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难忘的一课
刘云飞
前些时候,我有机会去到红色首都——瑞金。几个月过去了,我总不能忘怀那个可爱的地方。是些什么事物使我念念不忘呢?是那一片片碧绿的蔗林,是那农民手里黄灿灿的烟叶,还是公路旁兀起的大楼?不,全不是。
我一再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对了,呈现在眼前的是:“谢氏祠堂”,部长的一封信,一块木牌……。
“谢氏祠堂”
我们一到瑞金,听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就立刻想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离开瑞金城,向东北走十多里,远远望去,只见古樟参天,枝丫横空,在绿荫怀抱中,坐落着一个村庄,那就是叶坪了。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总共不过十多户人家。村子中间,有一口池塘。池塘北面,有一所房子,大门上方写着四个大字:“谢氏祠堂”。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是江西村村皆有的小祠堂,占地不过一百多个平方米。它没有现在一个大队的礼堂那么阔绰,更不能与社、县办公大楼相比了。
这个小祠堂的正厅,就是当年全苏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主席台前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横幅;主席台后墙上挂着一面红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献送的;主席台下是代表们坐的几十条长凳。在这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大纲,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选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
在这个小祠堂,除会议厅外,还在两侧分隔了十二个小房间。其中八间是中央政府八个部的办公室,其余四个房间,是董必武同志和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兼住室。我们仔细审视着每个房间,深情地抚摸着里面的一些物件,心中说不出的激动——多少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啊!
就在这个小祠堂里,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的里程碑。就在这个小祠堂里,为新中国培育了一代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材。就在这个小祠堂里,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是什么力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能在这个小祠堂里创造出人间奇迹?同行的一位同志说:“是那股子革命精神啊!”五十年过去了,八十年代的今天,要办大事业,我们更需要那股子革命精神啊!
部长的一封信
我看到了一封信。是中央工农检察部长给一位工农通讯员的。大概是风吹日晒的缘故,信纸显得暗褐无光,字迹依稀可辨,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感人肺腑的光彩。
这封信的开头说道:“希望你用尖锐的目光,揭破那些反苏维埃政纲政策法令、官僚主义消极怠工、贪污腐化浪费的分子,把群众对苏维埃工作的每一个意见,都收集起来告诉中央,使苏维埃与群众更密切的联系起来……”它多么鲜明地显现出我们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啊!
这封信还说,为方便工农通讯员检举揭发,已与邮政总局商妥,可以减低邮费。并随信附上了一角伍分邮票,一再叮嘱这位通讯员好好使用:“至于那些贴一分,那些贴四分,那些贴八分,可以根据事情的主要次要,酌量情形来贴。”信中特意举例说明怎样使用这些邮票:有关重大紧急问题,要用快信告诉中央;问题不大而又可以缓办的,就用平信。这些话似是微末细节,但却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弦,我心头不由猛然一亮:在新长征途中,难道就不需要珍惜每个铜板吗?
一块木牌
我们面前,摆着一块大木牌,长一丈多,宽二尺许,油漆斑驳,上面的十个大字是:“苏维埃大学司法工作班”。工工整整,十分苍劲,看来是魏碑体,但不知出自那位前辈之手。
这块木牌,象吸铁石一样,把我们吸引在周围。议论纷纷,犹如滚开的沸水。
一位同志为苏区人们舍命保存下来的这块木牌深深地激动着,他说:“偌大的木牌,是怎么保存下来的?难能可贵啊!”
一位同志接着补充了一句:“更可贵的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居然开办了大学,而且设置了司法班。”
陪同我们参观的同志拍拍我的肩膀:“可看的还多着哩!松树下的司法部,东坑的最高法院。我们于都县还有一块裁判部的牌子呢!”
我们中的小将——小杨,大声叫喊着:“我建议电视台在‘祖国各地’栏目中,多放映《瑞金行》、《两江行》、《延安行》等节目,让祖国十亿人民都能看到这些有意义的事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是的,瑞金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事事唤起人们崇敬的感情。那里的每寸土地、每件文物,都使人怀念,令人振奋,发人猛省,促人前进。


第8版()
专栏:

刻在宝塔山的岩石上
李学鳌望延安呀想延安,多少年延安在梦里。那时候哟,我还不到参军的年纪,站岗放哨太行侧,延安的名字早熟悉——“延安驻着党中央,延安住着毛主席……”每当有人打延安来,路口儿上盘问千万句:“延安是个啥模样?距咱太行多少里?……”每当有人赴延安,路口儿上嘴唇磨破皮:“好同志呀好大哥,请你把我也带去!……”望延安呀想延安,当年的情景怎忘记!多少次太行山中做美梦,脚踏飞轮肋生翼,腾云驾雾飞延安,颗颗泪珠儿伴春雨——杨家岭前听堂课,膝盖当桌儿记笔记;南泥湾里借把镰,跟三五九旅收稻米;枣园里吃颗大红枣,甜味儿甜在心坎儿里;梦中当了延安人哟,不愿走呀不肯离!……望延安呀想延安,想起延安长志气!是延安的火柴点红灯,天安门城楼上高挂起;是延安的纺车纺线线,北京才有了织布机;是“七大”的礼堂造模型,北京的大会堂才修起;是延安的马兰纸绘草图,北京城才变得更壮丽!也是延安的精神哺育我呀,北京城里学拿笔——“唱歌要唱延安调,莫怕人讥笑‘太土气’!……”望延安呀想延安,今日果真到这里——下车先饮延河水,清凉甘甜胜过蜜;饮罢延水过大桥,车辆穿梭马扬蹄;跨过大桥登宝塔,一步更比一步急;登上宝塔山四下里望呀,宝塔巍巍众山低。凤凰,枣园,杨家岭……山桃正红柳正绿……麦苗青青菜花儿黄,片片沃土有生机;百灵鸟儿绕城飞,羊肚子手巾伴花衣;越看越迷不想走,宝塔山上我步难移……宝塔山上我步难移,洪波连天心头起!多美的诗哟多美的画,自愧手中无彩笔。延安的窑洞啊延安的灯,永不坍塌永不熄!四化建设靠什么?——延安精神不能离!延安精神哟——不会老;延安之春哟——未消逝;我愿做个延安人呀,跟延安同吟《长春曲》!


第8版()
专栏:

延安岁月(雕塑) 程允贤


第8版()
专栏:

苍 松(外一章)
辽宁省建工局 宋绍荣
你那矫若游龙般的枝干,曾在漫漫风雪中呼啸歌吟;你那苍翠锋利的针叶,曾把蒸蒸红日托上天庭……大森林绿色的功劳簿上,刻印着你的赫赫威名。
今天,当你欢笑着轰然倒下,大山怎能不荡起阵阵回声?!
呵,苍松!你不满足于老当益壮的赞颂——腾出地方给生机勃发的种苗,让它们快快长成,为祖国奉献栋梁;为大地铺展绿荫!
自然,你不会从此消亡。你将带着永不消减的壮志豪情,去做铁路的枕木,高楼的门窗,大河的桥墩……
钻天杨
呵,好一片挺拔的钻天杨!向上,向上!谁都不甘落后,急着去亲吻太阳。
阳光的翅膀掠过你们的梢头,那金黄的、明亮的羽毛,透过绿色的叶子和青白的枝干,在你们的身上闪射着耀眼的光芒。
你的脚下,是积厚的腐叶——因为得不到阳光而蜕变和衰朽了。黑暗和潮湿,使匍伏在地的一茎瘦草也不能生长。
我昂起头颅,在领略你壮美的形象中,感受着奋发图强的力量!


第8版()
专栏:

巴蜀行吟草
辛笛访成都杜甫草堂浣花溪畔草堂祠万里桥西觅杜诗老眼贪看春水绿柴门修竹立移时陪祀先生有两翁(注)精严学杜见深功阆中风物多宽厚客蜀诗家例奉崇阮囊羞涩逊诗囊辟地诛茅结草堂今日幽篁三百亩人民聊表瓣心香注:两翁为涪翁(黄山谷)放翁(陆游),与少陵均非蜀人而客蜀者。
重庆即景初访渝州夙愿偿杜鹃花下子规狂(注)枇杷山上初三夜灯火江城一凤凰
注:子规啼声彻夜不绝。参观红岩村、曾家岩、桂园纪念馆樽俎周旋天下先和平未就誓挥鞭延安卓绝红岩斗况有心防到亿千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朱军长送的铅笔
这是朱德同志赠送给郭景云医生的一支军用铅笔。
一九二九年八月,朱德同志根据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决定,率领红四军二个纵队向福建中部地区出击。八月二十二日这一天,红四军进军到达了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的福鼎村。当时天气炎热,朱德同志染上了痢疾。其他一部分指战员也得了痢疾。村子里有位中医名叫郭景云,知道后便立即熬了一大碗中药汤送到朱军长驻地。为了慎重起见,他当着警卫员的面自己先喝了三口,然后亲自将药汤捧给朱德同志喝。药很见效,果然药到病除,第二天朱德同志的痢疾全好了。其他一些得病的红军指战员经郭景云先生治疗,也先后恢复了健康。
红军不能久留,在此驻扎了几天就出发了。临走时,朱德同志就把剩下的伤病员委托郭景云先生治理,并亲自交给他二十二块银元,并赠送了这支自己使用的军用铅笔以作纪念。
福建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 刘宝联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语丝》影印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影印出版了我国二十年代著名的综合性文艺周刊《语丝》。先行影印出版的是1927年12月17日第四卷第一期起至1928年3月26日第十三期止,共13期,为第四册。这段期间《语丝》由鲁迅主编。这13期的内容极为丰富,有鲁迅的杂文、小说和散文诗,有郁达夫的译作,周建人、许钦文、刘复、杨骚等的杂文、短论。
《语丝》文艺性周刊,1924年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自动停刊,前后共出260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便于读者查阅,将原刊装订成11册,并在每一装订册的卷首增编了以作者人名为纲的总目录。(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