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由穷变富 国泰民安
——从三份农村调查看党的英明领导
董其武
本文是作者根据在农村工作和生活的亲朋好友寄来的信件和调查材料整理而成。文章以令人鼓舞的事实和数字,介绍了安徽砀山县玄庙公社、山西河津县北午芹大队、运城县原王庄公社,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发生的可喜变化。作者深有感触地认为,三个地方的调查材料,犹如三首优美的诗篇,字字句句有份量,行行段段歌颂党;表示今后要继续采取这种方法多做些社会调查。
“七·一”又要来临。喜庆的日子使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为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而喜,为中华大地今日一片兴旺景象而喜,为广大农村劳动群众由穷变富而喜。欣喜之下,草成此文,作为对党的生日之献礼。
随着党的农村工作政策的改变,我时时都在关心农民生活的变化。自今年3月起,我相继给一些在农村生活、工作的老部下、新朋友写信,请他们帮我调查一下农村情况。最近,他们陆续回信,寄来了调查材料,寄来了令人鼓舞的事实、数字。
安徽省砀山县玄庙公社是个山区,1979年以前,常常是口中缺粮,手中缺钱。人均口粮最高者400余斤,一般为300—350斤,最少的在250斤以下,口粮品种,四分之一为小麦,四分之三弱为红芋干片。能开点荒地者,可收几十斤高粱、谷子。生产搞得差的生产队,二十多年没给社员分过一斤黄豆。至于钱,那些年全社人均副业现金分配,生产好的队,每人最多15元;生产差的队,每人均分5元或5元以下。那些最贫的队,甚至无钱参加现金分配,只能让社员领点粮食。群众把这叫做“缺余相抵”队。
1981年,这个公社实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到现在仅仅一年多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收入方面:每户人均生产小麦400斤,黄豆250斤,合计650斤。有5%的富户,每人能收到粮食900斤(小麦600、黄豆300);另5%的穷户,每人也能收到小麦300斤,黄豆100斤。昔日当作主要食品的红芋,和少有的谷子、高粱、绿豆,现在社员们都不往粮食数字里算了。群众吃粮已变为小麦面为主了。经济收入方面:每户卖棉花钱,按人均多者可得150元,中等者100元,最少的也得50元。每户种花生、芝麻,以及饲养猪、羊、鸡、兔、幼小耕畜等收入还未计算。
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和开放乡间集市后,农民“活”了,农村经济“活”了。砀山县的调查报告用这样的语言向我作了叙述:
“社员家庭只要有剩余劳动力,什么副业都能搞——外出做各种临时工、板车拉货、集镇摆摊、串村叫卖……应有尽有。搞副业的人,好者每月能够得到100余元之利润,劣者也能收入30元到40元。若论年计,数字确实够惊人了。……较吃“大锅饭”时,社员上算的多了——现在每户农副业人均收入,较1979年至少增加30元。”
“现时农村人民争购自行车、缝纫机、化肥、耕畜、收音机、甚至手表。盖瓦房者日益增多。年轻男女穿着四、五元一尺的化纤衣料……”
调查人在写了上述情况后,感慨地说:
“这种种搞活了农村经济的划时代的非凡经济措施,(实施)时间虽然不长,力量(虽还)稚嫩,但其少壮之苗芽正枝粗叶茂地向上生长,实属可观、可喜。比起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时期的死板局面,真有天渊之别哪!”
调查人是我旧时的老部下、一个旧军人。他都能发出如此激越的感情,可见党的政策是何等英明。
一个穷困山区能有如此迅速之变化,比较富裕地区的富裕社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情况又如何呢?我手头也有一份这类调查。那是来自我的家乡山西河津县僧楼公社北午芹大队的报告,是一个复员战士调查的。在报告中,他写道:
“这个大队总人口2,680个,整劳力910个,平均3口人一个劳动力。总户数为607户,平均每户一个半劳动力。全年共投工242,600个,平均每个劳动力投工266个。工分值全大队平均为每工1元7角1分,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454元8角6分;每户年均收入782元2角9分。每户平均4口半人,每人年均收入173元。每人除吃用的粮、油、菜、棉等项扣除100元外,还有73元零用钱。加上家庭副业,如养猪、鸡等,每人年均纯收入约在150元左右。这样,每户年均约有675元以上的收入可供零用。”
“这个大队有60%的户已经富了起来;有40%的户也都吃粮有保证,经济上能维持一般消费。”
“这个大队粮田面积1,750亩,全年亩产粮食1,238斤,总产粮食2,166,930斤,农业收入350,700元,副业收入314,000元,有深井8眼,大型农机具20台。”
看来,这里的集体经济是相当雄厚的。这个大队的责任制搞得是成功的。社员们基本是“口中有余粮,手里有余钱”,过的是小康日月。
但是,过去这个地区却不是这样富,我家离这里不远。旧社会这里的群众和我们村一样,除了地主、富农几户外,绝大多数农户总是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那时候的统治者天天叫嚷“国泰民安”,全是骗人的宣传。“安”的是地主、富农、高利贷者和土豪劣绅。穷人一天也“安”不了。今天,真正的“国泰民安”出现了。今天的农村形势,是我有生以来最好的。
下面,我再列举山西运城县原王庄公社100户农民1981年与1978年生活对比情况表。这个表是运城行署组织的调查组调查来的,发表在《运城报》上。他们把报纸寄给我,我一看就高兴了。这张表是:
党的政策好 农民生活步步高——运城县原王庄公社100户农民1981年与1978年生活对比
人均纯收入:由105元增至185元
缝纫机: 现有54架,比1978年增50%
电视机: 现有2部,从无到有
钢木床: 现有31张
余粮: 1981年底户均存粮338斤,人均63斤
自行车: 现有139辆,比1978年增56.2%
手表: 现有101块,比1978年增1.34倍
沙发: 现有12对
新房: 54户社员盖新房147间,人均住房增3平方米
贫富变化: 人均纯收入100元以下的,由45户减为11户
人均纯收入100—199元的,由45户增至51户
人均纯收入200—299元的,由9户增至31户
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的,由1户增至7户
事实胜于雄辩,不用再多说什么话了。我只感到:3个地方的调查,犹如3首优美的诗篇,字字句句有份量,行行段段歌颂党。为此,今后我要发动更多的亲朋好友去做社会调查;这是让我们擦亮眼睛,认清形势,永远跟着党前进的良好办法。
敬礼!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第2版()
专栏:

针对不同生产水平 采取多种推广形式
云南一些县帮助少数民族农民科学种田
本报讯 记者邱敬东、鱼世昌报道:云南省一些县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取得较好的效果。
云南省有22个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白族聚居的大理县,水稻平均亩产880斤,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水稻平均亩产只有三四百斤。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一些少数民族农民对学习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要求比较迫切。近两年来,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的农技部门,除广泛设立科技服务处、询问处,组织专业技术服务队、巡回科技宣传队,举办各种讲座外,还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产水平出发,采用了以下多种形式:
在实行包干到户的地区,有的由科技人员重点培训“科技户”、“联产户”以及“示范户”,通过他们,把选育良种、种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科学的生产技术措施教给农民,再行推广。在彝族、傈僳族聚居的禄劝县撒营盘公社,1980年培训了几十户人家,在900多亩地里搞杂交包谷良种的栽培,当年亩产达到近500斤,比原来几乎增长一倍。今年,全公社一万多亩包谷地,已有约80%采取杂交包谷良种种植法。据思茅地区6个县的统计,“科技户”、“示范户”已发展到1,300多户。
在村寨集中、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建立大面积示范田,广泛吸收农户参加,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去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示范田有将近10万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在省、州、县三级农技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4万多亩水稻示范田,有6,200多个傣族、布朗族农户参加,由农技部门给予指导。这个州的景洪、勐腊两个县今年也分别建立了2万亩示范田。
帮助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少数民族社员掌握较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他们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骨干。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公社水城大队的两个农民技术员,在公社农科站的帮助下,去年与两户社员搞了10.3亩水稻技术联产,全年平均亩产高出当地两倍,秋收后其它生产队的社员纷纷要求他们去帮助。
采取以上这些形式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少数民族农民的普遍欢迎,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学习、使用农业科技的热情。科学种田的积极成果,正逐步显现出来。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巧手绣出幸福来——记“绣花媳妇”贺香菊
本报记者 侯志义 本报通讯员 高培琦
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公社合家庄大队,只因三年前嫁来个巧媳妇,办起个绣花厂,培养出一群手巧善财的绣花姑娘,被人们所瞩目。
巧媳妇名叫贺香菊,原是饶阳县刘满公社吕汉大队有名的绣花能手。1978年苜蓿花开时节,合家庄大队魏国平放蜂来到刘满公社,不幸患了病。当时兼任大队赤脚医生的贺香菊,赶来给他诊治。贺香菊心灵手巧,勤劳贤惠,待人热情;魏国平精明能干,淳朴宽厚,不仅会养蜂,还学得一手好针灸。这两个青年纯真的爱情很快酿成了“蜜糖”。当年7月,贺香菊带上贴身的绣具和亲手绣制的嫁妆,来合家庄和魏国平完婚了。
精明的贺香菊发现,合家庄大队虽说比她的家乡粮食产量高,但这里社员手头缺少钱花,原因是集体和社员多种经营没有搞起来。于是,帮助“婆家”改变穷困面貌的念头在她心里萌发了。一天,她对丈夫说:“你去说说,俺愿意帮助大队办一个绣花厂!”魏国平笑着回答说:“你是个新媳妇,人家信不信你?我看等一等再说吧!”时隔不久,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这年夏天,新媳妇鼓起勇气走出家门,端坐在村口的树荫下,捧着花绷子,飞针走线,大明大白地绣起花来。开始,姑娘们象一群蜜蜂整天围着新媳妇转,后来干部们也凑了过来。一天中午,贺香菊见大队党支部书记魏福辰看得认真,问得详细,便对他说:“搞绣花这项副业,既不用盖厂房,又不用买设备,只要掌握了技术,凭着一根绣针,几束花线,就能拿回一大笔收入。如果大队办厂,俺愿意帮忙。”魏福辰被这新媳妇热爱集体的思想所感动,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商量,一致同意由贺香菊组织筹办大队绣花厂。
第二天,贺香菊回娘家找到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占英说:“俺婆家那边要建绣花厂,派俺来请求支援。”“他们打算要什么?”“要俺香莲妹妹去当教练,还要分咱队一份合同,要一批绣活。”李占英沉吟半晌,笑着说:“合家庄娶走了俺队的‘绣花’,又来抢咱队的买卖,可真有它的!”“怎么,你怕别人富!”李占英笑呵呵地把手一扬说:“回去告诉你婆家,你娘家的‘陪送’马上就到!”
几天以后贺香菊带着她妹妹贺香莲回到合家庄,办起了绣花训练班。一个多月后,20名姑娘出了师。接着她们又带了徒弟。到1980年桃李芬芳时节,合家庄绣花姑娘发展到120多人,当年收入8,000元。第二年收入12,000元。今年上半年,又增到11,000元。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从“北国明珠不过黄河”谈起
李东东
陈世贵同志的《北国明珠——龙眼葡萄》发表后(见3月21日本报第二版),10天之内,17个省市的100多封信寄到外虎沟,索取葡萄苗和栽培技术资料。对于黄河以北的热心人,陈世贵尽力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对于黄河以南的来信,他回信说明:“北国明珠不过黄河”。
龙眼葡萄“不过黄河”,是因为它的生长受着自然条件的限制。这种情况早已有之,“橘化为枳”就是出名的一例。江南汁多味甘的桔子,移栽到淮河以北,就变为苦酸的枳。其原因,春秋末年齐人所撰《考工记》中归结得很明白:“此地气然也”。万物生长因地而异,自然条件合适与否,是个忽视不得的因素。
近年来,农村社员纷纷开拓致富的门路,热心引进外地经验。一旦创出生财之道,各地仿效试行,形势可喜。但是,富路纵有千条,也要加以选择。这就要随时想着“因地制宜”四个字。对待外地成功的经验,其中符合本地“天时”、“地利”的,就积极引进;不相宜的,切不可盲目照搬。前几年,北京的农业科研部门曾试验引种龙眼葡萄,但这种耐旱的葡萄,刚刚接近湿热的气候,就发生多种病虫害。防虫治病,费工费钱,又无特效农药,只得“审时度势”,及时停止扩种。
可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学习和引进外地经验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首先立足本地条件,把眼光投到当地的山河土地上,经营好自己的多种经营项目。这样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致富的愿望落到实地。


第2版()
专栏:

种田人喜用冷饮消热止渴
“冰棍败火”响遍天津市郊区县
“冰棍败火”的声音响遍天津市郊区县,收入日渐增多的农民已把冷食作为夏季消费品的一种。
在炎热季节,城市人们买根冰棍消热止渴并不稀罕,但过去在农村却不多见。1979年以前,天津郊区县制冷行业寥寥无几。党的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实施以来,这种状况有明显改变,制冷行业不断增加,冰棍销量年年上升。据市卫生防疫部门统计,1980年全市共有263个单位申请从事制冷业,其中郊区县即占50%。去年全市申请从事制冷业的总数为488家,其中郊区县有370家。
农民生活日趋好转,冷饮品种发生了新的变化。1979年郊区县所制冰棍几乎全是水果的,去年的奶油冰棍上升到25%。据不完全统计,宝坻、南郊、北郊等区县近年来还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汽水、格瓦斯供应农民。过去,郊区县生产冰棍时间大都集中在6月至10月,现在从4月到11月都有冰棍上市。
(据《天津日报》)


第2版()
专栏:

高州荔枝出口增加
成熟早,味道好,清甜脆口,皮薄肉厚的广东高州荔枝,从五月下旬开始收摘,供销、外贸部门采取就地收购、就地包装、就地调运的办法,保证荔枝及时运销港澳,至本月下旬,出口量共达一万三千二百多担,相当于去年全年荔枝出口量的一点八倍。 (黄岳峰)


第2版()
专栏:

潮阳杨梅喜获丰收
杨梅是广东潮阳县的主要特产。近两年来,全县利用山地新种杨梅二万多株,杨梅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今年全县共收杨梅四万多担,比去年增加了一倍。盛产乌苏杨梅的西胪公社,今年收获杨梅一万八千多担。内輋大队平均每人收杨梅两担。
(郭亨渠 张如喜)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蚂蟥带给人的苦与乐
李轩诚
农民在水田里劳动,裸露的腿脚常常会遭到蚂蟥的袭击。别看蚂蟥只有寸把多长,软弱无力,咬人时却又阴险又毒辣。它吸人血,但不叫人感到疼;万一被人发现,也不轻易逃走,一定要把肚子胀得鼓鼓的才肯罢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蚂蟥长着一个柔软的口吸盘,吸住人的皮肤以后,很难把它拔下来。然后,它就用三个锯齿形的肉质颚片缓缓地咬开皮肤,吸取血液。吸血的同时注进一种麻醉剂和抗凝血的水蛭素,既使人的伤口麻木不仁,又使人血不便凝结,从而达到它多吸的目的。据计算,一条蚂蟥二十分钟内可吸血六至十毫升,相当于它体重的五到十倍,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
为了防止蚂蟥吸血,农民想了许多办法。办法之一是用盐或碱杀它。蚂蟥有个致命弱点,一遇盐或碱,表皮粘膜就脱落,过不多久便失水毙命。有些地区的农民还用丝瓜经络浸猪血后,铺设在田里,把蚂蟥引诱过来加以消灭。近年来,医药界研究出一种水田防虫膏,农民将膏涂在脚上,蚂蟥闻其味便回头潜逃。另外,叶蝉散、五氯酚钠等农药也能杀死蚂蟥。
蚂蟥虽然给人带来了苦恼,但它不是绝对的害虫,有时也能给人以快乐,因为它有通经活血、消肿解毒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妇女经闭等疾病;也有用它缓解动脉痉挛、降低血压和治疗眼疾的。最近,外国一家医院还奇迹般地利用蚂蟥做成功了一例断指再植手术。断指再植手术关键在于连接动、静脉血管,使血液流通,过去采用的方法,极易伤害新生组织,引起发炎,有时导致手术失败。医生从蚂蟥吮血、放血中得到启发,使用蚂蟥去除尽淤血,促使新的血液循环,使断指恢复生机。
(李锡武插图)(附图片)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武功农业科研中心
座落在陕西省武功县杨陵镇的西北农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等2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联合成立了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协调委员会,负责统一安排重大科研课题和协同攻关,统一购置、使用大型仪器,联合使用图书、科技档案,并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等,以便达到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
邰宗武 王乐 惠京鹏 张雅心
摄影报道(附图片)
农业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员经常深入社队。这是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员李小峰(左二)和农民技术员一起研究防治棉花病虫害。
西北农学院引进的莎能奶山羊,体大、奶多,已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种羊2,700多只,对改良各地奶山羊起了作用。
大型仪器共同使用,既节省开支,又提高了仪器利用率。这是西北水利研究所的电子计算机在为别的科研教学单位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