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农民
崇明县竖河公社初步建成教育网
上海市崇明县竖河公社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公社教育网。现在,全公社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十二所。公社有中心幼儿园,每个大队也办起了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94.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中学的流生不到1%。在基本上扫除文盲后,全公社为青壮年办起了13个业余中小学班、3个业余技术班。
不能忘了小朋友
过去竖河公社有的干部重生产,轻教育,“抓了粮棉油,忘了小朋友”,中小学的流生严重。1980年,公社党委组织干部联系实际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教育的文件。他们看到,本公社粮食生产,常年亩产徘徊在1,400斤上下,副业生产的路子也不多。有一次,党委书记沈辉祖带领社、队干部外出参观,看到人家发展“四白”(蘑菇、白木耳、长毛兔、珍珠),经济效益高,回来也想搞起来。但是,缺少懂技术知识的人,放在眼前的财路开辟不了。由此他们联想到一件事,1977年夏初多雨,全公社烂麦严重。可是,有两个生产队由于队长和生产骨干都是公社业余学校农技班的学员,他们运用学到的农业科学知识,防止了病害,保持了稳产。这正反两面的实例,使他们逐步体会到农业生产要搞上去,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政策要靠有文化的人才能正确执行;科学要靠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教育是基础,只有办好教育,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热爱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农村经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认识提高以后,公社党委经常开会讨论教育工作,并指定一名副书记分管教育工作,一名委员专门抓。
集体应当多拿点钱办教育
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社队集体也应当拿出点钱来办教育。但有的同志担心,这样做会被说成是“平调”,是“侵犯农民利益”。公社领导成员和社员代表会议、公社人代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大家认为:教育事业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国家、集体、社员都有责任办。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多,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点钱来资助教育事业,不仅是应该的,也是能办到的。公社决定从集体企业的利润中提取5%,用于公社的教育事业。近两年来,公社资助幼教14.5万元,职业教育5.5万元,业余教育7,200元,还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办工厂,用校办厂的利润来改善办学条件。
改变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
公社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留在农村,而学校却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考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需要,脱离农村实际,因此流生现象严重。针对这个情况,公社党委采取三条措施:一是动员流生复学,从实际出发,另外编班。二是社办企业招工用人要坚持文化考核,择优录用。三是改变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方法。在农基、物理等学科中,适当增加农村需要的内容,成立各种农业科技小组,开辟农业科技专栏,向学生介绍农、副业等各种知识。同时,把竖南民办中学改成职业中学。1980年8月招生94人,设农业、副业、钳工、卫生专业班,学制一年。1981年7月学生毕业离校后,有的当了水稻专线员、蘑菇专线员,有的当了公社织布厂、砖瓦厂的钳工,有的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搞家庭副业。1980年进职业学校读书有工分补贴,1981年规定要自费,报名的超过了1980年。实践证明,只要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农、副、工生产紧密结合,就不愁没有出路。
这个公社在基本完成了青壮年的扫盲任务以后,又继续进行业余文化技术教育,先后参加学习的有758人。1981年11月,成立了“文化技术业余培训中心站”,分批轮训全公社各企业中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为适应群众需要,业余中学还增设了服装裁剪和无线电修理技术课。 严求实


第3版()
专栏:

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有益尝试
浙江试行科研经费有偿使用
本报讯 记者马力报道:浙江省试行《有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经过一年半的实践表明:这个办法是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有益尝试,可以使有限的科研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
科研经费的有偿使用,改变了过去无偿拨给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包括科研、新产品试制和中间试验三项费用)的办法。1980年,浙江省科委同省财政厅颁发和试行《浙江省有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决定每年从科研三项费用和省机动财力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有偿科研基金。《办法》规定,凡是技术上比较有把握、经济上见效快的项目,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偿科研经费。
一年半来,省科委先后批准了32个项目使用有偿科研基金。浙江省科委最近对这些项目作了一次全面检查,认为科研经费的有偿使用显示了以下好处:
一,投资少、见效快。有偿使用科研经费,使进行科研项目的单位在经济上承担了责任,有利于发扬勤俭办科研的精神,可以快出成果。据统计,在32个项目中,大部分选题准确、进展顺利,可望在一两年内完成投产;到去年底,已有23项基本完成了科研任务,并程度不同地投入了批量生产。
二,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由于科研经费需要按期偿还,承担单位选定的科研项目一般都能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生产条件,科研项目完成以后就地消化投产,用投产后的收益逐年偿还科研投资。象山县无机轻体板材厂承担“HD无机轻体板材试制”项目,这种板材过去依靠进口,去年6月,鉴定后在该厂定点生产。一个月后,这个厂就形成了日产300平方米小板的生产能力,到年底已提供造船甲板敷料蕊材、防火板材5,970平方米,产值13万元。
三,有利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积累科研资金。有偿科研经费归还后,由财政部门交科委继续周转使用,安排新的科研项目。到1981年底,已经有11个项目按计划归还了经费,预计今年底还可归还投资的一半左右。科研部门采用周转的办法,有偿科研基金将会逐年增加。


第3版()
专栏:

为了祖国的强盛
——记上海师范学院赴美研究生符曜天
本报记者 刘 军
在上海师范学院的宣传栏里,醒目地陈列着赴美研究生符曜天从普林斯顿大学给母校师生们写来的一封信:请祖国放心,您的儿子怀着对您的赤诚之心,决不忘记您的嘱托,一定奋发学习。一旦学业完成后,即回到您的怀抱,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符曜天是上海市的三好学生。去年7月,他参加美国63所大学在华联合招收研究生的考试,其中近代物理、外语的成绩在全国500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一。由于考试成绩优异,他同时收到了美国哈佛、普林斯顿、康纳尔等6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符曜天今年二十四岁。他本来只上过四年小学,但坚持刻苦自学,不仅补完了小学、中学课程,而且学习了大学高等数学、电磁学、外语等。197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第二年又被录取为理论物理研究生。
符曜天自学的动力来自对祖国的炽烈的爱。他从小喜爱看历史书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常常使他激动不已。特别使他难忘的是,瞻仰党的“一大”会址。他具体地懂得了正是无数革命前辈历经千辛万苦,才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参观以后,他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伏案疾书道:“革命前辈打下的江山,一定要把它建设好,这是我们新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不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怎么能为民族的强盛尽力?”
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自学对他来说,虽然有的是时间,但也难免不被一些人看作这是在走“白专”道路。然而,他坚信为祖国强盛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决不会错,因而始终没有中断过自学。1975年,他被分配进上海化工研究院实验车间当操作工。白天上班,他常常下班后在图书馆里自学到关门;夜里上班,他白天又赶到长宁区业余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外语。就这样,他以非凡的毅力走完了十年的自学道路。
符曜天进入上海师范学院后,学习的劲头更大了。他的目光瞄准了物理学的新兴领域。有一次,他从教师那里得知近年来国外发展起一门“非平衡统计”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物理学研究极其有用,对生命、生物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它。符曜天在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毅然选了这个尖端课题。他废寝忘食,整天沉浸在这门新理论的探索之中。有时,在一长串的推导中发现有某个环节想不通,他就花上好几天时间,翻阅中外文书籍来加以比较研究,直到弄通为止;有时,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难点,便与指导教师一起商讨,从中获得教益。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符曜天终于写成了题为《哈肯(Ha Ken)学派的协同作用理论及其进展》的学术论文,填补了我国在“非平衡统计”理论方面的一个空白。这一论文在1981年6月《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对符曜天能取得这样优异的研究成果十分赞赏。
去年9月,符曜天告别祖国,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半年多来,他几乎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这个学院最近举行了博士资格考试,符曜天在初试的4门课程中,电学、力学的成绩获得第一名,量子力学取得第三名,统计力学取得第六名。


第3版()
专栏:

给病人带来温暖的人——记广州部队一八一医院二内科“先进护理组”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专门收治神经、呼吸、内分泌系统病人的广州部队181医院二内科,由于危重、瘫痪、老年、高热病人多,治疗种类多,护理工作就显得更加繁重。但是护理组的同志们从没有把苦累二字放在心上,她们时刻想着“假如我是病人家属,应该怎样去做……。”近三年来,她们看护了95名危重病人,312名卧床病人,付出了比一般护理工作高几倍的劳动。
护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负伤的指战员时,伤员们感到注射青链霉素很疼,她们就到地方医院向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学习先进注射方法,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无痛注射法”,减轻病人的痛苦。
到二内科住院的病人,有的由于自己病情较重,精神负担很重。护理组的同志千方百计帮助这些病人逐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去年9月,有一个归国华侨因肺部感染被送进二内科抢救。病人已经90岁高龄,身体非常衰弱。入院后他以为自己的病治不好,只等死了,不肯配合治疗。护理组的同志们每天轮流到床头问寒问暖,亲切地对他说:“老爷爷,您老人家在国外受了大半辈子苦,现在好不容易回到祖国安享晚年。祖国的亲人怎能忍心看着你有病不治呢?”姑娘们的话象春风细雨一样滋润着老华侨的心田,使他老泪纵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他主动配合治疗,终于使肺部感染得到治愈。
二内科护理组有个传统,就是人人都主动管份外事。她们为了让病人有更多的休息时间,特地买来了整套理发用具,为病员轮流理发;经常趁病人不注意,将需换洗的内衣裤,拿去洗好;更多的是甘当病人的“业余采购员”,病人喊之即来,随需随买。为了让病人吃好、吃饱,增强抵抗力,她们把来自不同地方的病号的口味,一一用本子记下来,然后帮助伙房调剂好伙食,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有一次,一个癌症病人厌食,想吃一种外地出的咸菜,她们想尽办法,托人从外地买来了这种咸菜。
这个科的护理组从1979年组织学雷锋小组以来,究竟做了多少份外事,谁也说不清,算不尽。
刘百粤 兰广林


第3版()
专栏:

临猗人民医院加强医德教育
山西临猗县人民医院,有护理人员三十六名。过去,由于不重视医德教育,不少人不热爱本职工作,服务态度差,甚至打错针、拿错药,群众很有意见。
为此,医院党支部狠抓医德教育,他们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先进医院的先进事迹,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大讨论,引导大家学先进,找差距,订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内科护士曹晓连一度工作不安心,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基础班护理工作比较脏、苦,她主动要求干这个工作。为了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内科七名护士经过讨论,把星期三定为“义务护理日”。在代理护士长王淑贤的带领下,积极为重危病人及年老体弱病人梳头洗脸,送热水,代买东西。 王世杰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提高文物古迹的发掘质量
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在杭州参加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时,联名发出呼吁:在文物古迹的发掘工作中要坚决抵制单纯“挖宝”思想,重视提高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质量,这已成为考古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方面应严格执行考古发掘的审批制度。凡属未经审批的发掘工作一律限令停止。有的发掘项目虽经审批,但若主持者不按科学规程操作,并且不听旁人劝告者,也应令其停止发掘工作,以避免人为地破坏古文化遗址。
二、所有的田野发掘工作应严格地按科学规程操作,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详细地做好文字、绘图和照相等方面的记录,精密地进行实物标本的收集工作,并建立起完整的资料档案。
三、每项发掘工作结束以后,都要及时整理资料,尽速编出简报,并全面地、客观地编写出正式报告。各单位要把田野工作的水平、简报和正式报告的质量,作为评定专业人员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目前,各地发掘的考古资料大量积压,已经编写的报告也不能及时出版,严重影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开展。呼吁有关出版单位采取得力措施,缩短考古报告的出版周期。
五、各大学的考古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应该加强田野工作方面的实际训练,以确保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实际工作后,便能熟练掌握科学的操作规程,具备辨别和处理遗址的能力,以及准确地收集各种实物标本。
本报记者 丁雪萍


第3版()
专栏:

我国评定社会科学工作者职称取得初步成效
本报讯 郑一民、张燕萍报道: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据16省市1,710个试点单位(系统)统计,已有446个单位(系统)结束了试点工作,给各类专业干部21,995人授予了职称。
1980年5月,国务院陆续批准颁发了关于统计、编辑、外语翻译、新闻记者、经济、图书档案资料和会计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一年多来,经过职称评定工作,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和合理使用。贵阳市第二商业局给288名财会人员分别授予了技术职称,从中选拔86名业务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了正副股长、科长和组长,使这些人在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特长。
二、了解了专业干部队伍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为加强对专业干部的管理和改革干部制度提供了依据。
三、广大专业干部学习业务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收听业务电视讲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第3版()
专栏:

《现代科技知识干部读本》将陆续出版
本报讯 一套适合各行各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阅读的《现代科技知识干部读本》将陆续出版。
这套《读本》一共六册:《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现代科技名词解释》。其中《国防现代化》一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与科普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现已印出样本。其余五册均由科普出版社编辑,正在编印中。
为了加速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委托中国科协,组织有关方面的专门人才编辑这套读本,作为各级干部的学习教材。
出版这套读本,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必要的现代化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第3版()
专栏:

厦门植物园
福建省厦门植物园,除有1,000多种亚热带植物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多肉植物“仙人掌展览馆”。在人工培育下生长得千姿百态。这里展出着近千种,是全国仙人掌品种最多的。有不少品种还等待专家为它们命名呢。
本报记者 王 东摄
罕见的特大仙人球,直径达56厘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