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落实养猪政策推广科学养猪办法
四平地区养猪业持续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佟万贵、陈积成报道:吉林省四平地区养猪业持续发展。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区生猪总饲养量达136万多头,比去年同期增长4.38%;出栏30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24%,其中向国家交售商品猪54,800头,比去年同期增长6.53%。
四平地区是吉林省的养猪先进地区。今年全地区生猪生产持续发展,主要是靠政策调动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靠科学提高养猪技术水平。今年全地区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养猪生产责任制。有些县还确定了养猪奖励办法。如梨树县规定,凡是实现一人一猪的公社,县里发给公社奖金200元;如果这个公社实现了每户交售一头商品猪,县里就给公社奖金300元。这样,就把集体和个人养猪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为了切实帮助养猪户解决饲料问题,全区按规定把绝大部分饲料地分到养猪户。有的生产队还耕种一定数量的集体饲料地,掌握部分机动饲料粮,用作调剂当年生猪发展的饲料。四平市为鼓励社员多养猪,规定郊区菜农饲养的公、母猪,除每头由生产队供应250斤精饲料外,还补给200斤混合饲料。对于不分饲料地的纯菜农饲养的生猪,每头补助500斤混合饲料。
猪源供应充分,是发展养猪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四平地区认真抓好国营和集体饲养公、母猪的工作。全区共有6个国营种猪场,今年以来已培育出种猪1,400头,先后出售给社、队和专业户与重点户饲养。不少社、队都注意了巩固和发展集体养猪。怀德县双榆树公社,由于集体养猪搞得好,掌握了猪源,稳住了仔猪价格,连续多年实现一人一猪,今年又有新突破。据4月末统计,全社生猪饲养量达15,500头,人均占有0.7头,在全区名列前茅。
这个地区还大力推广科学养猪技术,加强防疫灭病工作。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在梨树县太平公社进行了畜病合作防治和生猪保险试点。具体办法是,畜牧兽医站对养猪户实行包防疫、包治疗、包猪本(死一头猪包成本25元);养猪户每头猪每年交保险费两元。试行结果表明,这种办法简便易行,兽医满意,群众欢迎。今年以来,已在全区各地推广实行。
为解决“卖猪难”的问题,今年2月初各级商业部门就与养猪户签订生猪派养派购合同。全区计划派养任务是214万头,派购任务是46万头,并签订了合同。如养猪户不按合同规定时间交售,每晚交售一天,每头猪要向商业部门交损失费一角;商业部门每晚收一天,要给养猪户每头猪每天补助饲料费三角。大家称这种合同是“双保险”,使养猪户吃了“定心丸”。


第2版()
专栏:短评

环环都要扣紧
吉林省四平地区的养猪生产,近年保持连续发展的趋势,生猪饲养量、出栏率、商品率稳步上升。在一个地区的较大范围内,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从这个地区的实践来看,养猪业的持续发展,依靠养猪政策的稳定。无论是集体养猪,专业户养猪,或者是一般户养猪,都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不管是奖售规定,饲料地划分,还是派养派购合同,都要落实、兑现。农民看到养猪确实有利可得,而且政策稳定可靠,就服了“定心丸”,放心放手地大养其猪了。靠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养猪积极性,这是四平地区发展养猪的一条基本经验。
养猪业如同其他养殖业、种植业一样,都要具备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向饲养专业化发展,更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的生产协作;要提高生猪的商品率,也需要产供销渠道畅通。这些条件,不是农民自己所能创造的,就是一社一队的集体养猪业,只靠自己的力量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四平地区全面考虑到养猪的各种必要条件,从种猪培育、仔猪繁殖、混合饲料供应、防疫灭病,直到生猪交售等等,环环抓紧,一环不松。这样就能够确保养猪业的正常发展。这些经验,对于那些想多养猪而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想多购猪而忽视为农民提供条件的领导部门,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目前,生猪出栏交售的旺季来到了,要落实政策,履行合同,做好购销工作,保证农民养猪应得的利益;也要从旺季想到淡季,想到全年,象四平地区一样,有一个发展养猪业的全盘安排,以促进养猪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2版()
专栏:来信

咱从心里感激党的政策好
湖北竹山县三台公社三台大队社员 石德应
今年夏收,我家放了个“冲天炮”,收了12,000多斤小麦,人均将近1,000斤。我们北星河边的人也有今天这样的舒心日子,真叫人心里又甜又酸。
解放前,竹山有句出名的歌谣:“穷霍河,富深河,讨米不到北星河。”连讨米的也瞧不起咱,端碗不朝这一方。那时候的北星河,从河口到茅塔寺,120里,咱这一溜边只有不到3亩水田。点把好田好地,不够附近的那几个大地主争。穷苦人,有的逼上山,种点薄皮地;有的只好给地主卖工。这里的土质也差,尽是死黄泥巴,粘在犁头上下不来,庄稼长不好。咱一年到头,一天三顿吃点巴巴菜。解放的时候,咱这个地方,没有一间瓦房,尽是些茅草棚。
解放了,地主打倒了,可北星河条件还是差,产量还是低。入社时,咱们家三亩水田,亩产300斤谷子就算了不起,还到县里去介绍经验。以后日子慢慢好过一点了,政策又卡得紧,有点余粮的人只敢放在碗底子吃,不敢露到碗面上来。其实,露富,也露不到哪里去。
去年实行了责任制,咱北星河象是摆了个大擂台,一个一个赛着干。我们家承包了24亩6分地,块块地边、地角都整得泡乎乎、散酥酥、细末末。我们还从河里运沙,圈里挑粪,来治死黄泥巴。麦子长起来,齐崭崭。风一吹,那麦浪滚过来滚过去,象吹在心窝里一样熨贴。咱队仓库前有块三等地,去年割麦,用镰刀在草窝里找。今年咱家13人,半天才割了3亩,单产达到600斤。我们隔壁黄治华的么女儿,今天洗衣服,我去看了看,嘿,一家5口,盆里就泡了6件料子服。
丰收了,咱一不忘国家政策好,二不忘干部带了路。为了感谢党,除了提留,我这一季就要卖5,000斤粮食、1,000斤油料。让人家莫再小看北星河。
(唐明文整理)


第2版()
专栏:

群鸭戏水 田 萍摄


第2版()
专栏: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猪源不足问题
四川抓好母猪生产增加猪源
本报讯 通讯员张新琴报道:四川省人民政府最近批发省畜牧局的报告,要求全省各市、州、县切实抓好母猪生产,增加猪源。
最近以来,四川省一些商品猪重点产区存栏母猪持续下降,猪源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成都、温江、内江、绵阳、南充五个地、市,今年第一季度能繁殖的母猪比去年同期下降12.6%。有的地、县母猪只占总猪数的4—5%。猪源不足,对发展养猪已产生不利影响,如不抓紧解决,将会影响全省猪肉的总产量。
为增加猪源,这个省畜牧部门要求各地首先养好现有的母猪,提高母猪的产仔育成率,争取平均每头母猪一年多生和少死各一头小猪,这样就能增加相当于60万头母猪的产仔量。还要求母猪减少过多的地方,尽快增加存栏母猪,全省存栏母猪占总猪数的比重不应低于7%。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确定能繁殖母猪的适当比例。发展母猪要发挥集体饲养和社员户养两个积极性,尽量做到队繁户养,要进一步落实饲养母猪的奖励政策。生产队每年要给每头母猪统一提留300斤左右的饲料粮,或划给一至二分饲料地,把母猪饲料地列入社员承包合同,采取养母猪给饲料地,不养时地由集体收回的猪地挂钩办法。母猪产仔时,要按规定兑现国家对仔猪的奖售粮。在抓好母猪生产的同时,还要注意推广良种猪,争取今年全省的杂交猪由去年占总猪数的20%提高到25%。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南阳市环城公社西关大队社员胡小爱,试验成功西红柿冷床(阳畦)育苗法,使西红柿亩产猛增到二万多斤。
学义 继翔摄


第2版()
专栏:农村信箱

苏玉兰的养猪法
本报5月11日刊登了通讯《苏玉兰养猪记》以后,一些读者来信,要求介绍她的养猪方法。不少读者还直接给苏玉兰同志去信,有的到她家里访问,两个星期就去了一百多人。这样,不但给苏玉兰同志增加了负担,还给猪的防疫工作带来了问题。为了不影响苏玉兰同志养猪,并节省一些访问者的时间和费用,我们特将她谈的养猪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编 者
一、加强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发展家庭养猪业,重要的一条是自繁、自育,这样能保证有足够的仔猪,降低成本,避免疫情。我把功夫下在母猪产崽上。一般的母猪三年产两窝崽,我家的母猪每年产两窝。要达到产两窝崽的目的,关键是抓配种时机和母猪产崽前后的精心管理。阳历4月和10月配种为宜,这样能使母猪产崽躲过严寒和酷暑。母猪产崽前后,要给它增加精饲料,主要是豆饼、谷饼、细糠麸等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饲料,促使猪胎正常发育,母猪多泌乳。
二、抓育肥。饲养育肥猪从仔猪断乳起就开始育肥。我从实践中摸索到,过去那种“先搭骨架后壮膘”的育肥方法,育肥周期长,费用高,用工多,效益低。这几年,我采用了快速育肥法,从仔猪断乳起就加精料促肥,一直到出圈为止,一般6—8个月即可长到230—250斤。喂的是配方料,即饲料公司出售的混合料。平时,将混合料用水调匀(冬季用温水调料),达到手握成团、松开即散的程度,便撒在水泥地面上任猪吃,吃后饮清水。喂猪要定时定量,白天四次,夜间两次。每天还要按时放猪,并给它洗澡。放牧的目的是使猪吃青、运动。另外,要适当喂食“九二○”激素。
三、搞好防疫灭病。搞好猪舍卫生,每半月用草木灰水把猪窝、猪槽子消毒一次,三个月注射一次防疫针。注射时注意:疫苗要检查,失效严禁用;注射要认真,避免打“飞针”。


第2版()
专栏:

“先把国家这一碗盛满”
——江苏建湖县西南大队承包户喜交公粮
金学桂
江苏省建湖县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的第一季丰收拿到手了。面对黄灿灿的粮食,承包农民说:“先把国家这一碗盛满。”这里介绍的是西南大队农民向国家踊跃交售公粮的感人情景。
一只水泥船满载着颗粒饱满的麦子顺流而下,驶向粮库,掌舵的是大队党支书杨海洪。丰收后,老杨寻思:往年都是集体卖公粮,今年头一回分户售粮,一来承包户对收购粮食的标准质量不清楚;二来少数人对如何处理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三者关系的认识模糊,自己得先做个样子。
他把粮食晒了又晒,扬了又扬,全大队第一个送粮入库。验粮员抓几粒麦子放在嘴里一咬,“咯嘣”响。按国家标准水杂率应是13%,老杨的粮食只有10%。夏粮应交1,500斤,他卖了2,940斤。消息传开,全队掀起了向国家多卖粮、卖好粮的热潮。
七队承包户朱巨成老两口早饭没吃,忙着把装公粮的麻袋抬上了队里卖粮的“挂桨船”。船刚开走不远,老朱就追了来,他的老伴也跟在后面喊。
原来,老朱打头场麦遭了雨,有一袋发黄的麦子打算留下自己吃,把后打的好麦交给国家。谁知早上装船时抬得慌张,竟被老伴搞错了。老朱刚端上早饭碗,一问老伴,才知道搞错了口袋,就急忙来追“挂桨船”。追回船来,老两口把那袋发黄的麦子抬回家,又换了一袋好麦送到船上。


第2版()
专栏:

金堂县农民踊跃交售夏粮
本报讯 通讯员钟志文、黄加琼报道:四川省金堂县农民在夺得灾后第一季小春丰收之后,踊跃交售爱国粮,现已交售各种粮食4,110余万斤,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86%。
去年7月的特大洪水冲坏了这个县的许多农田,冲失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给恢复生产造成严重困难。但是,广大农民没有被困难所屈服,在党和政府关怀、支援下,振奋精神,救灾生产,抢种越冬作物51万多亩,经过精心管理,获得了丰收,单产和总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太湖之参”
蒋才华
一提起“参”,人们就会想到它的珍贵和难得。有没有既能起到“参”的作用而又容易得到的东西呢?有,那就是江苏省出产的素有“太湖之参”美称的宜兴百合。
宜兴百合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药用型百合,原来野生在山中,后来经过人工栽培,逐渐移到空气湿润、土壤肥沃的太湖地带定居,成了经济作物。百合鳞茎内含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成份,具有滋补强壮、润肺止咳、清热利尿、理脾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虽然不及人参贵重,却能起到人参的部分作用,因而鲜百合和百合干、百合粉等,都畅销国内外市场。
古书上说,百合“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因“百合”二字,同时又含有“百事合意”,“百年和合”之意,字义吉祥,人们就把它看作团结和睦的象征。过去民间每逢喜庆节日,常用作礼品相馈赠。至今,江南城乡人民还往往把百合做成桂花糖百合、糯米百合粥等点心,招待客人。百合干、百合粉,更是探望病人和产妇以及馈赠亲友、孝敬长辈的好礼品。
百合在宜兴产区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经济作物。它不占茬口,套种在瓜菜地里就行;种植技术简便,对肥料要求不严;一年到头几乎都生长在田里,甚至连作种子用的鲜鳞茎,也可以边收边种,不需归家,因而可以节省不少运输和保管费用。(李锡武插图)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喜气洋洋的淮北农村
——淮北麦收见闻
本报记者 张万舒 沈祖润
去年夏季,淮北平原的阜阳、宿县两地区,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小麦总产破天荒地跃到50亿斤,占安徽全省小麦总产量的55%以上,成为解放32年的“宝塔尖”。这个历史性的突破,要论功,可说是责任制和天帮忙。
今年怎么样?人们普遍担心着。因为在小麦成熟期的关键时刻,老天不但未帮忙,反而降了灾:5月22日至25日,连刮4天干热风,麦穗高温逼熟;28日,天色一变,又是5天的连阴雨。6月2日天晴,9日,天空又响起隆隆的雷声。然而,就在这“雨缝”中间,两地区近2,000万亩麦子的收割、运打,基本结束。这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抢收”,人们称之为“速决战”。记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斗。
5月底,记者跨过淮河,抬眼一望,嗬,整个大平原,象浩瀚无边的麦海,金涛起伏。在村庄,在集市,在条条大路上,千家万户正在碾面腾仓,磨镰做场,买锨添杈,备车试马,整修机械,准备迎接夏季大丰收。谁知刚要开镰,天空阴云密布,面条雨漫天悬挂,天气预报总是“明天有雨”,“有雨”,“有雨”,人们开始忧虑、焦急了。
到手的大丰收,再次受到严重的威胁。从宿县到阜阳,从地委书记到县、区、社干部,披风挂雨,奔向田野,走访农户,共商对策;一项项应急措施,从干部口中传到了村村户户:三日内不晴,丢草夺粮,抢割麦穗;家庭堂屋、社队办公室、礼堂,以及一切能用场所,都要利用,手搓棒捶,尽快脱粒;备好芦席、塑料布,天一放晴,立即就晒;同时,大种稳产保收作物,再争秋季丰收。许多社员见我们都感激地说:干部比我们还要急呵,老天再不晴,干部真要跑断腿,操碎心了!
6月2日,雨止云开,一轮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平原。但是,天气预报仍有阵雨。虽然地湿路滑,一场抢收的战役全面拉开了,平原沸腾了。在怀远县常坟区,当我们登上淮河大堤,遥望大河湾,成千上万的人,劳动在麦海里,挥镰舞刀;3,000多台手扶拖拉机,载着麦垛,驰骋在条条大道上。傍晚时分,送水送饭的老人、孩子,挑着、挎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涌来;夜晚,机声突突,打场的拖拉机灯光,象条条火龙,在回旋,追逐,奔驰。好一幅壮观的“抢收图”啊!这,就是整个大平原的一个缩影!
孔岗公社三拐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胡万利,坐在场边连连赞叹:“真快啊!大河湾里10万亩麦子,眨眼功夫收完了。”他说:“我当了20年队长,年年麦收,登门请,喊破嗓,全队180亩麦子,最快要10天收完,遇上阴雨天,就得半月20天。今年全部包干到户,只要能动的人都来了,联户干、互助干,有机械的出机械,有劳力的出劳力,各施其长,白天黑夜干,能不快么!”胡万利家12口人,承包29亩地,湾里20亩麦,出动6人,吃住在地里,三天三夜,收打结束。去年好年成,收麦8,000斤,今年仅这湾里能收1万斤出头。
快,来自男女老少千百万人的劲头;还有,近两年,农民生活改善了,生产发展了,也改变了生产条件。在“72条山涧会聚”的五河县柳湖公社,有2.5万亩低洼地,过去大路小道“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人难行,车不通。1980年夏收,七天连阴雨,车马下不了地,100多万斤麦子霉烂在地里。实行包干到户后,去年全社获得大丰收。秋收后,社员纷纷跑到公社,要求组织大家自力更生修路。公社党委接受群众意见,组织了5,000人的修路大军,27天就铺成两辆汽车能对开的砂石公路73华里,使洼地内公路四通八达。6月2日雨一停,3,000多辆小板车,90多台拖拉机,浩浩荡荡开进洼地,只用5天时间,就把2万多亩麦子收完运走,总产可达900万斤,将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320来万斤。
快,还表现在今年麦收没有拖后腿,拉进度的。记者访问了许多“五保四属”和缺劳力的困难户,发现从去年秋种起,各县都建立了扶贫帮难的包干责任制,缺劳力,有人帮;缺耕畜,有人助;缺技术,有人教;缺资金,给支持;缺物资,给优先,真是缺啥给啥,要啥帮啥。
在这场“速决战”中,虽然家家户户都紧张,但是干部、共产党员、社员为“五保四属”和困难户先收、先运、先打,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景。阜阳县口孜区408名共产党员,在麦收中,都包缺劳力的困难户。汪庙公社康桥大队党支部书记康西明和另两名党员包了本村的3个困难户,麦收一开始,他们就起早带晚先把三户的麦子收割、运打完,接着又用两个早晨为3户种上7亩半黄豆。利辛县胡集公社上海落户知青王伟,从麦收一开始,开着拖拉机,为周围100多户缺劳力的困难户运麦打场,一连5天,天天工作20个小时左右。困了,就钻进麦堆里打个盹。干部、社员看他眼熬红了,脸熬瘦了,心疼地拉他去休息,他说:“抢收如救火,麦子没打完睡不着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