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知识分子创造舒心的环境
献县医院党支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本报讯 河北省献县医院党支部,不断在党员和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纠正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为知识分子创造一个温暖如家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使这个医院的工作越做越好,去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的先进单位。
献县医院在解放初期是河北省省级医院,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但在十年浩劫期间,全院主要技术骨干力量,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和迫害,使这个医院的知识分子,普遍不安心在献县工作,有的甚至愤然离去。
三中全会后,这个医院新改选的党支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由于多年来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个医院的部分党员和群众,对知识分子仍抱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看法。党支部就积极做工作,向党内外干部群众,讲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具体事实;讲知识分子对四化的贡献,统一大家的思想。并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把大部分符合条件的高年资知识分子,提拔到院、科室领导岗位上。其中有些人还分别当选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分会理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今年3月,选举县人民代表时,全院一致推选了在本院兢兢业业工作近三十年的老医科大学毕业生赵炎午。
在业务上,三年来他们在中、高级医务人员中,选派一半以上的技术骨干,轮流到外地进修深造,或组织专题参观、学术交流和短期专业训练;还多次从外地邀请专家、教授来院,帮助解决疑难病症的会诊和手术,使医务人员在业务上不断得到提高。有的中年医师来院时对一般性诊断和简单医疗操作都不太熟练,现在不但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独立处理疑难病症,成为得力的技术骨干。院领导还为初级和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举办了医生、护士、营养学、英语、拉丁文等六个学习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文化水平和医护理论基础,并从各地选购国内外重要医学文献、参考资料和杂志,给全院医护人员业余学习提供条件。近三年,由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高级的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80%以上,今年晋升主治医师人数,占全院医师总数的39%。
这个医院的领导还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安排和照顾。近年来,为解决医务人员住房拥挤,先后新建60多间宿舍,全部分给业务技术人员。现在全院主治医师以上业务骨干和部分中年技术人员,都有了新房。
为了进一步解除全院职工在十年动乱中留下的鸿沟,今年春天,他们在群众中反复做思想工作,教育受蒙蔽而犯错误的同志,主动到受害人家中赔礼道歉;隔阂较深的由院领导亲自陪同上门;同时,教育受害者要向前看,团结一致搞四化。全院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消除了积怨和余悸,心情舒畅。不少中、高级医务人员表示:“过去我想走走不了,现在哪儿也不愿去,这儿就是我的家。”
本报通讯员 杨树青 本报记者 胡承清


第3版()
专栏:

把春风送到知识分子的心田
——访河北省献县医院院长于蕴然
本报通讯员 杨树青 本报记者 胡承清
在河北省献县医院,高年资的知识分子被尊敬;中青年业务干部受到爱护;勤奋钻研技术的人得到支持;知识分子心情舒畅,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们谈到这里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得好,都夸奖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省劳动模范于蕴然同志,说他是知识分子的知心带头人。
1979年,妇产科很有威望的老大夫谢丽娟,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例意外事故,病人不幸死亡。有关部门准备以“过失杀人罪”将这个老知识分子逮捕法办。作为医院院长的于蕴然同志对事故的详细情况是清楚的,他和支部领导的态度十分明朗: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要主持公理。我们没有权利改变结论,但有权为她辩护。他和其他副院长分头查阅有关资料,找出科学根据,证实谢丽娟在药物用量上确无问题。然后又两次邀请地区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调查小组,作出鉴定,确认是意外事故。当有关部门少数人仍要坚持原判,有人甚至劝于蕴然不要再“固执己见”时,于蕴然义正词严地说:“意外事故根本涉及不到法律,如果法办,不仅是对谢丽娟不公正,而且影响到今后医务人员是否有行医保障?作为一个医院领导,如果不能维护真理,不能维护医生的基本权利,就应该辞职!”就在法院复审期间,妇产科来了一个急需手术的垂危病人,除了谢丽娟,谁也拿不下这个难度较大的手术。于蕴然对她说:“党支部了解你,人民相信你,为了患者的生命,你要解除一切顾虑,接受这次严峻的考验。”谢丽娟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党这样信任我,我一定要抢救好病人。”病人经过抢救转危为安了。在上级领导支持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这件事在群众中,不胫而走,震动了全县。
对于儿科专业有较深造诣的老大夫潘含章,1952年就来到了这个医院。由于她曾经几次提出成立儿科,在十年浩劫中,以篡夺儿科领导权的罪名受到批斗。三中全会后,她受到了尊重,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两次调资有她,评选先进工作者也有她。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知遇之恩,使得这个老知识分子起早贪黑带病坚持工作。但是对于成立儿科这件事,不敢再吐露,担心招来非议。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成立儿科的必要性越来越大。有一次,她终于向于蕴然大胆地提出成立儿科的建议。为了“释嫌”,她提名另一个同志担任儿科负责人。于蕴然亲切地对她说:“你的建议很好,领导要考虑这个问题”。没几天,有人通知她去开“科室负责人”会。潘含章开始不敢相信。过去就有过一次这样的会,由于传错了名字,潘含章受到一次难忘的嘲弄。这次会不会又弄错了?她疑虑地踏进会议室,于蕴然正向她含笑点头,使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医师激动万分。
于蕴然最理解:十年浩劫对知识分子来说,最大的损失是消失的年华。现在,除了政治上信任,业务上重用和培养以外,还要在生活上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一个温暖如家的环境,让他们轻装奔驰,追回失去的时间。
1979年,第一批新建的宿舍盖好了。全院各家住房拥挤的程度,早已在于蕴然心中几经掂量,他还特别想到:对那些有困难暂时不能解决的同志,一定要作细致的解释工作。支部统一了思想。但是,在研究具体分房方案时,支部决定给于蕴然一套新房。这消息透露后,谁都认为于院长应该搬进新房,但于蕴然却把房子让给一个退休的老医务主任。今年第二批宿舍建成后,全院主治以上的医师都有了新房,然而,于蕴然同志仍住在那两间又黑又潮的旧房里。他说:“我们还要继续建房,等全院职工都搬进了新房,到那时,也会有我一份。”对此,人们无不赞叹。
这个医院1977年调整工资时,于蕴然和党支部研究决定,调资名额首先应该考虑业务能力强、贡献大、工资不高、十年浩劫中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名额不足,党员让!在于蕴然带头下,9名支委7名放弃,有些党员也放弃了。有个别党员虽然愿意放弃,可是看到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的知识分子被评上了,心中很不服气。于蕴然就和支委分头下到科室,大讲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与对四化的贡献,人们很受感动。没评上的党员、群众,满怀激情地表示:请党放心,一定心情愉快,更加努力工作。评上的知识分子,发出感人肺腑的誓言:要把余生献给人民。这次全院评上的业务技术人员占75%以上。
1979年评资,于蕴然的妻子、化验员陈汝明以工作好,工资低,被群众评上了。但是,在于蕴然再三向上级和支部的要求下,把陈汝明的名额让给了一个有病的老护士长。于蕴然怕妻子想不通,对妻子说:“国家有困难,同志们有困难,我们是共产党员,要自觉为党分忧。”陈汝明激动地说:“这些我明白,为了群众的利益,我没意见。”
纵然现在生活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可是,每当人们看到于蕴然同志为着知识分子有一个温暖如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终日忙碌的瘦小身躯;看到他家那扇用木条钉油毡的大门,就好象有一股暖流,缓缓地流进他们的心里,立即充满了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3版()
专栏:短评

做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献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于蕴然,堪称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当一个很有威望的老大夫受到冤屈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实事求是地为她辩护,使事情得到公正的解决。
当医院盖起职工宿舍的时候,他让全院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都住进新房,自己仍住在那两间又黑又潮的旧房里。
当有人对调整工资优先照顾业务技术骨干想不通的时候,他深入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并且带头说服被群众评上了的妻子,把调资名额让给一位老护士长。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我们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要做知识分子的知心人,就必须象于蕴然那样,了解、熟悉知识分子,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坚信知识分子是四化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敢于同各种“左”的偏见作斗争。而不能象有些人那样,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碰到矛盾和稀泥”,“遇到困难绕道走”。
要做知识分子的知心人,还必须象于蕴然那样,在住房、工资等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上,敢于为知识分子说话,合理地照顾知识分子,特别是照顾那些确有实际困难的中年业务技术骨干,并在实际行动中起表率作用,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典范。而不能象有些人那样,“近水楼台先得月”。
相信在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中,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知心人会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工作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效。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出国科技考察团应以专业人员为主
最近,一些科技部门向记者反映:派遣出国的科技考察团(组),要以专业人员为主,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主,不要名为“专业考察”,而把科技人员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他们说,近年来国家陆续派遣科技人员出国作专业考察,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收获不少。但是,派出的科技考察团中,经常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过多地照顾安排各级领导干部和其它非专业人员,造成专业考察团中专业人员少,甚至一个没有的怪现象。
黑龙江省是我国马铃薯基地,有关部门根据省委领导同志的建议,打算从国外引进马铃薯食品加工设备。在审批出国考察名单(5人)过程中,几个领导部门加进了4名非专业人员,最后只留一名专业人员兼翻译。专业部门感到这样组成考察团,不可能完成考察任务。他们请求省委领导出面干预,才保留了3名专业人员。去年,某市为了发挥一种进口设备的作用,领导部门决定派5人出国考察。在审批过程中,把下面报的5人减为2人,另外加上5人。在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时,认为人数太多,要减少两人,省有关部门又把这两个专业人员减掉了。结果形成了由5名非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考察团”。
许多科技工作者要求,有关部门在审批出国专业考察计划时,要根据考察任务和要求,认真审查出国人员的业务专长,尽量让专业对口的人员出国,把领导干部和不对口的人员压缩到最低限度。这些同志如确有必要出国,有关部门可另作安排,不要挤占专业考察的名额。有的专家还建议,领导机关应当关心和重视出国考察的效果,认真了解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免浪费国家的财富。
本报记者 李树功


第3版()
专栏:

哈尔滨建工学院
开设《科技人才修养》课
本报讯 去年,哈尔滨建工学院在学生中开设了《科技人才修养》课,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这门课是由该校思想政治教研室的刘叙和、姚炎祥、赵清爽三位教师于去年开设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动力、名利、情爱、苦乐、真理、方向等12个篇章,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形象、生动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这门课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引导他们对人生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去年听过此课的化学系78级师资班的同学说:“当时,我们是拿着专业书和外语单词本去‘听’这门课的。没想到,我们一下子被它抓住了。我们忽然发现,自己入学三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却缺了很多课。就象渴急了眼的人,忽然见了水,想把这门课从头到尾听到底!”过去,不少学生认为科学家不关心政治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听了课之后,他们才了解到作为科学家,也要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许多80级的年轻学生听到不少科学家为了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改变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的事迹后,也安心自己的专业了。他们说:“这门课虽然没讲让我们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教,实际上它逼着你非干一行爱一行不可。”
现在,《科技人才修养》课正在开花、结果。79、80级的学生听了这门课后,纷纷组织起来,讲解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四光、韦钰的传记,有的同学听了,热泪直流,有的还很快写了入团申请书。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校已经收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思想教育等部门的70多封信件,均认为这门课开得及时。


第3版()
专栏:

在辽宁省凤城县举办的凤凰山物资交易会上,开设了科普集市。这是县果品公司顾辉(右一)向群众介绍培育食用菌的科技知识。
新华社记者 肖野摄


第3版()
专栏:

进得来 留得住
王秀珍教书七年没有一个流生
黑龙江泰来县四里五公社水上学校的民办教师王秀珍,教书7年,没有一个流生。
王秀珍是一位普通高中毕业生,今年28岁。1975年她到水上学校任教,先后带过两个一至三年级的小循环,教过132名学生。在她的辛勤培育下,学生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7岁小,8岁早,9岁上学才正好”,是当地群众流行的看法。为了使每一个年满7周岁的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每当接一年级新班之前,王秀珍总是先到社员家进行家访、动员。1975年暑假开学,王秀珍了解到已满7岁的张艳菊没来上学,便去家访。原来,张艳菊的奶奶怕自己的孙女上学早,被人欺负,不让去。王秀珍耐心说服了家长,嘱咐全班同学照顾好张艳菊小妹妹。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王秀珍亲自把张艳菊送到家门口。小艳菊终于坚持学下来了,如今,她已是7年级的学生。
王秀珍常说:“要使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就要有责任心,要爱孩子,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觉得上学有意思。”课堂上,她认真讲课、辅导,课间,她和孩子们一块唱歌、跳舞、作游戏。学生扣子掉了,她给缝上;冬天孩子们解不开裤带,她给解。她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水壶、茶杯,使孩子们冬天也能喝上热水。孩子们感到学校的温暖,上学的乐趣,每天早早就来校了。
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巩固率,王秀珍注意研究学生流动的原因,重点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
智力差的学生是最容易流动的。1979年开学,学生李静波虽已8岁,但记忆力不好,模仿力差,入学三天后,王秀珍教的10个阿拉伯数字,她只会写个1。气得李静波的母亲揍了孩子一顿。李静波的父亲干脆送她到舅舅家看孩子去了。王秀珍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李家。李静波的父亲对王秀珍说:“王老师,俺孩子傻,不是念书的料。再说,我们孩子学习不好,把全班的成绩拉下来,对老师不好,俺心里也过意不去。”
王秀珍说:“党给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当老师的就要让他们实现这个权利,决不能把他们关在学校的大门之外!静波不会,我可以手把手地教她,一定能把她教好!”
李静波又上学了。每天放学后,王秀珍都坚持给她补一个小时的课。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李静波的成绩已是全班的头几名,并担任了小组长和学习委员。
调皮捣蛋的落后生,也是最容易流动的。王秀珍时时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满腔热忱地做好他们的工作。班里的于清富是个调皮的孩子。三天两头逃学,不是去打鸟,就是去钓鱼。气得于清富的爸爸每天提着根棍子把他“送”到学校。可到了学校,一眨眼的工夫,他又溜了。爸爸打他,也不管事,认为这孩子
“没治”了。王秀珍并不灰心,每天都去接于清富上学。开始,于清富见了老师的身影就跑,一次,两次,三次……于清富终于被老师的诚心感动了,说:“王老师,往后您再别来接我了……”。见于清富坐住了学校的板凳,王秀珍打心眼里高兴。她还让于清富当了小组长,管理本班教室。从此,于清富不再逃学了,学习有了进步,还时常受到表扬。于清富的爸爸感激地说:“王老师教育得比我们这当爹妈的还好。”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也是影响学生流动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王秀珍不仅在平时认真备课、讲授,就是在产假期间,她也不忘自己的责任。1980年6月初临产前,她提前讲完了本学期的课程,并写出了详细的复习计划,交给替她代课的老师。月子里,为了将来不占用上课时间给孩子喂奶,她宁可让自己的独生女儿受委屈。她掐着钟点儿,每隔4个小时才给孩子喂一次奶。孩子刚满月,她就上班了。她把孩子放到离学校几里远的婆婆家。为了不影响教学,直到孩子断奶,她从来没回家给孩子喂过奶。
王秀珍任教7年,学生不仅没有一个流动的,而且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她现在教的一年级62名学生,在全公社20多个教学班的统考中,成绩很好。学生家长们说:“孩子交给王老师,我们放心。”
赵 赜


第3版()
专栏:

济南铁路局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
重视做男职工的工作
本报讯 济南铁路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视做好男职工的思想工作,多年来男女职工都没有出现计划外生育。
铁路男职工多,半数以上家属分居,多数还在农村,给做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原来一些企业的领导同志认为,企业单位以抓生产为主,要抓计划生育也只能在女职工中做点工作,男职工家属的工作应由女方所在单位和地方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问题往往发生在男职工方面,经常是女方单位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找上门来要求他们配合做工作,并说“家属通不通,关键在职工”。
事实教育了铁路局的领导干部,于是他们狠抓了男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首先健全了组织。做到500人以上的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一人,1,500人以上的单位配备专职干部2人,使各级都有计划生育领导组织,班组都有宣传员,对男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层层有人负责。其次,根据铁路线长、点多、流动和职工家属居住分散的特点,进行了调查摸底,普遍填表登记,排出重点工作对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此外,各级组织还在摸清底数的情况下,对职工及其家属建立了结婚登记、生育、怀孕、节育手术、独生子女报名等几本账,按时登记,随时掌握本单位工作的发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把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不少单位还与工会配合,把关心群众生活和抓好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田间劳动防中暑
马文飞
炎夏来临,广大社员在田间劳动,头顶烈日,加上庄稼苗又遮得田间闷不通风,气温高,出汗多,有的人会感到头晕、恶心、心慌,严重的会突然晕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暑”。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三十六至三十七度之间。因为大脑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可以使人体的温度保持平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体温不会因温度的变化而有大幅度的升降。但是,在田间劳动中,由于劳动的强度使体内热量增加,这时,要求体内的热能及时放散。可是,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下,身体里的热量散不出来,大量余热积蓄在体内,体外热,体内也热,再加上大量的出汗,使体内损失很多水分和盐分,影响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失灵”,无法保持平衡,而发生中暑。
在同一环境中,有的人容易中暑,有的人不会中暑,这和每个人的体质强弱及对热的耐受力有关。老年人、肥胖人、儿童、身体虚弱者和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过量者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容易中暑,因此要多加注意。
在中暑之前,往往会有先兆,例如头晕、口渴、出汗、心慌、恶心、全身无力等。
如果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扶病人到树荫下或凉爽通风的地方,躺下休息,解松衣扣,用扇子或草帽扇风,用凉水洗脸、擦身,并喝一些清凉饮料,如冷的绿豆茶、凉开水、冰棒、汽水、西瓜等;在太阳穴与颈部两旁搽一点清凉油或风油精;口服人丹、清凉丹等,过一会即可减轻或恢复。如晕倒、昏迷、体温很高,病情较严重的,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应及时请医生救治。
中了暑,不论轻重都会影响健康和生产,因此,必须注意预防。热天下地干活,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戴草帽(顶毛巾效果不好),穿宽大、质薄的白色或浅色衣服,以免头部和皮肤受日光曝晒。下地时,要带足够的清凉饮料,如凉开水、绿豆茶、竹叶茶、荷叶茶等,水中最好加入少量食盐。热天干活的时间,最好是上午早点上工,早点收工,下午晚些上工,晚些收工,延长中午的休息时间。劳动中间要注意到荫凉处休息,一般干一个多小时,就应休息一次,喝点水,凉快一会儿;在山区,上午可以在西坡,北坡干活,下午宜在东坡,南坡干活,这样,可以避开阳光直射。在远离村庄的开阔地劳动,如无树木等可乘凉休息,应该搭一个简单的凉棚,供休息时用。
对于老、弱、病、残的人,到田间劳动,更要注意预防中暑,活要轻,时间要短,一有不适,就马上到荫凉处休息,以免发生中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