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南城县农民说:当前农民有“六盼”
南城县党政机关提出,“农民在盼,干部要办”,对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都要办好
本报讯 据《江西日报》报道:5月,记者到南城县农村采访。谈到建立生产责任制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许多农民表达了“六盼”的强烈愿望,并委托我们向各级党政机关捎个信。
这“六盼”是:
一盼责任制不要变。去年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顺心合意,双手赞成。天井源公社下府门街生产队农民王小皮,去冬今春买耕牛、添农具、购农药、化肥等,用了889元;珀?公社的黄狮三队、邓坊二队、沙洲九队和水口排队99户农民,开春以来每户平均投资256元,购买了大批生产资料。他们说,不往回变有奔头,变了就不得了。
二盼科技快快上户来。农民说,报纸上、广播里经常讲科技要上户,可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徐家公社是种田比较讲科学的地方,但是由于科盲太多,闹笑话、吃苦头的事仍屡见不鲜。有的把920激素当做早稻秧苗的肥料,“拔苗助长”,结果秧苗受损害;有的用沸水代替六七十度的温汤浸棉种,棉种全浸死了;有的把带微酸的碳铵和带碱性的草木灰相拌,降低了肥效。他们说,科技是种田人的法宝,希望快快地送到每家每户来。
三盼农药、化肥等物资分配要合理。有个公社今年的农药、化肥大大少于去年。去年6月以前,他们分得尿素37万斤,每亩17.5斤;今年5月中旬只得10万斤,每亩才5斤;六六六粉需要80吨,只得到40吨。农民提意见说:现在计划内分配的少了,计划外搞的多了;有门路的人供应得多,没有门路的人供应得少。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改进。
四盼解决住房建筑材料问题。农民说:“吃不愁,穿不愁,只想盖栋小洋楼。”徐家公社农民今年4月底存款达83万元。今年打算建新房的农民有250户。他们提到建房解决木材、钢筋、水泥和玻璃问题,一靠“关系”,二靠“黑市”的时候,都垂头丧气。他们建议,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解决建筑材料问题,以满足农民的急需。
五盼剩余劳力有出路。建立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许多地方劳力有剩余,特别是田少人多的株良、万坊、徐家、天井源等公社更为突出。有的大队每人只有五分责任田,有的近半劳力没有事做。他们说:“搞投机我不去,做生意我不会,种田没有土地,叫我怎么办呢?”意思是要求帮他们广开生产门路,组织他们发展多种经营。株良公社的株良、双湖大队,剩余劳力安排较好,一千来个剩余劳力中50%的人拿起了篾刀,从事篾器手工劳动,可是原材料供不应求,常常停工待料。他们说,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出路问题,党政有关部门要指路,要扶着走一阵子。
六盼搞好社会治安。前些时候,天井源公社有的人贩牛卖,结果,牛越来越少,好牛更少,还发生了一些盗窃、赌博、吵架的事。后来,公社党委和管委花了很大精力抓了这项工作,情况有很大好转。但是,目前仍有不安定的因素。农民建议,要加强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制止投机倒把活动,为农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农民的这些愿望和要求,已经引起了南城县党政机关的重视。他们说:“农民在盼,干部要办”。春插以后,县委、县政府通过各种会议向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转达,对农民“六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表示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都要办好。现在,他们正在一项一项地办,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农民在盼 干部要办
《江西日报》在报道南城县农民有“六盼”时发表评论指出:
南城县农民的“六盼”,表达了他们当前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在我省农村其他地方也有所反映。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关心帮助解决。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占人民大多数的农民要求我们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就不能置若罔闻。南城县委和县政府的同志说得好:“农民在盼,干部要办”。他们对农民的“六盼”,认真作了分析研究,凡是有条件办得到的,正在一项一项地办。
这种对待农民的正确态度值得赞扬。


第2版()
专栏:

全国许多地方自筹资金发展林业
据新华社北京电 据中央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材料:今春全国许多地方响应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号召,自筹资金,积极扶持林业的发展。
山西省到4月底,已从煤炭育林费中拨出1,250万元,用于办好骨干苗圃和扶助社队育苗。同时,各地、市、县又从地方财政、农业银行贷款、山区建设款、煤炭育林费和社队企业盈余中,筹款1,473万元资助林业,使全省育苗面积扩大25万亩,比去年增加44%。山东省从地方财政中拨款400万元用于培育树苗。广东省拨出200万元用作育苗和义务植树试点的补助费,全省增加育苗面积1万亩。为绿化干渠、干沟两旁,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局已从水利费中拨出25万元,培育树苗274亩,植树50万株。郑州铁路管理局今春也拿出25万元,解决义务植树的苗木经费。


第2版()
专栏:

层层截肥 社员奈何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不少社员户反映买不到化肥,原因是有的单位或职工拉关系,走后门,层层截留,使化肥奖售政策和分配指标难以兑现。如我县麻洋公社毛湖管理区,3月下旬调进复合肥四吨半,共90袋,属棉花奖售肥,结果却安排给管理区干部22袋,分销店职工17袋,食品店和粮站职工各12袋。9个大队,每个大队只分到3袋。有的地方化肥实行凭票供应,但是指标到了生产队后,社员还是难以买到。如我县芦市公社位场大队,第一次分了一批小麦肥,被10个生产队长买去了;第二次分了15袋早稻肥,又被各生产队的会计分了。还有的领导干部不顾国家计划,随意批条子,也影响计划分配的兑现。我县第一季度化肥控制指标2,623吨,实际供应了8,607吨,占用了二季度的化肥供应量5,984吨。
群众反映:大干部批条子,小干部占计划,社员群众无办法。我们呼吁:必须坚决制止化肥经营中的这种不正之风。
湖北省天门县供销社 龚天啸


第2版()
专栏:

赵集公社分配化肥公平合理
本报讯 通讯员金学宽、王贵生、刘沛学报道:前年,安徽怀远县赵集公社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大家都争着要化肥,有些干部和干部的亲友纷纷打招呼,递条子,想多买一点。公社党委想到:目前化肥供应偏紧,如果化肥分配不公道,就会失去农民的信任,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他们在化肥分配上作出三项规定:
一、计划内供应的化肥,专项专用,不留机动指标,一律按计划分配,并当众公布。去年在水稻生长和棉花盖顶时,上级分配来两批化肥,公社按水稻和棉花实种面积,一次分完,并在广播里把化肥总量和每亩应摊数量说清楚,使每个农户都知道自己应得的数量。
二、少量化肥分给困难户。去年秋种时,磷肥需要量大,市场上的磷肥价高难买。这时上级分配来10吨优质低价磷肥。有人认为数量太少,主张留作机动,照顾干部。公社决定把这批磷肥全部分给五保户和最困难户。
三、统一购买计划外化肥,按登记交款顺序分配。计划内供应的化肥不能满足需要,由公社帮助农民统一购买,办法是:谁家需要多少化肥先登记在册,并把预收的款编号存入信用社。肥料买来后,按存款先后分配,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第2版()
专栏:来信

堵住化肥供应中的“后门”
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对化肥的需要量增多了,但我们这里实际施用量却减少了。往年,平均每亩仅尿素就要施用十几斤,去年每亩只施用了两三斤,今年每亩竟不到一斤。化肥究竟到哪里去了?据了解,有些人通过私人关系,到化肥厂去一买就是几吨。化肥运到县社供销部门,又被扣除一部分给了
“关系户”,一给就是几千斤,至少几百斤。这样,分到农民手里就很少了。希望上级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尽快把这个“后门”堵住。
江西南康县李沅大队 肖国柱


第2版()
专栏:

灌溉与养殖并举
井研县利用塘库和稻田养鱼
本报讯 通讯员李晏如、李兴让、刘峻峰报道:四川省井研县实行以灌溉为主,灌溉与养殖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塘库和稻田养鱼。目前,全县能养鱼的16.9万亩水面,有50%左右放养了大规格鱼种360万尾,鱼苗1,300万尾。
井研县现有水库60座、山平塘2,888口,加上14万亩冬囤水田和流经境内55.9公里的茫溪河,共有水面约18万亩,有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近几年来,县委和县政府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中,认识到利用塘库和稻田养鱼,管了水,养了鱼,肥了田,挣了钱,一举数得。于是,县里把水利工作的重点从兴修水利转移到管好水利、发展渔业生产上来,实行以灌溉为主、灌溉与养殖并举。各级成立了渔业领导小组。水利部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等形式,指导全县的渔业生产。各级干部,尤其是技术干部,同社员实行技术联产承包鱼塘,既给群众壮了胆,又广泛传播了养鱼技术,调动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为了鼓励群众发展渔业,县里对新建鱼苗池,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出售一万尾大规格鱼种的单位和个人,奖售粮食100斤。这个县还加强了渔政管理,在七座养鱼量大的重点水库配备了渔业民警。这些必要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目前,全县所有水库全都放养了鱼,能够养鱼的山平塘和稻田,分别有63%和40%为社员承包养鱼,预计今年成鱼产量可达200万斤。


第2版()
专栏:

农民欢迎“技术布告”
本报讯 记者贾建舟报道:在山东省枣庄市邹坞公社所在地的街头上,一种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形式——“技术布告”,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每逢集日,“技术布告”的张贴处就挤满了人群。有的握笔抄录,有的给不识字的人高声朗读。不少人高兴地说:种庄稼需要什么技术,布告上就介绍什么技术,现学现用真解渴。
邹坞公社的这种“技术布告”,内容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适应农时,为群众喜闻乐见,运用到生产中去,很快收到了好的效果。这个地方栽种地瓜,向来都有翻秧的习惯。去年夏天周村大队社员郭成岭看到“技术布告”关于地瓜翻秧会减产的介绍后,就在自己的八分地瓜地里作了对比试验。秋后一收刨,翻秧的四分地瓜比没有翻的少收鲜地瓜500斤,平均每窝少收半斤。他逢人就说:“‘技术布告’介绍的办法真灵,今后咱可要照着干哪!”
邹坞公社还通过有线广播、印发传单等形式,把“技术布告”送到农民家里,扩大了宣传效果。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千顷沃土绿成荫
——博爱县建设农田林网促进粮棉高产
本报通讯员 秦永海 王光明 本报记者 张玉林
地少人多的平原高产农区能不能实现农田林网化?实现林网化后会不会降低粮棉产量?清明过后,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全国平原绿化搞得好的河南省博爱县。
进入博爱县境,犹如进入一个绿色世界:一个个村庄绿树掩映,一条条公路两旁白杨参天;一条条河流,榆柳夹岸;整齐的麦田四周,排排翠杨挺拔。县林业局的同志说,截至目前为止,全县绿化了846条大小河道的河岸,长达2,145公里,绿化各种道路664条,长958公里;绿化村庄228个。平原地区的30多万亩耕地全部营建起林网,累计植树1,30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1%。
这纵横如织的绿色屏障,构成了新的生态体系,改善了农田气候,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同时,为发展畜牧业和工副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和原料。
农田的“卫士”
博爱县西临丹水,南滨沁河。多年来,全县人民为改土治水作了巨大努力,但是,由于土地零散,缺乏统一规划,林木稀少,旱、涝、风等自然灾害交替出现,特别是小麦干热风几乎连年发生,粮棉产量上得慢,不稳定。
1972年初,县委从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农田气候不改变,就不能解除或减少自然灾害的威胁,也不能为牲畜和农田提供大量的饲料和有机肥料,农业生产就走进了死胡同。于是,他们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三五年,把全县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组织农林科技人员广泛向群众宣传农林牧三者的依赖关系,大讲农田林网对于调节气候,防风治碱,抗旱排涝,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又组织社队干部到本县和外县的林业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打开眼界,取得经验,消除疑虑;还请有关科研部门组成考察规划组,对全县的气候、土壤和地下水位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帮助各社队进行田、林、路、排、灌、电统一规划。全县出现了填废河,破旧路,疏浚河道,兴修水渠和植树造林高潮。到1975年,博爱县基本上实现了林网化。防护农田效益也日益显著。据科研部门在张茹集公社农田测定:风季,林网可降低风速33%;旱季,可减少水分蒸发29%;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度左右。
随着田间气候的改善,旱、涝、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大大减轻,促进了农业生产。1976年以来,全县粮棉产量年年提高,近四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棉花亩产达到168斤,分别比林网化前每亩增产500斤和50斤。去年5月下旬,小麦即将成熟时,一股热流从西南方袭来,气温骤然上升到摄氏40度左右,可是,绿树紧护的麦田里,却阴凉湿润,小麦仍然获得丰收,亩产量达到611斤,比1980年增产13%,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地处沁河浸润区的张茹集公社,过去,地下水位高得两锹即可挖出水来,50%以上的耕地都是盐碱地,如今,地下水位下降到两米以下,33,000亩耕地,全部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田。近四年来粮食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1,100斤左右,棉花稳定在150斤。
致富的门径
博爱县大搞平原绿化,扩大了森林资源,缓和了木材供需矛盾,为农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在全县木材蓄积量达25万立方米,比林网化前增长12倍。每年间伐1 .2万多立方米,价值300多万元,加上林业其他收入,总计达到1,100余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13%。
我们来到苏家作公社苏家作大队,只见村庄四周、路旁、田间,到处是枝叶茂密的白杨树。憨厚质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毋乃洲告诉我们:这个大队有6,300亩沙碱薄地,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营造农田林网,植树64万株,间伐木材已收入36万余元。集体用这笔钱购买了汽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办起了小型面粉厂、造纸厂。如今,全大队集体公共积累达到300余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70元。
林业的发展,为集体和社员发展工副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和资金。许良、界沟、磨头等社队,利用修砍下的柳条和林带中的紫穗槐发展条编生产,增加了收入。上庄公社前乔大队条编生产有三百多年历史,“十年动乱”时被中断了。近几年,随着林带中的紫穗槐的发展,条编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收入9万余元,给社员分配3.2万元,人均54元。界沟公社吴庄大队共有300户社员,其中有100多户社员搞条编副业,去年,每户收入都在400元以上。有的地方还利用修砍下的枝条发展木粉、蚊香生产。
牲畜和庄稼的“食粮”
博爱县人多地少,过去粮食产量较低,发展畜牧业本来就缺乏饲料,加上牲畜棚圈的垫土困难,大量的作物秸秆被用来垫圈,以致畜牧业生产发展一直非常缓慢。近几年,社员们一方面利用杨、柳、榆叶饲养牛、猪、羊,一方面用树叶垫牲畜棚圈,腾出作物秸秆饲养骡、马等大牲畜,促进了大牲畜的发展。1981年,全县大牲畜发展到2.1万头,比林网化前增加3,189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30多万元,比林网化前增加550多万元。近两年,全县又出现了饲养杂交肉牛的趋势。去年,饲养肉牛4,582头,外贸出口1,994头,占全省肉牛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牲畜多,粪肥多。吉作大队1,000多亩耕地,平均每亩施粪肥10立方米,土壤松软呈灰黑色。苏家作公社党委书记王敬熙笑着说:“象这样的地,不施化肥,小麦每亩产千把斤也是不成问题的。”
博爱县人民从农田林网化中尝到了甜头,从县到各社队层层建立起林木管护和采伐制度,设立了专职护林员,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年年伐,年年栽,这样,博爱大地将永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2版()
专栏:

天津市静海县木器厂积极生产木制农具,支援农村。这是职工在检查播种用的双腿耧。王瑞祥摄


第2版()
专栏:

分肥 方 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