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努力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学习毛泽东同志给文艺界人士的十五封信
本报评论员
在文艺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四十周年之际,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给文艺界人士的十五封信和陈云同志的《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这两个文件的发表,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两个文件的精神,必将有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毛泽东同志给文艺界人士的十五封信,涉及不少面,内容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号召和鼓励文艺工作者努力去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毛泽东同志在看了肖三同志的诗作之后,指出
“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在看了八路军战斗剧社演出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剧之后,写给该剧社负责人欧阳山尊等同志的信中指出:“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在写给丁玲、欧阳山两同志的信中,对他们介绍陕甘宁边区两个模范人物的文章给予肯定,并表示“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在给肖三同志的另一封信中,肯定他的谈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问题的文章,还特别提到,要关照几位党的负责同志,要他们创造条件,让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多参加一些劳模会议和群众性集会。在给沈雁冰同志的信中,为《人民文学》创刊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这些内容同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努力去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精神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当前,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使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在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中,文艺工作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
我们的文艺要积极表现新的人民的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去描写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更要注意去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战斗、改造旧社会旧思想、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战斗历程。要歌颂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他们的丰功伟绩。目前有少数作者热衷于表现脱离人民群众的、孤立的“自我”,甚至把文艺变成发泄私愤,揭露阴私,宣扬极端的利己主义的工具,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职能,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把文艺引向邪路。而这种文艺作品所散布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也会污染甚至毒化我们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个崇高的事业,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去发展艺术生产。
我们要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祝辞》中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于社会主义文艺来说,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革命的文艺可以而且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教育和感染群众,帮助他们推动历史的前进。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新时期,涌现了成千上万四化建设的创业者,我们要努力去描写他们崭新的精神面貌,塑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通过这些新人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人们从事四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都是努力这样去做的。但是也有少数作者以灰暗的情绪去“探索人的心灵的秘密”,表现某些人们的变态的心理,把社会主义时代的人的性格描写成同社会主义时代格格不入。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在文艺创作上应该鼓励百花齐放,但是,不管描写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人物,都应该注意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情操,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教育人,使作品具有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陈云同志说得好:“群众为什么欢迎一个作家?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反映他们的感情,所以一个革命的作家,一个和革命群众在一起的作家,自然就能够得到革命群众的欢迎。如果有人把这种关系绝对化,以为自己无论拿出什么作品来总是会有群众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不要说一个和群众走反对方向的作家,就是走同一方向,但是自己走慢了,落到群众后面去了,也会被群众所遗忘的。”陈云同志还告诫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党员,而不应该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人,一不要特殊,二不要自大。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党的文艺工作者。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是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学习社会,和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一定会出现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的新局面。


第5版()
专栏:

兴旺发达 后继有人
阳翰笙
首先我向得奖的剧作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作为戏剧创作战线上的一个老兵,今天能够参加这次授奖大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得奖的剧作家和同行们,特别是看到许多新的年轻一代的剧作家,感到非常高兴。
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评奖,经过三个多月认真的评选,从全国各地推荐来的376个剧本中评出了72个优秀的剧本,我认为这是戏剧创作的一次丰收。这次得奖的剧作家有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专业的,业余的,还有不少女作家、兄弟民族剧作家。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戏剧事业是兴旺发达的,后继有人的。
这次戏剧创作的丰收,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得奖的剧本都表现了革命的进步的思想内容;题材是多样的,基调是高昂的,都能鼓舞和促进广大人民进行四化建设的热情;在形式上是多样的、生动的;艺术上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戏剧创作开始形成初步繁荣的局面,成绩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是党的正确领导。三中全会、六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思想路线,党有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久前,党又及时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引导剧作家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创作。对于一些有错误倾向的作品和言论,不采取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的办法,而是采取引导的方法,以理服人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帮助作家改正错误,使作家既能认识错误、接受教训,又能心情舒畅地继续进行创作。党的正确领导,是戏剧创作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应当就此止步。根据党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戏剧应当在创造高度精神文明方面负起重大的责任。而就我们现在的成就来说,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勤奋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提高剧本创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戏剧创作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解决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问题。好的作品都是较好地解决了思想、生活、技巧这三方面的问题的。对一个作品的思想、生活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表现如何,技巧熟练程度怎样,批评家可以分别进行分析和评论,但读者和观众把作品的思想、生活、技巧看成是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达到思想深刻、生活深厚、技巧熟练的程度。我们的戏剧创作要注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在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鼓舞士气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要提高剧本创作的水平,首先,剧作家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然要每个剧作者都做到精通马列主义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刻苦的学习,掌握总可以吧!可能还有个别同志认为学不学马列主义对创作无关紧要,只要有生活,有技巧就行了,甚至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时兴了,过时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对一个作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有些作品所以写得浅,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时代,就是因为作者没学好马列主义,不能用这一思想武器去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写历史题材的作者,要是没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去认识历史生活,理解历史人物,能写好历史剧么?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要深入生活。首先要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剧作家如能长期地深入下去,当然好。如不能长期去,就是走马观花、下马看花也好。总之,比老坐在家里、浮在面上好。可是,有的作者觉得自己生活已经很丰富了,行了。其实不然。因为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大量的新生活、新人物、新事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因此,要继续深入生活,永远保持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到生活中去,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用什么立场、观点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理解生活的问题。戏剧要写人,写各种各样的人,写新的人,但人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清楚、了解深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生活,然后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正确地反映生活。作家的思想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不能分开的。
第三,艺术技巧问题。我们要学习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家的作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艺术技巧。学习什么技巧也是与作家的思想和美学观点有关的。借鉴外国作家的作品要有分析。现在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外国的、资产阶级的艺术作品。这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这些外来的艺术技巧要很好地进行分析和选择。对于精华部分要吸收和借鉴,对于糟粕部分要加以扬弃。我们有不少剧作家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这种精神是好的,应当鼓励,但也应当慎重。切不可搞些怪里怪气的东西,不合乎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观众是不会接受这些技巧的。
总之,我们在思想上应当学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活上应当继续深入到四化建设的第一线去;技巧上应当学习古今中外艺术作品中的精华,特别应当重视学习我国优秀的戏曲遗产和“五四”以来我国话剧的战斗传统,为我所用,我们就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戏剧创作,提高戏剧创作的水平。同志们;这次评奖是一次戏剧创作上的丰收,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是阳翰笙同志在全国优秀剧本授奖大会上的讲话)


第5版()
专栏:

颂正气篇
——读《彭德怀自述》
杜鹏程
我们这些以书为命的人,读过各种书,但真正打动我心灵的书不太多。读这一本书,使人挥泪,使人震动,使人深思,使人感慨万千。
《彭德怀自述》,是这位功勋盖世的元帅失掉人身自由,在“专案组”的威逼声中,作为“犯人”所写的交待材料。没完没了的“提审”,没完没了的“交待”,使这位从来不肯居功、不愿谈自己的人,不得不在暗室里但凭记忆,断断续续地把自己艰苦卓绝的一生写出来,把我军的英勇斗争事实写出来。他开始是含着辛酸的眼泪来写的,但是他正直的本性,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使他正义凛然地写了一部我军数十年的征战史;写了一个贫农的儿子发奋自学,英勇奋斗,成为人民的元帅的奋战史。只有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的人,才能在这样悲惨的境遇中,用生命写出这样铁骨铮铮而又浩气长存的文章。仅仅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只有永不屈服的中国人民,才能培育出这样伟大的儿子;只有斗争的烈火,才能锻炼出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彭总一生的主要功业是领兵打仗,他身经岂止百战!从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到朝鲜战场的美国将军,无不成为他和人民战士的手下败将。西北的人民群众,哪一个都记得:1947年3月,胡宗南率几十万精锐部队,从西安出发向延安进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我军不到两万人,彭总临时组织的指挥部只有几十个人,敌我力量是十三比一;后来王震将军飞渡黄河,率部前来增援,我军也只不过两万五千人,敌我力量还是十与一之比。但是在党中央,在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的领导下,彭总临危受命,英明指挥,终于以少胜多,两年零八个月,解放了全西北,歼敌五十一万多,俘敌将军数以百计,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和美谈。建国后不久,他又率兵入朝,和朝鲜人民并肩血战。彭总这位国际名将,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这一切,中国人民至今记忆犹新,并体会到:彭总这样的人,牺牲了自己,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东西。
他被诬为“野心家”“伪君子”,但实际上他蔑视高官厚禄,甘愿冒死为民请命。这给他带来惨祸,但却浩气长存,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为人民利益不惜肝脑涂地。这就是他活在世上的最崇高的信念和目的。他用他光辉而艰苦的一生,用这“犯人”的自述,为中华民族谱写了新的正气篇。
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不朽的。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人,也是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在十年动乱之后,敬读这样惊心动魄而又使人信念坚定的《自述》,只会使人沉思,使人振奋,使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竭心尽力,献出自己的一切。
真理必胜,正义必胜,振兴中华必胜,中国人民必胜。这是我读完《自述》这部革命教科书在书的空白处记下的话,也是我强烈的心声。


第5版()
专栏:

稚嫩,但有自己的芬芳
——简谈全国职工工业题材征文获奖作品
刘建昌
最近,全国总工会举行了1981年全国职工工业题材征文评奖。获奖的40篇作品,尽管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是,这些出自职工群众之手的业余创作,仍然以它特有的色彩获得了人们的注意。
从得奖的征文作品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比较注意作品的积极的社会效果,读后使人受到启发和教益。如短篇小说《道口》,塑造了一个在铁路和公路交叉道口看栏杆的老工人金奎师傅的感人形象。他没有文化,也没有很高的奢望,他想的只有一点,就是让列车和行人安全通过。他得过三张奖状:第一张是十年安全无事故;第二张是二十年安全无事故;第三张是三十年安全无事故。他本想再争取一张四十年安全无事故的奖状,但他该退休了,徒弟就要来接班了,这是他一生最遗憾的事。这是多么高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啊!这种主人翁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是不可缺少的。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目的应当“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从金奎师傅身上,我们不是得到了那种“神圣的美的精神”的鼓舞力量吗?
这次得奖作品的题材比较广泛。参加征文的作者由于来自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这就使他们的作品涉及不少人们不大注意的一些领域。如《新开刃的剥皮刀》是写屠宰工人生活的。古典小说中称从事屠宰业的人为屠夫、屠户,而且形象和心灵都不大美妙,而新一代屠宰工人却是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好学的,他们的工作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盐滩上的绿坨子》是写盐业工人生活的,这也是过去文艺作品中很少反映的。《一个过路的人》是写石油工人,《马头山下》是写地质队员,《旋转的魅力》是写建筑工人,《大海为怀》是写海员生活的。此外,征文作品还写了不少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如干部作风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婚姻恋爱和家庭问题,新的师徒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等等,40篇作品确实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生活画卷。
征文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气息比较浓郁,不少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独幕话剧《买电视》,作者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大好形势。家在农村的职工,过去每年都给家里寄钱寄物,现在老人来信又要买电视机,这对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子女来说是无能为力的。正当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老人从乡下来了,还给儿子带来了花生、红枣、鸡蛋、活的鸡鸭,一家人又高兴,又担心。这种心情被老人看出来了,老人一下子拿出1,000元,说买两台电视,一台带走,一台留给儿子。作品写得跌宕多姿,很有生活情趣,没有说教,却使人在声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再如短篇小说《鹊桥仙》,写刺绣女工明秀在领导的关怀下,她分居的丈夫很快就可以调回苏州,一家人就要团聚了。她推开阁楼的窗,望着小桥,流水,岸边的柳,水面上的船,高兴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但是,丈夫是教师,他是踏着前辈人搭的桥走过来的,他也要作为桥让后人通过,因而不能马上回苏州与明秀团聚,他要等高考完了才调走,这自然使明秀产生了更多的思念之情。文章很有些诗情画意,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次征文多半是直接来稿,作者又多半是初学写作的,艺术概括能力不强,所以,不少作品,特别是未入选的作品都显得粗糙,语言不够精炼,结构较松散,人物不够丰满,概念化的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小说不大象小说,而象好人好事的经验介绍材料。有的话剧也不象剧,没有情节,没有结构,甚至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只是几个人轮番讲话。这说明业余作者还缺乏写作知识的基本训练。有一位业余作者说,我们象是新经济政策下的农民,手头有钱,箱子里有布料,就是不知道如何选取,如何剪裁,不会把这些布料变成衣服。如何使业余作者的丰富的生活积累变成很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多支持、多帮助。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和新的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我认为,这种结合不仅表现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学习的问题,还表现在如何支持、帮助、扶植、指导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上。据说中国文联各协会以及地方分会联系的重点业余作者有700多人,而工会系统组织的各类业余文艺创作小组有8,000多个,参加这些小组的作者有5万余人。这是一支很大的队伍,要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一定要注意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重视职工群众的文艺创作,我感到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职工在八小时之外从事文艺创作活动,是对全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不应该视之为不务正业。期望有关领导,尤其是厂矿企业的领导对职工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文学艺术活动应给予支持,提供一些方便。
其次,重视职工群众的文艺创作,还希望各方面要多注意对业余文艺积极分子队伍的关心和培养,如办一些讲习班,组织一些观摩辅导活动,办一些刊物,为业余作者多开辟一些园地。此外,还应根据情况尽可能地解决业余作者的一些实际困难。
第三,重视职工群众的文艺创作,还希望专业文艺工作者、报刊编辑以及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同志,对业余作者的创作多做些鸣锣开道的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齐心努力,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这朵花,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文艺百花园中放射出特有的芳香。


第5版()
专栏:剧评

悲歌一曲动心弦
——重看话剧《风雪夜归人》
张颖
提起笔,禁不住回想起四十年前《风雪夜归人》在重庆首次演出时的盛况。1942年的重庆,迷雾漫漫,正度着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年月;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极大的郁闷和压抑之中;不少进步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在尽力用自己的心和笔,抒写人民的心声,鼓舞人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吴祖光同志的《风雪夜归人》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问世的。这出以反对封建压迫为主题的戏,从题材看并不新鲜,却表现了当时人民反抗的激情,追求民主自由的向往。特别使人难忘的是已故著名导演贺孟斧,戏里的两位主要演员路曦(饰演玉春)、项堃(饰演魏莲生),他们在舞台上把作者的思想、诗意和深情感染了广大观众,使这出戏历时长久而不衰。
一出话剧久久耐人寻味,这是十分难得的。解放后,北京人艺也演出过,这次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张奇虹重排演出,又赋予了这一优秀作品以新的生命。
幕布拉开,观众很快被舞台上的景物,尤其是剧中的“人”吸引住了:人物的命运际遇,人物之间的纠葛、矛盾、冲突,交织成一首感人的悲歌。我坐在台下,不知不觉地掉下了眼泪。是为剧中人玉春、魏莲生的遭遇,为他们的爱和恨?时代已经那样久远,人物也已过去,但还能这样阵阵打动人的心弦,这是艺术的秘奥!
在这出戏中,作者深刻地描写了一代名优魏莲生坎坷的一生,还写了一个虽然还很年轻却已历尽人世沧桑的少年妇女玉春。他们因为命运相似而相互同情,倾慕相爱。他们想作一个真正的人,共同的人生理想促使他们毅然地反抗了。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象一对可怜的小鸟,被封建时代的权势者不费吹灰之力就毁灭了。只给人留下了悲愤与同情。
玉春是封建社会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的典型人物。因为穷,她14岁被卖为娼,尔后被苏弘基买来当他的四姨奶奶。但是,眼前她的地位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并不满足于囚困在金丝笼中的享受生活。作者着力刻画了她内心的痛苦,对幸福的向往和敢于向旧社会挑战的勇气。她想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才称得上是人。”她憧憬着未来理想的生活,那怕只是朦胧的;她要成为一个人格受到尊重,靠自己双手能挺起腰来的自由人。在她短促、悲惨又狭窄的人生旅途中,她遇到了著名艺人魏莲生。他出身贫苦,虽然红极一时,却还保存着一颗善良的童心。他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于是自然地,在玉春心中就把魏莲生视为风尘知己了。她爱他,不仅向他奉献了一颗真诚的心,而且用人“应该怎样活着”的哲理去拨亮他,用叛逆精神之火去鼓舞他。吴祖光同志曾说,也许他把玉春写得理想化了点。我觉得,联系她的出身经历,联系她对旧社会的观察、了解,联系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来看,她那样的人生理想还是符合情理的。
作者笔下的魏莲生,写得更为真实生动。他秉性忠厚,乐于助人,为落魄的朋友谋工作,为受难的邻居排解困难。但是,成功的喜悦,老爷、太太、小姐们的捧场,却使他一度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在他还是混混沌沌的时候,玉春突然闯入了他的生活中。她是那样美丽动人,有着和他不同的思想境界。玉春坦率地对他说:
“你想到过你是怎么活着的吗?你知道那些大官儿、阔佬儿们是拿你当消愁解闷的玩意儿耍着玩儿的吗?你想到过你是个男人吗?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迷迷糊糊过一辈子,那么人跟猫、跟狗、跟畜生,有什么两样呢?……”
玉春的话,使陶醉在喝彩生活中的莲生深深震动了。他的思想感情一次又一次敞开着,又变化着。当他一朝省悟,他就转为憎恨眼前的一切了。听听他与陈祥的对话:
“……我是甚么东西?我不过是一个唱戏的罢了。”
“要是有一天魏莲生倒了霉,变成跑龙套的,跟包的,……穷光蛋,那时就是在路上碰见,你陈先生也不会认我了。”
这正是魏莲生发自内心痛苦的声音,不单是对陈祥,而是他心灵中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他开始觉醒了,但还是不彻底的。所以当玉春来劝他出走时,他还疑惑不定,而且已经迟了,王新贵把他们出卖了。封建社会的魔掌不会放过这对可怜的叛逆者。
作者对玉春和魏莲生的爱情描写,现在看来仍是脱俗的,完全没有流于时弊的那种卿卿我我、缠绵悱恻的庸俗气味,而是表现了他们追求理想生活的高尚行为。作者谱写的这曲悲歌,不单是爱情的悲剧,又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抗议。
作者在构思和处理剧本的主题思想时,更多地着笔于人生哲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甚么?”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使到现在,还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当然,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制度已完全改变了,环境好象已为我们每个人安排了一条比较平坦的路,但“应该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这个问题却永远摆在每个人面前。《风雪夜归人》的深刻性,也正是寓意在作者的这一思想基础上。
这出戏的结构严谨,线条清晰,交织着人物之间的多种交流和矛盾。李蓉生、马大婶、陈祥、王新贵这些人物,虽然着笔不多,形象却很生动。李蓉生、马大婶和二傻子对魏莲生的深情是很动人的,也可以说是阶级爱的可贵表现。陈祥是既可爱又可恨的特定社会现象产物。王新贵则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他忘恩负义,作恶多端,自私贪婪,没有对他的生动描写,就很难衬托出苏弘基这个封建社会代理人的虚伪与罪恶。作者对这些人物作了各具特色的描绘,使全剧更为丰满、充实,更深刻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社会,从而显示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
青年艺术剧院的这次演出也是很成功的。导演紧紧把握住剧作的灵魂,诗意浓郁地体现了人物关系和每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其中第二幕玉春与莲生相会那场戏,剧本描写是富于诗意的,寓意也是深刻的:
“天上有这么两颗大星星……一个由东边出来,一个打西边下去,两颗星星挂在一个天上,可是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它们俩从来也没见过面。……”
“我想他们是命苦。是老天爷给安排好了的”。
“什么叫命苦!什么老天爷!我就不这么想。”……
这场戏导演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沉闷,观众也难于理解。导演用抒情手法来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处理得很生动。新的舞台调度让两个人从屋子里走到后花园,这样戏就更活了,天地开阔了,而且更富于诗意。最后一场,莲生在贫病交迫、意绪迷茫之中,又来到这所花园,思念往事,增加了无限惆怅,但却死而无憾。导演这样处理使悲剧色彩更浓,也更能感染观众。整个演出演员的阵容比较整齐,特别是两位青年演员殷新和刘伟明,演得颇有深度。这样的生活离他们是遥远的,他们能演到这样的水平,实在难能可贵。
《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同志的代表作。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重看,仍使人深受启发,也得到艺术享受。重演此剧,无论从思想上说还是从艺术上说都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和青年一代借鉴和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