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庐江等五个县针对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新情况
调整和改革大队集体卫生组织
本报讯 安徽省庐江、五河、嘉山、天长、太平等县卫生部门针对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的新情况,对大队集体卫生组织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安徽农村大队卫生组织,过去以合作医疗为主要形式。自从农村实行双包责任制后,由于集体积累改变了原来的提取办法,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发生了困难,赤脚医生的报酬难以落实,许多地方一度出现大队一级卫生组织放任自流的状况。有的大队卫生所变成了副业站,单纯追求业务收入,不愿承担防疫任务。有的赤脚医生私人开业,随意抬高药价。在有些地方,过去已控制的一些疾病又有回升的趋势。
在新情况面前,庐江、五河、嘉山、天长、太平等县从本地的经济基础、生产责任制形式和群众就医习惯的不同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大队一级卫生组织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群众愿意继续办合作医疗的地方,各地注意贯彻自愿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太平县县委把调整和改革合作医疗制度列入了议事日程。有的大队就办合作医疗问题举行了民意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兴办与否,并根据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新情况,将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赤脚医生的报酬,由生产队统一扣除的办法改为社员直接缴纳。许多大队量入为出,将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作了调整,使合作医疗办得更加切合实际。现在,这个县的合作医疗形式多样,不仅有合医合药的,也有半合医半合药的,合医不合药的。
在群众要求改变医疗制度,不再实行合作医疗的地方,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大队卫生所。有大队垫资、由赤脚医生保本经营的;有几个赤脚医生联合投资兴办的;有由公社卫生院分片直接在大队设医疗点、吸收赤脚医生参加的。这些卫生所的特点是社员看病自付一切医药费用,赤脚医生的报酬在业务收入中解决。为了改变一度出现的调度失灵、提高药价、赤脚医生与公社卫生院争病人、争收入等状况,各县注意加强对赤脚医生的领导和管理。一般的做法是:大队负责赤脚医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付给防疫误工补贴,公社卫生院负责任务分配、业务监督和技术指导,并在代购药品、提供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方便。
从上述各县的情况来看,凡是实行了调整和改革的地方,大队一级卫生组织巩固,赤脚医生队伍稳定,保证了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和药价政策的正确执行,受到农村干部、社员的欢迎。
李南 白筠


第3版()
专栏:来信

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不该解散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几次到南宁附近邕宁县的一些公社、大队出诊,亲眼见到农村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圩镇繁荣,购销兴旺,农民日子越过越富。但是农村卫生工作却大大落后于形势。以邕宁县来说,据了解,由于赤脚医生的报酬得不到解决,合作医疗基金难于筹集,大多数的大队卫生室已自行解散,多数赤脚医生已弃职回家搞生产。这样,社员群众的防病治病问题就受到影响。
今年春上的一天,该县伶俐公社女社员黄华娇因早晨出工前没有吃饭,又逢月经来潮,突然腹痛昏倒在田间。一旁的社员以为她得了危重急病,马上给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打电话,要来了急救车。其实,病人只花了6角钱药费,注射40毫升的葡萄糖和一支维生素B6,便完全恢复正常。而急救车跑这一趟来回40公里,汽油消耗、出诊费一共花了10多元钱,还不算陪送占用的劳动力的浪费。社员们深有感触地说:“要是大队卫生室不解散,赤脚医生还在的话,就不用跑这么远来南宁市,花这么些钱了。”有些小伤小病,因离医院太远,医治不及时,变成大病。如该县坛乐公社一个小孩,右脚背被开水烫伤一小块,因没及时治疗,伤口严重感染化脓,送到南宁市医院医治时已太晚,虽治愈,但脚已残废。
上述情况不光邕宁县如此,其他一些县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希望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出现的新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尽快恢复和巩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庞惠瑶


第3版()
专栏:短评

把大队卫生组织整顿好
随着农业推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的工作需要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和改革。不少地方这样做了,大队的卫生组织得到巩固,赤脚医生的管理得到加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地方的卫生部门和基层干部对此放任自流,以致大队一级卫生组织解体,赤脚医生无人管理,削弱了卫生防疫工作,社员有病也得不到就近治疗。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大队一级卫生组织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最基层组织。这一级组织不健全,必将影响各项卫生工作的落实,影响社员群众的防病治病。我们要体贴群众的疾苦,把八亿农民的健康挂在心上,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大队一级卫生组织整顿好。已经设有卫生所或医疗站的,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已经停办、而当地又需要的要尽快予以恢复、重建。至于实行什么样的医疗制度,因各地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应由群众自己选择,不要强求一律。多年实践证明,合作医疗对解决广大农民看病吃药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推行过程中不顾实际条件,搞“一刀切”的做法,应该加以纠正。凡条件具备、群众又愿意办合作医疗的地方,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合作医疗办得更好。条件不具备、办不了合作医疗的地方,则不要勉强,可以实行谁看病谁出钱的自费医疗制度。不论办什么样的卫生所,采取什么样的医疗制度,都要加强领导,都要贯彻执行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做到有医有药,有人搞卫生预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为保护广大社员群众的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3版()
专栏:

找水专家
——记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肖楠森
本报记者 廖原
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肖楠森,从事地下水分布规律的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先后为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缺水地区和单位找到了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被群众称为“找水专家”。
今年六十八岁的肖楠森,1942年就从事地质教学和研究工作。1952年的一个大热天,他在安徽淮北野外考察时,口渴了,向老乡要了一碗水。他一看就愣住了:这是一碗浑浊得不见碗底的泥浆!肖楠森惊讶地问:“怎么,你们就喝这个?”老乡回答说:“能喝上这个还算好的呢!天旱塘干了,就得离乡背井……。”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肖楠森,唤起了他作为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心。他说:决不能让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喝这又苦又涩的泥浆水!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此,他带领师生出没于荒山野岭,奔走在河谷丘陵,寻找地下水。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和师生们一起提出了一整套新构造控水理论。
运用这一理论和其它地球物理勘测方法来确定井位、设计水井结构,成井率高达80%左右,发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深受生产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南京花神庙是个山岗起伏之地。这里地表水很少,地下水也很难找到。以前有人在附近找过水,打井600米都没有找到水,被认为是“贫水区”。当这里的人们把缺水的困难告诉肖楠森教授以后,他便赶到现场帮助找水。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他发现那里有三条隐伏的新构造断裂带横穿其间,认为周围山沟中和河底的地下水都可通过透水的新构造断裂进入山区。为了成井后用水和灌溉的方便,他就在山岗顶上定了一个井位。许多群众很不理解,就说:“只有上山打柴,哪有上山打井”。有的专家看了打井取出的岩芯直摇头:“把井定在这个地方,活见鬼!不要打啦,没希望……。”大队干部听后拿不定主意,派人问肖楠森教授。肖教授问明情况后哈哈大笑说:“别再犹豫了,往下打!”于是停了一阵子的钻机又继续向深处掘进。到了150米,一口水井终于被打成了。每天出水量1,000多吨,可供附近三个自然村500多人的饮用,同时还能灌溉500亩菜地、苗圃。这件事,轰动了周围村庄,群众纷纷赶来参观和祝贺。
类似这样动人的事例何止一件!肖楠森为什么能在过去被认为“无水”、“贫水”的地方,找出丰富的地下水呢?因为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大自然面前,能左右逢源,获得成功。正如肖教授说的那样,“找水就象医生给人抽血,只要把针头插准静脉管,就能把血抽出来。”
肖楠森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人民政府给他以很高的荣誉。1979年,他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劳动模范。今年6月,他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附图片)
这是肖楠森教授在南京市郊雨花台公社找到水源后,又进一步了解地下井出水情况。  方爱玲摄


第3版()
专栏:

一个受群众欢迎的街道卫生防治所
本报讯 浙江省嘉兴市新加街道卫生防治所为解决街道上的烈军属、五保户、退休职工以及父母不在身边的寄养儿童“看病难”的问题,采取上门服务和开设家庭病床的办法,受到群众的欢迎。
医务人员利用街道、居民区的大小会议,向群众宣传卫生科学知识;上门为病人送医送药,进行巡回医疗。他们对患有心脏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肝炎、骨折等慢性病的病人设家庭病床。今年三四月份,就设立了家庭病床24张,出诊看病62次。中一居民区七十多岁的退休工人陈志权,由于臀部骨折,躺在床上,医务人员每天上门打针,连续两个多月,目前他已能下床走路了。
这个卫生防治所的卫生防疫工作也积极开展起来。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已进行预防接种4,100多人次,医务人员常到居民区和单位搞传染病预防工作。他们还通过调查,摸清孤寡老人及父母不在身边的寄养儿童的基本情况,准备建立名册和健康资料。


第3版()
专栏:

注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本报记者 李择红
济南铁路局南郊幼儿园正在上认识课。老师拿出一张画有衣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一件衣服”。小朋友们齐声回答。“谁能用衣服这个词说一句话呀?”
许多小朋友举起了手。
“星期天上街,我妈妈给我买了件新衣服。”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回答。
“对!这位小朋友回答得真好。那么,衣服是怎么来的呢?”
“是农民伯伯种的棉花,工人叔叔和阿姨织成布,做成的衣服。”
“小朋友穿衣服时要怎样呢?”
“要爱惜,不要弄破了。”
“衣服不能弄脏了。”
“衣服脏了要自己洗。”
小朋友们纷纷回答。
“衣服破了要怎么着,雷锋叔叔是怎么做的?”
“唰”的一声,小朋友们举起了手。
“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衣服破了补补再穿。”
一节普通的认识课,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而且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反映,孩子们穿衣服知道爱惜了,有的还不让爸爸妈妈给买新衣服,说要补了再穿。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但也往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一些不好的毛病。如有一个小女孩,是个独生女,父母十分娇惯,来幼儿园后,动不动就发脾气、打小朋友,还好哭。老师批评轻了,她满不在乎,批评重了,她就躺在地上哭。小朋友不喜欢同她一起玩。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们认为,既不能听之任之,撒手不管,又不能一味地批评。老师们根据她的性格特点,首先从生活上关心她。有一次,她生了病,老师、阿姨们日夜守护在身旁,喂水喂药。她不想吃饭,老师特地到食堂取来点心、水果。这位小朋友搂着老师的脖子哭了,说:“老师,您真好,就象我妈妈一样。”从此,老师和她建立了深厚感情,她什么话都愿意跟老师讲。有一次,老师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说想当老师。老师马上鼓励她,这个理想很美好。可是,要想当一名老师,就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能动不动就哭,更不能打人。这个小朋友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可是由于是非观念淡薄,有时也会做错事的。老师对做了错事的孩子,以正面教育为主,注意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一次,大一班小朋友上美工课:用胶粒插各种玩具。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往口袋里装了胶粒,但没有马上批评他。下课前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大家插出了各种玩具,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检查一下自己的口袋,有没有不注意,让胶粒跑进口袋去了呢?看哪位小朋友检查得仔细。”孩子们一听,都认真地检查起来,装胶粒的小朋友高兴地将胶粒拿出来,交给了老师。老师表扬了这位小朋友检查得认真仔细。接着老师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些拾金不昧的故事。从此,这位小朋友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第3版()
专栏:

让孩子学一点劳动本事
我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在一次大扫除中,我发现班里绝大部分同学不会擦窗玻璃。有的学生手绢脏了,我问他“怎么不洗”?他回答说:“妈妈不在家”。有的学生做值日,擦完桌子把水盆放在讲台上,就算完事了。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爱护不等于娇惯。那种一味地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干点活儿怕累着,上哪儿去怕丢了的“爱护”,实际上是娇惯。有的家庭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尽管孩子已经十多岁了,但是任何家务劳动都不让孩子沾边,连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也全都包办代替。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不接触劳动,到不爱劳动,以至厌恶劳动。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只要求别人为他服务,根本不懂得替别人着想。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要由父亲背着行李送到宿舍,还给铺好行李,而自己却坐在那儿吃苹果?这难道不是从小娇生惯养的结果吗?
如果说培养人才,那么应当看到任何人才都不可能脱离劳动,否则也成不了人才。为了让孩子沿着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道路健康成长,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配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一点劳动的本事吧!
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 刘秀荣


第3版()
专栏:

自贡市加强散居儿童教育
自贡市有七岁以下的儿童19.5万多人,除了大约四分之一进了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四分之三散居家中。为了让这些散居儿童健康成长,从去年3月以来,由各居民委员会推荐,市政府聘请了300多名家庭教育辅导员,每个居委会两名,形成了全市的家庭教育辅导网。
这些辅导员绝大多数是退休教师、医生和职工,对抚养、教育好下一代有强烈的责任感。豆芽湾居委会辅导员白鲲,是一位退休教师。她不辞辛苦,走街串户,了解散居儿童的发育成长情况。当她得知一位青年女工的婴儿缺奶,便每天去她家,传授科学育儿方法,给孩子定时定量喂食。辅导员余淑尧也是一位退休教师,一年多来,她总结了一套家庭教育方法,讲给家长们听,并从邻里中选择抚育孩子好的与差的事例,在家长会上作对比介绍。
自贡市妇幼保健所和各个区、县妇幼保健站,都开设了儿童保健门诊,在6个综合医院也设了儿童保健门诊。婴儿出生后,经门诊全面检查身体,登记入册,作为儿童保健的档案。现在,全市已建立散居的儿童保健手册6,600多份。卫生部门每年为散居儿童检查一次身体,并派医务人员到居民委员会,和家庭教育辅导员共同召开“婆婆、妈妈会”,按季节讲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给儿童打预防针,吃预防药。
自贡市一些小学附设了学前儿童学习班,开设适合幼儿学习的语文、算术、音乐、游戏等课,儿童每月每人缴纳学费2元。现在,全市已办起了102个学前班,接收了4,400多个学龄前儿童。
本报记者 林平兰


第3版()
专栏:

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徽标评选揭晓
本报讯 6月2日本报刊出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筹委会办公室征求徽标设计的启事后,半个月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徽标图案稿1,500多件。投稿者除美术工作者外,还有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儿童少年的关怀。
经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筹委会评定,福建省医药工业公司包装设计室的黄维获一等奖,他设计的图案被确定为活动中心的徽标。(见图)整个徽标呈圆形,上端用汉字书写的“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为红色,下端英文“CHINA NATIONAL CHILDREN’S CENTRE”为金黄色,中间“C”为墨绿色,代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徽标中心的一颗浅绿色嫩芽,象征着中国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北京的黄德昌、唐宇,陕西的吴宏获二等奖,安徽的牛中勤、倪镜兴,北京的杨谷昌、陈明友,上海的陈亮平,青岛的王兆相获三等奖。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设在北京官园,现正在积极筹办中,预定暑假期间开放。


第3版()
专栏:

上海举办科普游乐馆
上海市科协与园林管理局联合在中山公园举办少年儿童“科普游乐馆”。科普游乐馆设有奇妙的光源、声控游戏、智力测试、电子音乐、气象探测、全息照相、光电打靶、遥控车模等十四个项目数百件展品和游艺设备,每天接待八百人左右。孩子们通过参观各种展品和参加各类科技游艺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对科学事业的兴趣。
科普游乐馆筹建过程中,得到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帮助。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科普游乐馆题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教授担任了“奇妙的光源”项目的设计。市气象学会、宇航学会、激光学会、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都对游乐馆的筹建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科普游乐馆开放后,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儿童少年们参观后,久久不肯离去,盼望着下次再来参观。   沪付莲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省龙江县实验小学自1978年以来,制定了路队制,要求学生上学放学排队走。四年来,学生们已养成了上学放学排队走的习惯,从未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图为孩子们排队走出校门的情形。
赵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