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白庄的“战略”
安岗
河南郑州市郊的白庄大队,发展经济很有战略眼光。他们首先使粮食稳产高产,站稳脚跟,再发展商品经济,面向食品市场,生产社会需要的牛奶、豆制品、果酒,同时生产适应城市需要的食品。因此,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去年人均产值超过1,000元。
当着人们为发展经济讨论各式各样的战略的时候,笔者想把在河南省郑州市白庄大队看到的情况,起名为“白庄式发展农村经济战略”。自然,白庄的社员从来没有把自己发展生产的设想,归结为战略问题,但他们的确成功地实践着一种战略思想。
白庄的这个白字有一穷二白的涵意。这里是黄河故道,原来是一片白色的沙丘,粮食亩产不足百斤。这个大队有130户,637人,250个劳力。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很有战略眼光,成功地实现着粮食高产,各项经济全面发展。每个劳动日的收入从1980年起就达到3元,去年是3元1角5分。现有集体财产值260万元,平均每人4,100元。他们开始走进这样一个小康之家,实现了“五个一”:人均每年产值超过1,000元,粮田亩产1吨粮,一人出售一头猪,一户一头大牲畜,一户一所新瓦房。
白庄头一件事是稳住吨粮田。今年大旱,又刮了几场干热风,麦子长势没有变样。这是因为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他们营造了七个林带,实现了水利化,农家肥上的很足,又对干热风作了预防。全村农业机械齐全。麦子已收打完毕,亩产是950斤。麦子稳拿了,秋庄稼就更有把握。有了吨粮田,一不吃商品粮,二不买高价粮,三可以向国家多作贡献。白庄的征购任务是26,000斤,去年交售了4万斤,还有存粮70万斤。粮食是农业循环的起点,他们以五分之一的劳力抓好粮食,也就有胆量干各种事业。
白庄建设果园是一个有胆识的行动。白庄的粮田310亩,而苹果园却占地400亩。为什么多种苹果呢?他们算了一笔帐,一亩地收苹果4,000斤,比种粮食要赚钱。还省劳力,只用0.1个劳力就行了。他们想的是市场:一是离郑州只有10里,可以去卖;二是利用这里种苹果比北方早熟半个月的“时间差”和交通之便,可以提早外销;三是利用卖不掉的苹果酿造苹果酒。全国这种烂掉的苹果约有十多亿斤。白庄不但没有货弃于地,他们酿造的苹果酒,色正、味浓、度数低。15个省要这种酒,南方人把它当作饮料喝。生产饮料用的苹果酒,这是摸到了食品工业市场的脾气。他们一年生产25万斤果酒,卖的价钱比一般果酒每斤少两毛钱,赚的钱却比卖苹果多得多。酒渣又是喂猪的好饲料。如今有不少大队因生产白酒而大量积压。白庄搞有特色的饮料酒,干了五年,现在还是供不应求。
供应郑州市鲜奶到户,又是一个有远见的举动。他们调查郑州市牛奶供应紧缺,决定发展奶牛,现在已有63头,大体是两户一头,每天多则出奶900斤,少则400斤。他们把鲜奶直接运到城里送到用户家里,每斤还比市价少2分钱。莫看供奶的数字小,他们的雄心很大,今年就要增加奶牛20头,明年增加到100头。他们养的牛,用自己的饲料,不用国家拨给的饲料粮。白庄决心把奶牛增到200头,他们将办起奶制品加工厂,奶油、奶酪、奶皮都可以制作出来。产品供应城市,肥料留在自己的地里。
尤其有胆量的是,他们敢在豆子上做文章。豆子,谁都喜欢它,但是有的地方却积压不少。大城市的豆制品现在仍是供不应求,矛盾发生在加工和经营上。市场豆子四角钱一斤,据说用来经营豆制品,搞不好就要赔钱。白庄社员一年经营150万斤豆子,不但不赔,每斤豆子还净赚一角钱。今年4月他们盖起一个1,200平方米的制作腐竹车间,一天开一班产一吨腐竹。白庄的腐竹在南方一些省是畅销货,因为一级品多,色黄肉嫩,价格适宜。他们制作腐竹是为了运销外地。在郑州卖的是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豆腐泡。白庄大队劳动力有250个,用在豆制品上的就有80个。他们看到河南是全国主要产豆的地方,豆子滞销是人为的,大城市缺豆制品,不产豆子的地区也缺豆制品,只要薄利多销,不愁没有市场。
白庄在豆子身上打主意,是看透了市场的需要。他们认为,腐竹在有些城市滞销,那是因为价格贵,质量不好,并不是市场不需要。只要质高,价廉,易于保存,除了腐竹,高级香干、臭豆腐以及植物蛋白肉等,都是市场的畅销品。他们加工制作豆制品,也是为了发展农业。加工150万斤豆子,留下干渣100万斤,用来喂猪,10斤干渣出一斤猪肉,光这一项就出10万斤猪肉。这点渣用来喂奶牛,可出奶30万斤,喂肉牛可出肉5万斤。肉多,奶多,农家肥也多。
他们还敢到郑州市开饭馆。应当说,有条件的允许农民进城试一试开饭馆,是中共郑州市委一项得到群众拥护的政策。白庄的农民们在郑州市花园路办了一个饭馆,多少有点标新立异。首先营业时间是十四五个小时,河南日报的同志可以在夜间到那里吃夜餐,据说饭菜比一般食堂做得好。其次是一贯制,供应早点,正餐,夜宵。除了坐商,还流动卖豆腐脑。服务员来自农村,态度好,办事认真,注意卫生。受到顾客的欢迎。农民现在急切需要了解城市市场的行情、顾客的口味和需要。
白庄支部书记白西川同志是一个会动脑筋、眼光看得很远的人。这个大队的领导成员和社员有不少能人。问老白最困难的是什么,他说劳力太少。问他能不能招考待业青年当社员。他说可以,但每个人都要有一个专业,起码懂一门农、工、副业的技术。他要的是农业技术员,或是懂得市场经济的专业人才。立志农业又有专业的青年到白庄去显显身手如何?我们的农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怎样满足农民的要求呢?
白庄的粮食稳产高产,工副业也有办法应付市场波动,不怕原材料短缺和城市工厂不订货。白庄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是否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个循环:
一、从粮食稳产高产开始,站稳脚跟;
二、多种经营的产品以市场的需要为基础,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和销售;
三、面向食品市场,生产社会需要的食品;
四、了解城市的需要,组织灵活的服务行业。
五、落脚点,进一步实现粮、肉、奶、蛋、果等的高产目的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大城市附近郊区种菜有补贴,养奶牛有饲料粮,吃粮有供应,这是必要的。但还有果菜、奶制品、豆制品、酱油醋等供应不足的现象。白庄的办法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


第2版()
专栏:

退休干部王克芝带头承包鱼塘获得高产
为群众开辟养鱼致富之道
本报讯 通讯员韩光、万焕国报道:6月上旬,湖北省大悟县水城大队王家湾热闹非凡,孝感地区的干部和社员纷纷前来取养鱼“经”。这里有位退休干部叫王克芝,他经营的一亩水塘,头一年就获得产鱼935斤的可喜成果。
王克芝原来是财贸系统的干部,1981年初退休回乡。他心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应继续为人民做点贡献。他发现队里有24口水塘能养鱼,可是没人敢承包。一打听,原来群众养鱼有“三怕”:一怕山里水瘦,鱼养不肥;二怕没技术,养不好;三怕旁人乱捞乱捕,没法管理。过去队里也放养过鱼苗,因为管理不好,24口集体鱼塘一年总共收获三四百斤鱼。
王克芝从未学过养鱼,他决心带头包养一亩水塘,边干边学,为群众开辟养鱼致富之道。去年,他专门挑选离村最远、靠山坡的一个瘦水塘作试验,投放了400尾鲤鱼苗、120尾草鱼苗和800尾鲢鱼苗。为研究各种鱼的生活习性,防止乱捕乱捞,他不辞劳苦,在荒山野洼的塘边搭起草棚居住。还从山上割青草、拣牛粪,从家里挑来猪粪,发酵后倒入水塘,使瘦水塘变肥。为学会科学养鱼,防治鱼病,他多次向县水产局的技术人员请教,翻阅有关的技术资料,边养鱼边研究。他时常在塘边观察鱼的动作,甚至忘了吃饭。乡亲们都说他成了“养鱼迷”。经过实践,王克芝摸清了鲤鱼、草鱼、鲢鱼的习性、食物爱好,还学会了十几种防治鱼病的方法。到去年年底,这口只有一亩水面的塘,产鱼900多斤。
这使王家湾的干部群众消除了顾虑,大家争着拜王克芝为师,承包养鱼。今年全队24口水塘都已分别承包到户,已经放养了一批鱼苗。
中共大悟县委很重视王克芝的养鱼经验,专门在王家湾召开了养鱼现场会,请他介绍养鱼经验。现在,王克芝的经验已在全县逐步推广;许多农民不再怕养鱼无收了,纷纷承包鱼塘,全县已有5,000多亩水塘、水库被社员们承包放养了鱼苗,总计承包鱼的年产量达20多万斤。


第2版()
专栏:短评

一亩鱼塘的威力
退休干部王克芝本来不会养鱼,为给群众养鱼做出榜样,他特地选了一亩瘦水塘作试验,经过一年时间的钻研和实践,终于获得亩产900多斤鱼的产量。他的行动,带动了本队、本县很多社员,都积极行动起来承包养鱼。对整个孝感地区群众性养鱼事业,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以设想,以千湖之省著称的湖北省,如果每个县都有一些象王克芝这样的养鱼带头人,就不愁把全省的养鱼事业搞上去。
这件事告诉我们,组织群众发展多种经营,不能只有一般号召,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具体指导,树立活的样板。王克芝的一亩鱼塘,充分显示了榜样的威力。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目前不少社队的集体水塘很少有人承包养鱼,主要是社员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特别是自己缺乏养鱼技术,怕养不好。
其实,只要用心学习和实践,掌握养鱼技术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王克芝不就是经过苦心钻研,一年之内就突破了养鱼技术关吗?王克芝带头站了出来,社员们就跟上来了。


第2版()
专栏:

农民赵建修喜售万斤粮
他说:只要党的政策不变,我这一双手能解决50个人小厂的吃饭问题
本报讯 通讯员何永增报道:河南省滑县枣村公社张固大队,土地瘠薄,粮食产量很低。实行责任制后,赵建修承包了20亩耕地,5亩荒地,去年完成应交任务580斤后,他又交售余粮1万斤,芝麻500斤。今年战胜干旱,夺得夏季丰收,交售1.3万斤小麦。他说:只要党的政策不变,我这一双手能解决50个人的小厂的吃饭问题。6月28日,安阳地委副书记、专员王德政专程看望赵建修,决定给他奖售飞鸽牌自行车一辆,上海牌缝纫机一台。赵建修表示,我一不要自行车,二不要缝纫机,只希望能肯定我这样做是光荣的。
赵建修一家8口人。大儿子在安阳当工人,二儿子在新疆当兵,女儿是教师,都是模范、先进工作者。他承包土地后,曾对着墙上儿女们的奖状暗暗发誓,我是一家领头的,也要得个大奖状,给孩子们领个头。
为了种好责任田,他早起晚归,精耕细作,科学施肥浇水,选择优良品种。去年种小麦14亩,平均亩产650斤;今年种21亩,亩产810斤。为了战胜今年的旱灾,在浇灌浆水时,他一连4天4夜没合眼。
赵建修致富不忘国家,打下粮食,除了留下口粮、种子、饲料之外,全部交售给国家。麦收后下大雨,他为了不向国家交售发霉的麦子,全家出动,拿出了雨伞塑料布,最后连被子也盖在了小麦垛上。麦子出售后,一次认购国库券300元。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搞好社队和家庭养鱼大有潜力
广西社队小山塘占全区淡水水面的十分之一,鱼产量却占全区的70%
前不久,记者在广西南宁、玉林、梧州等地,对淡水养鱼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事实说明:发展社队养鱼,投资不大,经济效果很好。
据统计,广西社队集体拥有的池塘、小山塘共计80多万亩水面,仅占全自治区淡水水面的十分之一,但是淡水鱼的年产量却占全区总产量的70%以上。社队养鱼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越条件:水面较小,便于精养,容易夺取高产;所有权、使用权明确,矛盾少,便于管理;投资少,见效快,群众积极性比较高。
为了使社队养鱼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认真办好几件事。首先,要把养鱼责任制尽快建立和健全起来。凡是责任制落实得好的社队,鲜鱼产量就大增。梧州、玉林两地区去年在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大多数生产队落实了养鱼责任制,社队养鱼产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16%和22%。现在,全区约有40%多的生产队尚未建立养鱼责任制,已经建立责任制的,有的还不够完善,致使许多鱼塘失管,造成水面资源的很大浪费。建立健全养鱼责任制是发展社队养鱼的关键一环,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
其次,要搞好池塘养鱼的基本建设。全区现有池塘约三分之二是“锅底”式的浅塘,平均水深不到一米,有的年久失修,塘堤崩塌,漏水漏肥,这是目前池塘养鱼单产还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逐步改漏水塘为保水塘,改死水塘为活水塘,改浅水塘为深水塘,做到一亩塘顶两亩塘用,既可使鲜鱼产量成倍增长,还可蓄水抗旱。当前,为了满足城市人民的需要,重点搞好城郊社队的鱼塘建设很有必要。桂林市去年鲜鱼产量比1979年增长1.3倍,鲜鱼上市量显著增加。
第三,努力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广西农村科学养鱼知识还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技术承包、办短期训练班、技术讲座、技术询问处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普及养鱼科技知识。水面较多的公社,要有专人负责养鱼技术指导工作。邕宁县各公社都雇请了一名有养鱼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加强对社队养鱼的技术指导,深受农民的欢迎。
家庭养鱼是社队养鱼的重要补充,有一些地方将生产队的中稻田,以及零星分散、集体不便经营的水面包给社员养鱼,同时鼓励社员家庭在生产队指定的地块挖鱼窝养鱼,户养户收,对增加鲜鱼的社会产量起了良好作用。
当前,广西社队养鱼发展很不平衡,从产量上看,有的生产队鱼塘单产超千斤,有的只不过十多斤。如果切实加强领导,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自治区淡水鱼的生产定会有一个新发展。
本报记者 衡志诚


第2版()
专栏:

县委书记当林业模范
中共山西翼城县委书记李红星(右),身体力行,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最近荣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林业模范的称号。在他的带动下,翼城县新建农田林网14万亩,四旁植树1,720万株,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2%提高到14.5%。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牛梆铃又响起来了
“梆当!梆当!……”牛梆铃的声音在湖北襄阳县黄集公社陶家大队又响起来了。
梆铃是挂在牛脖子上的一种靠振动小锤发声的响器,这是襄阳人民对喜爱的牛的传统打扮,象大人给小孩带项圈似的。可是,过去由于吃“大锅饭”,耕牛的饲养、使役没有制度,农民对牛的感情也淡薄了,耕牛的素质普遍下降。
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要求饲养耕牛也实行责任制。今年初,大队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要求,试行了“耕牛作价,联户承包,责任到人,专户喂养,保质保本,奖惩兑现”的饲养办法。这种责任制一实行,农民又把耕牛当成了宝贝。
过去,牛病了没有人过问。现在,牛病了,农民可心疼啦!一天夜晚,社员王德胜的耕牛得了急病,老王立即叫醒三个儿子,分三路到三个兽医站去接医生。接着,又赶紧喊来了另两个承包户。大家忙乎了一夜。为了给耕牛催膘,除生产队供给的饲料外,三户又凑了50多斤麸皮,每户还把饭水送来给牛补虚。
自从试行耕牛管理责任制以来,耕牛素质普遍改善。现在全大队耕牛已发展到241头,许多耕牛又戴上了牛梆铃。 赵遂林


第2版()
专栏:

父子义务办夜校
夜幕降临,湖南省临湘县白羊田公社秀只大队退休教师廖四林家里灯火通明,坐满了人,这是廖四林父子三人办的夜校在上课。
廖四林的大儿子执中是赤脚医生,二儿子祥中是植保员,他们每星期上三至五次课,由廖老师讲文化知识课,祥中讲农业技术课,执中讲卫生知识课。父子三人还来了个约法三章:一、义务辅导,不要报酬;二、认真讲课,不得马虎;三、热情接待,保证茶水。由于讲课的内容切合农村实际,农民很爱听,每次都有五十多人,七个月来共上了一百四十多堂课。
最近,公社和大队已拨了一些办学经费,他们父子三人决心不负众望,把夜校办得更兴旺。  刘演煌


第2版()
专栏:

绿树相映 白鹤群飞
贵州遵义县青山堡生产队社员季文华家小院,坐落在一片树林中。近十来年,每逢清明前后,都有大群稀有候鸟——白鹤飞临这里。今年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数量上百只。
季文华今年83岁,自1953年起,他一家便在庭院周围栽植松、枫和青?等树木。经过近30年来的培育管理,树大成林,将这座家庭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
这些白鹤春天飞来,秋后即飞走。白鹤筑巢极其简单,它们飞来之后,衔少许枯枝架在树杈上即成巢。每天清晨,白鹤群都要在庭院上空盘旋一阵再去寻食;黄昏,它们也要在庭院上空盘旋一阵后才落巢。小小的庭院,苍翠的树林,翱翔的白鹤,在晨曦和暮色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而每当暴风雨或冰雹来临之前,白鹤便要离巢飞到附近的山岩下躲避。这成了一种活的气象预报。
季文华一家都喜欢鸟,爱护鸟。他们不许任何人伤害林中的一只鸟。在这庭院周围的林中,除了白鹤外,还有鹭鸶、黄鹂、阳雀、布谷鸟、猫头鹰等鸟类。它们同样受到季老一家的保护。  傅天华


第2版()
专栏:

三兴公社管好低产田
本报讯 通讯员袁承宗报道:江西省万载县三兴公社有四千多亩低产田。公社为了帮助承包户种好这些低产田,规定给他们优先贷款,优先供应化肥,优先解决水源,还派出三十多名干部,逐队落实,逐级解决。现在全社已供应化肥二十多万斤,每亩可基本施足碳铵和磷肥。


第2版()
专栏:

屯溪地区茶叶生产形势喜人
本报讯 记者丁帆报道:盛产茶叶的皖南屯溪地区,今年出现了茶园扩大,茶叶增产,质量提高,茶农增收的好形势。
屯溪地区是我国重点茶区之一,出产驰名中外的黄山毛峰、猴魁、屯绿、祁红等名茶。近几年,全区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一九八○年产春茶二十一万担,去年增到二十六点五万担,今年又增到二十八万担。
屯溪地区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认真落实了鼓励茶叶生产的有关政策,特别是采取了减低税收,调整收购价格,提高茶农口粮、食油标准,增加奖售物资等措施,还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扶持。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连江县教江公社浦下大队工艺美术厂,生产的软木画,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今春的广交会上,外商订货达41万元。图为工艺美术厂工人正在制作软木画。
新华社记者 程 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