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来信

社员可不可以联合办厂?编辑同志:
河北省涿县松林店公社松林店大队的几名社员,在耕种责任田之暇,自愿结股(每股300元),59人共集金17,900元,于1980年3月办了一个水泵制造加工厂。开始没有厂房,他们就在家里搞了两个小红炉,后来托人借来水泵图纸,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制造了水泵产品。经有关部门鉴定,符合国家标准。
他们办厂按规定上交国家税收,不偷税漏税,不投机倒把。盈利按股分配,亏损按股分担。因为建厂时间较短,为了满足用货单位的需要,经全厂职工讨论通过,将生产所得的2万多元盈利全部投入了扩大再生产。同时,还无代价地支援了大兴庄等三个村5台水泵。全厂职工人心齐,干劲大,积极性很高。可是,上边有的领导干部却说:“他们这么搞不符合政策。”今年4月15日,县工商局收回了营业执照。他们三次申请再办营业执照,未见回音。不久,松林店税务所来人说:“如果你们在6月6日前领不回营业证再继续营业,我们就按规定加倍罚款”。与此同时,也停止了供电。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领导干部认为:“搞的不错么,水泵是支援农业用的,就应该大力发展”,还说“你们个体联办的真不简单,有的社办厂也比不上”。现在,全厂人员情绪不安,群众议论纷纷,而购买水泵和配件的,来修理水泵的,以及销售部门来订货的,仍络绎不绝。尤其是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水泵更是供不应求,用户和订货单位很多,要的也很急。
编辑同志,这个社员集资办的厂子该怎样办呢?
河北省涿县社队企业局 刘绪冬


第2版()
专栏:

如何看待农民联合办企业?
编者的话
农村经济形势在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新的事物、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今天刊登的涿县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就是提到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农村在放宽经济政策和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农民收入增加,劳力大量剩余。钱多了,劳力多了,就有个找出路的问题。我国农民是很勤俭的,他们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把余钱和劳力用于扩大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一家一户力量小,他们就联合起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集资兴办的小厂,在不少地方诞生了。
这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它既不同于国营企业,也有别于目前的社队企业。它是社员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的,通常进行各种各样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活动。这些小厂吸收了农村的一部分劳力和资金,为社会增加了商品,活跃了城乡市场,农民有利可得,国家有税可收。今天同时刊登的福建晋江县陈埭公社的群众自办企业,三年来共向国家交纳了近100万元税金。
如何看待这种新的经济现象?目前人们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同志说,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发展正当生产,总比把钱放在口袋里,或者消费掉要好,这于国于民都有利,应当支持。有的同志担心,群众集资,就意味着按股分红,这能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吗?由于认识不同,各地在具体对待上也就不同,有的热情支持和引导,有的则反对和取缔。今天本报刊登的材料,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农民集资联合办企业,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联合企业表现出相当旺盛的生命力,颇受群众欢迎。显然,对于这样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急急忙忙地加以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是不利于把农村经济搞活的。最好是多看一看,多听听各方面的反应,认真地进行一些调查研究,从群众的实践中,逐步地统一认识,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第2版()
专栏:

陈埭公社支持社员合资办企业
从1979年起,在公社支持下,社员们自愿集资办起了一批企业,生产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产品,给国家缴纳税金近100万元。
福建省晋江县陈埭公社社员自愿合资,先后办起了一批企业。1979年以来,这些企业生产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产品,给国家上缴税收近100万元。
陈埭公社是侨乡,过去单打一抓粮食,集体和社员收入都不高。三中全会后,这个公社农、工、副一齐抓。当时,集体的资金不足,社员手中却有游资,于是就鼓励社员自筹资金合办企业。
社员合资办企业实行五个统一:由社队统一办理申请牌照、管理公章印信、汇兑和信贷,统一开销售发票、提取管理费和积累。企业有六个自主权:自愿合股的自主权,产、供、销的自主权,招工和聘请专业技术人材的自主权,组织管理班子的自主权,经营管理自主权,分配自主权。这样既有统一管理,又有充分的自主权,社员合资办企业的积极性很高。1979年以来,社员共合资1,000多万元,办起了人造鞋革、塑料编织、劳保用品、服装、草竹编等多种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不但销售国内,还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社员合资企业一般只有几十人,以手工劳动为主,不需要大厂房、大设备,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能够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转换新花样,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企业没有脱产的管理人员,没有“铁饭碗”可捧,生产效率较高。
过去,这里的主要劳力一年中有大半时间没活干,妇女和半劳力更是闲得慌;现在闲散劳力大都务工,经常约有三分之一的社员在合资企业和其它社队企业做工。全社大多数农户一家都有1至2名务工的人,每人平均可得月工资百元左右。去年,全公社人均收入达到320多元,是1978年的四倍多。
史 敏 徐潮江


第2版()
专栏:

上海市前进农场一大队大队长李建国曾三次放弃调回市区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农场为国家作贡献。他1970年初中毕业后,就到崇明岛参加农业建设,多次被评为该场的先进生产者,并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记者 宁光前摄


第2版()
专栏:

本报记者的调查
根据读者刘绪冬同志的来信,记者到河北涿县对松林店农民联办的农机具综合修配厂(即信中说的水泵制造加工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证明,读者反映的情况是基本确实的。这个厂的主要发起人叫马德山,今年四十三岁,是松林店大队第六生产队社员,曾当过工人。农村实行分组作业以后,他所在的第三作业组七户人家45口人,承包50亩责任地,种地之余,有人说:“光种这几亩地,有多少活?咱们再搞点副业吧!”他们中有人曾在小队综合厂干过,于是就在1980年3月,办起了一个以生产四齿镐、铁耙、镰刀、锄头等小农具为主兼搞修理的小厂。原则是自愿入股,每股资金300元。开始,他们去找生产队商议,想以承包的名义来办,没有成功。马德山又去找大队,大队也未同意。这样,他们就自己干开了。他们因陋就简,各户就是厂房,露天就是车间,周围农民的农机具和过往车辆的维修,使他们有了不少生意。
1980年10月以后,他们除了生产小农具和继续搞农机具修理外,还为县农机公司生产了柴油机机管、烟囱、消声器、油箱盖、水泵轴等农机配件,并外加工了价值1万多元的铸件。生产有了发展,又有20户社员入股,他们就建起了厂房。至此,小厂已拥有职工59人。除了生产小农具以外,重点转向了生产农用水泵。今年2月到4月共生产农用水泵210台,其中103台由县农机公司代销,107台厂里自行销售。时值旱季,农民纷纷前来要货。不久就有新城、涞水、涿县、霸县等县农机部门订了1,600台的合同。
这时,对这个小厂的议论也多起来了:他们这样干是否符合党的政策?合法还是非法?各种意见针锋相对,有人认为,他们是联合办厂,属集体性质,应该支持;有人认为,他们是个体经营,必须停办。4月15日,有关部门收回了他们的营业执照,也停止供电了。工厂被迫完全停产。
这个厂管理情况是这样:厂的领导机构是七人常务委员会,其中包括厂长、副厂长,七人常委会由车间主任、班组长推选;车间主任、班组长则由工人选出。厂内实行八级工资制(标准基本参照国家二轻系统)。
资金来源:除了部分股金外,大部分是贷款。1981年下半年开始搞基建和扩大再生产,共向营业所、公社企业办、信用社贷款11.35万元。加上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利润2万多元,总计,全厂有15万元固定资产。
原材料来源:主要来自北京的废品公司和成品积压门市部;小零件自己制造。由于他们进料便宜,各方面抠得紧,如果日生产7台水泵,每台可得净利27元。正常生产,不用两年可还清贷款。
马德山说:我们在办厂中也存在问题,一,摊子铺大了,人太多;二,用国家贷款搞基建,占地太多;贷款数量过大;三,营业上有盲目现象。据记者调查,这些问题是存在的。
但是,马德山认为他们办厂支农的方向没有错。他希望上级指明方向,也愿意和有关部门联合或归附某一部门领导,总之希望恢复生产。他说:“不说贷款利息每月600元,光是农民迫切需要水泵,就够我们急的。”
何加正


第2版()
专栏:

国营农场干胶生产成绩好
本报讯 通讯员黄纪英报道:今年以来,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省区国营农场的橡胶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实行各项生产责任制中,不断完善胶工岗位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科学管胶、割胶技术水平,上半年干胶生产取得好成绩。到6月30日止,华南四省区国营农场生产干胶44,600多吨,完成年计划的42.2%,与去年同期相比,多产干胶3, 500多吨,增长8.6%。其中云南干胶总产已完成年计划的5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2%;福建龙溪地区干胶总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


第2版()
专栏:

苗木质量好 栽植讲科学 实行责任制
北京今春植树成活率达87%左右
本报讯 通讯员孙卫、记者陶远报道:最近,首都各级绿化委员会和绿化领导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分赴绿化地段,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第一个春天里种植的2,600多万株树木的成活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或全面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城区植树成活率为95%,郊区接近80%,平均为87%左右。植树数量之多,质量之好,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
有关部门认为,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今春植树的成活率能这样高,首先是由于苗木质量好。过去,由于苗木不足,每到春季不少社队就到外地买苗,不但成本高,而且经过长途运输降低了苗木质量,栽后成活率不高。而今年春季,城市园林和郊区社队的苗圃,提供一年生以上的壮苗就达2,000多万株,而且是随起、随运、随栽,提高了植树的成活率。其次是,栽植讲科学。在植树之前,市林业和园林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对重点绿化区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出植树的技术规程。郊区社队也都举办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训练班,培训技术骨干。挖坑、植树时由技术人员按技术规程要求严格把关,认真检查验收。第三,树木栽后有人管,也是成活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郊区社队吸取过去“造林大拨轰,栽后就放松,造林不见林”的教训,普遍建起了林木管护的责任制。海淀区普遍实行了造、管、护一条龙的三包制,最后以质量定报酬,以成活定奖惩,调动了社员多栽树、管好树的积极性。有的社队还成立了专业队,常年负责林木管护。城郊各单位的义务植树,也实行了分片包干、保栽保活的责任制。植树成活率低的单位,除重新补栽外,还要交一定数量的苗木损失费。


第2版()
专栏:

正确处理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关系
雁北地区紧缩财政开支筹集资金支援农业
本报讯 通讯员张喜奎、高彦斌报道:今年,山西省雁北地区地、县、社三级,千方百计紧缩财政开支,自筹资金1,545万多元,支援农业生产,重点扶持多种经营,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1至5月份,全区多种经营收入11,6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
近几年来,雁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为了集中财力发展生产,地委和各级党委教育干部和群众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关系,筹集资金支援农业。地区领导机关首先从地方财政中拿出553.8万元。接着,各县社也积极想办法,挖潜力,13个县共拿出640.9万元,各公社从社队工副业积累中拿出350.4万元。全区自筹款最多的左云县,共拿出200万元。财政比较困难的天镇县也把计划修办公室、买汽车的10多万元腾出来用于农业生产。山阴县过去林业生产比较落后,今年全县共拿出77.2万元资金扶持社队育苗或建设苗圃。
为了用好自筹资金,雁北地委提出了三条使用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全盘考虑,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二是坚持集中使用,重点扶持,不撒胡椒面;三是签订扶持合同,按完成任务情况验收付款。各县根据这三条原则,确定了具体扶持项目,制定了实施方案,签订了合同书。
全区今年投入发展经济作物的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油料、甜菜、烟叶等大宗项目和一些传统的土特产品,如黄花、黄芪、党参、小茴香等的生产;还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出发,扶持社队搞煤炭、砖瓦等生产和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为了搞好技术承包,全区拿出160万元,一部分用于承包奖赔款,一部分用于补助农民技术员,以及印发技术资料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商丘地区杏仁收购量大增
盛产大杏的河南省商丘地区,今年杏仁收购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区已收购出口杏仁三万斤,比去年全年的收购量增加两倍。
甜杏仁是食品工业的一种高级原料,苦杏仁多作药用。
赵世发 郭庆岚


第2版()
专栏:

良种大队建成太阳能浴池
“烧水不用煤和草,不出大队就洗澡”。辽宁省金县杏树公社良种大队建成了一座太阳能浴池。
这座太阳能浴池今年五月底建成使用。浴室占地二十一平方米,中间是两个用水泥砌的公共浴池;室内设有六对冷热水龙头,在浴室的屋顶,安放着八片串联起来的热水器。在摄氏二十五度的天气,三吨多凉水在热水器里由阳光加热,经过二至三个小时,水温即可达到摄氏五十度左右,供社员们洗澡使用。
刘镇源


第2版()
专栏:

砀山酥梨丰收
今年,安徽省砀山县5.9万亩砀山酥梨喜获丰收,总产可达七千多万斤,比去年增产300多万斤。
由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果农对果树管理精心细致,加上今年虫害少,梨的质量普遍好于往年。
祁震广 董步湘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靠什么当肥的“家”?
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公社南湾七队接受了过去用肥“普施”的教训,先将全队580亩耕地分片分块进行土壤普查,确定了田块各种元素的含量,再通过分析绿肥的长势,确定每块田所需主要元素氮、磷、钾的比例,然后根据每块田近三年的平均亩产和当年粮食生产规划,确定每块田应投用农家肥和商品肥的比例和数量。这样做的结果是:稳产高产,增收节支。去年,全队粮食总产75万斤,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23万斤;每斤稻谷的平均成本比上年减少一分一厘,比全公社平均成本低一分五厘。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南粤胶林绿
广东省是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区,橡胶园大部分布在广东农垦系统海南、通什、湛江、汕头四个农垦局的国营农场,现共有胶林396万多亩,占全国植胶总面积的60%,去年产干胶92,000多吨,占全国干胶总产量的75%。
广东农垦总局所属各植胶农场,从1951年陆续创建以来,广大工人、干部、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困苦,在荒山僻野开荒植胶,用勤劳和智慧战胜了风灾、旱灾和寒害,栽培出万亩胶园,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植胶生产体系,并拥有日产能力900多吨的橡胶加工厂。
艾 娇报道
每天黎明前,胶工们头戴胶灯,手持胶刀走进胶园,开始割胶。这是西联农场的胶工们,收胶归来。 熊炯茂摄
南华农场割胶工王桂媛,年年超额完成干胶生产任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这是她向青年胶工传授技术。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龙江农场注重胶林的经营管理,年产干胶3,200多吨,是广东省产胶量较高的农场之一。这是龙江农场的标准胶林。 王伯强 摄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是说,不管是什么肥,下得越多就越好呢?问题可不那么简单。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种田舍得下本了,但有的社员商品肥下了不少,增产效果却不那么明显,甚至反而破坏了地力,增加了开支。可见,要想肥当家,还得靠科学当好肥料的“家”。要根据对土壤中各种元素含量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特别要注意施用农家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盲目施肥,追求肥多肥大,就可能白花钱。
李仁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