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一部《根》式的美国华人血泪史
——洪婷婷及其《中国佬》一书
黄舍骄
这是美国历史画卷的一角:十九世纪末叶,美国正在修筑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华工阿公被雇去当劳工,他同数以千计的同胞一起,象奴隶般在工地上干活,开山劈岭,修筑路基。阿公身体瘦弱,但很敏捷,因而被选为点炮手。他登上一只悬挂在峭壁上的来回摆动的篮子,在指定地点装上炸药,点燃引线,然后打信号让人们把他吊上去。倘若动作稍慢,就可能被炸得血肉横飞。后来,他被调去开凿隧道,工程异常艰巨。在那里,人们用锤子一天24小时不停地敲打。由于花岗岩坚硬异常,一昼夜只能推进30厘米。随着隧道爆炸方法的发明,开凿进度加快了,但也引起了新的危险,事故不断发生,阿公的一些同伴成了“象木偶碎片一样飞到空中的人体肉块”,焦糊的皮肉粘在岩石上。此景此情,惨不忍睹……隧道终于凿通了,人们铺设了铁轨,横贯大陆的铁路胜利通车。美国人在通车典礼上宣称,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工程”,“唯有美国人才能胜利完成……”。
上面是在美国出版的描写华工苦难经历的《中国佬》中的一页。早在描写美国黑人家史的长篇小说《根》风靡美国、畅销西欧前,一些美国华人就已对自己祖先的苦难历史倾注了深情,进行了探索,撰写过著作。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马克辛·洪·金斯顿。她于1973年开始创作回忆录式的小说《巾帼英雄》。作者在书中叙述了一个华人女子在美国社会的种种遭遇,使读者深为感动。这本书,在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列为畅销书,并被美国全国书评协会选为1976年度最佳非小说作品。马克辛·洪·金斯顿从而蜚声美国文坛;美国、日本、法国一些著名报刊也对她侧目相视。
马克辛·洪·金斯顿本名洪婷婷,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父母是华人移民。她以同样注满深情的优美文笔,撰写她的第二部作品《中国佬》,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她的亲人:祖父、父亲和弟弟。他们的苦难经历既富有真实感,又充满传奇性。同成千成万中国劳工一样,他们被迫离乡背井,前往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却碰上了移居国的十分冷酷的现实。
说什么世界上有那么一个“金山国”,人们在那里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发财致富;说什么这个国家就是美国……。可是,阿公同十九世纪被招募去美国的成千上万华工一样,同被拐骗去的所谓“猪仔”一样,离别亲人,漂洋过海,得到的只是无限的辛酸和苦难。起初,他们有些人作为木匠或水手,乘船到古巴,然后躲藏在打有“易碎”标记的箱子里,被运往佛罗里达或纽约。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为美国西部的开发,为金矿、煤矿和水银矿的开采和农业、渔业拚尽了气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正如前面所描述,铁路的竣工,既没有给华工带来欢乐,也没有给他们带来荣誉。相反,随着工程的结束,他们遭到了遗弃。其实,早在铁路建成之前就已开始了驱逐华人的运动,并对华人采取种族歧视的政策,掀起一股持续的排华风潮和反华暴行。1882年,又通过了一项法案,十年内禁止任何华人进入美国。1906年旧金山还颁布法律,规定华人、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孩子只能到专门为他们划定的保留地学校上学。1924年的一项法律则规定,凡与华人女子结婚的美国男子,其国籍将被吊销……
在这种情况下,华人从忍气吞声、艰苦挣扎直至纷纷被迫出走。阿公正是这支回国队伍中的一员。离境时,他们的财产被剥夺殆尽,阿公只剩下一只小小的金戒指,这还是用他千辛万苦淘金得来的天然金粒铸成的。
洪婷婷的这部作品,较好地探讨了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的苦难,披露了以往不为人知的一些事实。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毋宁说它是一部华人血泪史,是华人劳工在美国的悲惨经历的缩影。也正因此,这部书的出版在美国引起热烈的反响。
当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特别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美国华人本身始终保持勤劳好学的民族优良传统,在各个领域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他们的地位和境遇,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正如许许多多美国华人曾络绎不绝地参观在旧金山举办的“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一样,老年华人从《中国佬》一书中重温了他们早年的辛酸经历,青少年一代华人更是从中上了历史的一课。不忘故土和不忘祖先,正激励着他们奋发向前,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这,也许正是美国社会上不少人士,要求重新估价200年来华人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原因之一吧!


第7版()
专栏:

将要进入人们家庭的立体电视
电视问世仅半个多世纪。今天,电视不仅已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的“伴侣”,而且已被广泛采用于工业、科技等方面。各国电视技术发展迅速。从黑白到彩色电视,经历的时间不长。如今又在研制使人恍如身历其境、能享受更多真实感的立体电视和立体声电视了。
不久前西德曾播出立体电视,这在欧洲还是头一次,因而引起轰动。电视台播出的是五十年代的立体电影片和新的电视剧。人们只要戴上一副有色偏光眼镜,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就能看到立体电视。这次播出前准备的1,000万副廉价有色偏光眼镜转眼即被抢购一空,另外还有几百万未能买到的人。因此,要求重播立体电视的信件如雪片飞向电视台。
但这样的立体电视尚有美中不足处:观看时需戴特制的眼镜。现在,日本、美国、西欧正在加速研制新的立体电视机。日本索尼公司已制成装有4个显像管的立体电视机,人们坐在一定的位置上,不用戴偏光眼镜即可看到立体画面。专家们估计,立体电视最终将象彩色电视一样,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
·丰·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湖林之城
马世宸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活多年,去过不少城镇,唯独什未林市给我印象最深。这座北方小城,到处湖光山色,绿荫如海,是座名副其实的“湖、林之城”。
什未林市地处波罗的海沿岸岗陵区,离柏林约240公里。市内丘陵起伏,池沼湖泊星罗棋布。11万人口的一座小城,被碧波轻泛的湖泊分离成片片星岛泽国。城东的什未林湖最大,长22公里,宽6公里,水深过50米。湖水清澈,波光粼粼。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片片扁舟帆影,游客如云,但却看不到一丝人为的污染痕迹。
这里的6月之夜,短得出奇。晚间9、10点钟仍然夕阳西挂,宛如白昼。久住都市、怕听各种噪音的人们,常来放帆湖上,陶醉在良辰美景中,深夜不愿归去。
什未林湖边,林木繁茂,浓荫重重。除了郁郁葱葱的檞、榆、槭、枥外,还有无数叫不出名字的挺拔的古木,抬头也望不见其顶梢。这里的林带绿地有7,137公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广袤的森林和湖面,鸣禽成群,三三两两的白天鹅,跟随游人自由自在地浮游。这里的游人惯于带些面包碎块,给它们喂食。德国的大人、孩子都喜爱动物,保护自然环境蔚然成风。
南边的城堡湖,方圆不过数里,湖心岛上耸立着一座十九世纪的精美建筑。隔岸眺望,宛如水上宫殿,蔚为壮观——这就是驰名欧洲的什未林宫(题图)。1847年,柏林建筑巨匠乔治·阿道夫·德姆勒在原有老宫的废墟上,重新设计建造新宫,历时14年始建成。这是一座凝聚了哥特式、巴罗柯式艺术风格的建筑珍品,是世界建筑史上难得的一枚瑰宝,至今也是游客必到之处。先前宫内失修颇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以来,什未林宫逐年得到维修。目前,宫内已开放五处大厅,尤其是1913年失火焚毁的“黄金厅”,已于1972年修复。厅内陈设整旧如新。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物保管工作的成就。
什未林城自1160年萨克森—巴伐利亚公爵亨利·洛安纹建城址,1171年设教区以来,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市内中世纪的建筑,惜因1531、1538、1561年全城三次大火,已荡然无存。如今,能见到的多半为十九世纪的建筑物。经过历年整修,这些房屋的门面大致都保持旧时风貌。什未林湖上的广场名为“古苑”。在“古苑”广场四周,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建筑,如博物馆、国家剧院、市政大楼以及离此不远的大教堂,组成了饶有古典风味的建筑群。
在什未林市,除什未林国际旅馆外,现代建筑大都位于远郊。十多年来,政府努力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成绩显著。城东南的大德累希区是近年新建的居民区,那里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无数住宅楼座落在葱绿的山岗上,其间道路纵横交错,山山相连,商店、售货点处处皆是,群众称便。当我探问路径时,人们知道我是中国人,有的彬彬有礼,热情问候,有的不仅耐心指点,陪伴同行,甚至驾车送到目的地,盛情感人。
归途中,列车徐徐驶出什未林站,透过车窗,我频频回首凝望这渐渐消失在远处水天之际的绿岛般的城市。它那旖旎的风光、热情好客的人民,至今仍在我心中唤起美好的回忆。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朝鲜的雕塑群像
朝鲜的雕塑具有悠久历史。1945年共和国北半部解放后,雕塑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雕塑作品,无论在艺术还是内容上都有许多新的突破。今天,从首都平壤到各道(市)、郡,随处都可看到大型铜雕或石刻群像。
描写朝鲜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两组大型铜像,是造型极精美、气势极雄伟的两组雕塑,也是众多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它们矗立在平壤万寿台山岗上朝鲜革命博物馆广场两侧。用花岗石雕成的高22.5米、长50米的红旗四周,围绕着以300多吨铜铸成的228个各式各样的人物大型铜像。这些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冲刺,或呐喊,或劳动,或放歌。最前面的铜像高达7米。上图中的群像为解放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部分:以革命火炬为先导的朝鲜人民,正沿着劳动党指引的方向迈进。他们中,有创造出优异成绩的工人、农民和人民军战士,有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知识分子和幸福地成长的少年儿童。这是一组气壮山河的“千里马”英雄群像。
如今,这些雕塑已经成为对朝鲜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周必忠文并摄影(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世界十一种大语言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个语种和方言。这些语言的绝大多数,至今人们还说着,但有的语言已接近消亡,其中约有20种语言几乎无人会说了。
有1亿以上人口使用的语言有下列11种。按其使用人数多少为序排列如下:1、汉语;2、英语;3、俄语;4、西班牙语;5、北印度语;6、阿拉伯语;7、葡萄牙语;8、孟加拉语;9、德语;10、日语;11、法语。 ·王连义·


第7版()
专栏:

《姿三四郎》导演、演员剪影张云方
“多面手”“高产”导演渡边邦男 《姿三四郎》的拍片计划中,有这样几句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上有了发展,但受欧美影响,精神上却颓废起来。有人想苟安于贝壳中的‘世外桃源’;有人则踌躇彷徨,感到人世渺茫……。必须使青年们振作起来……”这是1969年渡边邦男在导演该片前的一段自白。
渡边在日本文艺界素有“多面手”、“高产者”称号。1969年拍《姿三四郎》时,他虽年逾古稀,且息影银坛已两年。但是,面对日本社会上的颓废现象,渡边决心再拍一片。他说:我之所以选择《姿三四郎》,是因为富田常雄笔下的姿三四郎是一个为爱情包围、为柔术各派包围而又不为其左右,始终追求柔道崇高理想的青年。我要宣扬他事业专一,爱情专一,意志顽强和忠于民族的精神。
渡边为人耿直、幽默,他善于启发演员的内在感情。《姿三四郎》电视剧在箱根赶拍外景时,他发现演员们过于紧张了,于是叫停。这时,他拿起竹竿钩树上的柿子。渡边个子矮小,手拿竹竿踮起脚,那颤巍巍地欲钩又够不着的滑稽形象,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他见人们的紧张情绪消失了,立刻又拍起片来。这样,这部26集的电视连续剧,仅两个月就完成了。人们称赞他“手快”,但他却谦虚地说:“我和作者只是绘了一条龙,而点睛的是演员们。”
下苦功夫的竹胁无我 导演渡边曾一再苦于找不到扮演姿三四郎的理想演员。一次,他从松竹电影公司出来,偶遇匆匆而来的竹胁无我,“独具慧眼”的渡边一下子被这年轻人迷住了。他说,“我看中了小伙子那双神采飞扬的眼睛。”就这样,无我成为三四郎的扮演者。
姿三四郎形象塑造的成功,同竹胁无我在艺术上的努力密不可分。1969年拍《姿三四郎》时,无我只有25岁。不过,他主演的《三人家族》、《夫妇的设计》等已家喻户晓。
无我之家可说是个艺术之家:弟弟仁美就读于艺术大学,妹妹惠美毕业于日本音乐学校高等部。家人团聚,话题往往转到演剧上。无我有些腼腆,少语寡言,可是性格刚强,富有事业心。为了把姿三四郎这个人物演好,拍片前,他花了半年多时间,专门接受柔道的严格训练。妹妹曾抱怨哥哥:“钻研起演技来,眼中根本没有弟弟和我。”1969年10月11日,《姿三四郎》要拍最后一场外景时,无我已临近结婚,但他仍专心致志地拍下去。
无我17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他身上。为了糊口,他忍痛舍弃了原来的理想,投身于电影界。也许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无我较易与姿三四郎的思想发生共鸣,从而演起三四郎来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掩口一笑”的新藤惠美 新藤惠美在《姿三四郎》中,成功地扮演了早乙美和高子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少女。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新藤下过一番苦功。她曾半开玩笑地说:“听说渡边导演很厉害,念错了台词就要踢人,我是怕挨他踢,排演时才拚命要自己表演得好些,再好些”。演出中,新藤确是反复咀嚼导演的话:明治时代的日本女性,其自由开放的另一面,又是温柔而彬彬有礼的。处理高子的形象时,她恰到好处地加上掩口而笑的动作,且笑声特别,既表现了高子的虚伪和傲气,又不失“大家闺秀”仪表上的“淑德”。
新藤不习惯穿明治时代的长裙,排练时,常常自己踩着自己的裙角,绊得踉踉跄跄。为此,她有时索性换上拖地的“明治裙”,约无我去跳舞。她还常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去体验早乙美孤独的心境,而后又疾奔闹市,领略高子的另一副性格。
从兄妹情深到比翼屏幕 《姿三四郎》从第20集起,出现一位唱净琉璃小曲的热恋姿三四郎的扇之助姑娘。扮演这个角色的不是别人,就是竹胁无我的亲妹妹惠美。惠美从音乐学校毕业后,曾到仙台的向山幼稚园当了一年保育员,其后返回东京。她向往艺术,曾恳求哥哥同意她进电影界,遭到无我的强烈反对,深知电影界甘苦的哥哥大声斥责妹妹:“我一个人饱尝这个世界的苦涩已够了,不要你再自投罗网!”但是,导演看中了惠美,认为她纯真的性格正好演爱慕姿三四郎的角色。影片中,惠美的戏虽不多,但她扮演的扇之助姑娘落落大方,显示了她脱颖而出的才华。
《姿三四郎》而今出现在我国电视屏幕上,是中日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令人高兴的是,当年参加《姿三四郎》演出的朝丘雪路等不少演员,今天正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而尽力。竹胁无我最近还谈到:“要问为什么《姿三四郎》在中国受欢迎,大概因为这部电视是历史剧。剧中突出了一个年轻人专心致志地学习柔道的形象”,他同时表示了“平素就想访问中国”的愿望……


第7版()
专栏:

“鸟的王国”
到过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人,都会对排列在马路两旁的大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那茂密如盖、苍翠欲滴的树冠上,百鸟穿飞的情景,也会使你感到生意盎然,难以忘怀。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在街边林荫下,往往会听到巢中宿鸟入睡前的轻轻啁鸣。这时,想到“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你准会感到科伦坡之夜分外幽美。
斯里兰卡人爱鸟。每当旭日初升的早晨,就连一家家肉店开门营业前,店里人也惯于把一些杂碎剁细,扔到屋顶或门前,喂养树上的鸟禽。斯里兰卡的城镇一律禁止打鸟和捕鸟。警察要是发现谁打死一只小鸟,便要罚款5卢比。一位斯里兰卡朋友告诉我:“在我们国家,你到处都可以见到美丽的鸟儿。每天清晨它们最早唤醒大地和人们。现在小鸟已多到经常从我们住房的窗户飞进飞出。这里之所以成为‘鸟的王国’,是因为我们从传统和宗教上都禁止残害鸟类……” 
·黎炳森·


第7版()
专栏:

“光海”,伊朗的瑰宝
文明古国伊朗素以稀世瑰宝荟萃著称。世界上5颗最大的业已琢磨的钻石之一“光海”,就是伊朗最著名的宝石。
“光海”在世界宝石界资格甚老,但也饱经沧桑。原来,她与“光山”是一对姊妹钻石,老家在印度。1739年被波斯的纳狄尔国王作为战利品,从印度带到波斯。后来,“光山”落入英国之手,深为英王宠爱,成为皇冠上的钻石。1937年,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鲍斯—莱昂·伊丽莎白举行皇后加冕时,就曾戴过此冠,从而使“光山”声名远播。当然,“光海”在伊朗也极尽荣耀。1902年穆士法尔·乌德—丁国王访英时,就携“光海”偕行,把它佩在精制的羔皮帽上。
“光海”这颗举世闻名的宝石如今完好无恙。它光彩夺目,略呈微红色,重182米制克拉。现珍藏于德黑兰市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的珠宝馆里。  ·陶正章·


返回顶部