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向科学要棉花 靠科学夺高产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刘俊秀
从江西省九江地区科学种棉的情况看,农村中正孕育着一股学科学的巨大热情。靠科学夺高产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领导的责任是满腔热情地支持群众的要求,并精心组织,加以指导。
农村全面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尤其是在那些实行“双包”到户的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应用和推广?面对千家万户,怎样抓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带着这些问题到九江地区进行了调查,广大棉农和基层干部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夺得高产的许多生动事例,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三年来,九江地区皮棉总产由1978年的34万担上升到了1981年的53.6万担,平均年增长16.7%;单产由61斤上升到89斤,都创历史新水平。九江地区这几年棉花生产之所以发展这样快,除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能满腔热情地支持广大干部和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迫切要求,狠抓了千家万户科学种田的普及工作。
九江棉区自从建立以“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双包”到户为主的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以后,广大棉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夺取高产,较快、较多地增加收入,光凭热情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科学。迫切要求掌握科学植棉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自觉学习风气。为了掌握棉花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新的植棉技术,他们到处找资料,买书刊,请师傅。我所到的几个县的领导同志都说:“过去社员嫌干部多嘴多舌,现在则盼干部去指导,特别是农技员更是‘吃香’。他们过去开会坐‘冷角’,现在社员‘拉衣角’。”农技员开讲技术课,通知一百人,却到两三百。彭泽县芙蓉公社五联大队750户人家,大队原计划分三期训完户主,每期250人,结果,第一期就到了四五百人,课堂容纳不下,只好采取“发证入场”的办法。今年以来,彭泽县培训党员、干部、户主共达7万多人次,印发农技员讲课的资料15万份,仍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随着学科学的群众运动的深入,全区陆续涌现了一批科学种田的“冒尖户”。都昌县万户公社万户大队女社员余彩金,去年承包了2亩8分红壤低产棉地,丈夫是社队企业会计,有点科学文化基础,她在丈夫的帮助下,钻研科学植棉技术,终于夺得亩产皮棉210斤的好成绩。社员佩服她的科学种棉水平,也羡慕她千元以上的收入,纷纷上门取经。远近的社队以至邻县,都跑来请她去传授高产经验。群众学科学讲究实效,只要是见效快的增产技术措施,能够办到的就立即动手干,并且舍得花功夫、下本钱。瑞昌县大桥公社社员,今年自制小船500多只,下湖打草准备抗旱,防止棉花早衰,争取多挂秋桃。九江县港口公社社员自购板车100多部,跑几十里路去捡野粪,给棉地增施农家肥料。各县今年增调的几百吨磷、钾肥,已被社员抢购一空。有的用高价到处买良种、换良种。各项技术措施已普遍受到社员的重视。有的社员经常悄悄地观察农技员的试验地和干部的试验田,看他们在增产上有什么新道道,治虫上有什么新农药。
“向科学要棉花,靠科学夺高产”,这是九江地区在稳定生产责任制后及时提出的口号。近三年来,九江地区积极依靠农技人员,从常规植棉技术抓起,推广彭泽县争全苗早发、科学施肥、注意防病灭虫等一整套平原洲地植棉经验。这个县9万多亩棉花,单产由1978年的61斤提高到1980年的109斤,特别是去年,全县80%以上的棉田普遍推广了“三喷”(叶面上喷磷酸二氢钾、喷硼、喷矮壮素)“两施”(普施桃肥、增施钾肥)新技术,亩产皮棉提高到123.4斤,成为全省单产最高的县。九江地区推广彭泽县的经验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棉花管理粗放、病虫危害而减产的被动局面。
地处丘陵区的都昌县,全县十万多亩棉花,普遍分布在红壤丘陵岗上,长期以来棉花产量一直很低。1979年以来,都昌县委认真总结长期低产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丘陵区棉花生长的规律,总结了一套“抓密抢早”(适当密植、群体增产)推广早熟品种、科学施肥夺高产的经验。随着这个经验的全面推广,近三年皮棉总产平均每年增长32%。这个县的万户公社万户大队1,300多亩棉花,单产皮棉151斤,超过了平原洲地许多高产棉区的水平。广大干部、社员说得好:“红壤丘陵低产田,掌握科学能种棉,不是生来产量低,心红手巧能高产。”
目前农村中正孕育着一股学科学的巨大热情,我们各级领导的责任在于及时地、满腔热情地支持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把全省广大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一、要牢固树立起靠科学的指导思想。
多年来,我们都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农业,对于如何采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考虑很少,农业靠科学的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文化教育等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于靠政策的问题,认识和解决得比较好,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靠科学的问题,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业靠科学的问题愈来愈突出。有不少同志由于长期受“左”的错误影响,思想认识模糊,他们认为:“科学种田,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是技术人员的事”,“只要把责任制搞好了,生产就自然而然上去了”。有的甚至说什么:
“有水有肥好种田,何必还要技术员”。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清理“左”的错误影响,首先从思想上解决靠科学的问题。九江地区正是由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在生产中取得了领导的主动权,获得了全区棉花连年增产的可喜局面。地委和行署的领导同志,一方面启发教育各级负责同志深刻认识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身体力行,亲自参加听农技人员的技术讲课和下队蹲点、种科学试验田,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农村学科学、用科学活动的开展。据统计:全区地、县两级主要领导人种棉花高产试验田已达80多亩;公社干部的试验田共有326亩。
二、要建立起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
九江地区的经验证明,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是搞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保证。全区通过动员归队、专业对口、增补人员等办法,首先加强了县一级农技推广站,地、县、社三级都已成立了农技推广机构,大队、生产队配备了一至二名农技推广员,初步建立了地、县、社、队四级推广网。各地都反映,这些组织的建立和人员的配备,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群众性学科学的活动开展以后,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受到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经常被请去“讲技术课”、“现场指导”,当“参谋”做“顾问”。
三、要采取专业队伍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着眼于培养两支技术力量:现有的专业农技干部队伍和成千上万的农民技术队伍。
农民迫切需要科学而现有农技人员却严重缺乏,这是各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依靠现有的农技人员,对他们要做到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充分发挥他们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这项工作,大多数地方开始重视起来了。但是,总的来说,对于农技干部的使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农村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状况,应该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据统计,我省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1.3名农技人员,每万亩农田只有1.2个,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许多地方反映,由于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好经验总结不上来,新技术推广不下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办好现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中等专科学校,尽快地为农村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材。另一方面,应该迅速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中的生产能手、知识青年,使之成为我们在农村应用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进行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因为他们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当一部分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只要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培训,其中不少人可以很快地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骨干。问题在于要下决心。
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广科学技术,注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1、运用多种形式普及植棉技术知识。首先是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今年九江地区培训公社一级干部70多人,各县普遍对大队以上干部培训了一次,公社以下对生产队长和户主培训的人次就更多了。其次通过广播、技术布告、夜校、墙报、科技报、技术咨询、印发资料、技术讲座、技术座谈等十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棉花生产知识、植棉新技术、总结交流经验。
2、建立科学植棉的“示范户”和干部蹲点、挂钩的“联系户”。现在,九江棉区的科学植棉“示范户”和干部挂钩的“联系户”,一般每个生产队有一至二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当地生产的佼佼者,是农村学科学、搞科研、应用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先锋。这些示范户、联系户的建立,不仅在生产技术推广上起到了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3,试行专业技术承包。九江各县根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在防病灭虫方面,在搞好统一查虫、统一买药、统一配药、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和分户打药的“五统一分”的植保措施基础上,积极推广专业技术承包的技术措施。去年,永修县永兴公社组织了一个植保服务公司,承包了全公社5,000亩棉地防病灭虫任务。实践结果,每亩药费降低44.7%,防治效果达到94%以上,棉花单产增长45%,第一次过了百斤。
目前,一个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热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靠科学夺高产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各级领导同志要勇敢地挑起重担,为发展全省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村社队财务整顿初见成效
本报讯 通讯员缪建平报道:全国农村社队财务整顿初见成效。据统计,已有31%的生产队清理了财务,建立和健全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农村普遍增产。但是由于集体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些生产队仍然做不到增产增收、分配兑现;有些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的社员不愿上交提留,影响了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兑现。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看到,及时整顿财务是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的需要,是广大社员的强烈要求,是完善生产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都积极组织力量指导和帮助生产队进行财务整顿。
在财务整顿中,各地注意清理家底,堵塞漏洞,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社员收入。江苏省已经进行财务整顿的18万多个生产队,通过逐项查对,清理财产,收回了失散的东西23万多件,价值829.5万元。经过财务整顿的社队,开始扭转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投资效果不断下降的局面。1981年江苏省农业总收入比1980年增加12.8亿元,增长12.8%,总费用却减少1.06亿元,财务整顿收到了效果。社员人均分配增加26.17元,是合作化以来增加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这次财务整顿的另一个特点是,边整边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逐渐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青海省在财务整顿过程中,发现省、地、县、社农业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担负农村财会工作的任务。1980年以来,他们分批分期把公社以上的财务管理人员,轮流送进四川大学等大专院校培训,到现在为止,基本轮训一遍,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一瓶盖农药有多少毫升?”
吴茅
最近收到一封农民来信,这个农民问:“一瓶盖农药有多少毫升?”
乳剂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稀释倍数很高,药液计量单位一般用“毫升”。现在,很多地方实行了“包干到户”、“联产到劳”等责任制,农民施用药液,常常一次只需要几毫升或者一二十毫升,不足一市两,一般的秤无用武之地;而量杯等量具,只有一些单位有,农民家里一般是没有的。于是,许多农民稀释时,常常用药瓶上的瓶盖作为量具计算药液,很难掌握正确的剂量。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难,比如,包装农药的时候,在说明书上添加一笔:本药“一瓶盖农药有××毫升”。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完全解决安全用药的问题。为了安全用药,供销部门要多供应量具,同时,植保工作最好还是由专业队、专业人统管起来,或由他们进行指导。
现在,向农民供应的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一般是使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而不少农民对“克”、“毫升”等计量单位不熟悉。要是在说明书上,告诉农民国际计量单位怎样换算成市制计量单位,这对帮助农民科学用药和施肥,实在是件好事。只要我们时刻想着“方便农民”,就会发现,我们可以给农民以“方便”的事情是很多的。


第2版()
专栏:

实行技术承包防治病虫害
高甸子公社兴办植保公司
本报讯 通讯员刘长喜报道:辽宁省绥中县高甸子公社与生产大队联合兴办植物保护公司,开展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承包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植保工作的进行。
去年七月,这个公社的东赵大队五天之内就发生了九起农药中毒事故。公社领导针对这种情况,决定把植保工作统一管理起来,并于今年四月和三个大队联合成立了植物保护公司。公司和生产队签定植保技术承包合同后,负责全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承包农作物的病虫害降低到防治指标以下,不出现药物损害,否则赔偿经济损失。生产队负担农药费,交技术承包费,并及时为防治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目前,已经有二十个生产队与这个公司签定了一千亩棉花和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承包合同。
不久前,这个植保公司在承包的棉花地里举办了一次防虫打药现场会,通过参观,大家算了一笔帐:过去社员自己打药,一人一天顶多打一亩地,现在公司的一台机器一天可喷洒三十多亩;药费由过去的每亩十元,减少到六元。更重要的是实行统一管理以后,防止了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第2版()
专栏:

四川抓紧整顿社队财务
全省70%的生产队基本改变财务管理混乱状况
本报讯 记者毛朝敬报道:四川省结合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抓紧清理和整顿社队财务的工作。目前,全省70%以上生产队的财务已清理整顿结束,基本改变了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
去冬今春以来,全省90%以上的县都以县为单位,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清理整顿社队财务。对那些财务混乱,领导或财会人员本身有问题的队,由上级派干部、财会人员驻队重点帮助清理整顿。各社队由干部、熟悉业务的财会人员和社员代表组成
“三结合”财务清理小组,对集体的固定资产、粮食、物资、提留积累、现金往来及债权债务逐项清查,重新登记入帐。对集体的财产、资金该收回的收回,该退赔的退赔。同时,建立和健全与责任制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帐簿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搞好财会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川各地的社队财务整顿,已收到良好效果。已经整顿结束的42万多个生产队,一般都弄清了集体家底,建立了财会制度,其中近10万个财务管理混乱的生产队,基本克服了烂帐、无帐及无章可循的混乱现象。全省培训大队、生产队财会人员46万多人次,原来不完全熟悉业务的财会人员,现在大多已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南充地区原有近万个生产队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财产丢损严重。整顿后,已改变了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全区的耕牛、农具折旧、折价款3.1亿多元,已全部登记造册,纳入帐内核算。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兰州白兰瓜获得好收成
盛产白兰瓜的兰州市青白石公社,今年增建塑料大棚育瓜,扩大瓜田面积,全公社2,200亩瓜田总产达500万斤,比去年增产100万斤。这是北道坪大队二队的瓜农按承包合同向兰州市果品公司交售白兰瓜。新华社记者 敏钟杰摄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庄稼“卫士”
——记河南栾川县农技推广站植保组长曹淑兰
本报记者 陈满正
河南省栾川县地处伏牛山腹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广人稀。真是“抬头一线天,两眼尽是山,去社百十里,到队两腿酸”。男同志在这里搞农技推广工作已很吃力,对带有两个孩子的曹淑兰来说,困难就更多了。但是,她不怕困难,十多年扎根山区,摸清了当地虫害的规律,和同志们一起控制了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植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被人们称为庄稼的“卫士”。
曹淑兰是1973年来到栾川山区的。虽然和爱人在一个县工作,但相距200多里。她带着两个孩子,大的五岁,小的还抱着,洗衣、做饭、拉煤、买菜……样样家务都要干。栾川县方圆数百里,下乡工作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曹淑兰虽会骑车,但上坡下坡很费劲。生活上的不习惯和行路难的问题,曾引起她的思想波动;经过思想斗争,她终于下决心迎着困难前进。她说:“人总得有点事业心,党培养我十几年,决不能白白丢掉所学专业知识,一定要把党和人民给我的知识用于农业生产中。”她把小的孩子托人看管,大的带着下乡;家中事起早贪黑料理,从未因私事影响工作。
山区气候复杂,病虫种类多,危害也重。同一病虫,在不同地区发生的时间、数量都有很大差别。如何尽快查清虫情,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她和同伴们逐队逐社深入调查,掌握虫情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几年来,曹淑兰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要求迫切防治的常发病虫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普查,提出了防治措施,控制了虫害蔓延。一段时间内,苜蓿红蜘蛛危害严重,有的地块庄稼被虫吃光。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她对苜蓿红蜘蛛进行了三天两夜定点观察和两年的系统调查,摸清了苜蓿红蜘蛛比麦园蜘蛛、长腿蜘蛛的虫口密度大、范围广、危害时间长的特点,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首次为防治苜蓿红蜘蛛提供了科学依据。她与同伴还对玉米钻心虫、小麦病毒病等提出了防治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例如,1980年栾川县发生小麦病毒病1万亩,其中毁种300亩,一般发生地块减产30—40%,仅此一项,全县损失小麦40万斤。去年和今年加强了防治措施,没有发生毁种现象,病毒病也得到控制。去年全县小麦增长8%,今年增长10%,两年均获丰收。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广大农民对植保工作提出技术承包、服务上门的要求。去秋种麦时,她在叫河公社的高寒山区搞防治小麦病毒病单项技术承包试点,与三个大队13个生产队签定了合同,承包小麦630亩。从种到收,曹淑兰逐项制定和落实了防治虫害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结果这13个队的小麦都获得丰收。今年3月底的一天,她正在为孩子做饭,突然一个老汉走进农技站找她,说麦苗被虫咬断了许多,要求救救麦苗。曹淑兰听后,二话没说,立即和农技站的张举明同志一起去查看。经过检查,发现是蛴螬危害。当时老汉正在用尿粪浇麦,她告诉老汉要把药粉拌入尿粪中,才能把虫杀死。老汉照着办了,果然见效。
曹淑兰扎根山区,路子越走越宽,工作越干越有劲。为了表彰她的植保成绩,经洛阳地区领导机关批准,去年晋升为农艺师,并先后出席了省、地召开的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第2版()
专栏:

麻垌荔枝丰收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产桂平麻垌荔枝今年丰收,总产量将达到五百多万斤,比去年增产约四成。桂平麻垌荔枝以果大、皮薄、肉厚、核小、味清甜而著名。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房县黑木耳增产
本报讯 黑木耳集中产地湖北省房县,今年黑木耳喜获丰收。截至六月十五日,全县已收购黑木耳十四万三千多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