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才人”之出
雷克
清人赵翼有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话本来是指说文坛的。但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埋头苦干的,有一心为公的,有廉洁清正的,有舍生取义的……这些新时代的“才人”真是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这里讲的“才人”,不只是站在时代潮流之前的伟人,洞悉世界奥秘的“天才”,也包括干才,包括并不锋芒毕露却愿意为人类的伟大事业付出更多的心血、汗水的人们。
问题是,“才人”脱颖而出之后,有的却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这种现象,自古有之,今日仍难避免。恰如人们所说的,先进人物,被认为是“才人”也罢,不被承认为“才人”也罢,在有的地方总是“吃不开”。正因为你很积极、很上进,在有些方面冒了尖,那就有“赶时髦”、“出风头”之嫌;你如果办事认真、原则性强,敢顶歪风邪气,就会被说成是“多管闲事”;因为争当先进受到挫折,非但不予同情、支持,反而讥之曰“自讨苦吃”;有的先进人物被大家公认为模范之后,还不免被人说风凉话:此人争先进、当模范“夹杂个人目的”——“动机不纯”!更有甚者,还以这样那样“合法”的理由对先进人物实行卡、压,处处刁难、事事掣肘!
鲁迅先生知人论事,曾有这样一段名言:“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何况我们的模范、标兵们呢。他们既为先进人物,必然是与“传来的积习”相抵触、相背谬的,总是要超越旧的思想观念,高出一般人的认识和觉悟水平之上的。这就难免招来种种非议,在一些情况下“吃不开”了。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支持先进人物。当伯乐,慧眼识英雄,发现“才人”,挖掘先进,固然重要,积极帮助“才人”立足、前进,同样不可缺少。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文明,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靠群众中“才人”源源而出,给整个劳动者的队伍,给全社会,带来新的生气,新的风貌,新的局面和新的干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树立先进、学习先进的重要原因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先造成这样一种风气:谁当先进谁光荣,谁理直气壮;谁学先进、宣扬先进谁光荣,谁理直气壮。反之,则要受到批评,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我们的模范、先进人物得以在更广大、更自由的空间,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和才智。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要有一个“生活的储藏箱”
谢 添
问:您提到演员、导演都要有个“生活的储藏箱”,能不能请您详细谈谈?
答:“生活的储藏箱”是个比喻。我觉得不但编剧要深入生活,导演、演员也要深入生活。生活是艺术的生命,木之本,水之源。缺乏生活,不管化装如何形似、语言造型如何准确,动作模仿如何形象,总给人以格格不入之感,不真实,少神韵。一个导演要驾驭全片,对影片内容的背景、社会风尚、人情世态等等都要有全面了解。一人导演,万千观众,什么能人没有?一出纰漏,明眼人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甚至会出笑话。即使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导演,也在所难免。所以,我认为每个演员、导演都要有一个“生活的储藏箱”,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积累。我扮演电影《六号门》里的马金龙,就从“箱底”翻出了小的时候在天津耳闻目睹的身上刺花、称霸一方的“青皮”的形象。扮演《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脑子里就出现了少年时代所接触熟识的几家广东、浙江的买卖人。解放初期,我在东北一个农业合作社深入生活。一天晚上突然接到电话,要我连夜赶回鞍钢。我到一个小车站去上火车。当时这个站上只有一位白发霜须的老人值班。他又卖票,又剪票,又打红绿灯,还代卖香烟糖果。我对他的工作精神打心眼里佩服。那时候就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他搬上银幕。于是我就暗暗地记下了这个风雪之夜、偏僻的小火车站的场景和这位老人家。一直把它在“储藏箱”里放了好些年,最后在导演电影《锦上添花》时,才了结了多年的宿愿。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应当交游广、多爱好、细观察。平时不妨广交七十二行朋友,熟悉各行各业人物的职业特点、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电影就是反映人的生活、斗争的,是让人看的,不熟悉人怎么行。爱好广泛点,恐怕也是职业的需要。我这个人爱运动,好看球赛,有时也玩玩篮球、乒乓球,游游泳。从小爱听京戏、评剧、梆子、曲艺,爱看杂耍。也结识了不少体育界、戏曲界朋友。小时候还学过几天画,解放前在上海报刊上画过一些漫画,抗战时在大后方还以画电影广告画谋生糊口。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些爱好和交游,在导演影片时都起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作有心人。不妨把你的眼睛当作摄影机的镜头,把生活中的“场景”一张张拍摄下来,“底片”留在脑子里,用时可以随时“冲洗”。马路上有争吵,你也可以凑上去看看,不是去起哄,而是观察人。看一看争执双方的表情、旁观者的神态,不同行业人的反应,男女老少各持什么态度。到人家去作客,可以留心一下家庭摆设,推断一下主人的情趣、性格。就是当你在饭馆里等饭的时候,也可以把窗口作为一幅镶嵌起来的景物画来欣赏,从不同角度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把它默记在心,说不定那一天选场景时,它会一下子跳出来,被你搬上银幕。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就会提高表演、导演的质量。
目前,我们银幕上出现了不少新人,可说是才人辈出,群星争辉。但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往往演城市人的演不好农村人,演知识分子的演不好工农兵,演文静的不善于演泼辣的,演豪放的不善于演柔媚的。反之亦然。这恐怕还是艺术素养不够,生活不够。一个演员、导演,不能满足于一片一戏的成功,要永远拜生活为师。人不能吃一顿饭管一辈子,要一日三餐;花草要经常施肥浇水,才能常绿常艳。艺无止境,生活中的财宝永远开采不尽。要时刻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土壤中摄取营养,使艺术的花朵永不凋谢。
(李延祜整理)


第8版()
专栏:

首钢漫步(三首)
晏 明
钢城奇峰
十里钢城,有多少奇峰?
一座一座矗立在花园中。
十里钢城,哪一座奇峰最美?
新二号高炉笑迎阵阵春风。
伸向峰顶的银色通廊,
象雨后晶蓝晴空的长虹。
峰边,操纵室一尘不染,宽敞明亮,
峰下,园林里迎春盛开,柳绿花红。
在登上峰端的浅绿扶梯下,
尾尾金鱼畅游在清泉中。
这是钢城奇峰,还是钢城奇迹?
出铁了!新二号高炉涌出赤霞彤红。
遐 思
我青春年少时曾经梦想——
当一名想象丰富的画家,
把最美的色彩涂在画布上。
我走进如画的首钢,
站立在面对转炉的窗前,
看沸滚的钢水旋舞、跳荡。
那喷薄的钢流,织成瑰丽的奇景,
染红车间的四壁、铁柱、钢梁。
呵,那迷人的色彩,画家怎能想象!
我青春年少时曾经向往——
当一名歌喉嘹亮的歌唱家,
在豪华的音乐厅放声歌唱。
当我漫步在燕语莺歌的首钢,
座座车间传出钢与钢的交响,
那是力与力的欢唱,节奏多么铿锵!
钢与钢,象激流奔腾直泻,
美的旋律,闪耀着奇妙的幻想,
歌唱家,你该怎么歌唱!
美的耕耘
——建造园林式企业
这里曾经烟尘滚滚,
这里曾经火光缭绕。
撒下花的种籽,
铺开树的波涛。
炼钢工送走红浪的昼夜,
老花匠迎来春的花朝。
这里海棠灼灼,那里树树碧桃,
这里榴花似火,那里芍药妖娆。
什么时候?月季花开了,
朵朵月季映红缕缕夕照。
呵,美的播种,美的耕耘,
尘消烟化,钢城绿云滔滔……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让“前门”畅通起来
丁 琪
现在,人们对于“后门”的危害性,可以说有了比较清醒的一致的认识,但是对于我们的某些“前门”不畅通所带来的危害,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有些人身居“前门”要位,不是积极按党的方针政策为人民办事,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而是在那里人为地设置障碍,堵塞门径。比如,那些按国家政策规定正常调迁的人,有的单位掌握人事大权的人就是顶着不予办理,逼着人家托人情,拉关系,打关节,送高级烟酒,甚至送沙发、电视机。这样堵住了正常的门径、渠道,许多群众按政策规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任其下去,要么去拉关系,走后门。这种走后门,也叫“逼上梁山”吧。
诚然,不管怎么说,走后门这种现象总是不好的,应该纠正。但纠正这种“后门”确有一个治本问题。我们要堵住“后门”,就要打开和畅通“前门”,使要办的事有处可办,要解决的问题有地方去解决。否则,“后门”会堵不胜堵。因为,那些身居“前门”要位,人为设置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把“前门”变成“后门”。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铜壶滴漏
施连方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路“交泰殿”里,陈列着五个水壶构成的铜壶滴漏。更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宫”里,还存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的贴录。第一句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漏声即是指的铜壶滴漏之声。
那末,铜壶滴漏到底为何物?怎么又会入杜甫的诗句?
“铜壶滴漏”,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周礼·夏官》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这种古代计时仪器,分为两种:单壶和复壶。我国解放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的“漏壶”,是“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迭置”而构成的计时仪器。现在,“故宫”陈列着的“铜壶滴漏”(亦称“漏壶”),也是属于“复壶”的类型,它比“元延祐年间”漏壶的组成,多了一只贮水壶,是由“五个壶”构成的。
“铜壶滴漏”古称“漏刻”、“刻漏”、“漏壶”。“铜壶滴漏”名称来自唐诗人温庭筠的诗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见《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而杜甫把漏声写入诗内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秋,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首都长安。肃宗率众官从凤翔回到长安。杜甫时任左拾遗,同朝为官的诗友有王维、贾至、岑参等。他们时相唱和,歌咏唐室的“中兴”。其时贾至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僚友们纷纷和诗。杜甫的和诗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的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大明宫的景色:桃花竞艳,旌旗翻卷,燕雀逐风,香烟氤氲,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朝时,耳听铜壶滴漏,所看到的绚丽春色,所以铜壶滴漏之声也就自然而然地入了杜诗。


第8版()
专栏:

生命啊!常青(木刻) 林 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