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洋货与国货
杨群
前几年,人们对某些商品的评价,分为出口商品、出口转内销商品和普通商品三类。出口商品属于上乘,身价最高,一般人买不到;等而次之,能买到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也颇感庆幸了。很多工业品过去自己不能造,一旦有了“国货”,用起来感到亲切。许多人最初戴起国产手表,用起“熊猫”或“红灯”收音机,心里都美美的,既舒坦,又自豪。敬爱的周总理全身穿用,包括手表在内,无一不是国货。建国三十多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奠定了民族工业的坚实基础,“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但中国人引为骄傲,在国际上也颇有声誉,有不少被认为“信得过”的东西。
近年来,情况有些变了。随着对外开放,许多外国商品,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来。就拿广州来说,电视机、收录音机、电冰箱、电子手表,以至时装、雨伞、尼龙布料,一时充斥市场,大有睥睨一切之势。至于“中国制造”的东西,对不住,却侷蹩一隅,不为某些人所注意。
商品地位的这些变化,自然不在商品本身,而在于商品经营者、使用者思想的变化。
现在不是很有些人,以用洋货为时髦,用国货为落伍,甚至“以洋为荣”,“以中为耻”吗?抽的要洋烟,喝的要洋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辱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变化,不值得人们警惕么?
前几年,听过这一类并非笑话的“笑话”:有人出国到某城,在百货商店买了一个质量上乘、美观大方的皮箱,颇感得意。打开一看,原来是“Made in China”的国货。有人去香港,特意带几盒糖果回来送人,一拆开,原来是“北京奶糖”、“上海太妃”,当时听到这类事,大家都不禁莞尔一笑。
现在呢?却有一些使人笑也笑不出来的现象:由于电冰箱大量进口,国产冰箱库存积压,有的只好削价出售;由于大批电视机涌进,使国家定点厂的电视机生产任务普遍不足。据说甚至还有这样的事:某些矿山机械设备、大型制氧机等,国家已经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完全能够制造高质量的先进产品,但是,在国内硬是打不开销路,有些使用单位还是坚持向国外订货,再由外商包给国内制造。这些打击、扼杀本国民族工业的做法,除了外国资本家听后会“莞尔一笑”之外,任何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恐怕只有愤慨,是很难笑得出来的。
我谈这些,当然并非主张盲目排外,回到“四人帮”闭关锁国的时候去。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搞活了经济;目的当然是为了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奇怪的是,有人却忘乎所以,我们自己有了墨水笔,有了汽水啤酒,而且象“英雄牌”金笔、青岛啤酒等还远销国外,蜚声世界;而有些人却非用外国水笔不可;甚至还让人到处办“派克笔维修中心”,岂非咄咄怪事?
今天,举国上下在搞物质文明建设。如果对“中国制造”的东西那样不感兴趣,缺乏信心,而对洋货又那样眼馋贪取,我担心这物质文明是否能建设得很牢靠。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啊,芦家滩……
朱国瑾
当我驱车驰过淮安城南苏北灌溉总渠长堤,沿着涧河北岸坎坷小道,来到当年车桥战役中的芦家滩阻击战遗址时,正是朝辉初洒,晨炊袅袅的时刻。脚下的麦田已经在晨曦中苏醒,无垠的绿色掺和着阳光的金线,缀着水晶的露珠,仿佛成了一片金银的海。
这一带村落,现属车桥公社芦滩大队。时值春日,阳光温煦,蝶舞蜂喧。当年这里袅袅余燹中,“活捉鬼子啊”、“缴大炮啊”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而今只留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那条曾使日本侵略者望而生畏的涧河,如今巧装打扮,宛然飘过芦家滩,穿绕在依依杨柳、郁郁榆木之中。当年的壕沟早已成了坦荡的通途,一辆辆汽车卷着尘埃奔驰而过。这块曾是血和火的战场,今天给人一种壮阔兴旺的景象。
呵,芦家滩,同是春三月,三十八年前,你黄尘遮日,飞砂扑面;三十八年后,你阳光明媚,春风煦煦。一切都变了。当我盘桓在这里,纵览低回,真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心情。
呵,请君捧起这里的一撮泥土,闻一闻它的温馨吧;请君掬一把涧河长流不息的清波,尝一尝它的甘甜吧。祖国的土祖国的水,该给人们多少沉思!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先,在这块故土上走过了多少漫长、多少辛酸的道路呵。我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祖先,在这块锦绣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耀目的精神文明。直到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十九世纪,我们古老的祖国才落后了。
我们毋须回避这些屈辱的历史,古国的沉浮岂能让民族的败类和罪人去主宰,英勇的炎黄的子孙在这块国土上,不是进行了无数次猛烈的、可歌可泣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斗争吗!呵,为了这方土,为了自己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展开的一场场力的拚搏,才是真正的历史。不用纵观广袤的山河,就在我的脚下,自十世纪中叶以来,这里的人民与封建王朝的斗争,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三次进犯这块土地,车桥、复兴、博里一带人民奋起反击,在柳浦湾,姚家荡大破贼兵,敌尸如山。至今,车桥东北还保存着一座“埋倭墩”。然而,数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震惊华中的车桥战役,日本侵略军又在这里抛下了八百具尸体。写下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光辉一页,使这次战斗成为抗战史上俘获日军最多的一次。
呵,任凭晨风撩起我万般思绪,站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我要告慰我们的先烈:你们在这块土地上,曾投之以生命,洒之以热血,你们带着对祖国无比的爱,对敌人无比的恨在这里战斗过,如今,你们又带着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长眠在这里。请放心吧,先烈的英灵!


第8版()
专栏:

历史,才是严峻的教科书
——看“日军南京大屠杀”照片有感
徐刚假如鲜血能化作美酒,假如刺刀会变成花簇,假如凶残的刀与枪的屠杀,成了母亲与妻子的爱抚;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生活不就等于骗人的幻术?虽然善良的人们容易受骗,又怎能欺骗得了被害者的儿
女、父母?我要说:崭新的年代,中国已不再麻木!历史留给我们的——有文明古国的骄傲,也有东亚病夫的耻辱!谁也没有恩赐给我们哪怕一天的和平,哪怕半点的幸福……经历了分裂、外患的阵痛,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以及千千万万的战士,一寸一寸地收复了国土,一点一滴地洗尽了耻辱。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国旗,(请记住:
太阳旗曾经在无数尸骸上
企图永远、永远飘舞……)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首都,(在长春:
那个伪满的宫廷,
红墙朱颜已经剥落……)长城内外都是我们自己的了,大江南北都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有了共和国自己的版图,——那是一只振翅的雄鸡,她只想把报晓的歌声,送给世界、人类与生活……假如侵略能改成“进入”,假如凶手能变成活佛,假如活埋无辜者的坑道,会现出通幽曲径的小路……假如这一切都是真的,历史岂不成了任意涂抹的画
布?不!不!历史是真正严峻的教科书!我要说:奋起的中华,人民决无奴颜
媚骨!我们渴望和平呀,我们只想耕耘自己的国土,在晴朗的天空下,去责任田里除草、松土;而北京的第一个儿童活动中心
刚刚落成,孩子们将要在这里迈开智慧的脚步……我们知道战争会把所有的宁静撕破,就在昨夜,我听见贝鲁特西区有个小女孩在呼喊:我渴了!我渴了!也许,她的母亲买不起牛奶、
冰琪淋,但,喝水的权利又岂容剥夺?而侵略者的弹片又因何划破了她白嫩的肌肤?……历史,那看似浩瀚的历史,其实,也就是岁月的脚步,也就是今天对昨天的流盼,也就是黑夜对白昼的叮嘱,而在每一个明净的眸子里,都能发现:历史,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
记录。为了不再有野蛮的行径,我们才要把历史悉心保护,才要重新端起那几张照片,看一看刽子手的凶残,认一认同胞们的白骨!至于我,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经历了1982年的酷暑,仿佛,又长高了许多。我要和历史大声地对话,在一个雷雨之夜历史把这一切悄悄地告诉了我
……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触目惊心的“万人坑”!
武树帜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的过程中,在其军事占领区,大肆掠夺中国的物产和资源。青壮年劳动力,也成为他们疯狂掠夺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日本侵略者,仅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就劫走壮丁600多万人,到东北等地做苦役。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抓到日本当苦工。图一是日本侵略者大抓劳工的情况。
当时,大批被抓的劳工,不断地押到东北的日伪煤矿,从事非人的劳动。许许多多原来健壮的青壮年,一旦因工伤事故或生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就遭到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有的不给饭吃饿死,有的让“洋狗”咬死,有的被棍棒打死,死了之后,就扔在矿山附近的山沟里。还有一些人,没等死掉,就被活活扔进乱尸坑。这样,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领土上制造了无数残害中国劳工的“万人坑”。图二,是吉林辽源煤矿“万人坑”一角。在这个1,200平方米不大的地方,就埋葬了179具中国劳工的尸体。
“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也是任何人歪曲历史的欺骗宣传所掩盖不了的事实。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难得诤友
李烈钧
有些人一听到批评就蹦跳起来,把别人的意见统统指为“打棍子”,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棍子这玩意儿,历来都是打人的。十年动乱时,棍子与帽子齐飞,着实使大家吃够了苦头。但沧桑变迁,斗转星移,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如果把正常的批评也当作棍子,那就大谬不然了。
任何人,总难免不头痛脑热,七病八灾,到沉疴缠身时,讳疾忌医的是蠢人;一个人在社会上,也难免沾染上坏思想的毒菌,这就需要批评。闻过则喜,及时清除污物,方能保持肌体的健康、清洁。
陈毅同志有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是否有这样的“诤友”,是否有开展批评的良好风气,是政治空气浓不浓、精神状态好不好的重要标志。生活在批评活跃的环境中,就会奋然向上;“诤友”多的人,方能不断进步。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丁玲研究资料》问世
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丁玲研究资料》最近已经出版。本书搜集了有关作家生平与文学活动的材料,对于作家创作的评论,并附有年谱、著译系年、评论文章目录索引等比较完备的原始材料。对于作家的生平作了详尽的考证,发现了一些为外界所罕见的材料,搜集了国外有代表性的评论。这是对于丁玲研究的第一本资料书,是国内外丁玲研究者期待已久的书。
《丁玲研究资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的乙种“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资料丛书”的第一本问世。这套“汇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全国近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协作编选。甲、乙、丙三套丛书包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运动与论争,近二百名现代作家的研究资料专集,以及现代文学史上主要的书刊目录索引资料等。这将是“五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套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
(时鸣)


第8版()
专栏:

古艺新人(油画)
潘鸿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