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挥农民积极性 治理水土流失
——关于赣南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本报记者 王达智 蒋秋生 张香庭
赣南山区风化花岗岩地带,水土流失严重,草木很难成活。兴国县城岗水土保持试验站和宁都县璜山大队,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保水保土保肥,种树种草,使昔日的荒山秃岭绿树成荫。在全地区推广这一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需要有关领导端正指导思想,放宽经济政策,明确社员治山的责、权、利,把广大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江西赣南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又听说赣南治理水土流失十分困难,从解放初期治到现在,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到赣南作了两个月的调查。
在赣南,水土流失大都是风化花岗岩地带。那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白沙岭,一到夏天,地面温度高达摄氏七十多度,春天栽下的草木,夏天就被高温烧死,暴雨一来,连土带苗一起被冲走。看来,在赣南水土流失区植树,很不容易。然而,赣南人民在多年实践中,已经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治理办法。
在兴国县城岗水土保持试验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900亩昔日水土严重流失的山头,已变得一片苍翠。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鉴于草木在山上立不稳、长不活,他们就先搞工程措施,先开出水平梯地,在梯地里边傍坎开沟。这种沟可以蓄积冲下的泥沙、雨水、肥土,既能防止挖松的土层冲下山坡,又为草木生长创造了条件。然后,在坎下沟中种植乔木,在梯地的平面种植山地绿肥,坡面种植灌木。采取这种办法,只要三五年时间,灌木可以成丛,乔木可以长过人头,山地可以养肥,水土流失即可基本控制。现在赣南各地正在普遍推广这种办法,到赣南考察的中外专家,都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宁都县田头公社璜山大队11,000多亩山,原来全都是沙石裸露的光山秃岭,严重的水土流失迫使干部群众做过这样的考虑:究竟是抛弃这块地方迁徙他乡,还是立志改造这块地方?从1964年起,大队党支部书记黄宜炳率领群众坚决走了后一条路。在国家经济和技术的支援下,全大队男女老少艰苦奋斗十七年,治理了55个山头,面积达9,600多亩,实现了每人一亩油茶林,一亩薪炭林。我们看到这个大队已治理了的山头,都是绿树成荫,山间一个屯沙库已变成了碧波粼粼的水库。
既然赣南人民迫切要求治理水土流失,又找到了有效的办法,而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据了解,解放以来中央和省下拨的有关水土保持经费共达2,000多万元),按说水土保持应当有很可观的成绩,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真正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只有很少几个典型,象沙漠中几块孤零零的绿洲。更大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流失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同志,去年考察了赣南的水土保持后认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针和指导思想上,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只重视了国家扶助,依靠集体治理,没有把千千万万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水土保持工作上最大的失误。我们深感这一看法抓到了问题的要害。
近两年来,有的地方在充分依靠群众上闯开了一条新路。兴国县龙口公社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980年起,公社党委给每个社员划三五亩自留山,规定各自按统一标准治理,经过验收符合标准后,按规定拨给支援工程、苗木的费用,所种草木、套种收入归个人所有,三年内不治理的,收回自留山划给别人去治。此章程一出,一下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年冬天就有6,000多人上山,到来年春天就按标准完成了8,300多亩,并有70%种上了草木。龙口公社共有6.3万亩光山,按这两年的速度,七八年时间可以全部治好。赣南水土流失地区大约有五六十万农户,近300万人口,如果普遍采取龙口公社的办法,给社员每人划三五亩自留山,其余的也以责任山的形式划到各户,明确规定社员的“权、责、利”,在国家的支援下分户治理,平均每户一年治理三亩左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一年可治200余万亩,十年之内,就可以把现有水土流失面积治完。
赣南的水土流失,一面要治,一面要保、要防。保,是使治理的地方能保存、巩固起来;防,是使尚未流失的地方不再造成流失。只有同时注意了这两个方面,方能奏全功。但是,保和防,经常遇到烧柴奇缺的严重威胁。这些地区,一家常年要有一个劳力,到远处打柴,打柴工超过作田工。烧柴如此困难,只要哪里有树有草,群众就蜂拥而去砍取,不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如果现在都象龙口公社那样采取措施,加速水土流失的治理,烧柴最困难的时间也只是在三五年以内,三五年以后,社员自留山种的茅草、灌木长起来了,烧柴问题就可以慢慢得到解决。因此,关键又是怎样度过眼下三五年?据了解,办法还是有的。例如尽量推广烧煤、烧沼气,使用节柴灶,烧柴特别困难的地方,拿出一些旱地种柴草等等,只要群策群力。眼前的困难也是可以度过的。


第2版()
专栏:短评

潜力在综合利用之中
十多年来由国家补贴的灵东水库,最近几年抓了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连续实现管理经费自给有余。这一经验很值得重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近万个县以上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一半左右仍需国家补贴经费。如果这些单位都能象灵东水库这样作,为国为民增殖和节省的财富,将是十分可观的。
水库是具有多种用途的水利设施。搞好防洪、灌溉,确保安全,发挥工程效益,当然是它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库内有水,可以养鱼、发电,库周有山,可以种果、造林,都有利于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加工制造。潜力就在综合利用,就在合理地多方面地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我们检验一个水库(包括其他水利工程设施)是否达到管好用好的标准,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效益发挥了没有,还要看它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搞得怎样。
有些同志常常把水库综合经营同工程管理对立起来,担心发展多种经营会影响工程的养护。他们局限于“看闸守坝”,有水头不装机,有水面不养鱼,有山不绿化,有地不种植。其实,工程管理和综合经营,工程安全同工程效益,是相互促进的。搞好综合经营,积累了资金,可以逐步加强水库建设,可以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调动他们管好用好工程设施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创造条件。相反,不利用好水库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单纯去搞工程管理,继续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工程设施也管理、养护不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搞好水库经营管理的前提。
灵东水库的实践说明,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多种经营,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只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开辟经营门路,扩大生产资金,那么,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是大有可为的。


第2版()
专栏:

一手抓水库工程效益 一手抓多种经营
灵东水库开展综合利用连年受益
本报讯 记者衡志诚、袁定乾,通讯员傅旭报道:广西灵山县灵东水库管理局综合利用水库的水土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几年连年实现管理经费自给有余,去年水库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35万多元。
灵东水库有水面一万亩,库容达一亿立方米,现有职工288人。水库在1963年建成以后的头十来年里,收入来源主要靠收水费和养鱼、养猪等,管理费用入不敷出,年年都要拨出一部分工程费作职工工资。一些职工反映:“这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后来,他们扩大综合经营项目,在库区空地种植营造用材林及柑橙、荔枝、龙眼、枇杷、芒果、木菠萝、香蕉等果树,利用废河道和果园间种农作物。职工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起孵化池5个,高产鱼苗塘106亩。1978年,他们在南北干渠渠首建成的两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120千瓦,每年可发电4至6个月。他们还用收取的水费粮和自种粮食作原料,办起一座酿酒厂,一年产酒9万斤,并且利用酒糟养猪,又用猪粪饲养幼鱼和培育水果,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互相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很快。现在,这个水库除水费、发电、养鱼等收入外,一年产各种水果十多万斤,酿酒、养猪、农田、运输、木器加工等收入也逐年增加。他们培育的大规格鱼苗,还销往广西各地,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
灵东水库一手抓多种经营,一手抓发挥水库工程效益。水库灌溉面积达到17万多亩,占全县水田的30%。从1972年以来,灌区粮食平均亩产连年超千斤,比水库建成前提高近一倍。水库还很好地发挥了蓄洪、调洪作用,使灌区减少了洪水威胁。多种经营发展后,水库职工收入和福利增多,工程也管得更好。从去年起,这个水库还与库区两个公社11个大队试行联营养鱼,调动了库区群众共同管好水库的积极性。


第2版()
专栏:

四川筠连县县委书记肖纷(左)积极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受到社员称赞。这是他和社员一起劳动。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

计划“一盘棋” 管水“一条龙” 放水“一张锄”
红安县解决用水矛盾促进早稻生产
本报讯 通讯员方向明、记者田庄报道:湖北省红安县对现有水利设施实行“一统二专三定”的蓄水、管水、用水办法,解决早稻用水的矛盾,促进了责任制的完善。
这个县有一大批塘、堰、坝和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达6亿多立方米,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分户经营,蓄水与用水、放水与过水以及争水抢水的纠纷时有发生,不仅直接影响今年农业生产,而且不利于责任制的完善。
针对管水、用水中出现的新情况,县委书记文柏山到水源条件较差的永河公社,先后调查了20多个生产队,找老农、干部、管水员座谈,总结出一套管水、用水的办法。这就是:计划“一盘棋”,管水“一条龙”,放水“一张锄”,不能各行其是。具体内容包括:一统(统一水源、机械、资金和用工);二专(专人领导,专设管水员);三定(定水系水路,定管水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定管水制度、用水公约和奖惩条款)。这个办法很快在全县农村推广。各社队已推选管水员5,200多人,签订管水用水合同4,300多份,制定用水公约3,200多份。许多公社还专门举办了管水员培训班。
这样一来,迅速改变了一些地方“蓄水无人问,放水闹纠纷”的状况,促进了承包合同的签订和种植计划的落实。全县早稻种植面积超过计划面积4,000多亩。原来担心“水卡子”打算改种旱作物的社员,现在看到管水用水有制度,心里踏实了,满栽满插,决心夺取高产。


第2版()
专栏:

甘肃武威县人民在新铺设的条状沙障周围种植沙生植物,以控制流沙。
 新华社记者 敏钟杰摄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玉米缺锌病
高粱
玉米对锌素很敏感。在土壤中的锌素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情况下,玉米就会发生缺锌病。
玉米缺锌病的主要症状是:出土的玉米幼苗色白,随着叶片逐渐展开,玉米叶基部逐渐变黄白,叶尖和边缘变黄,叶脉间形成失绿病斑,严重时,病斑内的叶绿素尽失。锌在植物体内属于可移动元素,老叶中的锌素会转移到幼叶,所以玉米在进入中后期,下部老叶的病症格外严重,白条病斑在叶片上扩大,逐渐干枯坏死。患病玉米根系不发达,新根很少,植株萎缩,节间变短,果穗小,甚至不结果穗。防治玉米缺锌病的最简便的方法,是施用锌肥,常用的是硫酸锌。根据试验,每亩用硫酸锌4—6斤,拌合土粪做基肥施用效果最好。
如果已发现玉米植株生了锌病,向叶面喷施0.15~0.2%硫酸锌溶液,见效较快,一般病叶6至7天就能开始转绿。喷施硫酸锌溶液,宜在晴朗天气进行。


第2版()
专栏:

竹林茂密靠管护
本报讯 通讯员汪俊国、记者林宗平报道:在浙江安吉县港口公社五鹤大队,有国营灵峰寺林场3,400多亩毛竹山,和生产队的山连在一起,毛竹茂密,一片葱郁。
为了管好林,场队密切配合,每年联合召开一到两次护林会议,制订护林公约。大队党支部经常利用开会、有线广播和墙报,反复宣传护林公约,教育社员要爱护国营林场的竹林。党支部领导经常对队里的护林员说:“如果谁把林场的山和队里的山两样看待,谁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护林员。”
在大队党支部的教育下,多数社员对国家竹林是十分爱护的。查家头生产队社员丁见生一家,住在林场九号山脚,推开后门就是林场的竹林。然而,他常教育家里的人要保护好国家的竹林,全家从没有在国营林场的山上砍过竹,挖过笋。
但是,也有少数社员有私心杂念,偷砍林场的竹子。生产队坚持严肃处理。有一次,青口生产队的几个社员,在与林场交界的地方砍掉了国营林场几支毛竹,大队山林专管员郑五权等发现以后,主动把情况告诉林场,并对几个社员进行了批评,把社员砍的毛竹如数还给了林场。还有一次,县山河造纸厂有个职工回家休息时,在林场竹山上偷挖了十几支冬笋,生产队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个职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队里按制度作了罚款处理,将款交给了林场。


第2版()
专栏:

青龙县以法治林面貌一新
本报讯 通讯员刘芳、王银报道:河北青龙县过去林木葱茏,曾是全国林业先进单位。但是前些年,有些地方乱砍滥伐树木成风,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县委认为,乱砍滥伐是林业生产的大敌,不刹住这股歪风,山林就会损失殆尽。去年,县委利用秋季造林的时机,由县委常委带队,深入基层,对乱砍滥伐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在这同时,他们建立健全林业司法机构,充实加强了护林检查人员。县工作组深入基层,反复宣传《森林法》、《刑法》以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在讲清政策,耐心教育,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群众清理毁林事件。西双山公社西双山大队两天时间就清查回收乱砍滥伐木材25立方米,对重点人罚款1,500多元。抓了一个队,震动了全社,各大队都积极开展自查,仅7天时间,全社回收木材70多立方米,许多社员主动承认了错误,写了保证书,执行砍一棵栽三棵的制度。对情节严重的,依法惩处。
以法治林,提高了广大社员造林的积极性。全县社队划荒山和自留山25万亩,并及时发放了林权证;普遍建立健全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去秋以来,社员在荒山造林7,000亩,“四旁”植树200万棵。


第2版()
专栏:

前岭大队自留山种得好
本报讯 通讯员沈主英报道:福建省华安县高安公社前岭大队,去年划给社员自留山1,600多亩,现已种杉木21万多株,平均每户839株,还种了油茶、麻竹、茶叶等,加上社员历年零星种植的树木(已发证承认),自留山植树面积达90%以上。
起初,一些社员怕政策变,划到自留山不敢种树,有的甚至把山上已经成材的树也砍了回来。针对这种思想问题,大队党支部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党的政策,消除群众疑虑。干部还逐户做工作,解决缺苗木的困难。党支部八个成员带头上自留山整地挖穴,共种杉木25,000多株。
干部的行动带动了群众。全大队259户,除3户孤老外,其余各户都争时间,抢季节,搞好自留山的植树造林工作。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应当制止砍伐嫩木建造房屋
最近,记者到山西忻县地区农村采访,见到晋北偏僻山村盖起一排排新房,砌起一孔孔新窑洞,令人十分高兴。但是,在欣喜之余,也有一点忧:农民盖新房砌新窑洞一年年增多,木材从哪来?如何解决保护林木和制止乱伐木材的问题?
近两年,山西省有82万户社员盖新房410多万间,共约消耗木材200多万立方米。每个县每年社员盖房用木材约1万立方米。这些木材,绝大多数是从林区、林地、林山以及
“四旁”林木中砍伐来的。五台县去年盖房1万多间,砍伐本县营造林木1万多立方米。宁武县东寨公社上鸾桥大队去年有30户社员盖房70间,砍伐林木作檩、梁、椽等共70多立方米。这个公社的李家圪洞等四个大队,80户社员盖房150间,砍伐林木130立方米。有些嫩木做檩材太细,就多加几根。神池县东湖公社社员两年来盖新房900多间,用木材1,000多立方米,全部是从附近林区买的偷伐木材。记者在神池亲眼看到那些新砍伐的未成材的云杉、红松、落叶松、杨树……,有的堆放在社员门前,有的正在用小平车拉运。这些木材中直径大的20多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刘清泉,曾在一次会上说:“树木的砍伐过多过早,造成惊人的损失。一般杨树从生长第五六年到二十年,是材积增长最快的时候,所以二十年以后采伐比较合算,但群众为了用材,等不及树木成材,五六年、至多七八年就砍了。要想尽一切方法保护森林资源。”山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0%,人均占有林地只有一亩,人均占有木材蓄积量只有二立方米,这三项,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地处黄土高原,到处是童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平均每年要流失一厘米厚的沃土。无论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平衡来看,还是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来看,过多过早地砍伐嫩木建造房屋,应引起重视,并坚决制止。忻县地区林业部门反映,砍伐树木盖房,已成为一股风,三令五申制止不住。如此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个地区的静乐、繁峙、忻县、宁武等县社员兴起“盖房热”,近两年,宁武县国有和集体所有的1.5万余亩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木材8,000余立方米。
那么,怎么办呢?记者沿途同地委、县委以及公社的领导同志座谈,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依法制裁乱砍滥伐、偷伐国营、集体及个人林木者,决不能手软。社员个人所有的“四旁”林、自留山(坡)林,也必须严格控制砍伐。同时,要加速制造适用于农村的水泥预制板、钢料门窗架、胶合板门,以代替木材。忻县地区的定襄县已制造出适用农村的水泥门窗架,受到社员欢迎。同时向农村提供吊安水泥预制板的小型起重机、油毡、沥青等建筑材料。水泥砖石结构的平房,造价一般都低于砖木结构。改变木材多头经营,商业、供销、财贸、社队企业、知青门市、贸易货栈等非法收购偷伐木材以谋利者,必须坚决制止。国家调拨的木材,省内抚育间伐木材,应适当售给农村社员一部分。要供应农村一些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以解决社员盖房及农村青年办喜事添置家具的需要。还要教育社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
本报记者 王艾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