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提倡职业道德好
郁进
今年是生活书店成立五十周年,不禁使人缅怀它的创办人邹韬奋同志。在党的直接帮助下,韬奋团结不少有才干有事业心的同志,在四五十年前那样艰险困苦的环境中,把生活书店办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生活书店出版的许多书籍,成为抚育我国几代年轻人走向进步和革命的奶汁。这家书店及其后并起的“读书”和“新知”书店,以坚贞的革命信念,创造性的劳动,为革命文化事业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韬奋主办这个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尽其微薄的能力,为民族前途努力”。他与同志们在掌握政治方向、研讨企业管理之外,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他强调事业的发展要靠人材,职业修养就是造就人材的源泉。他和同事讨论做人问题,指出在实践中学习业务技术的重要,尤其着重发展服务的精神。生活书店可以说是从服务社会起家的。韬奋在店务管理中,要求同事们明了自己对于社会服务的责任,对于整个事业的责任,自觉做好工作,绝不用“老板”的冷面监督及其亲信的打小报告(在他的笔下叫“放冷箭”)。他把职业修养的增强看作是发展事业的动力,主张大家都要注意修养,特别是处于“锁钥地位”、工作中负着重任的同志,要注意职业道德,不能置身于修养之外,而对一般同事片面求全责备。1955年,范长江同志着手编辑《韬奋文集》时,特意提出要把韬奋写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收进文集,确是很有见地的。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听久住北京的老人讲,过去糊顶棚墙壁的手艺人,师徒进入客户内眷住房操作时,不论天气怎么炎热,都穿上长裤子,青布衣裳只把袖子卷起来。讲究的店铺里,站柜台的从业人员如果常顶撞顾客,不能耐心把交易做成,年终必被辞退。这里面的含义,难道可以单纯用封建行规或者唯利是图来理解么?
各行各业都要爱护本行业的信誉,也属于职业道德问题。苏联革命家加里宁对年轻人谈往事时说:“在革命以前,在资本主义时代,一部分同资本家作斗争的工人,也说不能造出坏物品,——这样会弄得他们丢脸,这样会玷辱他们的。”共产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应该有具体的内容。他说:“共产主义就是:产品尽量多,质量尽量好。这里我所说的产品,不只是体力劳动的产品,而且是智力劳动的产品,即工程师、建筑师、作家、教师、医生、演员、美术家、音乐家、歌唱家等人的劳动产品。”的确是这样,1890年8月恩格斯给施米特的信中就说:马克思认为“给工人提供不是最好的东西,那就是犯罪!”
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中,学习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养成职业道德,眼下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做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是社会前进巨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件。我们的各种职业和岗位,都是人民所需的,因而都是光荣的。努力上进,自学成材,再也不能成为招致斥逐和沉沦的把柄。
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目前出现了重视职业道德的要求,不论叫“服务守则”,或是“科学道德规范”,都是本行业中做人行事的自觉遵守的准则,闪耀着精神文明的光华,是我们的社会趋向兴旺发达的好兆头!坚决反对封建残余思想,抵制资本主义腐蚀及其它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维护本行业的荣誉,店有店规,厂有厂规,校有校规,从政当干部也要立下规矩,万事离不开做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伟大事业中,提倡职业道德好!——当然,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要由各业各级负责人带头做起来。


第8版()
专栏:

南行诗草
唐弢
星湖
步叶剑英同志《游七星岩》原韵
天似圆穹水似圜,飞来平地七丸山①;
风光最是星湖好,斗柄悬悬垂此间。
鼎湖山
远树晴岚有也无,
眼前花木倍扶苏。
七星聚首游仙去,
留得人间一鼎湖 ②。
一九八二年六
月五日作
①叶帅诗首二句为“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写尽星湖风景,可谓绝妙好词。②鼎湖传为炼丹之地,故云。


第8版()
专栏:

“绿色的网”及其他
郑直
午后。安宁的边境。
绿色的网斑斑驳驳散撒在边境线上。
人们称谓它“绿色的网”,在香港和内地间蜿蜒的铁丝网。
网,高不过五尺,伸手可及。可谁也不去触摸它。
同行者面对面站着,不发一言。忘却,是一剂良药。缄默方是闪光的金子……人们又怎能忘却?眼前啊,当年的烽烟,只能从历史的陈迹寻找!
历史,却躲藏在铁丝网后面,闪着两只精灵的眼睛……
乡间别墅
芜杂的野草,蔓生的藤萝。
一座座乡间别墅,却坐落在城市难以领略得到的野趣之中。室内有冷气设备。组合家具熠熠闪光。一色的花瓷砖铺地。乡间别墅,竟然象一位才华出众、楚楚动人的少女!可别墅的主人,却是那么不相称地赤裸着双脚……
他在笑,但没有出声。笑,埋藏在心底。
人民,用多彩的爱情孕育着大自然。与此同时,也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自己。
奇特的小街
这条小街,汇聚着全球不同肤色。小街上的人们一迈步,从混浊的土地便踏进了广阔的蓝天!从一个世界,便跨入另一个世界!疲乏的夜,是会节节败退的……
从灯红酒绿的街那边,人们想抢先接受阳光的抚爱,但夜,却那么紧迫地匆匆而来!
街这边,太阳刚刚升起,勃勃的光轮正冉冉上升!晨风把人们轻轻拥抱。
这条小街,汇聚着全球不同肤色,……那厢,互相干扰,互相排挤,互相倾轧……
这厢,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悲无戚……
飞机……
背靠巍峨崔嵬的梧桐山,面对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
蓦地,一阵轰轰隆隆的马达声传来,抬眼一望,一架直升飞机朝我们飞来,飞得是那么低矮……
例行公事。每天的例行公事,巡逻着……
不!要是一架喷洒农药的飞机该多么好?
是这样的吗?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读书要点、面、线相结合
吴小如
问:我想学古典文学,但作品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手?
答:这是个老问题了。在青年同志中,不仅业余爱好者有这个问题,连一些中文系学生也往往为此而苦恼。我想,提这个问题的同志肯定对古典文学是有兴趣的,但更重要的是有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功到自然成。只怕兴趣不专一,信心易动摇,那就难免功亏一篑。
我自己搞古典文学最早也是从兴趣出发的。后来规定了六个字的守则,立志照办:多读,熟读,细读。“多”指数量,亦称之为“博”;“细”指质量,又称之为“精”。但不熟读就谈不到深思熟虑,质量不能保证;倘一味背诵,滚瓜烂熟,却不细心琢磨,也还不免浪费时间精力。所以三者不可偏废。
所谓“多”,必须从“少”积累起来,不可能睡一觉就由文盲变成专家。作品是作家写的,要读作品,不仅要“知人论世”,还得摸清“来龙去脉”,即首先必须了解一个“史”的轮廓。因此我主张读古典文学最好从“线”开始,先知道从古到今一个大致发展演变的过程,然后再顺藤摸瓜去读作品。三十年代我上中学时,是从胡怀琛写的一本简陋的文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入手的。现在几部较好的文学史著作,部头都太大,只能慢慢来。五十年代,王瑶先生写了一本《中国诗歌发展讲话》,对我很有启发。我曾模仿它写了五章《中国小说讲话》。六十年代,游国恩等先生在他们写的《中国文学史》(全书共四册)问世之前,先出版了一本《中国文学史大纲》,我认为同志们不妨把它当成读整部文学史的“先行”课本。
说到读具体作品,我主张从“面”到“点”,即先从选本入手。有的选本不是断代而是通古今的,那就连“线”也有了。近年出版的各种古典作品选本很多,读者尽可各从所好,但照我看,一本《古文观止》和一本《唐诗三百首》也很够了。要紧的是一定要从头到尾把它读完,能熟读、细读更好,如果连一个选本都读不完(或见异思迁,或久而生厌,或因噎废食……),那下一步就不必谈了。读完后回头想想,自己对这选本中的哪一个作家的哪一类作品最感兴趣?比如说你对李白的古诗比较喜欢,那就把李白的全集找来读。如果还嫌多,目前《李白选集》已出了好几种,可以先挑一种来读。读完选集再读全集,那自然比一上来就啃全集容易多了。这就从“面”过渡到了“点”上。当然,光读原著还不够,还要把古今中外学者研究这个作家的论著尽量找来读,此之谓“点”中有“面”。你不是喜欢李白的古诗吗?那么,他是继承了谁?后来又影响了谁?这样把一个个作家联系起来分析比较,就是“点”中有“线”了。如此循序渐进,各个击破,逐步由“点”向“线”和“面”延续和扩展,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就会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按照这种点、面、线相结合的办法稳步前进,不但入门不成问题,而且肯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雍和宫的由来
雍和宫管理处 南军
在北京城内的东北角上,呈现出一座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喇嘛寺庙——雍和宫(见附图)。雍和宫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五月,是康熙皇帝为其第四个儿子胤禛建造的“禛贝勒府”,又称“四爷府”。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的三月,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同时“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了。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十一月,康熙皇帝死了,胤禛继承了帝位,改年号为雍正,并迁居到故宫去住。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时,雍正皇帝把他住过的王府提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实际上行宫时期的雍和宫,是一个特务机关,名叫“粘杆处”,充任特务的名叫“粘杆侍卫”。雍正皇帝为了防止兄弟争位和仇敌暗害,豢养了大批特务,专门为他捕杀异己和刺探仇敌的消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突然死在西郊的圆明园,当日便移棺停在故宫内的乾清宫。按照清代的惯例,在乾清宫内停灵半月后应移到景山的寿皇殿,一年后再移放到陵墓。这时候雍正皇帝的儿子“和硕宝亲王”弘历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乾隆。乾隆皇帝却把雍正皇帝的灵柩移到了雍和宫,停放在现在的永佑殿内,因为这座殿曾是雍正皇帝的正寝殿。到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十月,才把灵柩移到西陵的泰陵内安葬,但仍把他父亲的影像,供在该殿内(当时此殿名为“神御殿”)。乾隆皇帝按季节亲自来此上祭,并每天派喇嘛来念经,直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并进行了扩建。把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据说有几个原因,其一,因雍和宫是皇帝住过的地方,称为龙潜禁地不得作为它用。另外,雍正皇帝在位时杀人太多,所以雍正皇帝的皇后借着佛教“忏悔”的传说,要喇嘛念经替死者超度亡灵。其三,雍正皇帝在世时很崇信喇嘛教。其四,乾隆皇帝主要目的是利用喇嘛教,执行安抚蒙藏民族,巩固边疆的怀柔政策。这一点在雍和宫御牌亭内的碑文《喇嘛说》中已经明确宣布。清政府还封喇嘛黄教的章嘉活佛为国师,并在雍和宫内设立喇嘛印务处,使雍和宫一度成为掌管全国喇嘛活动的统治中心。
解放前雍和宫受到极大的破坏。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十年动乱期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雍和宫受到很好的保护。从1979年起,国家又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大规模修缮。现在雍和宫已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了,也为京城增添了新的游览胜地。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芳草萋萋
金荣光
刘白羽同志的新著散文集《芳草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于1978年—1981年间所写的17篇新作。
白羽同志的散文多是抒情的,也有少数是叙事的。包括国内题材和国外题材两部分。在这些优美的散文中,作者不仅描绘了祖国山河之美,也抒写了社会主义之美,人们心灵之美。
白羽同志的散文,不仅写了景物的画面,而且倾注了自己的凝重深沉的情感,情景交融,构成他散文的特色。
白羽同志的国际题材的散文,写得也是非常动人,使我们对米兰、威尼斯、罗马、翡冷翠、罗浮宫等有了很好的了解,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各国人民美好的心灵息息相通。
从这本散文集中,我们还可学到散文的艺术,白羽同志在序言中,写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也写了对散文的见解。他说:“散文就象每朵浪花都属于大海,每一点艺术创造,都是作者的血水浇灌的鲜花,你的作品都有你的生命烙痕,无论多少,只有如此,这才是你的艺术创造。”他的这些经验,对爱好文学的同志,特别是青年写作者将是大有裨益的。


第8版()
专栏:

马蹄莲(水彩画)
张乃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