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斯坦伦——为卑贱者奋笔的大画家
沈大力
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北坡君士坦丁—贝盖尔广场的幽静花园里,屹立着一座不同凡响的纪念碑,上面雕着普通工人的群像,正中刻有几个素雅的大字:
“献给斯坦伦(1895
—1923)”
蒙马特尔人说,此碑建于1940年。一个在附近居住了四十年的老妇人指着碑的右下方的浮雕对我说:“瞧,这是斯坦伦,一群手拿丁字镐的矿工纷纷走来,向卑贱者的大画家表示敬意,因为他曾坚持不懈地描绘工人的生活,争取劳苦大众的自由和解放。我年轻时,常在报刊上看到斯坦伦的社会革命漫画,记得他那幅《矿山悲剧》曾轰动了整个法国社会。”
我原来已经知道斯坦伦是在狄盖特之后为鲍狄埃的《国际歌》配上壮烈画面的进步美术家。蒙马特尔博物馆和圣丹尼博物馆等处,收藏了他的多种珍贵作品,其中尤以《纪念三月十八日》、《一八七一年五月》、《最后的约会》和《红色圣母》等反映巴黎公社斗争的画幅,给我感受最深。后来,“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赠给我一幅精美的复制斯坦伦的名画《解放者》(见图),我满心欢喜地拿给一些朋友看,他们都颇为感动。该画是作者1901年为盖德、阿列曼和拉法格等主办的社会主义刊物创作的,表现1871年春天红色复仇女性再度崛起,振臂高呼,率领劳动群众挣脱锁链,向“圣心教堂”这个镇压公社的象征猛烈冲击的情景,它显示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无比力量。
斯坦伦在大学文学系读书时听过巴黎公社流亡者乔治·勒纳尔讲课,深受其社会革命思想的影响,甘愿脱离家庭为他安排的富裕生活环境而去当清贫的印刷徒工,并由此掌握了石版画印刷术,培养了这方面的兴趣。
1881年,斯坦伦到达巴黎,在蒙马特尔加入了维莱特、卡兰塔什和土鲁兹、罗特莱克等穷画家聚集的社团,开始了美术生涯。他的这个抉择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正如作家法朗士所指出:“只是在那里,他的心灵才得到充分的滋养。”斯坦伦本人后来回忆这个开端时也说:“从最初的日子起,我就被工人、女售货员、洗衣妇和穷汉组成的街巷世界所吸引。倘若我当时不去蒙马特尔落户,而是住到林荫大道区,我可能会致力于描绘那些资产者、暴发户或者百万富翁……而我的性情总倾向于卑贱者”。
确实,斯坦伦从不曾为得到商人吹捧而追求时尚,亦不曾为个人社会地位上升而去迎合有产者的庸俗趣味。他始终面向千千万万卑贱者的真正生活。他以工厂、田野、咖啡馆和大众舞会为画场,从中体验下层人最深沉的痛苦,最纯朴和最强烈的欢乐,然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画出了《贱民之歌》、《流浪途中的短工》、《洗衣妇》和《苍髯老者》等穷苦人的悲惨肖像。另外,他还创作了《耕地》一画,描绘一个老人扶犁,其子和抱着婴儿的媳妇拉犁,而地主在一旁恶狠狠监视的场面,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剥削者对劳动者的压迫;在《工人的战斗》和《罢工》等画里,他进一步赞扬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气概。
总之,他是以“新闻画家”那种“永不蜕化的目光”观察社会生活,揭露丑恶现象,歌颂自由和平等。他嫉恶如仇,追求真理,终生梦想一个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新纪元。因此,他感情极易冲动。据其侄女玛格丽特回忆,他在冬天的阴霾里总感到沉闷窒息,但一见朝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就会立刻兴奋起来,从蒙马特尔高地的住所下到葛兰古街21号的画室开始工作,如此年复一年,孜孜不倦。不幸,1923年9月一个晦暗的早晨,他在期待曙光降临时溘然长逝了……
斯坦伦是一位真诚、慷慨的艺术家,一生满腔热忱地创作,在素描画、水彩画、油画和雕刻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尤其是对十九世纪欧洲石版画的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影响了尔后毕加索等人的探索。他的许多名画在世界流传很广。巴黎、纽约、莫斯科以及瑞士和比利时的一些城市,都专门举办过他的作品展览,震响过从他笔尖迸发的高亢呼声:“世界误入歧途……必须行动起来!”


第7版()
专栏:

卢森堡花絮
钦平 高予
案头上的几张卢森堡风光照片,经常引起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美好回忆。应邀在这欧洲内陆的“袖珍国”旅行,我们看到和听到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那勤劳好客的人民,和它富有田园色彩的宁静美景。
千年古国 卢森堡国家虽小,但立国至今已一千多年。在欧洲史上,它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卢森堡皇室曾先后有五代国王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因而西欧一些历史学家把这时期称为“卢森堡世纪”。自十五世纪以后,它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分割或吞并。但是,饱经沧桑的卢森堡人民并没有屈服。今天,这个人口仅三十六万多、面积只有二千五百八十六平方公里的小国,在国际生活中,特别是在欧洲政治、经济舞台上,都是异常活跃的。
首都美景 美丽的卢森堡市始建于公元九百六十三年。历史上,它曾经是煊赫一时、固若金汤的都城——有过三道护城墙、数十座强固的城堡,以及二十五公里地道。人们称它“北方的直布罗陀”。今天,这个首都虽然只有近十万人口,但这数字却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卢森堡市中央是个河谷,谷底有条小溪。论自然条件,建市于此是不适宜的。但勤劳智慧的卢森堡人民巧夺天工,利用河谷两岸不同的跨度,修筑了数十座造型各异的桥梁,使往来变得十分方便。好几座连拱大桥的造型优美秀逸,酷似举世闻名的我国赵州桥。桥面平坦,可容四辆汽车并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飞架谷壁顶端的红色大钢桥,长三百五十五米,宽二十五米,犹如一带飞虹把“两山悬如削”的天险变成了通途,也使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妩媚姿色。漫步桥头,纵目四顾,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建在谷壁上的一座座幽雅的别墅,掩映在万绿丛中。远处山间谷地芳草萋萋,苍松翠杉中夹杂着几座古堡,一切显得是那样美丽、宁静……
郊野秀色 从首都驱车郊野,我们仿佛身入画图中,更加领略到卢森堡自然景色的秀美:草地上嬉戏的儿童、湖面上泛舟的人影、湖岸边垂钓的老人、绿波间浮游的水禽……这如画的自然景色,那宁静的田园风光,吸引着邻国无数公民到此欢度周末。卢森堡确是景物宜人的旅游之国,加上它与四邻互免签证,邻国公民凭护照甚至仅凭身份证就可以驾车进出边界,通行无阻,如同在自己国内旅行一样。这一切有利条件,使它每年吸引来大批游客。
天惠厚礼 卢森堡人常说:上帝赐给埃及的礼物是尼罗河,赐给卢森堡的是铁矿。这话不无道理。南部丰富的铁矿使那里的土地呈褐红色。卢森堡有发达的钢铁工业,一九七四年粗钢产量达六百四十四万多吨,人均十八吨以上。近年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钢产量连年下降,但人均仍在十吨以上,居世界首位。今天,卢森堡除钢铁工业外,化工、机械和建筑业都较发达。
语言奇观 旅途中,我们不时遇到许多意大利、西德、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侨民,听到他们讲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卢森堡朋友告诉我们,目前,来自这些国家的侨民已逾九万人,占卢森堡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世界上,它是外侨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这是因为本国人口出生率过低,人口急剧下降,人口的高龄化现象严重的缘故。随着社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要“引进”大量劳动力。
卢森堡的文化教育深受法、德影响。卢森堡人还在牙牙学语时,就从家里学会卢森堡语,一上小学便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到上中学时,三种语言都学会了。往往,人们在家里讲卢森堡语,官方场合用法语,在教堂里祷告用德语。我们在卢森堡时还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同一份报纸上,这条消息是用法文排印的,那篇评论却是用德文排印的。家庭主妇在挂着法文或德文招牌的商店里购物时却讲卢森堡语。而各阶层的人大都能讲点英语。因此,可以说,卢森堡人称得上是“语言专家”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第一个面带笑容的人物造型”
——南斯拉夫“大理石和声音”国际观摩会剪影
任秉欣
正是阿兰杰洛瓦茨气候宜人季节,座落在这个城市中心的国家公园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公园的草坪上和花丛中,一座座雕刻艺术作品栩栩如生。这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雕刻艺术展览之一,陈列着来自欧、亚、非、美洲将近30个国家雕刻家的88件艺术佳作。
公园入口处,一座穿着中国服饰的少女雕像亭亭玉立。这婀娜多姿的姑娘,眉清目秀,面带笑容。她手捧陶瓷罐,赤脚漫步在山涧中,微风吹拂着她的头巾,一双温柔、聪慧的眼睛凝视着远方。她遐想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步步走向绚丽的生活世界。这座题为《山泉》的艺术造型,是中国雕刻家白澜生同志的作品。
阿兰杰洛瓦茨“大理石和声音”国际观摩会是1966年创办的,迄今已有15年历史。去年我国第一次参加这项活动。
“大理石和声音”国际观摩会,按其确切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所谓“大理石”,就是每年7、8、9三个月,南斯拉夫有关方面邀请外国和本国的雕刻家来阿兰杰洛瓦茨,利用当地出产的优质大理石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每个艺术家在一块两立方米的石料上创作一件艺术品。经评选委员会审议,优秀的艺术佳作即在国家公园展出。白澜生同志创作的《山泉》被评为优秀作品,因此陈列在国家公园里。至于“声音”,就是在这期间南斯拉夫全国各地著名艺术团体都集中至此会演,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优美动听的音乐。
白澜生同志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山泉》,是有深刻寓意的: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之本。它象征着力量、希望和幸福。游人从《山泉》旁经过时,都止步观赏,赞叹不已。
白澜生同志的作品博得南斯拉夫观众的高度评价。他们说:“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好象一道美丽的光束照射在树丛中,熠熠生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国家公园展品中第一个面带笑容的人物造型”……(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世界风物

“生命之树”和“椰子宫”
张结
婀娜多姿的椰林把群岛之国菲律宾装点得十分妩媚。但菲律宾人之所以把椰树称为
“生命之树”,却是因为椰树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无异是种慷慨的赐予。
为了展示椰树的广泛用途而修建的“椰子宫”,如今已经成为马尼拉市的一个新胜地。这座有着六角形褐色屋顶的巨大建筑,矗立在一片椰林之中。它背倚浩渺的马尼拉湾,林间绿草如茵,花木掩映,鸟语声声,无论平时或假日,都吸引着不少观光者。
“椰子宫”是座菲律宾式的建筑,房顶由椰木板构成,立柱用的是椰子树干,连墙壁也是用以椰子毛壳的纤维和水泥制成的椰砖砌成。据设计者菲律宾著名建筑师马尼奥沙说,用椰树作材料建造房屋,在菲律宾早已是很普遍的。但
“椰子宫”却集中地使用了椰树的各个部分,包括树干、椰果、毛壳以至椰子树叶等,有些部分是过去人们尚未注意利用的。“椰子宫”又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建筑,主要用椰树作原料建成,它为更广泛地利用椰树开辟了新的途径。
走进正对入口的大厅,人们就会看到一盏由100多片经过精心雕刻的椰壳制成的巨大吊灯。大厅的大门虽用菲律宾优质木料“那拉木”制成,但镶嵌有4,000块组成几何形图案的椰壳片,使它显得如此别开生面。即使地板上铺的地毯,也是由椰实底端的纤维织成。在大厅以外的厅室中,桌上陈放着以椰果雕成的各种形状的台灯,周围有用椰子树干精心刻制的饰物,连烟灰缸也是用椰壳雕成的。这些厅房的盥洗室,壁上贴有经过磨光的椰壳片。用它作原料不仅光亮耐用,而且能抗热,不少参观者还以为它们是暗褐色的磁砖呢!餐厅里一只长36英尺的餐桌,镶嵌有47,000块不同形式的椰壳片,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椰子宫”周围种植了150棵椰树,因之它不仅是一座椰子展览馆,也是一个小型椰树种植园。据说为了建造这座“椰子宫”,共使用了2,000棵椰树,它们都是生长了七十年以上的。当然,建造这样巨大的建筑,也使用了其他一些材料,例如硬木、大理石、金属、藤和贝壳等,但由它们制成的器具或刻有椰子的图案,或做成椰子的形状,使整个建筑保持统一的风格。
“椰子宫”的建造,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如何充分利用菲律宾自己的材料,并达到建筑上的实用和艺术上的美的统一。
菲律宾种植椰树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全国椰林面积达270万公顷,每年可收获椰果100多亿个,占世界上第一位。
“椰子宫”显示的虽然仅是椰子在建筑和手工艺等方面的用途,它的主要用途还是炼制椰油、食用和作为化工原料等,但“生命之树”在菲律宾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却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椰子宫”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援,所用的椰树来自菲律宾不同地区,连设在棉兰老岛三宝颜市的椰子研究所,也参加了用椰子制造更多器物的研究工作。因此虽然工程浩大和有不少新工艺,整座建筑得以在1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第7版()
专栏:

漫话鸟类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世界真可谓异彩纷呈、妙趣无穷。无论在陆地、海洋、高山还是河谷、城镇、密林,成千上万种鸟禽活跃着。世界上的鸟类是陆栖脊椎动物中一个最繁盛的大家族,它们的种类比哺乳动物多一倍。鸟类与大自然、与人类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保护鸟类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据已故英国鸟类学家菲舍估计,世界上现存鸟类约有1,000亿只。鸟的种类为8,700种。古生物学家从研究鸟类化石等方面推测,先前生活在地球上的鸟类可能多达15万种。就是说,原有鸟类的大部分已经或正在地球上消失。
世界科学工作者对鸟类研究的结果证明,鸟类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保护森林、农作物尤有益处。例如,被称为“森林医生”的斑啄木鸟能消灭隐藏在树干深处的害虫;一窝燕鸻在整个繁殖季节中所吃掉的有害蝗虫,如果首尾相接地排列起来竟长达3公里;一只杜鹃平均一天啄食有害的松毛虫100多只;一只黄鹂在育雏的半个月里能消灭害虫上千只。
今天,研究鸟类的科学在世界各国虽然均有开展,但还属于薄弱的一环,尤其是鸟类的化学生态和行为生态,还只是刚刚开拓的科学领域。地球上的鸟类已繁衍了2,600万年,但鸟类世界仍然充满无穷奥秘和无限情趣,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掘。
·尚·


第7版()
专栏:国外胜迹

杰米拉古迹
花的原野,在靠近撒哈拉大沙漠的北非是罕见的。位于阿尔及利亚东部塞蒂夫与君士坦丁之间的杰米拉古迹,就在花的原野上。这里,牧人与牛犊、野花与芳草,同遍布山岗的古迹群相映成趣,组成一幅古朴、绚丽的画图令人神往!
杰米拉城建于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占领北非时期。由于它处在古商道中心,曾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如今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旧日的规模保存得还比较完整。这里有宏伟的凯旋门、集会广场、公共浴池、剧场、教堂等。中央大道从城中心横穿而过,昔日马车的车辙痕迹依稀可辨。剧场则是古罗马式斗兽场,呈椭圆形,两边有专为禁锢搏斗前的奴隶和猛兽的石室。杰米拉古迹挖掘工作尚未完毕,已发掘出来的一部分文物陈列在杰米拉博物馆供游人观赏。阿尔及利亚政府重视对古文物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杰米拉古迹是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古迹之一。 ·陈积昌·(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美国失业人数增加意味着什么?
据美国社会学家调查证明:美国失业率每增加1%,那末,进入国家监狱的人数就增加4%,杀人犯罪率增加5.7%,自杀率增加4.1%,进入国家精神病院的人数增加3.4%。失业率与犯罪率成正比例发展,失业造成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克劳德·斯潘塞无可奈何地说:“每年犯罪次数都同经济有联系,所以,只要物价高,就业率低,就可以预料犯罪活动会增加”。他又说,今天,美国的大学已成为犯罪的目标。1980年美国107所大学就发生56,439起犯罪案件,比1975年多2,200多起。当然,美国大学内的犯罪案仅仅是美国社会犯罪率增多的一个缩影而已。
那末,看看今年的美国失业情况吧!今年3月份的失业率已达9%,达到战后最高数字。何况,上述数字很难说是完整的。据美国官方估计,今年的失业率可能达到10%。如此急剧上升的失业率会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呢?这是使不少美国人忧心的问题! ·丰·


第7版()
专栏:

解放者
〔法国〕斯坦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