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搞好林业“三定” 促进林业发展
各地全面铺开林业“三定”工作的县(市)已达一千九百多个,基本完成的有五百多个。林业“三定”搞得好的地方,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地方领导不力,进展不快,需要及早采取措施,把林业“三定”落到实处。
新华社北京电 我国各地从去年春季开始的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即林业“三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据27个省、市、自治区截止4月份的统计,全面铺开林业“三定”工作的县(市)已达1,900多个,基本完成的县有500多个。在林业“三定”工作中,各地给3,000多万户社员划自留山1亿多亩,每户平均3.6亩,调解处理山林权纠纷53万多起,占山林权纠纷总数的85%。
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林业“三定”是党和政府的爱民政策,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根本措施。实践证明,凡是“三定”搞得好的地方,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许多地方搞完“三定”,植树造林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湖南省今春造林340多万亩,其中,国营造林11万多亩,集体造林95万多亩,社员自留山植树110多万亩。四川今春零星植树8亿多株,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半以上,其中社员个人植树占70%,有的社员户植树超过万株。
(二)加强了山林管护,不少地方在“三定”中,查处了大批乱砍滥伐森林的案件,恢复和建立了护林组织,制订了护林公约和乡规民约,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显著减少。贵州省380万亩集体山林和经济林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改变了过去“山无主,主无权、权无责,责无利”的状况,森林管护得比较好。四川省有6个地、市一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
(三)促进了安定团结。通过林业“三定”,大量山林纠纷得到解决,改变了一些地方争占山林、抢伐林木、甚至结伙械斗的混乱状况,消除了不安定的因素。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等省通过解决国营林场与社队集体的山林权纠纷,巩固了国营林场,增进了场社团结,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当前林业“三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不少地方进展不快,有些地方的工作一般号召多,缺乏具体领导,草率发证,还有不少遗留问题。有的地方只重视定权发证,忽视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定”只搞了“一定”或“两定”。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一些省、区领导的重视,他们正在采取措施,积极解决,进一步搞好“三定”工作。


第2版()
专栏:

合理使用农药 降低用药成本 推广治虫新技术
仁寿县两个植保专业队受群众欢迎
本报讯 农牧渔业部植保局6月2日在《植物病虫情况》上,向各地推荐两个受群众欢迎的植保专业队。
这两个专业队是四川省植保站与仁寿县植保站去年在仁寿县鸭池、北斗两个公社试建的。两个专业队共承包生产队92个,占这两个公社总队数的63%,承包棉花4,161亩和水稻2,497亩。去年这两个公社都遭受了历史上特大洪灾,但两个公社棉花平均亩产仍达到80斤,比上年净增45.5%。水稻亩产1,070斤,比上年净增15.9%。棉花质量全县第一。水稻螟虫危害的白穗为0.35%,比未承包的提高防效80.9%。群众明显地看到了植保专业队承包防治的优越性。
两个公社专业队由队长(公社主任兼)、副队长(植保员兼)和机手共34人组成,由省、地、县植保站的技术人员指导技术。经济上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在自愿的原则下,由植保专业队与生产队直接签订合同,负责棉花、水稻从5月起到收获期间的病虫防治。合同详细规定了各种经济指标和奖惩办法,经双方盖章后生效。
收费标准分两种:(1)定费包防:棉花亩产80斤以下的,每亩收防治费7元,80—90斤的收8元,90斤以上的收9元,水稻每亩收2元。(2)计费包防:专业队打药治一亩次棉花,收防治费2角,水稻收2角5分。农药按实际用量收费,或自备农药。
防治质量要求: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对象,规定防治经济指标(防治后达到的效果)。
通过一年实践,植保专业队受到群众欢迎,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好处:
能合理地使用农药。植保专业队由于充分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认真贯彻综合防治措施,能用较小的投资换取较大的经济效果。例如,在防治棉花蚜虫时,根据田边路边桑树、黄荆等灌木上平均每株有瓢虫20—30头这一情况,就只安排施药一次(比往年少用2—3次),主要利用这批天敌控制了苗、蕾期蚜虫。又如,根据两段育秧秧龄期长的特点,抓住一代二化螟卵在秧田盛孵期的有利时机,专业队安排了秧田在移栽前用残效期长的杀虫脒普治一次,本田不再防治,结果枯心苗率都在1%以下。在药剂选择上,专业队尽量选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交替使用,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作用。
能降低农药成本。专业队用什么农药,什么时候用药,都按科学要求办事,讲求实效,避免浪费。1981年专业队防治棉花平均每亩投资5.8元,比未承包的生产队农药投资降低3.8%。水稻实际每亩用药费为0.83元,比未承包的生产队降低23.1%。全部淘汰了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有力地保护了环境。
有利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在承包的田块上全面推广低容量喷雾,既保证了防治效果,又提高了工效。棉苗期试用“工农—16型”喷雾器低容量喷雾,把旋水片的出水孔径由原来的1.2—1.6毫米改为0.5—0.8毫米,使喷出的雾滴更细,分布更均匀,每小时可喷3亩以上,工效和防治效果都不低于机动喷雾器,还节约了燃油。
培养了基层植保专业人员。专业队的植保员跟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提高都很快,基本上能学会施药技术、机动喷雾器的使用、维修和保养。
今年仁寿县组织的植保专业队,已扩大到10个公社。现在县业务部门正为扩大植保专业队做好承包防治示范宣传,培训、选拔合格的植保专业队成员。(附图片)
陕西省渭南地区大荔农场用塑料薄膜覆盖的800亩棉田,普遍苗齐苗壮,这是职工在棉田喷药防虫。 李汉林摄


第2版()
专栏:

发展多年生经济作物 开辟长远致富途径
吉首县利用荒坡隙地植桐种果
本报讯 通讯员吴家清、吴兆麟报道:湖南省吉首县委和县政府,引导群众利用荒坡隙地植桐种果,使农村社员在治穷致富的过程中,把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吉首县11万多农业人口,拥有80多万亩荒山隙地。在实行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后,县委和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把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引导到利用荒坡隙地上来。
把零星的荒山和屋前屋后的空坪隙地划分给社员经营管理。对种上油桐、柑桔和林木果树的土地,由县人民政府给经营者发管业证,稳定不变。目前,全县划分给社员的荒坡隙地已达7万多亩,平均每户3亩多;已给2.2万多户社员发了管业证。
在资金和苗木、种籽上给予适当的扶持,全县通过紧缩开支,拿出资金9万元扶持社员植桐种果。
抽调30多个技术人员,到社队指导植桐种果,传授科学技术,对农民进行短期培训。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去冬今春,全县已造用材林1.5万多亩,直播油桐2万多亩,栽种柑桔13万多株,种植的当年生经济作物,也比上年增加两倍。


第2版()
专栏:

洞岙公社队队建立农药配制站
本报讯 通讯员翁来德、朱瑞彪报道:浙江省定海县洞岙公社,去年下半年实行“包干到户”以后,许多农户不懂农药的性能和施用方法,出现了乱用、错用、多用农药的现象,防治效果很差。去年全社3,900多亩晚稻,产量比前年减40多万斤。
针对这个新情况,今年4月,这个公社各大队建立了农药配制站,实行集体买药,统一配制,随用随卖,凭卡记帐,年终结算,提高了防治病虫的效果。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打开特产宝库
兰华
不少人逛上海城隍庙,总爱尝一尝那里的五香豆。五香豆的正统原料是嘉定的特产白蚕豆,白皮白肉,薄脆鲜美。有人曾经把它移到崇明、金山种植,种一季后,种子就退化,皮变绿了。前几年,嘉定白蚕豆的年产量只有解放初期的五分之一,供不应求。1980年,嘉定县扩大了白蚕豆的种植面积,是很对的。
特产,顾名思义,是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的产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为市场所欢迎,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各地发展多种经营,注意抓特产,是增加收益的一个好门路。
我国众多的山区有着丰富的野生特产资源,尽快地开发利用,对于提高山区人民的收入关系很大。比如,贵州等地有一种野生刺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号称“维生素C之王”的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也只及它的五分之一,桔子只及它的3%。前几年这种刺梨处在自生自灭的地步,现在,制成刺梨汁、刺梨蜜饯,很受顾客欢迎。类似的特产,各地不知有多少!
一些地方有名的特产,由于久已失传,几乎已不为人们所知了。几年前,湖北安陆县打算种植苎麻,有人提出本县不宜种植,县生产公司的技术人员查阅了县志及有关史籍,了解到早在唐代,这里就曾大量种植苎麻,织成的夏布还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于是下决心种植,果然成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沪郊百宝》一书,介绍了沪郊100种特产的历史和现状,并对进一步发展这些特产品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如果各地对本地特产的演变历史作些系统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加以恢复和发展,就会逐步打开特产宝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2版()
专栏:

宣传党的政策 指导科学种田 活跃文化生活
莘县编印“农民须读”活页教材
本报讯 通讯员马军、谷忠诚报道:山东莘县定期编写《农民须读》活页教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科学种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1980年以来,莘县90%以上的队实行了“双包”责任制。社员分户作业,队干部难于利用会议形式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指导科学种田。县委、县政府总结了张鲁、大王寨公社利用油印传抄方式,解答群众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的经验,责成县有关部门定期编发《农民须读》活页教材,从政策、技术、文化三个方面,为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从去年6月以来,共编写了21期《农民须读》,发至全县各生产队,解答了群众急待解决的41个问题,印发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春节前后编印了“欢度春节的春联”,“春节生活小常识”,“灯谜100则”等。这份16开大小、两千字左右的《农民须读》,全县平均每7户社员就有一份。
莘县利用《农民须读》教育农民,收到了显著效果。


第2版()
专栏:来信

粮管所不该提供带病麦种
去年种麦的时候,我们这里普遍推广南阳756小麦新品种,仅我们大队就从樊集公社粮管所换回这种小麦种6,000多斤,种植了将近400亩。这些小麦苗期长势还可以,但开始抽穗时,却发生了小麦锈病,60%的叶片失去绿色。据我观察,在同一地块,凡是从粮管所换的这种麦种都呈上述严重病态,从别处换的麦种就没有这种病害现象。
粮管所不该提供带病小麦种。还有,提供良种的生产单位或个人也太不负责任了。希望种子部门认真做好检疫工作,收购良种时应严格把关。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实行良种繁育、串换法规。凡因种子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换出单位应负责赔偿。
河南新野县樊集公社钮寨大队 杨全喜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把陈旧种子调换给农民?
今年,我们在良安区粮站换回大量成单四号玉米种,每斤种子付给2.7斤玉米和0.396元钱。这些种子播下后天气正常,但十天左右不见苗出;撬窝一看,有的已烂了、黑了,只有少数发芽。附近的八一公社也发生类似情况。有的大队在温室中作育秧试验,这种玉米种发芽率不到50%。
事后,我们质问良安粮站的同志。他们说,出售之前没有进行发芽试验,又称是前一年的陈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调换给农民呢?
我们殷切地希望报社能将此信见报,动员公众舆论,批评某些商业单位只顾赚钱,对生产不负责任的经营作风。
四川乐至县良安公社社员(附图片)——瞧你们供应的麦种!这损失咋办?——别急,按我们的规定,赔你这些,不够还 可以添点。
方成


第2版()
专栏:

普及科技知识 传播生产经验
河北农民喜爱《农家乐》小报
本报讯 《河北日报》和河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出版的《农家乐》小报,每张八开,专门介绍、交流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技术知识、成功经验,以及农村副业生产门路、副业生产信息和农民生活知识。自2月份创刊以来,订户已超过10万多,其中90%以上是社员个人订阅的。
《农家乐》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兴隆县快活林大队社员说它是农村开展多种经营的良师益友,发展副业生产的技术顾问。 (毛凤恩)


第2版()
专栏:

“炉口”夺材不宜迟——福建林区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福建每年消耗的林木数量,计划外大于计划内,而计划外的耗量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作燃料。我们在南平市采访时,当地的同志算了一笔账,全市全年民用烧柴和工矿企业炉膛烧柴加在一起,相当于南平造纸厂一年造纸的用材量。这个纸厂是全国五大纸厂之一,供《人民日报》等几家用纸。乍一听,好大的炉膛
“虎口”!傍山穿林,到处走走,全市二十几个小纸厂,烟熏火燎,松香扑鼻。有些厂子虽土,造纸原料却是林中取来的松木,炉膛里燃的也是劈碎的松木。一年烧下来,岂止烧掉一个南平纸厂!
全省以木材为燃料的社队企业,至少有700来个。还有不少大、中厂子也是靠林“吃”林。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省燃料耗材达67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当年火灾、虫灾造成的木材损失的15倍。说来也算巧合吧,这一大笔燃料耗材量同现在全省一年的森林赤字大体相等。如果抓好炉口夺材这一环,减少森林赤字就大有希望。这个问题吵吵嚷嚷好几年,为什么迟迟不得解决,不能见大效呢?第一位的还是可怕的习惯势力在起作用:“祖祖辈辈都烧柴,你们出什么新名堂!”“靠山近林就要烧好柴,用好材,何必大惊小怪!”其次,空喊“节材”,一些具体政策措施跟不上,行不通,改灶换料“一阵风”,改去又改回来了。
解决的办法是有的。根据各地一些零星经验,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封闭、节约、代取等对策。
改炉烧煤,确是一条好路子。建瓯县水北公社砖瓦厂,过去生产一窑砖两万块,需烧柴45,000斤,折合木材22.5立方米,全年产九窑砖,共烧木材202.5立方米。1980年以来改为烧煤,既节约木材,又增加集体收入,出窑率、产砖量、产品质地,分别比烧柴时提高20%、3.3%和10%。过去平均每块砖二分钱,现在只要一分六厘九。烧煤还延长砖窑寿命。建阳县油脂化工厂改炉烧煤,早在1978年8月试车成功,多年运转正常,燃烧稳定,性能良好,每年节约750万斤柴片。如果全省大、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凡有条件改炉烧煤的都改过来,节省的木材当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大力营造薪炭林。沿海缺柴社队,烧柴相当紧张,农贸市场上一担干柴(100斤)开价四元多,几斤干柴顶一斤大米。平潭、福清等县提供了营造薪炭林的成功经验。我们到平潭,一路上都听到群众称赞人民政府这一项德政。平潭是个海岛县,解放初期风大、沙多、树少,人们说“岛上只有3,000棵相思树,家家都为一日三顿没柴叫苦。”从六十年代起,政府大力提倡因地制宜种木麻黄、相思树,上下同心合力奋斗十余年,迄今全岛的烧柴已做到基本自给,部分社队还把余柴运出岛外卖。沿海各地只要有平潭、福清这样一种自力更生、坚持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家家巧妇就不致为“无柴之炊”而叹息了。
有条件地推广沼气。惠安县农村一度“大办”过沼气,但由于一轰而上,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群众厌烦,把沼气池叫做“泄气池”。三年前,全县成立专业建设队,实行包建、包用、包修的责任制,为群众修建沼气池400个,完好率达到98%。得实惠的群众说:三餐煮饭不用柴和煤,点灯也不用油了。据了解,一户建一池,每月可节省柴草、木炭800斤甚至1,000多斤,省工二十几个。何乐而不为!
积极地推广省柴灶。邵武县采用微型鼓风机节柴灶,一年烧柴可省一半。一灶安三只锅,人食、猪饲和一家人所需用的热水都有了。据推算,邵武全县如推广这种省柴灶,一年即可节省木材10多万立方米。如进而推广到半个福建省,仅此一项就可弥补一半森林赤字。但是,真正推广起来,又遇到不少障碍:有生产能力的某些厂子,认为做这种节柴灶“产值低、利润小”,不愿生产主机,更不愿生产配件。有些农户从外地花30几元买进鼓风机,在当地却买不到通风管,没有办法,只好扔下“生气机”。我们就此事征求闽东电机公司总经理的意见,他表示,乐意为城乡省柴、为国家减少森林赤字出把力,过去已生产过微型鼓风机,销路很好,但目前短缺矽钢片,难以大量生产。
福建农民家用烧柴,是一个涉及面广、耗量很大的问题。看来,山区广大农民分得自留山以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还得经常进行“惜林如金”的教育,否则仍会乱砍乱烧。至于工矿企业、机关的烧柴,浪费之大,实在惊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已作出决定,对工业烧柴实行行政干预和必要的经济措施,限定在今后二三年内,所有烧柴的工厂改为烧煤,到期不改,责令停产关闭;为了促进这一改革,对工业烧材要征收育林费。今后不准再建以木材为燃料的工厂了。省府作出决定后,南平市行动较快。现在市区70%居民和机关食堂已改为烧煤,部分工厂锅炉也改为烧煤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