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社员的积极性组织到生产建设上来
章丘县于张大队按照《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完善生产责任制
本报通讯员 陈士贤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前些日子,山东章丘县于张大队按照《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精神,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把社员的积极性组织到生产建设上来。
他们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处理集体统一经营和社员自主经营两者的关系上,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
于张大队生产责任制形式一年比一年切合实际,集体经济尤其是农业机械化一年比一年发展壮大,生产和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在讨论中社员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土地承包到户经营以后,由于机械化集体作业发展了,不但没有出现“全部劳动力归田”的现象,反而解放出一大批劳力用于精耕细作和发展多种经营。社员们认为本队的农业机械为承包土地户作业以及大队在农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上符合“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相适应,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们对照《纪要》,也对责任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如何把全队100多个剩余劳力有效地组织到发展多种经营上来。大家认为集体的多种经营适于搞专业承包,但大队过去这方面卡得过死,统的不当。全队现有各种林木8万株,由大队统管,却没有把责任制落实到人,年年要损失一二百株。这次抽出了13个年岁较大的社员分段专管,有奖有罚;60亩果园也修订了合理指标,全由社员承包;还有20亩荒滩,过去大队统而不管,这次改为包干到户,很快就种上了粮食和经济作物。
二是讨论中有些社员提出土地由包产到户改为“大包干”。大队领导对此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大家联系实际分析利弊。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社员在承包的土地上能充分发挥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是较为有利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大家又根据本大队农机作业已占60—70%的实际情况,认为如果土地改为大包干,现有的农机作用和效益将会降低,经营土地占用的劳力会相对增多,这势必影响多种经营的发展,降低全队的总产值和社员的收入。经过分析对比,大家同意继续实行目前的承包形式。
三是去年由各生产队分管财务和化肥等物资,队干部无故开支和擅自借款达一万多元,社员们对此意见很大。这次大队根据社员的意见做出决定:各生产队非生产性开支以及私人借粮借款的批准权收归大队,同时由大队增设一名会计统管四个队的财务开支,发放化肥由大队直接计算到户,由社员持发给的通知单到队里照数领取。社员对这一改革十分满意。
第二,关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哪些经验应该肯定,有哪些内涵性潜力需要发掘。
于张大队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时,就考虑到了便于机械集体作业,充分发挥效益的问题。社员承包土地按土质好坏划片定级,按级定户,年终统一分配,超产全部归己,每户社员只承包一块连片粮田和棉田,并按合同规定把机械统一作业和社员分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讨论中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些做法,同时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
一是排灌机械过去由生产队分管和使用,由于水源、设备条件、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很不平衡,各队的灌溉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就出现很大差异,还不断出现争水、争机械的矛盾。这次讨论改为由大队农机队再设一个排灌机械组,负责统一浇水,浇到哪户由哪户看水,规定每亩浇水时间,由井管员计时和监督,每亩每次收水费的10%归井管员,鼓励井管员认真管好机器,提高灌溉效率。这项改进效果十分显著。
二是农机管理,过去单机核算中实行的是毛利提成,农机队便往往只顾多赚钱多提成,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耗油量大,又不注意维修,机耕成本高。这次拖拉机一律实行“大包干”纯利提成,预计三台拖拉机一年的纯收入可由过去的3,000元增至12,000元。
第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怎样加强集体领导,精简人员和提高工作效率。
大队领导班子成员深感《纪要》指出的“实行责任制以后……干部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这个论断十分正确。他们通过学习《纪要》加强了责任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抓住建立岗位责任制这个环节对班子进行了调整:大队管委会五个成员都明确落实了包生产队或者专业队的具体任务,严格照章办事;生产队由过去的每队五职改为每队只设一个专职队长,其他人一律下队承包土地。这样四个生产队由社员负担的干部,由过去的20人减为5人(其中一人提到大队担任总管四个队的财务会计),每年减少了社员11,000元的经济负担,同时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于张大队这次学习《纪要》精神,社员感到方向明确,心里踏实,信心更足了。根据发展规划和生产建设需要,全大队已拿出三万元资金添置柴油机、水泵和棉花喷灌机,购买了重型缺口耙和粮食烘干机,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节省更多劳力发展多种经营。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养猪专业户刘明金的好风格
5月的一天,我们冒雨来到湖北枝江县七星台公社东林二队养猪场,专访省农代会代表、养猪专业户刘明金。走进猪场,只见老刘同儿子必荣、必定正忙得满头大汗,往板车上装几头大肥猪。我们问:“下这么大的雨,还去卖猪吗?”刘明金笑眯眯地说:“国家调猪在急,栏里猪肥了也有点打挤,不能等天晴了!”不一会儿,他们父子就拉车上路,冒雨直奔大步街国营食品收购点。
队干部和群众向我们介绍:刘明金一家去年承包猪场第一年,就向国家交售肥猪50头,给社员平价提供肥猪13头、仔猪328头。今年国家下达给他的肥猪派购计划是27头,5月中旬,已交售38头。今年以来,他家还为本队60多户社员平价提供良种仔猪138头。此外,已平价卖给附近社队仔猪80多头。我们进栏看到:百斤左右的肉猪还有30多头,大批糙子猪长势喜人。
刘明金全家5个劳动力,前年冬开始承包生产队办了18年、连年亏本累计达4万多元的养猪场。全家人长年住在猪场,起早贪黑地勤扒苦做,钻研科学技术,种好了22亩饲料地,采用了良种猪配种和仔猪喂养的新技术,并学会自己动手进行一般猪病的诊断、下药、打针、小手术以及防疫、阉猪等。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去年猪场第一次向集体提交利润1,000多元,肥料100多立方米。老刘全家纯收入5,200多元。
刘明金靠专业承包致富,个人富了不忘国家。去年,他完成20头肥猪派购任务后,有人上门出高价加稻谷来买肥猪,老刘全家在票子、谷子面前没有动心,又向国家多卖肥猪30头,其余的按平价供给了本队社员13头,还宰了一头送给水利工地上的社员们加餐。集市仔猪斤价二元左右,老刘为群众提供的500多头仔猪,斤价都在9角至1元5角。
刘明金去冬今春先后出席了省畜牧重点专业户座谈会和省农代会,被大家誉为“爱国家、爱集体,富不忘本的新型农民”。
昭铣 勇峰 啸海文 邦钧摄(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林牧农副各业齐发展
西藏亚东县人均分配超过三百元
本报讯 记者张高鹏、严华如报道: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全县林、牧、农、副各业齐发展,成为西藏人均分配收入超过300元的县之一。
亚东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境内山大沟深,森林茂密,林地面积达54万亩,是西藏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下达后,这个县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当地特点,明确地提出了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并从领导力量、组织机构、资金使用等方面作了认真调整。
这一正确的生产方针得到了藏族群众的欢迎和支持,1980年全县就退耕还林、还牧3,600多亩,直播造林1,300多亩,植树近2万株,挖鱼鳞坑、修枝3,800多亩。这些数字,对一个只有7,000余人的小县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牧、农、副各业的发展,加上国家实行免征免购,这一年,全县95%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人均分配达到265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在坚持以林为主生产方针的同时,这个县还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牧业、农业和多种经营,把治穷致富的各项措施落实到队、到组、到户。去年全县社队总收入比上年增长9.9%,社员人均分配收入达到303元。全县藏族群众平均每人每月从集体分得肉食6斤,酥油1斤。三分之一的社员户盖了新房,47.5%的家庭购置了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收音机和手表,几乎家家都添置了新衣、新鞋帽和新的生活用品。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在布依族社员家里作客
本报通讯员 吴酩 本报记者 嘉旺
5月中的一天,我们沿着黔滇古道,去访问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公社石头寨大队。
这儿的季节早,才农历4月,新麦就已登场。寨子里的石板道上,家家户户的院里门前,到处摊晒着麦子。身穿黑色大襟民族服装的布依族女社员一边翻着麦子,一边忙不迭地向我们打招呼。
我们先找到党支部书记家。不巧,他犁田去了。“午饭时回来吗?”
“包田喽,晌饭也要送到田头去哩!”在家照看孩子的支书老伴面有难色地回答我们。
“干脆就随遇而访吧!”我们与同来的那位同志这样商定。
听一位社员说,第五生产队的伍文兴出席了年初县里召开的劳动致富代表大会,我们就来到他家。伍老汉及大儿大女、媳妇们也都下田了,家里只有他的老伴和几个孙子。伍大妈告诉我们,她家有10口人,6个壮劳力,按说日子不该困难,可前几年每年至少缺二三个月口粮。猪、鸡也不敢多养,怕背“走邪道”的黑锅。近两年日子好过了,包了田,养了猪,粮够吃,钱够花。为了给已成家的儿子盖房,已经备足石料、木料,用去了1,000多块钱。我们问她去年进了多少粮、多少钱,她笑着摇头:“这得问当家人,我说不细,只知道我喂的那两头肥猪,卖了600多元。眼下还养着两头猪、三头牛。”
劳力多的富了,缺劳力的又怎么样呢?我们走访第二生产队从城里退休回来的老工人伍起林的家。伍大伯常年在外,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话。没聊上几句,就到了晌午。伍大伯的老伴、儿子下田了,同住一栋楼房的兄弟家的人也都在田头吃饭,可大伯非要依照布依族的礼俗,用米酒、燉狗肉招待我们不可。“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和老人一起端起了酒碗。几大口米酒下肚,伍大伯说:“我在外工作,家里只老伴一人算个劳力,9口人的家,前几年真过得揪心呀!每年青黄不接时得掏钱买返销粮;年终分配时要向队里缴超支款,年年都得一百五六。‘大锅饭’,对劳力多的没好处,对我这劳力少的也没好处,大家都想法偷闲,结果是一起受穷。大伯端起碗向我们劝酒:“喝吧,现在可舒心喽!搞了责任制,我家的劳力也没增多,可是收入却多了,粮食吃不完。东西从哪儿来的?不是天上掉的,是人的劲儿使出来了啊!”
原先听说有些队干部对搞责任制不感兴趣,这里的情况究竟怎样呢?我们特意访问了第六生产队队长伍起智。过去他家也是个老超支户,全家9口,只两个劳力,前十多年年年超支100多元。实行责任制后,承包的5亩多田,去年收稻谷7,000多斤、小麦1,300斤、油菜籽500多斤,卖嫩蚕豆收入六七百元。家里还养了两头大肥猪,其中一头养到700多斤,卖了500块钱。此外,大女儿得空还同外贸部门订合同,搞点布依族的传统工艺品——蜡染花布,也不无小补。去年,虽然老伴不幸患病去世,医药费用花了上千元,可他家经济没垮,还添置了两块手表、一台收音机。他说:“过去总说如何高产,其实尽是吹的。现在人敢讲实话了,多产了也是自己的。请你们上楼瞧瞧去,到现在我家还有几千斤余粮哩!”我们随着他扶梯上楼:真的,几个两人合抱粗的谷囤还满登登的哩。
“现在干部也好当了”,伍起智知道了我们的疑惑后说,“过去整天为评工分头痛,为喊人出工发怵,心没少费,骂没少挨,活路做不了多少,记补助分心里还犯着嘀咕。现在都包了田,社员生产自觉性可高啦,团结互助也越来越好。我免了评工这一大心烦事,搞搞其它组织工作就行了。”
“队里还有没有困难户呢?”我们问。“有”,伍起智坦率地说,由于不会安排生活和疾病、婚丧等原因,今年全大队还有6户缺粮。但他们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救济,而且得到四邻亲友的帮助。一到农忙时,许多热心人就牵牛、扛犁,帮助缺劳力的困难户,农时绝对耽误不了。末了,伍起智风趣地说:“你们是记者,请给上面反映反映我们的要求:大政策可别再翻腾了,这么过天下准太平!”
经济宽裕,精神生活也充实。同来的同志告诉我们,每逢传统节日,这里的群众总要兴高采烈地对歌、跳舞、耍龙,还邀请附近寨子的人来举行篮球比赛。最近,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快地发展,国家又拨款5万元,准备扩建石头寨的一所学校。
“当新一代有文化的布依族青年培养出来后,这古老的寨子会更加生气勃勃的”,离开石头寨时,我们这样想。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以虫治虫 一举数得
万雄
广东龙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对水稻害虫的天敌作了三年的调查,现在已初步查清全县水稻害虫的天敌很多,如啮小蜂、赤眼蜂等。它们分别是水稻三化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剃枝虫的天敌。这个县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天敌治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懂就不能乱来,乱来就会受到惩罚。有的农民总认为给农作物施用农药量愈重愈好,次数愈多愈好,结果是花钱多,费工多,连害虫的天敌也被杀死了,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在植保工作中,发挥有益生物的作用,保护害虫的天敌,实行以虫治虫,成本低,无残毒,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第2版()
专栏:

我国北方大量发生草地螟
各地要立即防治,以免迁移他处
本报讯 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报道:最近我国北方大量发生草地螟,蛾量之多,面积之广,为近些年所少见。未来七八天内,如遇降雨,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虫情还会加重。
建国30多年来,草地螟曾大发生过几次,有些地方因为没有认真防治,造成绝产。这种害虫的幼虫,食性很杂,可以为害豆类、甜菜、向日葵、禾谷作物、蔬菜和各种牧草。吃光一块田的植物后,它们会成群结队地迁移,继续作恶。
希望各地及早防治,特别是北方的农业区和牧区。在蛾量大的地区可采用灯光诱杀成虫,铲除田间杂草,以减少产卵量。如果幼虫已经孵化,一定要在它们分散以前喷洒药剂,否则幼虫长大后,不仅给农作物造成更大损害,而且增大抗药性。如果小面积虫量已经过大,就要立即挖沟封锁,以免迁移他处。


第2版()
专栏:

“富士”苹果在辽宁落户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富士”苹果,去年已有1.8万株结果,产果约30万斤。现在,全省已栽植25.8万株,同时培育果树苗30万株,将进一步大面积栽植。
“富士”苹果是日本育成的良种。它用“国光”品种做母本,“元帅”品种做父本,人工杂交选育而成,兼备“国光”和“元帅”的优点,皮薄、肉脆、汁多、味甜、稍酸,但有香气,稍经贮藏后风味更佳。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浙江春茶收购量超百万担
浙江省今年春茶获得丰收。据有关部门统计,到5月底止,全省春茶收购量已达102.6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西湖龙井茶、顾渚紫笋茶、径山香茗、金奖惠明茶等传统名茶和特种茶,收购量分别比去年增加三成以上。
去冬今春,各地茶区加强了对茶叶的生产管理,培训了技术力量,在春茶采摘中普遍做到分批、及时、按标准采摘,使茶叶嫩度比往年明显提高,收购进度也大大加快。


第2版()
专栏:

《农业知识小品文集》出版
去年1月,我们在农村版上开辟了《农业知识小品》专栏,经常刊登千把字的短文,介绍有关农业的知识。许多读者来信,认为这个专栏里的文章“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有利于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要求辑印成册。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从去年发表的短文中,选出57篇,编成农业知识小品文集,书名为《花儿为谁开》,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在全国发行。 ——编者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繁荣的稻米家族
范良智
我国驯化、栽培水稻,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今不少于一万年。水稻变成农家作物,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稻谷起源何地?学术界看法不一,日本学者多强调“稻谷起源于印度”,我国学者则认为起源于云南、华南一带,因为那里至今还有稻的祖先——野生稻,在生长繁殖。
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的选择、人类的培育,稻米家族日趋繁荣。野生稻原生在沼泽地,当初,人们把它引种旱地,成为旱稻,象麦种旱土,郁郁葱葱;引种到水田,是为水稻,青翠如茵。据文献记载,明代有个“一丈红”品种,株高丈余,扎根深水,安然无恙。现在云南滇池附近的“水涨谷”和广东的“深水莲”,具有那种稻的特点,株高可达一丈上下。这类深水稻在地上只要露出叶尖,隔日即能长出水面,颇有水涨船高之势,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人们常形容谷粒是“金灿灿”的,殊不知还有洁白如玉的、棕褐如栗的、灰黑如炭的、红艳如火的、紫如罗兰的,以及青黄相间的谷粒。
谷粒去壳为米,常见为白米,但也有殷红如玛瑙的红米。有趣的是,云南石屏出紫米,贵州玉屏出黑米,江苏常熟出血糯。据说紫米有补血健体之功,当地人熬粥供妇幼老病者食用,草药郎中则用来作接骨的辅助药物。
在四川和广西,还有合居米,两三粒米同长在一个颖壳内,自是稻米中的怪异者。更令人喜爱的是香米,株高一米左右,谷芒细长棕红,米粒细圆,腹白较大,看上去其貌一般,但在平常的米内掺上少许,却是“一家煮饭,四邻闻香”,其味好比云南少数民族用青竹筒灌米烧饭所散发的清香。这是由于米内含有少量的芳香物质“古马林”。湖南的江永县就产这种香米。说来奇怪,它的“道地”性很强,仅产在该县的源口公社富源大队的20多亩稻田中,移种到附近的稻田里,香味就大减了。是气候差异?是土质不同?真象尚不明。此外,陕西固城、安徽宿县、云南耿马与勐定都产香米。它们抽穗扬花时,清香扑鼻,你若身临其境,一定会对“稻香村”这个名字有新的感受。


第2版()
专栏:

浙江绍兴市湖塘公社因地制宜,扩大春粮种植面积,今年全社4,000多亩春粮获得好收成,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成以上。这是社员们踊跃向国家交售新粮。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