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记著名小麦育种家肖步阳
本报记者 石堪砺
今年初,在全国第四次育种工作会议上,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专家宣读了学术论文《春小麦生态育种三十年》。一些育种专家称赞这是用三十年的心血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论文的作者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研究员肖步阳。他和助手们培育了30多个高产、稳产的小麦良种。
肖步阳只上过两年农校,1952年担任克山农科所小麦育种课题组的主持人。当时,黑龙江省的小麦经常发生秆锈病:麦棵长得好端端的,待开花期一到,茎、叶上就出现密密麻麻的红色病疱,不久就枯黄而死。肖步阳看到农民流着眼泪在地里把小麦点火烧掉或拉回家当柴烧的情景,心急如焚。他对助手们说:我们要进行杂交,培育出抗锈良种来!
育种工作开始后不久,一个外国专家说他们搞杂交育种是“好高骛远”,肖步阳被迫拔掉了试验田里的标志牌,暗中坚持试验。1954年开春,他和助手们把第五代杂交种子全部播到地里以后,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管理,详细记录,采取适宜的栽培方法,终于稳定了杂交小麦的特性。后来又经过三年的区域试验和鉴定,两个抗锈病春小麦良种育成了。肖步阳说:“这两个姊妹品种长得又强又壮,就叫‘克强’、‘克壮’吧!”这两个品种在全省推广后,使小麦平均亩产由100斤上下提高到180多斤。
肖步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寻找小麦育种的新课题。在涝洼地里,他发现“克强”小麦的穗、叶发白了;在干旱的岗地上,他发现“克壮”小麦长得又矮又瘦;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有些地里的小麦倒伏了。这使他认识到,“克强”“克壮”小麦品种耐湿、耐旱、耐水肥特性还不够强。这时,他想起了农民种的谷子,在旱岗地有耐瘠薄的品种,在涝洼地里有耐湿品种,在跑风地里有抗倒伏品种,谷子有不同生态型品种,春小麦也能有!在试验田里,他仔细观察小麦抗倒伏、耐湿和抗旱能力。
肖步阳和助手们紧张地进行着生态育种实践。所里安排他出国考察,他婉言谢绝了;安排他疗养,他毅然推脱了。有时外出开几天会,搞几天调查,回来先到试验田里看看。大家都说:“老肖和小麦一样,长在大地里啦!”就这样,暑去寒来整八年,八个耐旱的,四个耐湿的,一个喜肥喜水的小麦品种又育成了。
在选育良种中,能不能育出多抗性和丰产性都好的小麦品种呢?肖步阳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杂交组合方案,开始育种试验。但是,十年动乱开始,肖步阳被戴上了“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帽子,去看场院,管温室。但是,他坚信自己没有错。他在一位老工人的帮助下,继续考种,用了一个冬季,把2,000多分小麦材料逐个地脱粒考种,保证了研究课题的持续进行。粉碎“四人帮”后,肖步阳的多抗性小麦育种方案加速实施了。他前后历经十余年时间,用15个品种、16个品系、经过18次杂交,在1978年育成了“克丰二号”良种,抗旱抗涝,不怕锈病,顶风不倒,喜肥喜水,产量较高。推广三年,栽培面积就达到400万亩,一般亩产四五百斤,有的地块达到800斤,荣获了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肖步阳写在黑龙江大地上的春小麦生态育种学术论文,远远没有结束。他试育的适于在多雨寡照条件下生长的“克丰三号”即将问世,更大的篇幅还在后头。(附图片)
肖步阳在小麦试验田里取数据。 本报记者 许万育摄


第3版()
专栏:

泰安地区发展专业户重点户饲养业
全区去年养畜养禽收入超千元的有1.8万多户,今年专业户、重点户、联营户将达全区总农户的三分之一
本报讯 记者曹光晖、通讯员张志贤报道:山东省泰安地区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等形式的社员家庭饲养业。去年全区牧业收入达到1.6亿元,比1980年增加34%。最近举行的全国南方畜牧工作会议,肯定了他们的经验。
泰安地区大部是山丘地,人均一亩田两亩山。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一般社队的剩余劳动力都在30%以上。为把大批剩余劳动力引导到发展家庭饲养业上来,这里提倡专业户、重点户、联营户、一般户一齐上。一般户指普通的家庭副业;联营户指生产队和社员户的联合经营;重点户多属兼业户,既承包土地又承包畜禽饲养;专业户即家庭的主要劳力都从事牧业生产,一般不承包土地,只种口粮田和饲料地。
大部分生产队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和联营户家庭饲养业,坚持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由生产队提供资金或仔畜、饲料或饲料地,社员交款、交肥、记工分。去年全区专业户、重点户有10.5万个,占总农户的8%,承包大牲畜21万头、猪37万头,还有羊、兔、禽、貂、蜂等,纯收入达8,000多万元,户均收入764元。根据发展趋势,预计今年专业户、重点户、联营户可达40万户,将占全区总农户的三分之一。
发展专业户、重点户等社员家庭饲养业,较好地开发利用了本地自然资源,为农民富裕起来开辟了广阔的财路,进一步巩固发展了集体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去年养畜养禽收入超千元的就有1.8万多户,还涌现出了一批穷队变富、富队更富的先进典型。


第3版()
专栏:农村漫谈

爱护一切有益的动植物
杨传春
义务植树和“爱鸟周”的活动广泛开展以来,人们开始注意爱树爱鸟了。但是,还有些应该爱护的植物和动物,尚未引起人们注意。最近收到几封读者来信,反映有些人对草山草坡仍在又烧又铲,还有些人对青蛙乱捕滥杀。
草和树一样可以涵养水土,绿化国土;蛙和鸟一样可以食虫护谷,净化环境。如果真正懂得爱树和爱鸟的意义,就应该由爱树爱鸟,类推到爱草爱蛙。
植树和爱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和树具有同样好处的植物,和鸟具有同样好处的青蛙、蟾蜍等动物,都应在保护之列。这就需要经常对群众进行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使大家“举一反三”,爱护一切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和植物。


第3版()
专栏:

扶风县热情接待外来养蜂户
入春以来,有十多个省区的1,100多家养蜂户在这里临时安家
本报讯 通讯员白松林报道:陕西省扶风县在积极鼓励和扶助社员和集体养蜂的同时,热情接待外来养蜂户,促进了养蜂事业的发展。几年来,这个县每年都要向国家提供30多万斤蜂蜜。
地处关中平原的扶风县,每年种植油菜7万多亩,还有万余亩果树和洋槐,蜜源相当丰富,每年都有大批外地养蜂户前来放养蜂群。为了搞好接待工作,每年花期来临前的3月下旬,扶风县就专门开会,研究如何搞好外来养蜂户的食宿和蜂群的运输、治安等工作,在绛帐火车站设立有蜂群接待站,主动向外来养蜂户介绍情况,提供合适的放养点,并及时作好车辆、运送的安排工作。为了确保蜂群安全,这个县除积极配合养蜂人员搞好治安工作外,还要求社队在盛花期不要随意喷洒农药,非施不可时,则须提前通知养蜂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县农副公司还从外地采购回养蜂材料,在门市部设立专柜供应养蜂户,还派出汽车巡回各放蜂点,现场收购蜂蜜。
这个县热情接待外来养蜂户,受到了这些养蜂户的热情赞扬,来这里放蜂的“老户”年年来,新户也不断增加,入春以来,有十多个省区的1,100多家养蜂户在这里临时安家。


第3版()
专栏:来信

农村盖房应有利于计划生育
我们这里盖新房是由大队按每户子女的多少来批给盖房户面积的,子女多、特别是男孩子多的户,就多给面积,而子女少的户,就少给或不给面积,计划外生育的子女也同等对待,照给不误。农民说:“过去怕孩子多没处盖房子,现在一个孩子给一处宅院,两个孩子给两处宅院,咋能不生?”有的甚至为多占面积而超计划生育,这也是我们这里计划生育工作搞不好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应当改变这种按人头分盖房面积的平均主义做法。对按计划生育的又缺房的户应优先照顾;对不按计划生育的,则应控制盖新房,把盖新房同计划生育结合在一起,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
河北邢台县东汪公社赵麻村大队两社员


第3版()
专栏:

一批民航飞机为农作物根外追肥
本报讯 通讯员陈自业报道:中国民航总局与各地农业部门签订合同,计划今年在6个省的35个县和46个国营农场,使用飞机82架,对500多万亩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进行根外追肥。截至5月20日,中原地区任务已全部结束,作业飞行8,000架次,喷施麦田390多万亩。民航兰州、北京、上海管理局,在此期间也分别派出飞机,在陕西省的凤翔、大荔县,山西省的永济、临猗、运城县和江苏省的沛县,进行了小麦根外施肥作业。
为了进一步探索飞机根外追肥的生理机制和增产效果,各地民航部门与当地农业生产部门、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协作,开展了对小麦、棉花和油菜等喷施硼、锌微肥增产效果的试验。在河南省还进行了飞机低量喷洒的试验。
利用飞机进行根外追肥,是我国农业航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于近年来开辟的服务项目。


第3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屈全飘培育银耳创高产
新华社通讯员 熊小立
四川省通江县是著名的银耳之乡,但是,多少年来生产银耳的方法落后,一千斤棒能收半斤银耳就算好的了。
屈全飘初中毕业回生产队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状况。他大胆试验,在耳棒上砍些口子,想让风吹来的菌种在口子里多集聚。他又把干银耳泡胀,用力搓揉,再用银耳水泡耳棒,想用这样的方法作人工传种。然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一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用孢子接种生产银耳。他用两瓶外地菌种,在生产队实行新法栽培,结果,产量比老办法猛增五倍多。这件事轰动了百里耳乡。
但是,如何分离菌种?这门技术屈全飘却没有学会。队里又拿不出钱到外地去买菌种。他到母校找老师,借了几本《生物学》、《遗传学》。屈全飘一边自学基础理论,一边不间断地进行试验。他把家里的木楼隔出一部分,花了十几元钱建成一间简易菌种室。接种的温度需要在摄氏二十五度至二十七度之间,大巴山区的初春气温经常在零度左右。为了不误时机,他生起火炉升温。菌种室里福尔马林、二氧化硫气味熏得他头昏脑胀,直想呕吐。他爱人心疼地说:“你自找罪受,图的啥?”屈全飘说:“银耳产量上不去,大家都眼巴巴地盼我把菌种搞出来,图的是发展山区经济。”他在菌种室里干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搞出一百一十瓶菌种。这些菌种当年在全县五个公社栽培,产量都比旧法生产高出十倍以上。一九八○年,屈全飘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去年又出席了四川省勤奋自学经验交流会,成为群众欢迎的银耳专家。(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农业知识

棉花施硼能增产
黄祖根
硼是棉花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近年研究试验表明,棉花缺硼会产生“蕾而无花”,落铃落蕾严重,产量很低。
1981年湖北、山东、江苏、四川、湖南、陕西、河南、河北、安徽、上海等省、市的27个产棉县,开展棉田施硼试验,施硼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硼肥,北方棉田平均增产11.9%,南方增产13.8%。
施用硼肥成本低、方法简单,一般在棉花蕾期、盛花期,用千分之二浓度的硼砂水溶液各喷洒一次,每亩每次成本约0.5元。
硼对棉花的增产作用很大,但它是属于中等需硼的作物。需硼量大的作物是油菜、甜菜、苹果等。
硼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有利于雌蕊授粉,提高着果率。硼能加强叶的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输和积累。硼还能提高脂肪的积累和增加维生素甲和维生素丙的含量,促使根系发达和促进作物早熟。
硼肥的主要品种有:硼砂、硼酸、多硼酸铵、晶体硼镁肥、硼镁磷肥、硼泥,还有含硼的多元素混合肥料等。


第3版()
专栏:

认真处理占田建房问题
今年初,广东省龙川县黄布公社不少社员侵占水田建房屋。为了刹住这股风,公社党委集中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工作队,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向建房户反复讲清不准侵占水田建房的政策和侵占水田建房的危害,以及公社这次处理侵占水田建房的措施和决心。他们还到生产队召开建房户座谈会,上门个别做思想工作。对侵占水田建房的,公社采取三种处理办法:一,凡是妨碍交通、水利、圩镇、公共设施并正在动工兴建房屋的坚决动员其拆除;二,凡是确实缺房又是前几年建成的户,检讨得好,群众讨论同意,按照不同情况赔偿经济损失,所占用的水田面积不减公购粮任务;三,凡是在圩镇旁边侵占水田已建成房屋或店铺的,合理折价收归公有。
经过这样认真处理,蔓延了好几年的侵占水田建房之风终于刹住了,社员群众拍手叫好,称赞公社党委为子孙后代办了一件好事。
公社党委在严肃处理侵占水田建房的同时,对一些确实缺房的困难户,经过大队、生产队统一规划,批准他们在山坡地、旧地基等处兴建住房。 龙农


第3版()
专栏:

制定建房的村规民约
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广西武鸣县城厢公社大梁大队发动群众,制订村规民约,扭转了多年来民房建设中的混乱局面。
村规民约规定:社员建房,必须个人申请,经群众讨论、生产队建房领导小组同意,并报大队审查,经公社批准,服从统一规划,才能动工。
去年,这个大队按规划建新房的共四十三户。第二生产队一户社员不按队里规划建了七间新房,群众意见很大。大队、生产队建房规划领导小组按照村规民约,动员他把房拆除,另行给他安排地基重建。目前这个大队的民房建设正按照统一规划的蓝图,向着新村的目标发展。黄强


第3版()
专栏:

不允许在责任田里盖房
湖北襄阳县泥咀公社肖冲大队党支部认真处理少数社员在承包的责任田里盖房问题,有效地刹住了乱占耕地盖房的不正之风。
去年12月,肖冲大队第三生产队有三户社员先后在承包的责任田里盖住房,群众议论纷纷。其中一户7口人,原有4间住房,去年入冬后,又向生产队要地增建住房。生产队根据政策规定和整体规划,给安排了地基,但他嫌小,就在自己承包的一块12亩大的责任田里盖了两间住房。在他的影响下,另有两户也在承包的责任田里盖起了住房。有的社员也在积极备料,准备占地盖房。为了刹住这股风,大队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召开社员大会,对这三户社员进行了严肃批评,会后又反复做思想工作,宣传党的政策,终于使这三户社员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自动拆掉了在责任田里盖的住房。正在备料的社员,也放弃了在责任田里盖房的打算。
纪道


第3版()
专栏:编后

编后
这三篇报道,介绍了三个地方处理乱占耕地建房的做法。尽管他们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领导决心大,处理认真。
在一些地方,乱占耕地建房屋的事屡有发生,这和那里的领导态度软弱、处理不力有关。维护集体耕地是一件大事,绝不能马虎迁就。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总是“下不为例”,而应“以此为例”。对不听劝告坚持错误的人,要坚持原则,认真处理。这样就能做到处理少数人,教育一批人。只要有关县社队领导思想上重视,措施得力,做好面上的宣传工作和逐家逐户的说服教育工作,再辅之以经济等措施,并因地制宜安排社员盖房地基问题,占用耕地乱建房屋的歪风一定能刹住。


第3版()
专栏:

福建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使40%的浅海滩涂得到合理利用。图为福清县东营大队社员在收花蛤。 新华社记者 顾新生摄


第3版()
专栏:

周惠同志提出:不要急于另出“新点子”
农牧区要扎扎实实完善稳定生产责任制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在农村调查途中对本社记者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内蒙古农村牧区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继续贯彻落实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要扎扎实实地完善、稳定农牧业生产责任制。
周惠同志说,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形势令人鼓舞。这充分说明,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的有关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深受农牧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但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重犯过去“一吃饱饭,就在政策上变换新花样”的老毛病。
周惠列举事实说明,目前实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基本上还是刚开始,很需要稳定下来,逐步加以完善。他说,内蒙古自治区5万多个生产队,大多是在1980年和1981年才开始实行真正为群众满意的生产责任制。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第一、社员怕政策变的顾虑还没有全消除,手脚还没全放开;
第二、由于长期“大呼隆”种地,地力很薄,没有三五年时间,恢复不过来;
第三、社员分散经营所需的耕畜、农具,近两年虽然增加不少,但由于过去家底太薄,现在仍很不齐备;
第四、实行生产责任制,使部分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国家有关部门、集体和社员在生产安排、科学管理和产品出售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完善、稳定,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必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做农牧业工作的同志,应当一心一意地抓好现行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而不是急于另出“新点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