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经济办法稳定务农劳力
绍兴市郊社队鼓励农民增产粮食
编者按: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前几年,各地纠正了单一抓粮食的做法,调整农作物布局,把一些不适宜种粮而种了粮的土地,改为发展经济作物。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已经基本合理,粮田面积不能再减少了,继续发展多种经营,要着重向山区、草原、水面、滩涂这些粮田以外的领域开辟新天地。
为了搞好粮食生产,我们要对农村干部和社员进行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教育。同时也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农民乐于种粮。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种粮的农民,在收入方面同从事其他生产的农民大体相近。浙江绍兴市农村社队以农业队为基础平衡各业的基本报酬和奖励比例,以社队企业部分利润补助粮食生产,用经济办法稳定务农劳力,建立责任制鼓励干部搞好粮食生产,这些措施,看来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供各地参考。
本报讯 记者林宗平报道:浙江省绍兴市农村许多社队,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农民增产粮食,收到显著效果。
随着社队工副业生产的发展,这几年,绍兴市农村有52%的劳力从农业里分离出来。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领导力量和劳力,使粮食生产能稳定增长,绍兴市农村社队在建立各业生产责任制时,坚持以农业队为基础来平衡其他各业的基本报酬和奖励比例。大多数社队普遍注意掌握以下四点:一是在制订农业生产责任制指标时留有余地,使农业有产可超;二是各业年初确定的基本报酬和预计可奖数均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平衡;三是控制社队企业的加班费和补贴等,防止务工社员得到的实际报酬不适当地高于务农社员;四是对企业实行“奖金限额、以丰补歉”的办法,避免各业之间报酬相差悬殊。袍谷公社菖二大队有6个生产队和7个工副业生产单位,去年按上述原则,平衡农工副等各业的基本报酬和奖励,调动了从事各业的社员特别是务农社员的积极性,粮食总产量比前年增长5.9%,油菜增长36.5%,社员人均口粮增加37斤,农业成本每亩下降13元。社办企业的总产值也从11万元增加到20万元。全大队各业社员的人均收入也比前年增加64元。
将社队企业上交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扶持农业,是绍兴市郊许多社队鼓励粮食生产的又一条措施。浬渚区解放公社去年从社办企业上交的利润中,拿出7万元下拨到生产队,这样不仅使务农社员从社队企业中得到实惠,又促进了粮食生产。这个公社114个生产队,去年102个生产队增产,总产比前年增长7.2%;生猪投售超责任指标33.2%。
各社队还普遍采取以田定劳,规定务农劳力占总劳力的比例,社员家庭中工副业人员超过比例的,交纳贴农费,归务农社员按实做工分分配。城东公社五云大队,有九个工副业单位,劳力比较紧张,为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力,规定每户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劳力务农,不足者要交贴农费。外出副业人员较多的社队,还在现金、粮食等实物分配办法上作了改进,规定工副业人员只享受承包内的现金、粮食等实物分配,超承包的部分归务农社员分配。这样做,在经济分配上使务农社员得到好处,在粮油和副产品的分配上多得一点。
为了鼓励大队、生产队干部安心搞好粮食生产,全市农村社队都建立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和承包组长的岗位责任奖励制度。1981年,为了使大队、生产队干部重视粮食生产,规定凡是粮食生产完不成责任制指标和不带头执行鼓励增产粮食政策的不予奖励。1982年,又把范围扩大到承包组长,现在多数地方已经落实。


第2版()
专栏:通讯

郭聋“点绿”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福建华安山区有个又聋又倔犟的老农民,十八年来坚持在荒坡边角地上“点绿”,果然把一片荒山野岭绿化了,这些树木应该归谁所有呢?
闽南华安山区的老住户,历来有“点绿”的习俗:家家在房前屋后、荒坡野岭的“巴掌地”上种点零星树木。山里人贪青盼绿,合情入理。可是,十年浩劫中谁“点绿”谁挨批,树没长起来,先割你的“尾巴”,谁还敢试?
华安县高安公社前岭大队八斗生产队有一个又聋又倔犟的老人,叫郭许兴,对不准“点绿”的禁令烦透了。不做贼偷赃,凭劳动吃饭,在屋后山栽点树犯那家的法!他想不通,独自带着劈刀进了山窝。老伴、儿媳只见他天天早出晚回,闷进闷出,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忙什么。一天,他的三儿悄悄跟踪,才发现他挖穴栽树哩!父子面对面愣了一会。儿子摆手劝阻,当心“割尾巴”。老子吹胡子瞪眼,打哑语:我一不偷二不抢,开荒、流汗种点树,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儿子拗不过老子,只好由他去。
郭老头年过半百,手脚勤不愿闲住,耳朵聋,不受干扰。自己买了一只表,天天冲太阳对时辰。他大白天干集体的活,抓早晚两头挖穴栽树。墓头下、柑园旁、苦椴后都有他的足迹和汗水。天长日久,经他“点”过的边边角角,真的绿了,杉、松、竹、茶样样鲜灵;家宅后的那块“巴掌地”上的烟叶长得分外显眼。
有一天,大队干部童艮山带着“割尾巴”的任务巡山,走到八斗老郭家的烟地旁边,停下步子数烟株,心想:上级规定每户种烟不得超过二十株,郭聋子好大胆,多种了两株。怎么办?割掉太可惜,不割没法向上级交差。他正要举起棍棒劈烟叶,忽闻一阵吼叫,聋子飞步赶到,伸出两掌,把童艮山推出两尺远,险些儿跌倒。
这两掌把童艮山扰得心烦意乱。他巡山回家一夜没睡好。心想:聋子出手推我不对,难道我劈他烟叶就对?老头爱抽烟种点烟叶算啥过错?……思前想后,他不怎么恨聋子了,倒生起几分同情心来。唉,快半截入土的老人还为后代造福,我不聋不哑,见山荒岭秃不心疼,还动手毁人家的东西,象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吗!从此以后,童艮山绕开郭家的烟地林子走,自己也悄悄在房后山点起绿来。
隔墙有耳,隔山起风。树长高了,瞒不住人。在县委一次扩大会议上,对郭聋子十几年自己开荒种树,该不该承认,引起一番激烈的有意味的争辩。甲乙双方各抒己见:
甲:聋子栽黑树,不对。如果承认他就会鼓励别人自发,岂不乱了山林?
乙:人在山中住,谁家不点绿栽树?郭聋子栽树一没有占公家粮田好地;二没有耽误集体农活;三没有剥削别人。要承认他的劳动合情合理合法。
甲:算了,算了,过去的账就算了。今后有了《森林法》从头开始……
乙:如果对郭聋子过去十八年种活了的树一笔抹煞,你空喊今后“谁种谁有”,谁会相信呢?政策要取信于民,就得从郭家先兑现。
显然,甲方被乙方大体说服了。但个别人还担心:万一将来出了林业资本家,负不起这个责啊。这时,县委书记周力文给大家算了笔大账:华安县共有林地140多万亩,国营林场加社、队林场面积占90%以上,划给社员的自留山林只是“一个小指头”。郭聋点绿,只不过是林海中的“一粟”,国家、集体占了大头。划给社员自留山,并不等于“分山单干”,自留山权属集体,社员只有使用权。使用权也不许滥用,国家还有具体法规管着,不必过虑。
经过这一场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如何对待一个郭聋点绿的事例,实际涉及到要不要彻底清除“左”的影响,认真落实林业政策的问题。这是大事,不得马虎。大家同意给郭许兴家发山林证。
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华安县委根据《决定》的精神,选定郭许兴的家乡——前岭大队作为发放山林证的试点。一个晴朗的上午,发证大会召开了。欢乐的人群中唯独不见郭许兴,他的三儿子上前接过全县第一号山林证。
散会后,县委书记同大队干部专程上八斗看望郭许兴。老郭把住大门朝着来客上下打量,不动声色。他的三儿竖起一个大拇指示意(告诉他是县上来的领导人),摊开新领到的山林证,让他仔细看上面盖的几级印章,又指指屋后山,房上杉梁。老头顿时有了笑意,用哑语问儿子:今后再也不“割尾巴”?他得到满意的答复后,连连点头,情不自禁地发出沙哑的语音:“该栽,该栽!”他把县委书记让进厅屋坐下,恭恭敬敬地送上一杯喷香的热茶。
这时,从四邻赶来看热闹的社员,个个绽开笑容,议论纷纷:“过去种的黑树也让见阳光了!”“我拿到了盖大印的护林符,屁股比城门还壮,再也不怕割尾巴。”
门外的喜鞭劈劈啪啪,震得山响。郭聋“点绿”的精神在山林中传扬。政策兑了现,“承认绿一点,绿了一大片。”今春全县造林数量、质量都超过往年。县委书记和记者一起重访郭许兴之后,满有信心地说:“今春植树5万亩,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如年年保持这个进度,再过五六年,华安就可基本消灭白地了。”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万县桐油生产为啥发展缓慢?
著名桐油产区万县的桐油生产发展缓慢,近几年总产量竟还低于五十年代的水平
桐油用途广泛,国内外市场紧缺。四川省万县地区历来盛产桐油,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四川的四分之一,其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多年来这里桐油生产发展缓慢,且有下降趋势,值得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五十年代,这里平均年产桐油8,800万斤,1955年最高达1.18亿斤。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产量趋于下降,平均年产6,300万斤。到七十年代继续下降,1979年只收购3,900万斤,1980年回升到1.09亿斤,但去年又降至6,000万斤。
万县地区桐油生产为什么发展不快呢?据我们了解主要原因有三:
一、桐粮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产桐区一般是山区,由于那些地方耕作条件差,加上桐树荫地,影响粮食产量,桐区农民的口粮一直较紧。过去,卖桐没有奖售粮,农民毁桐种粮。前年万县地委从省分配的大山区补助粮中拿出一部分作奖励粮,规定每交售100斤桐籽奖售粮食10斤,这对发展油桐生产起了促进作用。广大农民希望稳定这一桐粮挂钩的作法。
二、科学管理跟不上。桐油生产缺少科研、试验资金,人们见籽就种,不分优劣,造成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加上管理粗放,促使品种退化,结果期推迟,盛果期缩短,衰老期提前,植株变小,株产变低。五十年代,平均株产2.7斤,现在下降到不足一斤。
三、产销脱节,经营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民把桐籽或桐油作为原料,廉价卖给粮食部门,其利润并没有返还给农民,也影响了农民种桐的积极性。1980年,万县赶场公社经省政府批准,试办了一个桐工商联合公司,搞产、供、销一条龙,所得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返还给农民。这个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该公社原有油桐65万株,两年就增至115万株。有的同志根据赶场的经验,建议改革桐油产销的现行管理体制。 本报记者 罗茂城


第2版()
专栏:

速度快 效果好
晋西北五县飞播种树种草
本报讯 通讯员杨树雄、徐茂斌报道:从6月21日开始,山西省水土保持部门在晋西北岢岚、五寨、偏关、兴县、岚县进行雨季飞播种树、种草。这次飞播的面积共计10.2万亩,品种有柠条、草木樨、沙打旺和少量的油松。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用飞机种树、种草,在山西省这已经是第3年。前年和去年,忻县地区科委和水保局就先后在岢岚县6万多亩荒山上进行了两次飞播试验。经过两年对不同播区的观察,所播柠条、草木樨、沙打旺等灌木和牧草,成苗面积平均达到62.5%,越冬返青率在80%以上。飞播费用比人工种植费用低11%,还可以节省大量劳力。实践证明,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劳力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晋西北,用飞机种树种草,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
这次飞播,是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的中间试验。为了搞好这次飞播,有关部门早在去年秋天就已着手进行准备。忻县地区发动群众采集树种草籽28万多斤,培训技术人员32名,经过他们实地勘察设计,提出了细致的实施方案。
在播种前,地、县又建立了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制定了严格的播期操作规程和责任制度,并提前对各种树种、草籽进行了晾晒筛选、脱皮加工、药物处理和发芽试验。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烟台重视坑塘养鱼
山东省烟台地区近年来重视发展淡水养鱼,目前,全地区仅坑塘养鱼的水面就发展到3万亩,比1978年增加了19倍。
烟台地区三面环海,但全区靠搞海水渔业生产的公社只占公社总数的三分之一。烟台地区因地制宜地调整渔业内部结构,在继续搞好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的同时,充分利用全区43座大、中型水库和1,600多座小型水库、2万多个水塘,发展淡水养鱼。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兴国发展稻田养鱼
江西省兴国县重视在山区发展稻田养鱼,努力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今年,全县社员稻田养鱼发展到1,200多亩。
兴国县水产局在长冈公社红星生产队进行了稻田养鱼试点,结果亩产稻谷比上一年增产80斤,亩产鲜鱼26.7斤,还卖了鱼苗。仅养鱼一项平均每亩增收40余元。稻田养鱼投资小,收益大,激发了社员养鱼的兴趣。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艰苦奋斗 努力经营
伊犁建成熏衣草油基地
本报讯 通讯员舒达银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犁垦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经营,已初步建成为我国香料工业——熏衣草油生产基地。垦区所属65团、67团、70团等三个单位的职工,十七年来艰苦奋斗,为我国香料事业作出了贡献。1981年全垦区种植面积为6,300多亩,总产精油为全国熏衣草精油总产量的80%以上。单产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亩产量一般均在4斤以上,高产量达到近10斤。
熏衣草油是一种珍贵香料,广泛用于日用化学工业部门。解放前全靠进口,解放后才引进栽培。伊犁垦区在10多年的栽培过程中,总结了一套丰产栽培经验。


第2版()
专栏:

淮阳黄花菜增产
本报讯 淮阳黄花菜早已驰名中外,营养价值高,还可以药用。清代诗人赞扬说:“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近两年来,河南淮阳县的这个珍贵特产也恢复了生机。产黄花菜较多的林才公社广大菜农,今年在房前屋后、塘沿村头栽植黄花菜一千零七十五亩,外贸部门贷款十万元予以扶植,极大地调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在大旱情况下,黄花菜总产达到十五万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三十。
(奇新堂)


第2版()
专栏:来信

帮助农户节约生产费用
我县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农民夺高产的积极性很高,开始出现了一股投资热,生产资料的添置成倍增加。农民添置农具、板车,买脱粒机、手扶拖拉机等,有的农户已开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农民买化肥的劲头更大。在燕窝基层供销社,一天就零售尿素90多吨,有的农户买化肥的开支已达200元以上。有的农户没有钱,就东借西凑,以为“只要舍得金弹子,就可以打下巧鸳鸯”。
农村出现的这股投资热是好事,说明农民有了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但是,也有的是不该花的。例如有的生产队本来就有耕整、运输、脱粒等机械,只要很好地安排和利用,就可以发挥这些机械的作用。而有的却闲置在那里,一家一户再去添置类似机械,对于社员和集体来说,不都是浪费吗?搞得不好,也会出现“高产穷户”的。这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来组织生产,把应该统一管的统一管起来,把可以统一利用的农机具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农户减少开支。同时,对他们加强科学种田的指导,帮助安排好生产,力求投资省,用工巧,合理用肥,科学施肥,争取以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更大的生产成果。
湖北省洪湖县委办公室 刘先道


第2版()
专栏:来信

互助协作 增产节支
五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们公社曹庄九队开了一次社员会。会上,不少人提出要买一批喷雾器。有的社员说,现在承包到户,谁用谁买吧。多数人不同意那样做,认为实行了责任制,还要继续发扬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该花的钱不能花。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开了。
生产队长顾荣宽盘算着:生产队有四五十户,家家都买喷雾器,得花费八百多元。如果联户使用,只要十几架就够了;再说,家家都保管农药,也不安全。于是他对大家说:“现在虽然联产到户,但还是由生产队统一领导,我们有责任把好增收节支关。”接着,他把刚才的想法告诉了社员。大家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会上决定推选有经验的社员组成治虫专业队,承包全队一百六十多亩粮棉作物的植保任务。现在,队里原有的四架喷雾器修好后照常使用,又添置了十一架。这样,比家家买喷雾器可少开支六百多元。社员们高兴地说:生产队办了件“两全齐美”的好事。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公社 宋坚保


第2版()
专栏:来信

大田统一除虫好
据了解,不少农村社队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时候,把除虫工作也下放到户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过于分散,弊多利少。一是分户配制农药,浪费大;二是分散除治,时间不一,你治他不治,害虫迁移,杀伤效果不好;三是有些农户不懂技术,不按操作规程办,容易造成人、畜中毒事故。还有,先进的除虫技术也不便推广。
我们认为除虫工作最好还是统一起来。可以建立除虫专业组,由懂技术的人员组成,平时管理自己的责任田,除虫时集中;实行统一购药,统一配制,统一行动,其报酬可由各户按亩数均摊。
这样做,既能保证除虫质量,又比较安全、节约。
河北高邑 贾瑞增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积极作好蚕品种的选育工作,为农村社队和个体农户养蚕提供了大批良种蚕。
图为职工们在认真地进行种茧选择。
唐大柏摄


第2版()
专栏:

徐闻菠萝传喜讯
广东徐闻县菠萝丰收,促进了全县菠萝罐头生产的发展,今年全县日产菠萝罐头达100吨。
图为繁忙的菠萝罐头车间。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