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耐心、韧性与艺术道德
朱 晶
1915年,《教育诗》的作者马卡连柯把处女作《愚蠢的一天》寄给高尔基,高尔基批评了这篇作品,让他“再试写些别的东西”。马卡连柯自此辍笔,重新学习观察、积累素材,投入收容流浪儿童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十三年后,高尔基到马卡连柯主持的
“工学团”参观,热情鼓励他将这一切写成一本书。马卡连柯马上动笔写起来,两个月就写出《教育诗》的第一部,但他感到自己没有写好,苦笑着把书稿送上了阁楼。又过了五年,在高尔基的催促下,《教育诗》才正式出版。这时,距马卡连柯写第一篇小说已达十八年。
美国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二十六七岁时,某出版商决定出版他的一本短篇集。付排后,辛格看到校样又不满意起来,不想头一次出版这样的书。一直等了二十八年后,才同意出版他的第一本意第绪文短篇小说集。
这两位作家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怎样评价姑且不论,但他们如此认真、审慎的创作态度总该是可贵的。不能说马卡连柯、辛格没有文学才能,可他们不急于求成,竟以不倦的学习和劳动等待了十年、二十年,在有人看来,也许有点自讨苦吃,走极端吧!然而,这种严于自责、慎于出书的精神,对于那些天分不高、又想不断苦干下去的文学爱好者,应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丰美的艺术果实,不属于浅尝辄止者。仅仅满足于发表作品,迷恋于瞬息的成功,恐怕难以成为真正的作家。文学需要耐心,坚韧,需要不懈的劳动,独立的创造。无论新手还是老将,概莫能外。作家应当具备对文学——包括自己的作品——价值的鉴赏力。如果说,初学写作时还不能那么准确地判断创作的价值,那么,随着写作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扩,创作者的艺术鉴赏力实际上是在不断提高着,就是说,他们可以逐步懂得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文学的精品,因而会对自己的创作越发严格起来。这也就相应地加重了作家的艺术道德方面的责任。
人的才能有大小,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作水平有高低,当然不必要求所有发表的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但是,倘若为谋利或迎合小市民趣味而随意降低创作水准,以粗制滥造欺蒙读者,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从事“创作”、发表作品,那就明显地背离了艺术道德。还有种种不顾质量,只求发表的作风,都可以说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外许多作家成名之后依然“高价”征求批评、精益求精,其自知之明十分感人。相形之下,我们应当发现自己的浅薄。鲁迅先生一贯主张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他曾打算写一部以杨贵妃为主角的历史小说,还到西安作过实地考察;为了写一部反映红军生活的小说,他也认真搜集过有关材料,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鲁迅认为自己创作准备不足,而搁了笔。有的作家,将自己的不成功之作烧掉,这在世界知名作家中也不乏其人。
笔者绝不主张随便焚稿。但我似乎看到那吞吐着纸屑的火焰仍在燃烧,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的意味,一种至今仍值得赞美的艺术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第5版()
专栏:

唱出人民的心声
——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者曹火星
本报记者 石德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革命历史歌曲,已经在人民中间传唱三十多年了。
人们喜爱的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曹火星同志创作的。1938年,火星同志小学毕业后就毅然投入到革命队伍,那时他仅有十三岁。开始他在宣传队唱歌、演戏,后来进入华北联大文艺部学习音乐。他从谱写第一支歌《上战场》,从事作曲工作多年了,创作群众歌曲以及合唱、组歌等近千首。近几年创作的《祖国到处是春天》、《奇怪的音符》等歌曲,在天津市歌曲评奖中获奖。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火星同志说:“人们所以喜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不仅是歌曲的曲调洋溢、乐观、轻松、热烈、活泼、坚定,更主要的是歌词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个经久不衰的真理,并不在于谁说出的,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如此。”说着,他轻轻地弹了一下衣襟:“歌曲也象革命的人一样,是不可玷污的。有人可以把这支歌唱得俗气,唱得不堪入耳,甚至改头换面,但如果是一支好歌,它会抖掉自己身上的脏东西,重新争荣于世。”
那是1943年,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时,反共反人民、媚外卖国的蒋介石却说什么:“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当时,全国军民和各界爱国人士无不愤慨,纷纷起来反击这种狂言滥调。曹火星同志从党和军民的身上,以及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深感到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光明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他一挥而就,谱写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在干部训练班上教唱,到群众中演唱,很快传遍了解放区。火星同志告诉记者,那时河北省正定等县还没有解放,碉堡外就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雄壮歌曲,敌人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国民党反动派怕得要命,竟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用枪逼着老百姓唱,结果唱出的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后,人民心中的这支歌被定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唱到今天。
十年动乱期间,别有用心的人反对党的领导,要毁掉这支歌,硬是来了个改头换面,但是人民的心声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火星同志说:“十年动乱,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党受到严重破坏,遗留下成堆的问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我们党不那么可爱了,持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看不到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根据历史的经验和人民的意志,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卓有成效的。音乐界也是一样,老一代音乐工作者焕发青春,有才华的新人辈出,鲜花似锦。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哪能有今天的一切呢!”
谈到创作体会,火星同志认为,音乐工作者要坚定地执行四项基本原则,歌颂党的领导,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歌颂四化建设中人们的高尚情操和美德。每支歌都要给人们以教育、鼓舞和美的享受,不能把歌曲变成“商品音乐”,一味追求不看对象的“上座率”。有一次,曹火星同志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区——河北平山县,不少工人、农民、干部向他要歌唱,他们说:“给我们点新歌吧。我们讨厌你爱我呀,我爱你呀的那些东西。”人民的呼声,敲打着作曲家的心弦,在群众的激励下,火星同志又创作了《我爱祖国》、《海上吹来祖国的风》、《喜雨》、《新的雷锋来接班》等为群众喜闻乐唱的歌曲。
“谱写什么样的歌,唱什么样的歌,是关系到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曹火星同志表示,作为音乐工作者更要注重社会效果,谱写和唱出人民的心声,创作更多为人民喜闻乐唱的好歌。(附图片)
曹火星同志近照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5版()
专栏:

肃静与鼓掌
钟 岩
最近,七十七岁高龄的世界著名钢琴家符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从美国到伦敦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的第一场音乐会是为英国皇家歌剧团征集发展基金举行的,最高票价二百美元一张,他走上舞台时,观众起立欢呼达五分钟之久。
霍洛维茨已经有三十一年未到伦敦演出了。这次受到这样热烈的欢迎,有人问他:他从人们的掌声中是否仍得到乐趣。他笑着说:“重要的是肃静,而不是鼓掌。任何人都能获得掌声。但是肃静,演奏前和演奏时的肃静——那才是一切。”
这位钢琴大师的话言简意赅。它说出了一个艺术家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艺术家珍贵自己的艺术,为了保持艺术的完整性,不愿在不应该得到掌声的时候得到掌声。它也向观众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要求:观众要尊重艺术家的艺术,不要在应该保持肃静的时候没有保持肃静,有意无意地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
在我们正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和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今天,霍洛维茨的话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对于个别热衷于向观众要“彩头”的演员,对于少数乱喊好、瞎起哄的观众,是值得自励和自警的。


第5版()
专栏:

全国重点城市将进行雕塑建设
本报讯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已批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责成有关部门实施。
城市雕塑是一代文化的象征,既可以歌颂革命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反映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和鼓舞群众,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装饰城市面貌,对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和发展旅游事业也大有好处。可是,关于城市雕塑建设这项工作,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全面规划,也缺少固定的经费。各地虽作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情况是重视不够,考虑不周,发展不平衡,有的雕塑艺术水平不高,与我国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很不相称。
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充分发挥雕塑艺术的作用,最近中国美术家协会经过研究,提出了两项具体措施:一、建议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领导这项工作,成立城市雕塑规划小组,研究制订规划和计划,审查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二、希望国家每年为建设城市雕塑拨给专款,各省、市亦可视本地情况自筹经费。这些建议得到批准后,目前正在组织力量落实。


第5版()
专栏:

传记性连续故事片《鲁迅》即将播映
浙江电视台录制的传记性连续故事片《鲁迅》一至四集即将和观众见面。本片描写的是鲁迅青少年时期十七年的故事。它以周家这个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为背景,叙述了小鲁迅在家道中落的变迁中体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开始认识封建社会、封建家庭的丑恶与肮脏,从而决定离开家园,寻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这四集还艺术地表现了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生活及看社戏、玩起殇等颇具绍兴特色的场面。
这是浙江电视台在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条件下拍成的。该摄制组由不到20人,平均年龄为三十三岁的青年同志组成。他们仅用了半年时间、三万元资金,又快又省地完成了拍摄任务。本片由童汀苗、史践凡编剧,导演史践凡,摄象周凯光,美工闵宗泗。扮演小鲁迅的演员是绍兴鲁迅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王宏海。其他主要演员有:瞿翟、王若荔、李冰、张维国、胡世淼、刘明仁、冯美娟等。中央电视台拟定在7月中旬播出。(冲浪)(附图片)
导演史践凡正和小演员说戏。
为了给周伯宜治病,普瑞拿出自己的首饰,叫鲁迅去典当。周宗扬摄


第5版()
专栏:首都舞台

现代京剧《合家欢》来京演出
本报讯大连京剧团创作的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现代京剧《合家欢》最近来北京演出。这出戏自公演以来,在大连等地连续演出百余场,受到热烈欢迎。
戏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位农村老大娘由于盼孙子心切对计划生育思想不通而展开的。剧作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剧中的潘大娘、玉梅等人刻画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语言生动朴实,整出戏生活气息浓郁,艺术风格清新、明快、活泼,颇具喜剧特色。
这出戏的成功,不只在于从生活出发、真实感人、富有强烈现实意义,更在于艺术上既不是“话剧加唱”,也不是旧程式的生搬硬套。它用程式而不拘于程式,对传统表演技巧进行了合理的继承革新,使之较好地为表现现代生活服务。(附图片)
《合家欢》剧照 大连京剧团 丁善斌摄


第5版()
专栏:

喜看《鲁迅与世界》画册
戈宝权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的孙瑾、陈漱渝等六位同志,利用馆藏的丰富图片资料,合编了画册《鲁迅与世界》,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当我看到这本画册时,真可说是“先得我心”,很想把它介绍给广大读者。
正象画册的内容简介和前言中所提到的,这本画册是通过图片,“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鲁迅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所获得的国际地位与赢得的世界声誉”。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翻译介绍外国的文学和科学。他翻译和编辑出版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域外小说集》;同时,他还写了《摩罗诗力说》、《说?》(即镭)、《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论文。从二十年代起,鲁迅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不断地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在逝世前三天,又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鲁迅一生中共翻译了15个国家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
此外,鲁迅还搜集、收获和介绍了大量外国艺术(特别是版画)作品。他主编过《朝花》等文艺刊物;编印了多种中外的版画作品,其中重要的有《苏联版画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和《死魂灵》。当1931年为“一八艺社”举办木刻讲习班时,他还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讲课,并亲自担任翻译。
鲁迅在他的一生当中,同不少外国作家都有亲密的交往。从早年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苏联的翻译家王希礼起,直到上海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日本作家山上正义和增田涉,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法国作家伐扬一古久列,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斯诺、伊罗生,捷克学者普实克等人的交往,都是非常感人的。
鲁迅的作品早在二十年代初,就被翻译成外国文字。
《鲁迅与世界》这本画册,图文并茂,装帧印刷都很精美,文字说明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鲁迅的有关思想和主张。


第5版()
专栏:文艺新书

《美学讲演集》
《美学讲演集》最近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它是在一九八○年全国首次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美学家们讲课的基础上节选汇编而成的。
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美学研究对象、美的本质、审美意识、马恩的美学思想、中外美学史、各种艺术门类的美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它所编选的专题,是这些美学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如朱光潜所介绍的“不通一艺莫学艺”等治学经验,很可贵。在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上,李泽厚提出要以包括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等内容的审美心理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这也是别具新意的。蔡仪和马奇对《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是认真的,对读者有启发意义。王朝闻同志对于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互相成为对象的辩证关系以及自然界事物(如竹、蛇等)有美和丑的两重性等问题,作了阐述。
(野 桃)


第5版()
专栏:艺坛新风

陈素真处处讲节约
史国新 王超寰
今年四月初,河南新乡市戏校两位同志到天津接著名豫剧艺术家陈素真赴新乡讲课,对她说:“我们那儿条件差,准备让您住在宾馆里。”陈素真一听,坚决地说:“我是去向下一代传艺的,不是去享受的。我不住宾馆,就住在学校吧!这样,我能和学生们多接触。只要多出些成绩,比住高楼大厦舒服!”
到了新乡,陈素真又一次提出了不住宾馆的要求,甘愿住在戏校露天剧场舞台旁边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里。屋子里只有一床、一桌、一把藤椅、一把木椅。这屋子,就在几天前还是戏校堆放戏箱的仓库。陈素真满意地说:“这很好嘛!从窗户里就可以看到学生练功,学生找我、我找学生,都很方便”。
对陈素真应聘授艺,新乡市文化局提出要给她一笔讲课费,陈素真谢绝了。她说:“我是国家干部,在天津已经有一份工资了。一分钱的报酬我也不要。”
当我们访问陈素真谈到此事时,她恳切地说:“我来新乡戏校是尽义务的。如果给人家添麻烦,让人家花钱,我心里难受。我已经六十五岁了,没有别的愿望,只要能为豫剧多培养几个学生,比什么都高兴。”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文艺动态
△最近,杭州举行“艾青研究学术报告会”,就艾青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问题进行了讨论。
△《南昌晚报》举办“石榴花”散文比赛活动,著名作家谢冰心等被聘为顾问。评选结果将于年底揭晓。
△大型文学刊物《江南》,将改为大型青年文学季刊。
△詹安泰教授的《宋词散论》,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孙逊的《红楼梦脂评初探》,最近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写作教研室选编的《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5版()
专栏:

湖 畔(雕塑) 章永浩


第5版()
专栏:

游小西天纪事
白 槐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建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是山西省隰县城西凤凰山巅上的一座禅宗寺院。不久前,我随首都旅游记者团,游览了这个地方。
这个古寺庙建筑,因地布景、结构巧妙、气势非凡。听说小西天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外形,而在于它保存了完美无缺的悬塑艺术。
我一口气登上177级石阶,来到寺院。在大雄宝殿内,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殿内的墙壁上、梁柱上,无一处不悬塑着佛教人物和传说故事中的飞禽走兽,其数目难以确算,少说也有几千。悬塑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意外地能观赏到这样杰出的雕塑艺术,真是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
观赏之余,不禁引起深思:山西名胜古迹在十年动乱中多有毁坏,何以小西天能这样保存完好?地区和县里的领导对我们说,这要归功于小西天的住持和尚释性堂。我们在寺院门口看到了他。他已经66岁。他因家贫于18岁时出家为僧,1958年来到小西天。他从亲身体会中,深信党的宗教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他自住进小西天后,勤于打扫,精心整理,使所有的文物珍品一直保存完好无缺。在十年动乱中,他被列入
“牛鬼蛇神”,中断了供应粮,一些人经常用拳头、棍棒威逼他“滚蛋”,但他为了守护那些庙宇文物,不离开小西天一步。他开荒种地、拾柴拣煤、喂羊卖奶,借以维持生活。他利用险要的地势,关紧大门,不让人进庙破坏。有人偷袭进来要砸石碑、搬佛像,他就用身子护住拚命阻挡。大雄宝殿的十二扇门被强行拆走,他花了三年工夫,不顾斥骂和刁难,硬是把失物追回,重新安到原处。在我们采访时,他很有兴致地把我们引入半云轩。这里有明版藏经6,778册,释性堂如示家珍般地从经橱里取出几册让我们翻阅。这是他经常翻晒、检查,想方设法保护下来的。
他早已恢复了国家供应粮和公费医疗,每月得到生活补助费20元。他精神焕发,心满意足,决心为看护这座寺院献出毕生精力。(附图片)
小西天 薛 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