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要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
卫生部部长 崔月犁
内容提要: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发展中医事业要抓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认真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一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所以有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确实能够诊治疾病,是一门科学,也是我国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重视和关怀中医事业,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方针政策。十年内乱期间,中医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卫生部门通过拨乱反正,肃清“左”的影响,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采取了多种措施,使中医事业得到了恢复、整顿和发展。目前,全国的中医医院已从1976年的171所发展到753所,8,000多所县以上综合医院大都设立了中医科,中医病床从15,000张发展到57,000张。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科研也有了发展,现有22所中医学院和一所内蒙古民族医学院以及一些西医院校的中医系;中医药研究机构发展到43所,陕西、湖北、辽宁三个中医研究基地正在建设中。全国中医队伍已从1976年的23万人增加到29万人。中医工作出现了可喜的转机。但是,中医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距客观要求都相差很远。
发展中医事业,要抓住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一个是在中医机构中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
在执行中医政策方面,主要是进一步肃清“左”的影响。我们卫生系统,长期以来“左”的影响相当严重。三中全会以后,虽然在指导思想上基本得到克服,但在实际工作中“左”的影响要完全纠正过来,还得费很大力气,还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过去,我们搞中西医结合有很大成绩,一些同志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为发展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也曾经发生过不看条件,硬要在短时间内创造一个唯一的新医学派,人人学中医等等,表面看来好象很重视中医,但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地学习中医,结果,只学了一方一药,中医理论丢掉了,有经验的老中医越来越少,年轻的跟不上,继承不下来。这种状况应当改变。
我们强调贯彻中医政策,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轻视和排斥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是我们一贯的方针,中西医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仅过去提倡,现在提倡,今后仍然要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要认真贯彻,但问题的关键是卫生行政部门究竟把中医摆到什么位置。必须明确指出,时至今日,那些仍然认为中医药学不科学,对中医工作鄙视、歧视、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头上赞许而实际上排斥或者听之任之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当前,在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中医在诊断、治疗、急救、用药以及护理等方面都有它的特色,离开这些特色也就不成为中医了。如果中医离开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和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只剩下单方单药,那么中医药学也就丢得差不多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中医医院就是要以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去从事医疗实践,否则就失去办中医医院的意义了。既然是中医医院,就要名副其实,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关键是中西医的关系问题。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就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对中、西医人员都要合理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有人说,在中医机构中提倡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提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要搞“纯中医”,是要同西医“分道扬镳”,这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没有什么纯而又纯的东西。各个学科都是在发展中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为所用的。中医、西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要在不断学习中发展前进。我们说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就是在诊断、治疗、急救、用药、护理、病历书写和病房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恢复和发扬中医中药的特色,提高疗效,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有计划地提高中医的业务水平。在发展中医药学的过程中,也要虚心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科学仪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诊疗手段。中医中药虽然疗效显著,但目前有些还不能用现代自然科学加以说明,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是会不断加深的,中医未被认识的许多问题也会逐步被认识。
关于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乏术问题,应当积极发展中医教育,切实办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校、针灸学校、中医护校,重视中医专科医生的培养。中医院校一时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地区,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医带徒工作。中医学院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基地,要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应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要在系统掌握好中医理论和诊疗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学习一些西医知识,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药学,但不是要求培养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的医生。中医学院要加强师资队伍和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明确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中医医院,不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各类人员都要围绕着继承发展中医药学这一目标进行工作。在搞好中医药教育和中医带徒的同时,还要鼓励自学成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针灸、按摩和正骨学校。
在今后精简行政机构中,卫生行政部门的中医管理机构不应削弱,而应当加强。加强并不是增加多少干部,而是要有精干的机构,有热爱中医事业,坚持党的中医政策,能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和解决问题的领导班子及工作人员,以便在组织上保证中医政策的全面贯彻。要逐步增加中医事业的经费比例。国家对中医事业的专项补助,一定要保证落实,不能挪作他用。
中医工作中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如中药、中医药科研、中医古籍整理、民族医和草药医等,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逐步加以解决。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过去全国各级综合医院及中医院作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其中不少医院的工作是有一些基础的,需要进一步加以总结,以巩固和发展它的成果。卫生部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准备召开工作会议。总而言之,问题虽多,但只要抓住认真落实中医政策,保持发扬中医特色这两点,就可以把中医工作逐渐做好。


第3版()
专栏:

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
重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员作用
本报讯 最近,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在检查知识分子工作时,对全院科技队伍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目前,这个院的一些研究所和研究室的领导、科研管理干部、科研业务骨干,大部分是解放后大专院校毕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学科齐全、有战斗力的科技队伍。
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五十年代初组建成立的,不但云集了许多全国知名的老教授,还有解放后我们党自己培养的大批知识分子,他们刻苦钻研,勤奋攻关,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逐步成才。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院党委认识到:要使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关键是要大胆提拔重用中年科技人员,敢于往他们身上压担子,委以重任。院党委坚决排除了来自极“左”的错误思想影响的阻力,坚定不移地做好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工作。
把德才兼备,有组织领导能力,专业知识丰富,有培养前途的中年知识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在科研工作中发挥“顶梁柱”的作用。近5年,全院共提拔了48名室以上科研领导干部,其中40名是中年科技人员。1955年大学毕业的药理毒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秦伯益,今年49岁,1978年任副所长以来,在进行科研计划、干部考核、评定职称、科研成果鉴定、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大家的好评;他负责的高效镇痛药研究成果,去年已开始在临床使用,镇痛效果较好。
放手让中年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1977年以来,全院为部队提供的102项应用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00多篇论文,多数出自中年科技人员之手。副研究员吴祖泽是1957年大学毕业的,今年46岁,他在造血干细胞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用造血干细胞治疗造血障碍疾病积累了实验经验。197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编著的30多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一书,他还在《中国科学》、《生理学报》、《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35篇论文。院、所党委对他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他先后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一次,提前晋级一次,去年10月份以来,党委又让他担负起了实验血液学研究领导工作的重任。
在大胆放手使用中青年科技骨干的同时,注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工作能力。院里派出48人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的人员中,有29人次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进修或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25名科技骨干都是中年科技人员。 帅宏耀 张鸿懋


第3版()
专栏:

电子驱蚊器无驱蚊效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缪建吾
我国每年春夏秋三季是蚊虫的活动高峰。近年来有些报刊曾刊登介绍电子驱蚊器的文章,某些地区的工厂在没有掌握可靠情报的情况下,匆忙生产上市,给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
电子驱蚊器的线路图最早见于1970年的美国《大众电子学》杂志。1973年后,上海科技干校的几位学员按照上述线路图制作了电子驱蚊器,屡试屡败。此后上海有些无线电工厂和不少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制作了许多类似装置与我所共同试验,不论在实验室或野外均无效果。
最近的七八年期间,我们陆续见到美国、西德、日本和瑞士的电子驱蚊器。尽管它们外形多种多样,但都是能产生可听声波的装置。生产厂商宣称:“驱蚊器发出的声波在0.9至2.5米距离的范围内能驱赶飞来吸血的大多数雌蚊。”云云。在实验室内,我们对日本和西德的电子驱蚊器作过效果试验。我们先将有短时间驱蚊作用的清凉油(上海中华制药厂出品)涂在手背上,手掌不涂。当手伸入放有蚊虫的纱布笼内,雌蚊纷纷飞向未涂清凉油的手掌叮咬吸血,当手背不涂油,手掌涂油,蚊虫则飞停于手背上。将电子驱蚊器放入蚊笼内,启动驱蚊器1~3分钟,能听到器内发出的叫鸣声,此时蚊虫的活动并无任何异常现象。然后将未涂驱蚊油的手搁置于驱蚊器的上方,或将该器放在手背上,我们立即就能见到众多的蚊虫在手背和手心上叮咬吸血。
1974年之后,我们在国外的科学杂志上见到美苏等国的实验室,对市场销售的8种型号的驱蚊器作的试验,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试验报告都是否定这类装置的驱蚊效果。迄今尚未在蚊虫的生理试验中发现某一音频对雌蚊有驱避作用的证据。


第3版()
专栏:

到社会大学去解决专业思想问题
广州市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研所 关中秀
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我不想讲大道理,只想以自己亲身经历谈一谈。
二十年前,我也与张俊英同学一样,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踏进了农学院的门槛。我原来幻想着当一名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或者达尔文式的生物学家,因此在高考志愿栏里都填上了医学院或生物系。为防万一,我也填了个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可是,录取通知单上却是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三个农字象一座巨型水压机,压得我抬不起头来。进校不久,我患了风湿性关节炎,两腿疼痛难熬。我想,华南地区作物栽培以水稻为主,要是将来分到农村去工作,整天在水稻田里浸泡,岂不是加重自己的关节炎病痛吗?我想过转专业,甚至想退学。后来还是老师、同学们作我的思想工作,总算暂时安定了情绪,但学习总提不起劲。
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山区的公社农科站工作。由于在学校里学习不认真,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碰到不少棘手问题。有一次,公社发生了大面积的“火烧禾”,一片片田块的水稻叶片上起着铁锈斑点,远看象火烧一样。农民以为是病虫,又撒“六六六”粉,又喷西力生,不但没治好,反而更严重。在公社召开的生产现场会上,不少生产队长哭诉着说:“同志,究竟有没有办法救救那禾苗,要是失了收,不要说对国家没贡献,就是全队社员吃稀饭也成问题啊!”我听了就象针扎一样痛苦,决心找出一条根治措施。我翻书本、资料,并从水稻发病地区的土质、地下水位、排灌情况、病叶症状,诊断出是水稻赤枯病。于是,我提出了立即深中耕、排水露田、增施草木灰、停止施酸性化学氮肥及农药等措施。公社采纳了我的建议。不久,发病的稻田又转绿了。公社又根据我提出的根治水稻赤枯病的措施,发动社员开深沟,降低稻田的地下水位,排除土壤毒质。并且整治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二三年后,那些历史性发病地区就基本上杜绝了赤枯病。自此以后,社员们在生产上有什么问题,都主动来请我去帮助解决,连邻近公社的社员也常常来请我。生产增收了,他们不忘记我,总说有我的一份功劳。这时,我才真正深深地体会到,我这行工作与农民的生活太密切了。也只有在这时,才解决了我的专业思想问题。十多年来,我不断地、自觉地钻研农业技术,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了知识的不足。1978年,我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农学院研究生。现已毕业,分配到甘蔗糖业研究所工作。
我从不安心学农,到热爱农业,这一过程说明了专业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明确学习目的这个大道理,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得到深刻的感受。因此,农业院校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之际,先带他们到农村去一段短时间,听听农民的要求,看看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使他们真正看到本专业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办法比在课堂上讲大道理来得实际些,效果更好些。


第3版()
专栏:

苦闷,是因为没有树立革命理想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张元坤
现在,一些大学生常常感到“无名的孤独和痛苦。”局外人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但我是毫不觉得奇怪的。因为我正是从这种痛苦中走过来的。
随着“文化大革命”风暴而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我心中共产主义的理想消失了。我是扛着“个人奋斗”的旗帜进入大学的。考上大学,个人的生活目标已实现了一大半,于是个人奋斗对我就不再具有那么大的推动力了。我开始迷惘、痛苦、孤独,但无处诉说。于是,我整天整天地沉浸在流行歌曲中。一次上古代文学课,老师讲解屈原的《离骚》,听了之后我为我当时的思想状况痛苦万分。古人能有如此爱国之心,惟我独无?恰好这时中越边境上不断传来越南向我国挑衅的消息。我觉得这样下去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祖国,便开始探索人生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我首先读了黑格尔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说,每个人都力图在对方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它是对方的行动言,每一方都要消灭对方,致对方于死命……它们自己和彼此之间都通过生死的斗争来证明它们的存在”。我仿佛恍然大悟过来:人类生活就是生存斗争,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是我对黑格尔这段话的理解。于是,个人奋斗又在我心中死而复生。但我仍然不知我在奋斗什么,活着又为了什么。从此我再度陷入痛苦和孤独。不久我开始了再次探索。这次我是向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求援的。结果我所得到的是更加的孤独和苦闷。我探索的路又断了。我想用紧张的学习来减轻我的痛苦。我学起了美学。我看的第一部美学著作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集。他在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推崇备至,我很不以为然,常常把这些章节翻过去。但是为了搞清学术上的一些问题,我又每每不得不回过来硬着头皮读这些章节。渐渐地我觉得朱先生结合自己切身感受所讲的道理好象也有几分真理。这样我就开始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一年多以来,我读了《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第一卷)等等。开始是为了搞清学术上的问题,后来读得多了,渐渐对政治问题,社会历史及其发展问题,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等等发生了兴趣。我心里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终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心中复生了!我明白了我原来并不懂马克思主义。我得出结论:个人不应该仅仅是为自己的,他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必须把改变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终于从个人奋斗下解脱出来,从而个人的得失、前进中的困难就不再象以前那样看得那么重了,孤独苦闷感大大减少了。我的奋斗成了有明确目的的奋斗。
我们这些大学生毕竟是生活的幸运儿。若是我们一天到晚都那么消沉,感到苦闷孤独,那么,没有我们这种幸运的更多的社会青年将会怎样呢?再过十年、二十年,当国家建设的担子真的落到我们肩上的时候,我们是用坚实的肩膀还是用脆弱的精神去接下这副担子呢?奋斗吧,为革命理想而奋斗。中国向何处去,全在我们自己!


第3版()
专栏:

我对课外阅读的感想
今年二月我被分在修船厂工作。我在大学学的是船体设计,眼下在科技档案室工作。档案工作对我并不陌生,工作得挺顺利。这完全是我大学时代注重有计划地课外阅读的结果。
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如能有计划地利用,可以提高文明修养,填补知识空白。
目前,一些大学同学忙于翻阅内容相似的文学杂志,而历史、哲学、图书馆学等书刊很少有人问津。如果一个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专业基础+文学爱好”,那么就会缺少综合思辨能力和高度灵活的工作能力。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有研究价值,要从各个角度去提高课外阅读的价值和质量。
大连工学院毕业生 孙慧颖


第3版()
专栏:

激情与行动
我不想直书他们的名字,而代之以A、B。
A、B都来自于北方农村。在入学第二天的班级座谈会上,他们的发言曾激起我满腔热情,“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将近两学期的学习,他们的行为却相差甚远。多少个星期天,中午两点,A就背上沉甸甸的书包到教室去了,而B还在酣梦之中。多少个傍晚,B都在消遣中度过了,而A却伏在教室的课桌上挥汗演算……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了。A,六门功课全优,而B却三门不及格。
我偶尔和A交谈。每当我问起是什么给了他这样大的力量,他总是说:“我生长在农村,深知那里生产力的低下;更懂得农民的艰辛。他们送我来到了农大,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他把激情化作了实际的行动,而B则相反。
李彦立


第3版()
专栏:

连心桥
湖南长沙农校门前有一座小桥,它是进入该校的标志。几乎每天都有四五个农民经过这座小桥请学校兽医院的医生——畜牧兽医专业的师生去诊牛医猪。
有一次,长沙县团然公社一头耕牛得了胃积食症,危在旦夕。当地派人到长沙农校来求援。康复生老师随即到那里去,做了手术,切开牛胃,取出四土箕的内容物,治愈了这头牛。社员群众对此万分感谢。今年5月中旬,长沙郊区东岸公社东湖大队的社员刘宝云喂养的九头猪,先后患了猪丹毒病,他心急如火,来学校请兽医。该校二年级学生杨步云身背药箱前去治疗,对症下药,几天后,猪就康复了。
长沙农校的师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轮流到附近的农村出诊,只收一点药费。这样做,把教学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大都很受欢迎,群众称赞他们是“一无架子,二能动手”的实干家。
为了方便群众,学校兽医院在走廊上设了应诊登记栏。来人只要在黑板上写明户主姓名、住址、什么牲畜、何种疾病,学校就会在课余时间安排师生去出诊。农忙时,农民田里功夫很紧,只要打个电话约请就行。这个农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师生服务态度博得了农民的好评,请他们治畜病的人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月这个农校要为群众医治各种牲畜120多头。群众对这些心灵美的义务兽医十分敬仰,赠送了许多感谢信和纪念品,表示诚挚的谢意。校门口那座小桥原来是没有名字的,不知从哪时起,人们便把这座桥叫作“连心桥”了。
杨善清 王平兴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大学生当上了校外辅导员
今年“六一”,华南师范学院又有二十四名大学生当上了校外少先队辅导员。
去年“六一”,该校就有十五名大学生当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和小朋友一起参加“五讲四美”活动,向少年儿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华南师范学院 植 明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复旦中文系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学深入群众,积极开展采访活动。他们到上海港收集码头工人劳动号子;利用假期自费到神农架林区采集民歌;还搜集了苏北民间故事。他们的成果已多次被公开发表。
复旦大学中文系 彭小明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天津师院历史系举办书法学习班
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邀请天津市老书法家龚望、陈隽如为系里学生举办了书法学习班。书法班结业时,系里还邀请了天津市五位老书法家举行了书法表演,受到了系里师生的欢迎。
天津师院历史系 张 华


第3版()
专栏: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洛桑平措(中)坚持送医上门,受到藏族居民的赞扬。 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