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离休后热心为山区人民服务荣立一等功
山西军区为张玉楼开庆功会
新华社太原7月26日电 张玉楼不恋城市爱农村,病残离休后,在山西五台县热情为山区人民服务,荣立一等功。7月25日,山西省军区在太原为他举行庆功大会。
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山西省军区第一政委霍士廉,山西省委常务书记李立功等负责同志和省军区指战员1,200多人参加了庆功大会。会上,宣读了北京部队给张玉楼记功的命令。山西省军区司令员耿淑明宣读了山西省军区党委关于开展向张玉楼同志学习的决定。
张玉楼1945年参军,原是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技术学校实习工厂厂长。1970年因病残离休以后,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石家庄安家的机会,主动回到偏僻贫困的山西五台县。
12年来,他义务为群众修理农机具270多台,缝纫机340多架,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所有公社。他在为山区人民服务中,自费购买修理工具、技术书籍,有时还自费为群众配备机器零件。一年平均为群众服务240多天。同时,张玉楼还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编出了30多万字的教材,先后为县里培训了750多名合格的农机手,向1,000多人传授了农机具修理技术。张玉楼几年来,给中小学校赠送各类少年儿童读物1,000多册,给30多个单位作了革命传统教育和建设精神文明的辅导报告。他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张玉楼同志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总政治部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北京部队曾授予他“雷锋式的好干部”称号,最近,又树立他为“精神文明标兵”,并给他记了一等功。


第4版()
专栏:

盗窃犯在给我们上课
钟怀
7月14日《人民日报》登的《一个盗窃犯的自白》,确实是一篇难得的教材,值得每个同志,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好好读一读。
现在许多地方,盗窃案件还是不少。有的盗窃分子一连几十次作案都很顺手,简直成了轻松愉快的窃贼。是他们的盗窃手段特别高明吗?不见得。一个多次行窃的罪犯就坦率承认:“我盗窃手段笨拙。”他们所以如此走运,原因是在许多情况下如入无人之境。
听听沈阳这个盗窃犯的自白吧!
他初次偷盗是在一家皮鞋店。“进门一看,三个售货员,各居柜台一方,伏案睡觉。我喊了几声,无一人搭腔。”他就拿走一双样品皮鞋——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又一次,他溜进一家商场三楼的办公室走廊,看四下无人,搬起一台落地式收唱两用机就走。出门要经过营业室,他本来心里七上八下,但“出乎意料,无一人过问”。
他曾经在一家工艺美术服务部“很方便地偷了四次”,所偷商品有洗衣机这样的大件。为什么“很方便”呢?因为那里“楼内经常临时堆放商品,无人看管”。
他还常常出入一些商店的内部仓库,伺机作案。他进出自由,靠的是“许多商店的门卫制度很不严格,对生人不闻不问”。
无须再多举例,还是请读者仔细看原文吧,那里有许多精采的描写。这里只想指出,我们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并不是没有人。但是,盗窃分子碰到的往往是“无人过问”、“无人看管”、“不闻不问”。这样,有人就等于无人。盗窃分子进入一个几百人、上千人的企业,也就象进入了无人之境。这种状况,使行窃者深受鼓舞,胆子愈来愈大。
盗亦有“道”。这里说的“道”,是指作盗的门径。沈阳这个盗窃分子就有这么一个“体会”:作案不必趁无人之机,可以“趁人多之机”;不必在夜深人静,可以在“人多的大白天”。湖北一个盗窃犯也总结出一条:个体户比集体单位警惕性高,集体单位比国营单位警惕性高,要找警惕性不高的地方作案。
盗窃犯在给我们上课,大家听了作何感想?每一个稍有主人翁责任感的同志,包括站柜台的、守大门的、看仓库的,当然,更包括受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领导一个企业的负责同志,听了这一课能无动于衷?能不清醒过来,振作起来,认真研究一下防盗之道?


第4版()
专栏:

香港一些报纸就廖承志致蒋经国信发表评论
希望蒋经国捐弃前嫌共图振兴中华大业
新华社香港7月26日电 香港一些报纸发表评论,对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表示欢迎,希望蒋经国先生“最好捐弃前嫌,共图振兴中华大业”。
《文汇报》26日在题为《愿蒋经国择善而从》的社论中说,“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以来,迄今三载有余。台湾两岸要求交往、和谈、统一之声渐次出现。不论所提的是什么统一方案、所持的是什么立场,祖国统一的历史要求已成人心所向,潮流所趋,不可逆转。”社论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政治家,从来都不去计较个人恩怨、历史纠葛,而以国家前途、民族利益为依归。处此世界潮流激荡、中国复兴在望的历史时机,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开基立业。愿蒋经国先生再思三思,择善而从,好自为之。”
《大公报》26日的一篇署名文章说,“廖承志的函件引起如此强烈反应,主要在于十亿人民,人同此心,均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千秋功业早日实现。”文章说,“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其理至明。台北当局昨天虽保持缄默,拒绝评论此事,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况且大局当前,形势所迫,面对着这份情深意切的函件,蒋经国不能不有个交代。”
《信报》26日发表题为《分久必合,历史规律》的短评说:“中共对和谈的诚意绝不能抹煞。因此,我们认为国共双方应从谈判或非官式接触中互相了解,以重建彼此的信心。‘分久必合’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规律,我们对中国的统一是不必悲观的。”
《新报》26日在题为《劫余兄弟在,一笑泯恩仇》的社评中说,“在这私交基础上谈国家大事,沥陈国共要忍让谋国,首见此函公私分明,情理并重。”“全函真是情似长江深,义比泰山重,而一字一句,皆为国族。”
《天天日报》26日在题为《统一有一线机会,同胞应尽一百分力》的社论中说:“希望大家不要过早否定任何努力,……而我们同胞所应尽力之处,也就是积极鼓吹促成,使台北接受廖承志到访”。
《澳门日报》25日的一篇评论认为,“蒋经国读了这封情辞恳切,披肝沥胆的信,对待两党谈判共谋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恐怕不能不重新思考吧!”
《香港商报》、《晶报》、《明报》等表示:“信中表现的态度温文有礼、敦厚有情”,“希望蒋经国先生三思”,“把长期以来国共之间的恩恩怨怨消解于笑谈之间”。


第4版()
专栏:

中国市场出版公司庆祝成立一周年
胡厥文、薄一波、胡子昂、杨静仁等出席招待会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中国市场出版公司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成立一周年招待会。
胡厥文、薄一波、胡子昂、杨静仁以及经济、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共30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
这个公司的董事长王光英在会上讲话。他说,中国市场出版公司向海外出版发行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杂志《中国之船》已经一周年;英文、中文对照的《中国市场》杂志本月份在香港创刊;《中国贸易新闻》也出版了两期;由黄炎培、邹韬奋先生所办的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展望》杂志,正在积极筹备复刊。他说,在我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祖国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市场出版公司和展望出版社将为宣传和贯彻国家对外政策作出贡献,并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科学文化交流服务,为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而出版有益的书籍和杂志。中国市场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安岗主持今天的招待会。
一些国家有关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代表和外国驻京记者,也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西哈努克离京赴朝鲜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和夫人,民主柬埔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驻中国的外交使节,到机场欢送。


第4版()
专栏:

耿飚会见乌干达军事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耿飚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司令蒂托·奥凯洛少将率领的乌干达军事代表团,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为代表团举行了欢迎宴会。
杨得志在宴会上首先祝酒。杨得志表示相信,代表团的来访必将对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奥凯洛少将在祝酒时指出,多年来,两国之间的合作得到了稳步发展。


第4版()
专栏:

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书画展受到欢迎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最近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书画展》,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
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也是他逝世三百二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把荷兰殖民者逐出国土、维护祖国疆域完整的民族英雄,国内、港澳和海外不少著名书画家积极创作作品参加展出。他们以不同风格的书法、篆刻、绘画,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歌颂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历史传统,表现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豪迈气概,倾注热爱祖国、盼望和平统一的感情。


第4版()
专栏:

中国音乐舞蹈代表团赴朝鲜访问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以文化部副部长、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周巍峙为团长的中国音乐舞蹈代表团,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部的邀请,今天乘火车离京赴朝鲜访问。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全明洙前往车站送行。


第4版()
专栏:

苏丹贸易代表团到京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应对外经济贸易部的邀请,以苏丹合作、贸易和供应部长法鲁克·易卜拉欣·马格布勒为团长的苏丹贸易代表团,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第4版()
专栏:

乔治·托·华盛顿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利比里亚独立135周年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利比里亚共和国驻华大使乔治·托·华盛顿和夫人,今天下午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利比里亚独立135周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招待会。


第4版()
专栏:通讯

戈壁之光
——访我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
新华社记者 赵琦 蒋永武
列车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奔驰,带着我们到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去。
浩瀚的戈壁仿佛没有尽头,车窗外总是旋转着黄色的沙丘。夕阳渐渐西沉,燥热的风仍卷来一阵阵炙人的气浪。这使我们不禁忆起古代边塞诗人写的“平沙万里绝人烟”、“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然而,当列车驶进戈壁腹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另一幅壮丽的图景:高高的火箭发射塔架耸入云天,万树掩映着的建筑群鳞次栉比,一条条宽广的柏油马路和一排排架空电线蜿蜒伸向远方……。
啊,好一座戈壁绿洲上的现代科学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从这里升起,在太空播送着《东方红》乐曲旋律;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和一枚火箭运载的三颗卫星也是从这里起飞,飞向太平洋,飞向天际。为了伟大的祖国自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多少中华儿女在这里已经含辛茹苦奋斗了24年。见到这些为国开创现代化新天地的英雄豪杰,我们怎能不激起崇敬之情!
24年前,当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戈壁地区创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试验基地的时候,一些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钻过青纱帐的老八路和经过铁窗考验的老党员,又别妻离家走出大城市,挂帅出征大戈壁;一支长年累月转战四方的工程兵和一批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干部战士,戎装未卸,征尘未洗,就向戈壁进军;从全国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的大批高材生和许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唱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战歌,奔赴莽莽荒原。
那时候,茫茫的戈壁滩上,哪有什么栖身之所啊!
创业者们就在硬戈壁上扎铁桩,支帐篷,安营扎寨。夜半,强劲的戈壁风不是把帐篷掀翻,就是卷进沙尘,让人们盖上一层“黄沙被”。天一亮,英勇的工程兵就冒着风沙打井、盖房、修铁路。盛夏,烈日照射的大戈壁象火盆,把鸡蛋放在沙堆里也能烫熟。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们也没有放下手中的锹镐;漫长的冬季开始了,沉睡千年的戈壁仍然激荡着机器的轰鸣,到处是运送物资器材的卡车穿梭往来的辙印。一到夜晚,帐篷里、新盖的大楼里,各种各样的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班就都活跃起来,不论是工农干部还是知识分子,钻研火箭都入了迷,那宛如繁星的灯火总要亮到午夜。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们还开荒、种地、栽树、修水库,建设戈壁“南泥湾”。
在火箭发射试验的日子里,战斗在这里的中华儿女更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火箭飞行数据计算中心,我们见到一位“铁人”式的电子计算机工程师李凤洲。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戈壁,就以王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那股志气,去掌握电子计算机。他14年如一日,思维成天驰骋在电子世界里。有一段时间,他的妻子和小儿同时生病住进医院。他总是夜晚加完班才去“陪床”。就在“陪床”期间,他伏在床板上写完了《计算机检查程序》。为了使每台电子计算机都保持最佳状态,他每天都拚命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伙伴们说,李凤洲在机房14年,如果以8小时为一个工作日来计算,他至少已为国家工作了20年以上;如果计算他14年的工作成果,除每次发射火箭他都带领大家出色完成火箭飞行数据运算任务以外,他还和大家一道革新研制了30多项计算控制设备。光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一台自动显示火箭飞行参数的仪器,就为国家节省了几十万元资金。
在火箭基地,有一首《红柳歌》反映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壮志豪情。歌曰:“我是戈壁一红柳,风沙为伴度春秋,为国建设现代化,扎根荒原到白头。”
有位名叫彭凤绍的女气象指挥员,20多年前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还是个风华正茂的上海姑娘。有人劝她申请回上海老家工作,她摇头;有人劝她留校,和她的未婚夫一道当教员,她说“不!”分配她到北京一个大机关搞气象,她仍“不满意”。原来,向尖端科学进军的号角震动着她的心扉,她要跟随创业大军到戈壁荒原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新婚蜜月才度10天,她就离开丈夫,去戈壁搏击风云。创业最艰苦的几年过去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党组织为了帮助他们夫妻团聚,曾与火箭基地党组织协商,寄来了调函,让彭凤绍回母校担任天体物理教员。可是,彭凤绍一封信却把已经升任讲师的丈夫从舒适的大学校园“拽”到了戈壁荒原。夫妻俩在一张白纸上画下戈壁红柳和沙枣,表示并肩建设现代化,扎根戈壁到白头。彭凤绍年复一年地在狂风中观风向,在暴雨中查雨量,在风雪天看流云,直到三十六岁才生了第一个孩子。每次发射火箭卫星,她总是带领气象工作者把气象保障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她还领导大家编写了《火箭发射场区气候志》、《火箭发射场区短期天气预报经验汇编》两本书,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
还有一位年轻的雷达技师陶思才,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来到基地,就日夜不知疲倦地战斗在雷达机房里。当我国准备发射一颗新型卫星时,他积劳成疾被送进了医院。可他躺在病床上,仍惦着他那台心爱的雷达。他向主治大夫恳求道:“卫星快发射了,我不能离开岗位啊。大夫,你放我回去吧!”他回到机房,连夜对雷达作了仔细检查。当雷达跟踪卫星测到准确的飞行数据,医院立刻将他催回医院。
我们结束了对火箭基地的访问,又一次乘电梯登上耸入云天的火箭发射塔架,俯瞰戈壁犹如浩瀚的海洋,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枚运载三颗卫星的火箭的发射情景:火箭喷着强烈的火光呼啸而起,腾飞蓝天。火光是那样鲜红耀眼,壮丽辉煌。它是万千中华儿女在戈壁喷发的生命之光,是我们民族的振兴之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