理实验室前后即出现26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多是第一自然科学家,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但是今天英国的国力却在走下坡路,它的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能力,经济衰退,失业者多,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第二个最贫穷的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力图改进。
法国的做法和英国相近,工业基础好,但后来重视文理、轻视技术,重点转向基本科学,轻视技术科学。虽然它在第一自然科学方面有许多成就,但在国力方面,从十九世纪末以来,日益落到德国的后边。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和日本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在战争破坏的废墟上,都成功地建成了世界经济大国。他们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突出抓紧了第二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他们都是首先引进外国已有而为本国急需的第二自然科学,并加紧研究、消化、吸收、改造利用,使之在本国发展甚至超过外国。象日本的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以及造船、汽车制造工业等,都是在重视第二自然科学的方针下,达到了威胁欧美的强大地位。日本对第一自然科学未投入很大力量,也不计较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多少。日本在校大学生学技术者居多,占大学生总数的20%。他们并不迷恋于当大学教授,诚然,大学教授的声誉是很高的。但是大公司的威望更加吸引最有头脑的优秀人才,其他条件也助长了优秀人才到大公司供职。这些都是使他们成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富强国家的重要因素。
美国和苏联在二次大战后,也是技术科学发展很快的国家。五十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大为惊慌,因而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与重视基本科学有关。于是,美国大力推崇基本科学,这使美国遭殃不小。到了六十年代,在国会的压力下,为了使技术科学与基本科学平衡,成立了工程科学院。1980年,美国国会的一个小组通过了一个方案,要成立工程基金会。国会认为,科学基金会一直重视基本科学,这对美国损害很大,现在要平衡。这使美国科学基金会紧张起来,连忙表示要大力发展技术科学,改变过去的方针。最近的科学基金会主席就是搞技术科学的。
以上均可说明,技术科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发展的观点看,也不能说哪一个是永远的重点,但是在一定时期要有重点地加强和发展某个方面。总之,要使我们的方针政策适合国情,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技术科学的发展。
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的技术科学
从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上说,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国五百多万科技人员是发展我国技术科学的基本力量。我们要在科技人员中提倡为祖国多做贡献光荣的道德风尚,培育甘当无名英雄的崇高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大协作,反对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当今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因此应鼓励合作,鼓励“合群”,要能在集体劳动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允许有适当的“合锅饭”,提倡“忘我”的献身精神,不要过分宣传个人的作用,要提倡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溶化到伟大的科学事业中去。要提倡求实精神,对那些不结合实际、不讲求实效的做法要注意防止和克服。
第二,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统计发现,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人口中技术人员的比例成正比。日本的工程师比例最大,所以生产率也最高。美国发现这一比例关系后,就加强了技术人员的培训。日本大学中,高等工业学院和工业大学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学工程的学生最多,技术人员在人口中比例最大,工人的文化水平也高,所以平均技术水平高,工艺优良,这就是日本产品有竞争力的一个诀窍。苏联的工人也都是高中以上水平,大学毕业生当工段长。因此,普及教育、多办技术学校、多办工科大学是发展技术科学的重要措施。现在我国报考大学志愿时,报工科的少,报理科的多,最优秀的毕业生多分配到机关、研究所或留校当教师,形成“三门干部”。日本却把最优秀的毕业生先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加强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展品种,并使其取得实践经验,然后从有实践经验的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中提拔干部。
第三,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使用。人才“向心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统计,近十来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十分严重,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加拿大等迁入23万移民,吸收了欠发达国家中四分之三的持毕业证书的专业人才。上述十年,发展中国家外流了30万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近三十年中,拉美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师移到美国。东南亚地区有高度熟练技能的高级专业人员的35—40%移入他国。这样就为发达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仅专业培训费用就可使他们节约850亿美元。从这些人的社会消费和剥削方面得到的好处更是无法计算的。所以人才外流和大量的设备引进都不是好事情,是赔本的事情,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要提高技术科学的地位,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建议成立中国技术科学院,与自然科学研究院(现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研究院并列。
2、建议成立中国工程师协会,与中国科学家协会并列。
3、在评定职称、升级、评奖的标准掌握上要从技术科学的特点出发,要充分肯定为国民经济做出直接贡献的科技成果,而不仅仅重视论文和外语水平;要树立技术科学家的表率,而不仅仅树立基本科学家的典范;要对技术科学保证经费上的支持,重视科技情报工作和技术交流推广工作。
4、要进行社会宣传,扭转重理轻工的偏向,要号召青少年为富国富民而献身技术科学。多建些工程技术学院和学校,提高人民的智力和技术水平,大学优秀毕业生要首先分配到生产第一线,不应首先到机关。


第5版()
专栏:

论领导班子专业化
夏书章
党中央要求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这里,想谈一谈专业化的问题。
领导班子专业化,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专业和从专业人员中物色领导干部。领导工作需要什么专业知识,要根据工作内容而定,旨在做好领导工作。原则是学其所需和用其所长,若所学所长非工作所需,当难发挥作用,或竟用其所短,那就太不对路。例如让一位非常高明的医生当现代化医院院长,就不如由医务行政或医院管理专业出身的人担任较为妥当。现在的专业人材十分缺乏,对他们的工作安排必须更加审慎。
诚然,领导班子专业化就是要实行内行领导。但从广度和深度来说,内行总是相对的。领导全面工作的领导干部事事内行有困难,可是,对全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共同规律和相互关系等必须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知识、能力和经验,方能胜任。我们不能要求省、市、县长什么都懂。一个大学校长虽有学术专长,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和其他校务。那么,完全外行要不得,十足内行办不到,如何恰到好处,是大有考究的。
其次,专业化的领导班子能否搞好领导工作,还取决于许多主客观因素。除专业对口外,本人的志趣、品德和能力以及年龄、健康、经验等条件都有关系。领导工作有不同于一般专业工作的特点,擅长某专业的人并非一通百通。一个不善经营的特级厨师主持餐馆业务,即使也能搞好,还要权衡得失。因此,领导工作可以由专家担任,但不是任何专家都适宜担任领导工作。
说到志趣,人们从事的专业会发生变化。改行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李时珍若不辞掉县官,便不能编修《本草纲目》,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个行就改得好。孙中山弃医,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成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这个行也改得好。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颇有成就和大有可为的科学家担任非其所长、非其所愿的行政领导职务,这个行就不改为好,至于作荣誉性安排,又当别论。
外行是可以变成内行的,这要通过有计划地培养。对专业性明显的工作,一般容易理解。被忽视或误解了的专业,却需要加以说明。例如前面提到过的行政管理,就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万金油”式的工种,而是有其专业内容的。象行政程序、方法、公共关系和决策问题等,都需要作专门研究。应用系统工程学科的原理于行政管理,以形成最优行政管理系统或订出最佳工作方案,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对专业性很强的行政工作,过去被掉以轻心,难怪行政效率不高。
再次,专业人员担任领导干部后,学用一致,工作顺手,成效显著,这是两全;要是专业弃置,领导无方,劳而少功,便是两误。还有的只是挂名领导,仍搞专业;或放弃专业,尽力领导。只顾一头虽略胜两误一筹,毕竟同领导班子专业化不是一码事。
对领导班子专业化的专业要求有主次之分,不能舍本逐末。一个大百货商店经理,主要是善于经营管理,至于是否有其他专长,那倒无关宏旨。对既不适宜又不愿意担任领导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其过于勉强,不如实事求是。不直接参与领导而通过作顾问、当参谋、供咨询等形式,以其专长协助领导工作亦属可取。这样做可补领导班子专业化的不足。不过,多谋还要善断,能否奏效决定于领导者的抉择能力。这也是对领导班子专业化程度的考验。因为外行人未必能听取行家意见。
最后,上述种种,影响所及渐成风气,而风气形成影响更大。例如对专业理解窄则被忽视的专业即难恢复和发展;不对口专家进入领导班子,不啻宣告行政领导工作不用受专业训练;置领导班子专业化的实质性要求于不顾而进行调配或提升,则可能使在职专业人员产生消极情绪不去精益求精;以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处理得好,也可以有好影响,形成好风气。建设怎样的领导班子是个敏感的问题,提倡、鼓励什么,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风气和影响好比无形的指挥棒,灵得很。
据了解,某研究机构计划在研究人员中实行轮流担任领导职务二年,叫做轮流(对领导工作)作贡献,轮流(对专业工作)作牺牲。这显然表明在那里领导工作和专业之间有矛盾。牺牲了确能贡献还好,倘若牺牲了作不出贡献或牺牲大于贡献,就应该研究还有没有别的较好的路子。还有的事业单位有专业素养的领导副职较多,为了免得大家在一起团团转,又搞不成各自的专业,也试行轮流任常务副职一年。仅就如此走马灯式的领导骨干而言,其责任和效果如何检定?
可见,领导班子如何专业化,从认识到实践,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务之急,似宜多作调查研究,掌握一些实际材料,不断总结提高,以求逐步地、有成效地顺利前进。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座谈会
中国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与安徽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在合肥联合召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可行性研究与基建程序的关系,以及项目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等问题。
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认识
过去在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不少建设项目由于主观随意决策,造成很大损失。与会同志认为,为了避免再犯这种错误,项目决策必须以可行性研究为根据。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预测、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可行性研究的结果或是可行,或是不可行。而现在有些单位要求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必须作到可行;有些领导甚至要求十天半月内就拿出可行性研究的结果。这说明有些同志对可行性研究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大家认为,作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关键在于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多方案比选,反复研究项目的综合经济效果。因此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决不能不顾质量追求形式、走过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可行性研究不能照搬国外做法。要研究如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解决项目的微观经济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与方法。
可行性研究与基建程序的关系
会上对可行性研究如何与基建程序结合提出几种设想。经过讨论,取得了三点共同的认识。
一、要划清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界限。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而设计是指导项目施工的文件。两者不能混淆。可行性研究一定要作到满足项目最终决策的要求。
二、可行性研究宜由浅入深,分阶段进行;并应分段纳入基建程序。大家认为,我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以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或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两个阶段。由上级机关批准初步可行性研究,作为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以利研究工作的深入。
三、为保证可行性研究的质量,要认真作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作。在项目评审阶段,由审批机关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各项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并落实项目的基本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等重要的协作关系,使项目计划与国家计划密切结合。
项目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一、项目评价的内容。大家认为我国项目评价应包括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有些同志提出还要进行地区评价或区域经济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项目的决策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兼顾企业、地区的财务利益。
二、关于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应反映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即项目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具体计算范围,视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到会同志一致认为,要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地反映评价项目是否可行。特别是我国现行价格很不合理,采用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将现行价格调整为经济计算价格(相当于国外的影子价格),有利于对各行业的工程项目进行比选。但国民经济评价还有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三、项目的寿命期。大家认为我国折旧率偏低,设备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多,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可行性研究以采用经济寿命为宜。项目的经济寿命期,可由各部门根据各行业具体情况确定。
(王五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