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车轮飞转
——访中国第一位汽车专家孟少农
本报记者 柏 生
清晨,阳台上的鲜花还滚动着晶莹的露水,空气中弥漫着山区沁人心脾的晨雾,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孟少农已经静立在宿舍楼前的阳台上很久了。他凝视着那绵延起伏的山峦,仿佛看到了群山环抱中那错落的厂房,和他心爱的五颜六色的汽车。
在重峦迭嶂的鄂西北山区,著名的武当山北麓的十堰市,傍山矗立起一座汽车城——二汽。在这里,我访问了厂总工程师、副厂长孟少农同志。
二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它生产的东风牌二吨半越野车、五吨载重车、三吨半越野车,无论是在实验的,还是已投产的,都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谈起二汽的建设,老工程师不禁十分感慨,真是一段十分曲折、坎坷的道路啊!
二汽的同志都亲切地称孟少农叫孟总。孟总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高大魁梧的身材,看上去还相当健康。一派学者的风度,脸上总是流露着朴实憨厚的微笑。一口纯正的北京口音,使人感到格外亲切。他是开创我国汽车事业的一位老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汽车工业战线上唯一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位才学丰厚的老专家,三十年代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四十年代初,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汽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为了在实践中多学一些知识来建设祖国,他到美国福特汽车厂、斯蒂贝克汽车厂任工程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抛弃了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到了祖国。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开创了汽车专业,并在清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
作为科学家,一位著名的汽车专家,孟总曾有过许多机会被聘请到高等学府或科研机关从事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然而,他倾心的事业却是埋头在工厂搞汽车,在基层做一名工业上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新中国的诞生,把他埋在心底里的金色理想点燃了。“不当教授了,造汽车去,把新中国放在汽车上前进!一定要造出中国牌的汽车来!”不久,党就委派他任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他激动但又不安。解放前他曾经做了多少自己造汽车的梦,可是都破灭了。现在理想要实现了,他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是,旧中国只留下几个可怜的汽车修理车间和少数破烂汽车,怎么筹备呢?他想,只要有了人,有了干部,什么都好办。他在北京扁担胡同筹备了几间陋室作为“大本营”,开始招兵买马,培训人员。扁担胡同没出扁担,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技术骨干——铁脊梁——却在这里成长起来了。这是孟总培养的第二批桃李了。早在解放前夕,他创办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时候,就已经结出了第一批硕果。
他每到一处总是先惦记着人才的培养。1953年,组织上派他到长春一汽担任总工程师、副厂长,他不仅对全厂上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还和地方合办了长春汽车学校和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并亲自从一汽选拔教员去教学。
“好事多磨”。他对汽车事业的理想在现实中并不是那样完美和顺利的。由于他一心要改革汽车产品,不愿跟在外国人后面爬行,也不信那些海市蜃楼式的幻想,搞什么“飞车”设计。他被一次次打入冷宫,但始终没有动摇过他为祖国汽车事业献身的信念,他心中一直构思着祖国新型汽车的蓝图。
是周总理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科学会议上把他请出了冷宫。
1963年,在北京华侨大厦,孟总和前任二汽总工程师、年轻的汽车专家陈祖涛曾有过一段激动人心的谈话。孟少农信心十足地说:“中国汽车年产不达100万辆,我不见马克思”。一向把孟总当做自己老师的陈祖涛更加意气风发地说:“孟总,我比你年青,不把中国汽车搞到年产200万辆,我死不瞑目”。
可是好景不长,“十年浩劫”他俩先后被赶出了汽车事业的大门。他下放到江西的奉新,每当他在水稻田里劳动时,一眼看到他参加制造的汽车,听到那熟悉的喇叭声,又勾起他多少对汽车美好的向往啊!一向和汽车相依为命,如今怎能形影相离呢?
他日也思,夜也想,多么渴望重返汽车战线。一道调令下来了!党把他调到了陕西汽车厂。厂子座落在歧山五丈塬,这里曾经是传说发明过木牛流马的诸葛亮献身的地方,今天,一位有志于创造新型汽车的专家,又在此迸发智慧的火花。
孟少农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路,1977年终于来到了久已向往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他对二汽并不陌生。十几年前,从二汽的厂址选择到建厂方案的讨论,他都参加了。可是偏偏在1969年开始破土动工建设的时候,他被剥夺了建设者的权利。孟少农上任后,他好象一位胸有成竹的医生,冷静地思考着解决二汽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经过几个月的详细调查和周密思考,他交给了党委一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攻关方案。他把这个方案称为“背水一战”。他这个搞工科的人,对读史书颇有喜爱。他的言谈中颇有点韬略。他向二汽的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提出:同志们,二汽产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我们二汽几万精兵,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一定能象当年韩信打败陈余一样,攻克我们产品的64项难关,化险为夷,稳操胜券!
他的方案立即得到厂党委的大力支持,点燃了几万名职工火热的心。在攻关的日子里,他象一台开足马力的发动机,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上。从材料鉴定到实验装配,从图纸设计到投产试验,他一一过问,并给以具体指导。一天他的“痛风病”发作了,关节剧痛,满头冒汗,病魔把他压倒在床上,他就请人来家里研究攻关问题,阳台上,走道上坐满了人;桌上、地面摊开着图纸。真有点大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味道。经过半年,“背水一战”胜利结束了。先天不足的东风牌载重汽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少,驾驶灵活等优点,在用户中站住了脚。局面打开了,这时,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异:这一次为什么如此顺利?在人生历程中真是少有舒畅的年月啊!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孟总,始终坚信着党。为了党的事业而忘我地工作。三十年来,孟少农始终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埋头在基层工作,埋头在汽车事业上。正象茅盾同志说的那样,书写着社会主义汽车工业的“大书”。他成年累月和汽车打交道,倾注了全部心血,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汽车事业,他舍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至连他的第一个妻子也不能谅解他,致使家庭发生了不幸的分裂。
记者在二汽专程访问孟总时,几次到他家里做客,看到的却是那简朴的、和工人住房规格一样的二间半居室,以及几件简单的家具。加上孟总身边那位工人出身的、朴实能干的贤内助,使人们从孟总身上感到了一种内在力量。他从不讲究吃穿,有什么就吃什么,饭菜简简单单,身上穿的那身深灰色的制服都已褪了色,一双布鞋穿了好几年。有时工作忙起来,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就为这,爱人好气又好笑,说他“呆”。一次,爱人让他看着火上煮着的饭,他只顾看书,一锅饭全给烧糊了,锅也穿了底。每次出差,按规定他是乘软卧,但为了争取时间多做工作买不着软卧他就乘硬卧,外出常常和同志们一起住大房间。
孟总真是一个“汽车迷”!他一谈起汽车来,就滔滔不绝,喜形于色。在二汽,他曾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汽车工业的状况,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他说:“办工业是否成功,归根结底要看它的最终经济效果,看产品销售后的使用效果。有的人对办汽车工业很热心,很舍得花钱,可就是生产不出好汽车,结果是厂子办得越多,国家损失越大。”
谈起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他深有感触地说:“世界汽车工业产品的一般发展规律是:三年一小改,八至十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研究部门和人们的头脑里逐步酝酿成型。汽车厂是靠新产品获得前进活力的呀!”
“可是我国汽车产品长期以来是重复生产、仿造,半抄半设计,或自行设计,投产后再改进。没有先进的设计方法,完全靠落后的实验手段”。孟总感慨地说:“甚至全国至今连一个象样的试车场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我们过去管理体制上吃大锅饭,没有竞争,产品国家统一包销,使我们忽视产品的质量、更新和改造。技术上保守落后,不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
是的,孟总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事业家,同时也是一个高瞻远瞩、辛勤培育下一代的教育家、好园丁。他早年培育出的“桃李”已成为当今全国汽车行业的一批骨干力量,直到现在也还抓紧对汽车人材的培养。他对记者一再谈到,在他有生之年还要尽力和同志们一起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在二汽建设起一个象样的技术中心;二是要建立起一个象样的教育中心。他自己以身作则,亲自抓产品的设计和改革,而且亲自担任二汽职工大学的校长,亲自授课。
孟总,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他是一位推动汽车工业飞跑的人!(附图片)
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孟少农。莫炳春摄


第4版()
专栏:

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实事求是发展农牧业
伊克昭盟抓好三件事适地利顺民心
本报讯 记者林沫、谭俊林、刘云山报道:长期贫困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伊克昭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这里风大沙多,十年九旱,加之多年来受“左”的思想影响,乱开滥垦草牧场,破坏了生态平衡,农牧业生产每况愈下,70%的生产队吃返销粮,农牧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成为全国贫困的地区之一。三中全会以后,伊克昭盟认真抓了三件事:
一、从农牧民居住分散、生产水平低下的实际出发,全盟农牧区90%多的生产队实行农牧业“大包干”责任制。
二、果断地提出“林牧为主”的生产建设方针,纠正过去片面强调开荒种地,造成土地沙化的做法。几年内,全盟退耕还林500万亩,占过去总耕地面积的56%。种树种草500多万亩,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种树种草保存面积总数。
三、及时把1,000多万亩荒山、荒沟、荒坡、荒沙划给农牧民,支持他们开展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库仑建设,并由旗县发给证书,土地归集体和国家所有,林草归社员所有。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年内兴建小草库仑1万处,面积15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50多万亩,新打各种水井2万多眼,扩大和改善水浇地面积30万亩。
伊克昭盟负责同志抓的这三件事,受到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的拥护。他们说:抓好这些事合天时、适地利、顺民心。近三年来虽然连续干旱,但农牧业生产连年发展,农牧民收入连年增长。今年,全盟畜牧业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牲畜总数达到648万头(只),牲畜出栏率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绒毛总产量超过1,500万斤,较三年前增长30%。在耕地压缩500万亩的情况下,今年夏粮较三年前增长50%,第一次突破1亿斤。


第4版()
专栏:

河南以思想教育为主整顿农村党支部
本报讯 记者范光华、周国华报道:河南省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层党支部结合完善生产责任制,进行了整顿。大批党性强、有文化、懂生产的好党员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一年来全省有一百八十万名党员参加了各级党委举办的党训班,增强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党风有了明显好转。全省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党支部和优秀党员。
健全组织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批后进的党支部开始改变面貌。兰考县堌阳公社水驿大队党支部书记朱金斗,这几年会议不参加,工作不过问,只顾自己的责任田。党支部会上,同志们诚恳的批评,县委和公社党委领导同志的帮助,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退坡”思想。他同党支部其他成员齐心协力,一边领导社员种好责任田,一边抓好党支部工作,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支部的整顿,纯洁了党的组织,进一步安定了农村秩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密切了党群关系。


第4版()
专栏:

三中全会方针政策带来历史性变化
玛多县牧民人均收入居全国之冠
据新华社西宁8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金桐、金元明报道: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给以牧为主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牧民每人平均分配收入,由1978年的312元,上升到1981年的475元,成为全国农村每人平均分配收入最高的一个县。1979年以来,全县各类牲畜平均每年总增17%以上。
牧民的生活显著提高,现在牧民穿的是质量较高的氆氇藏装,料面羔皮袄;晚上盖的是羊毛藏被、毛毯、棉被。许多青壮年牧民都戴上了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绸缎等,在牧民帐房里也举目可见。牧民们除了有充足的肉食、奶食和传统食品糌粑外,现在还大量购买大米、面粉、挂面、食油和红、白糖。近年来,全县各社、队依靠公共积累,购置了载重汽车12辆,大中型拖拉机19台,手扶拖拉机26台,电动剪毛机24台,油奶分离器近2,000台。现在,家家户户都使用油奶分离器打酥油。全县基本上实现了畜产品运输的机械化和酥油生产的半机械化。


第4版()
专栏:

首届大学生运动会评选出“五讲四美”优秀运动队模范运动员
据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评选出了“五讲四美”优秀运动队39个,模范运动员136名。
这次运动会开展“五讲四美”评比活动,得到各代表团和运动员的热烈响应。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爱学习,在运动员中蔚然成风。许多代表队发扬社会主义体育道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代表团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主动辅导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运动员,帮助他们提高技术。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敢于拚搏,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4版()
专栏:

首届大学生运动会体操、艺术体操比赛结束
据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操比赛今天在北京体育学院训练馆结束,北京男女队分别夺得甲组男女团体冠军,上海男队和广东女队分别获得男女团体亚军,湖北男队和上海女队分别取得男女团体第三名。
在乙组决赛中,浙江队夺得冠军,取得第二、第三名的是江苏队和吉林队。乙组比赛只有男子项目。
男女个人全能和各单项比赛,争夺十分激烈。万鸣(上海)获得男子甲组全能第一名。邓红妮(广东)获得女子甲组个人全能第一名。史益平(江苏)获得男子乙组个人全能第一名。
男子甲组、女子甲组和男子乙组的各单项比赛也已经结束。
据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今天晚上在首都体育馆结束。北京队获得甲组和乙组的两个团体冠军。二十三岁的北京选手王秀荣成绩优异,她夺得了甲组个人全能和四个单项的第一名。
获得甲组团体第二和第三名的是上海队和天津队;获得乙组团体第二和第三名的是浙江队和山西队;获得甲组个人全能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是李卫红(北京)、陈素芝(辽宁);获得乙组个人全能第一至第三名的是石正伟(北京)、徐亚玲(北京)、董丽妹(上海)。


第4版()
专栏:

塔勒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总人民委员会秘书贾达拉·阿祖兹·塔勒希及其一行由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温业湛陪同,今天上午前往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了花圈。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秘书贾达拉·阿祖兹·塔勒希一行,今天在北京应邀出席了由我国文化部举办的专场文艺晚会。
塔勒希等贵宾由文化部顾问陈辛仁和外交部副部长温业湛陪同,欣赏了北京歌舞团演出的音乐舞蹈。


第4版()
专栏:

邓颖超会见日本京都府知事林田悠纪夫一行
她说,我们两国间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两国人民应从过去这段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发展中日友好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今天上午会见日本京都府知事林田悠纪夫一行。
林田悠纪夫是率日本第三次近畿青年洋上大学访华团乘日本“新樱丸”游船来我国旅游访问的。在亲切友好的交谈中,邓颖超回忆起1979年她访问京都岚山时为周总理诗碑揭幕,受到京都各界人民热烈欢迎的情景。她对岚山公园里的周总理诗碑受到京都当局和各界朋友的精心保护表示感谢。她说,中日友好源远流长,我们两国间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两国人民应从过去这段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使中日友好继续不断发展下去。
林田悠纪夫说,日中友好在发展。今年5月份京都府北部的舞鹤市同大连市已结成了友好城市,实现了京都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我们将为进一步发展日中友好而努力。


第4版()
专栏:

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在北京开幕
胡乔木举行招待会欢迎各国学者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今天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开幕。本届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主办。
180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其中中国学者83人,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丹麦、西德、法国、印度、日本、挪威、泰国、瑞典、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学者近百人。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致开幕词。
据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欢迎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的各国学者。
胡乔木在讲话中说,研究汉藏语对中国语言学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指出,这次会议使中外学者有机会共聚一堂,互相切磋,一定会对中国今后的汉藏语研究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并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第4版()
专栏:

张劲夫在会见芬兰经济编辑俱乐部访华团时说:
调整国民经济还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今天下午会见了由俱乐部主席希尔卡·贡纳斯率领的芬兰经济编辑俱乐部访华团。
张劲夫向芬兰新闻工作者介绍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他说,我们从1979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调整的效果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前,我们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集中力量发展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同时厉行节约;二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改造为重要手段,来改造现有的企业。我们将埋头苦干,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进一步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谈到对外经济往来问题时,张劲夫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同外国合资经营的项目有800多个,我们欢迎更多的外国企业家同我们合作。他还告诉芬兰客人,中芬两国可以取长补短,加强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往来。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爱芝会见时在座。芬兰客人是应光明日报社的邀请,于昨天下午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会见美国埃索勘探公司总裁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陈慕华今天下午会见美国埃索勘探公司总裁汉伯尔一行。宾主就石油勘探合作问题进行了友好交谈。


第4版()
专栏:

赵紫阳总理同塔勒希秘书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